醫聖墓祠

醫聖墓祠

醫聖祠位於南陽市張仲景故里,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張仲景墓為圓錐形,高3米多,方圓10餘米,墓前立有清朝順治十三年的墓牌,上刻有“萬代醫聖東漢長沙太守醫聖張仲景先生之墓”。墓後建有醫聖祠,祠的正殿塑有張仲景像,偏院有醫聖井、醫聖橋、素門亭、內經樓、桂花軒、待月軒、梅花軒等。詞內還有張仲景事跡史畫和117幅歷代名醫石刻畫像。

墓祠簡介

醫聖祠座落於南陽市中心城區東關溫涼河畔,是為紀念東漢時偉大醫學家張仲景所建祠堂。醫聖祠大門具有漢代建築風格,布局嚴謹、巍峨壯觀,屋頂金黃色的琉璃瓦光彩奪目。郭沫若老先生1952年1

醫聖墓祠醫聖墓祠
2月題寫的“醫聖祠”三個大字,蒼勁有力,熠熠生輝。
位於中軸線的建築有大門、照壁、仲景雕像、紀念碑亭、山門、冢墓、過殿、正殿。兩則有雙闕,古代醫學家塑像群, 東碑碣廊、西畫像廊、春台亭、秋風閣、仁術館、仲聖堂、智圓齋、壽膳堂、東西偏殿等。古代醫學家塑像群,分別雕塑了醫和、王叔和、華佗、李時珍這四個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大醫學家。 張仲景的墓也在祠內,墳墓建於何時已無確考。墓前的石碑是清朝張三異立的。仲景墓是仿漢墓式樣,墓的四角各有一個羊頭,在中國古代“羊”和“祥”是同音、同義的兩個字,象徵吉祥。墓頂的蓮花座,象徵張仲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醫德醫風。院內兩側的東西長廊,分別鑲嵌著《張仲景組畫》《歷代名醫評贊》 、《歷代
醫聖墓祠醫聖墓祠
名醫畫像》石刻200餘。東長廊鑲嵌的是《張仲景組畫》,這組史畫是以漢代畫像石刻的藝術再現了張仲景當年下荊襄、登桐柏、赴京洛、涉三湘,"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終成"萬世醫宗"的輝煌一生。張仲景時代的"神醫"華佗,稱頌張仲景著作"此真活人書也";唐代著名醫學家"藥王"孫思邈,稱頌張仲景著作"特有神功";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教授包德默曾感慨地說:"愛因斯坦創立了相對論,但張仲景早在1800年前就已把相對論的原理運用到實踐中去,張仲景是我們人類的驕傲。"1993年國際權威醫史研究機構--英國倫敦維爾康醫史研究所,把張仲景列入29位世界醫史偉人名單,加以弘揚和紀念。中國醫學史悠悠數千年,獲此殊榮者唯張仲景一人!

具體介紹

醫聖墓祠醫聖墓祠
醫聖祠是坐落在西南歷史文化名城南陽市的一顆璀璨明珠。它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醫學家、世界醫史偉人、被人們尊為"醫聖"的張仲景的墓祠紀念地,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醫聖祠是一組具有漢代藝術風格的建築群,博大雄渾,巍峨壯觀。
登上九級踏,迎面而立的是一對高大雄偉的子母闕,門闕既可登高望遠,又是權威的象徵,闕身下面鑲嵌著一對朱雀,西南而立,展翅欲飛,象徵著方位和吉祥。在宏偉壯麗的金黃色琉璃瓦的映襯下,正門上方郭沫若先生於1959年題寫的"醫聖祠"三個大字蒼勁有力,熠熠生輝,更加顯得莊嚴肅穆。朱漆大門上裝飾著重約三百斤的青銅"輔首銜環",象徵著雄偉和威嚴,這是世界上最大的鋪首銜環。步入門庭,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塊巨大的照壁,是由一塊完整石料製成,長寬各為3.5米,為當代碑林所罕見。照壁的正面刻寫的是已故中醫黃竹齋先生撰寫的《醫聖張仲景傳》,生動地描述了張仲景光輝的一生和對中醫事業做出的偉大貢獻。兩側是著名學者任應秋教授題寫的一幅對聯:上聯是"陰陽有三,辨病還需辨證。"下聯是"醫相無二,活國在於活人。""陰陽有三",就是中醫上所說的三陰三陽,"辨病還需辨證"是說,要想治好病人的病,必須依照辯證論治的學說,找出病的根本原因。"醫相無二"是說,醫生宰相沒有區別,醫生治人,宰相則治國;"活國在於活人"是說,要想把國家治理好,首先要把人治好。照壁的背面刻寫的是張仲景親自擬定的《傷寒雜病論》序,文中陳述了他走上醫學道路的原因,照壁前後映,渾然一體,使人在肅穆中油然而生崇敬之情。緩步進入前祠,只見雕樑畫棟,崇樓高閣,綠樹翠竹,清雅密靜。整個布局獨具匠心,格調高雅,仿佛走進了一個多年前蝗漢室憩院,耳目為之一新,倍覺心曠神怡。抬頭望去,只見庭院中間矗立著一奠高大的醫聖塑像,凝眉深思,憂國憂民之情溢於眉宇間,令人肅然起敬,
醫聖墓祠醫聖墓祠
此時,我們仿佛跨越了1800多年的時空,親身感受到了他那"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為良相,定為良醫"的胸襟,我們仿佛聽到了他那"反權豪反名利智圓行方"的吶喊;還有什麼能比"活國在於活人"這樣的抱負更無私、更偉大的呢?塑像後面緊接著的是六角碑亭,裡面是我國領導人的一些題詞。駐足環視,庭院的綠樹叢蔭中還聳立著十大名醫塑像。他們有的長須拂胸,慈眉善目,肩背藥鋤,仰天昂首的歧伯;清癯冷雋、靈秀聰睿的華佗……獨具風貌,情態各異。表現了醫學家們為中醫學發展不辭勞苦,嘔心瀝血的動人情景。院內兩側的東西長廊,分別鑲嵌著《張仲景組畫》、《歷代名醫評贊》、《歷代名醫畫像》石刻200餘方。東長廊鑲嵌的是《張仲景組畫》,這組史畫是以漢代畫像石刻的藝術再現了張仲景當年下荊襄、登桐柏、赴京洛、涉三湘,"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終成"萬世醫宗"的輝煌一生。張仲景時代的"神醫"華佗,稱頌張仲景著作"此真活人書也";唐代著名醫學家"藥王"孫思邈,稱頌張仲景著作"特有神功";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教授包德默曾感慨地說:"愛因斯坦創立了相對論,但張仲景早在1800年前就已把相對論的原理運用到實踐中去,張仲景是我們人類的驕傲。"1993年國際權威醫史研究機構--英國倫敦維爾康醫史研究所,把張仲景列入29位世界醫史偉人名單,加以弘揚和紀念。中國醫學史悠悠數千年
醫聖墓祠醫聖墓祠
,獲此殊榮者唯張仲景一人!西長廊里鐫刻著自伏羲以來至明清歷代名醫117幅石刻畫像,記載著他們的生平及主要醫學成就,這些出類拔萃的醫藥學家,他們不但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貢獻,而且在世界醫學史上也占有顯著地位。醫聖祠還有一著名景觀"百壽亭"。這裡從書聖王羲之到鄭板橋,集歷代書法家"壽"字石刻於一壁。最值得一提的是吳昌碩寫的"壽"字,此字又"長"又"瘦",我們號曰"長壽"。治療疾病就是為了延年益壽。中醫事業為人類做出了偉大貢獻,"百壽亭"之"壽"意祝世人健康長壽。沿青石大道前行,穿過一座高大宏偉的朱紅色三孔拱形山門,便來到後祠。迎面就是醫聖長眠的墓地,漢代風格的拜殿和墓亭前後攀連,結為一體,給人們清雅肅穆之感。墓前有清順治13年(1639年),南陽府丞張三異重修陵墓時所立石碑,高8尺,上書"東漢長沙太守醫聖張仲景之墓"。墓呈俯斗形,四角各有石刻羊頭,代表吉祥如意,墓頂一蓮花台坐,象徵著張仲景高尚的品德。繞過墓亭,穿過過殿,一個古老的四合院建築便展現在眼前,這是醫聖祠的大殿及東西偏殿。大殿兩側有一幅對聯,格外醒目,令人深思。上聯是:"善德善心善行尤緣善醫至善",下聯"名山名水名勝更因名人而名"。是的,張仲景有高尚的醫德,美好的心靈和行為,更因高超的醫術而被後人稱頌;南陽有名山名水名勝,但更因出了張仲景這樣的名人,而使南陽更加有名。大殿內陳列著《傷寒雜病論》的各種版本及國內外醫界同仁捐贈的文獻資料。東西偏殿內陳列著從醫聖祠出土的文物,其中最著名的要數醫聖祠的"三寶"了。一是國家一級文物東漢針灸陶人,身高24厘米,胸寬7厘米。陶人造型質樸,渾身遍布排列成行的針灸鶴位,具
醫聖墓祠醫聖墓祠
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比宋代針灸學家王唯一主持設計的針灸銅人要早將近一千年,其藝術價值很高,被編入《中國美術全集》。針灸陶人複製品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二是國家二級文物晉鹹和五年醫聖張仲景墓碑,晉碑立於公元330年,距醫聖卒年只有111年,碑文雄偉瀟灑,線條流暢細膩,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三是白雲閣藏本木刻版《傷寒雜病論》,為張仲景第46代孫張紹神所珍藏,幾經輾轉,才得以保存。1982年陝西省中醫研究院院長米伯讓遵照先師黃竹齋的遺願,將其贈送醫聖祠珍藏,醫學家稱這套木刻版為善版、珍版、絕版。醫聖祠以其豐厚的醫學文化內涵,向我們展示了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炎黃子孫的勤勞智慧。它是一座歷史的豐碑,銘刻著人類與自然疾病作鬥爭的拼搏精神,更是弘揚民族優秀文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不朽篇章。千百年來,人們一直深深地懷念著醫聖張仲景,前來醫聖祠拜謁朝聖的人們絡繹不絕。十多年來,醫聖祠不但接待了數以萬計的中外學者和各級領導,還開闢為青少年的第二課堂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使學生們在這裡受到愛國主義教育。隨著世界中醫熱潮的不斷興起,中醫被越來越多的海內外人士所尊崇。醫聖祠博物館自重建以來,已同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學術團體進行了學術交流和建立了業務關係。1991年4月,在南陽召開一屆《張仲景國際學術研討會》,通過一系列的學術交流,仲景醫學思想已成為加強中國同世界各國聯繫的橋樑,它正在以獨特的優勢和風格屹立於醫學之林,為全人類造福!南陽醫聖祠正在以一流的服務,忙碌地迎接著前來參觀、拜謁醫聖祠的中外遊客!

人物介紹

張仲景,名璣,東漢南陽,約生於公元150年,卒於公元219年,他勤求古訓,集前人之大成,博採眾方,攬四代之精華,漢靈帝時曾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河南疾病流行時,棄官歸鄉行醫,潛心醫學,寫出了不朽的名著《傷寒雜病論》 。這部醫書熔理法方藥於一爐,開辯證率治之先河,形成了獨特的中國醫學思想體系。它不僅為國內歷代醫學家所尊崇,而且為日本朝鮮歐美諸國醫學家效法,被譽為"眾法之宗,群方之祖,醫門之聖書。"醫林後學奉張仲景為"醫中之聖"、"萬世醫宗"。

醫聖墓祠醫聖墓祠
張仲景從小嗜好醫學,“博通群書,潛樂道術。”當他十歲時,就已讀了許多書,特別是有關醫學的書。他的同鄉何顒賞識他的才智和特長,曾經對他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 《何顒別傳》 )。後來,張仲景果真成了良醫,被人稱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關,但主要是他熱愛醫藥專業,善於“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的結果。年輕時曾跟同郡張伯祖學醫。經過多年的刻苦鑽研和臨床實踐,醫名大振,成為中國醫學史上一位傑出的醫學家。他是處在動亂的東漢末年,連年混戰,“民棄農業”,都市田莊多成荒野,人民顛沛流離,饑寒困頓。各地連續爆發瘟疫,尤其是洛陽、南陽,會稽(紹興)疫情嚴重。“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張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對這種悲痛的慘景,張仲景目擊心傷。據載自漢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內有三分之二的人死於傳染病,其中傷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論喪,傷橫夭之莫救”(《傷寒論》自序)。於是,他發憤研究醫學,立志做個能解脫人民疾苦的醫生。“ 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傷寒論》自序)。當時,在他的宗族中有個人叫張伯祖,是個極有聲望的醫生。張仲景為了學習醫學,就去拜他做老師。張伯祖見他聰明好學,又有刻苦鑽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醫學知識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而張仲景竟盡得其傳。何顒在《襄陽府志》一書中曾讚嘆說:“仲景之術,精於伯祖”。張仲景刻苦學習《內經》 ,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的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辯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傷寒雜病論》序中有這樣一段話:“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生長全,以養其身”,表現了仲景作為醫學大家的仁心仁德,後人尊稱他為“醫宗之聖”。

墓祠開發

醫聖墓祠醫聖墓祠
項 目 名 稱:醫聖祠開發
項 目 單 位:張仲景博物館
項 目 簡 介:南陽醫聖祠為東漢偉大醫學家張仲景的墓祠紀念地,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仲景在中國醫學發展史上享有極其崇高的地位,至今仍受到中醫藥界、社會民眾的敬仰尊崇。醫聖祠復擴建工程是在現有醫聖祠址基礎上擴充土地面積200畝,恢復醫聖祠醫林紀念館等舊有建築,使之成為張仲景人文旅遊服務中心和張仲景醫藥信息交流中心,成為向國內外展示張仲景文化、拜謁醫聖的重要視窗和人文紀念地。
項 目 投 資:102萬元(不含土地及無形資產
合 作 方 式:合資或分項目獨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