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民居

柳氏民居

柳氏民居,是唐代大詩人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後人柳遇春的故居,位於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歷史文化民村文興村,現在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保護對象為典型的明清建築及唐末至清代以來的古建築群、木雕石刻、名人碑文、書畫工藝、壁畫、皇賜金匾、石器雕物等。

基本信息

概況

柳氏民居柳氏民居
柳氏民居,原為河東解州鎮(今運城永濟縣解州鎮)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史稱“永州司馬”的柳宗元後裔的宅第。當年,柳宗元參與王叔文派政治革新運動,遭迫害被貶。其親屬為逃避“滅絕九族”之害,使分散躲避,此為一大支系。唐宋時,始祖自河東徙沁。柳氏民居初建於唐末,後歷代均有擴展,盛興於明清兩代,其聲名顯赫,長達六百多年,延續了兩個多世紀。 據柳氏家譜記載,“家田千頃,路有萬里,京歸吾府,勿宿異姓”,子孫承繼至今已二十六世,親族分布極為廣泛,歷代歷世居官累累,由此可見其影響之廣大深遠。1942年,在沁南抗日縣政府領導下,打土豪、分田地,西文興村的世襲柳府始變為民宅至今,故稱為柳氏民居。

景致

柳氏民居柳氏民居

柳氏民居,座落在西文興村東一條南北走向的山樑上,依山勢高低,座北朝南,依山傍水而建,占地面積30餘畝。始祖食邑為中條道中百頃良田,奴僕百餘……。它依託北山之起勢“鳳凰單展翅”,座落後灣為“二龍戲珠”,左靠東山名“三台左抱”,右倚西嶺為“九崗右環”,面壁歷山近帝家,近傍洞水繞府行。四周青山綠野,林木森森,雜花吐芳,清新秀麗,為典型的明清莊園古建築。藏龍臥虎,豪門旺族,一派氣吞山河之氣勢。由於歷史、地理、交通、自然等諸多原因限制,歷經多代未造成大的破壞,至今仍保存有明代以來的六個完整府第。每院均為四大八小的四合院式建築。內府區為全封閉式,只留有西南角的府門樓和東北角的磚拱門可進出,且府區中建有球環形路可通大府。外府第為半封閉式,西部敞開出入。 該民居東靠西文興河,南臨山谷,其東部的南北兩端,因地勢低築有高大防護牆,牆下是磚窯式建築,面朝村外。窯門外是走廊,約三米深,兩米寬。上部為磚房,面朝西,建有木柱花欄、鏤雕過亭、脊獸祥物。中間緩坡處往東走向為出村通道。莊園南臨山谷處石牆高築,西、北部為磚牆高築。柳氏

民居建築在東南高牆之上、西北高牆之下之間的大平台之上。柳氏民居建築共分三部分。村東端為外府區,包括柳氏詞堂、虞帝廟、文廟、紙帛樓、天子殿、聖廟、柴房和左、右過亭等;村北端為內府區,包括府內環形小街、小戲台、司馬第、中憲第、武德第、承德第、因秀樓、地道口、賞景亭、觀河亭、後花園、府門樓等;中間區為內外府相接處,主要是文昌閣、校場、府外門樓和兩個高大壯觀的石牌坊構成的內街。、

內府設有鐵絲網、警鈴、地道、防火牆等,防護設施,至今猶存。外府依據高牆建築和過亭作防禦。內府的八個府匾“行邀天寵”、“承德第”、“武德第”、“司馬第”、“中憲第”、“河東世澤”、“青雲接武”、“中憲大夫”,古痕斑斑,至今猶存。另外,在距西文興村北約一公里處的老墳溝,便是規模宏大的柳氏祖墓陵。如今,柳氏族人遍布九鄉十八村,更顯旺勢。

文化

柳氏民居柳氏民居
柳氏民居位於沁水縣城西南25公里的土沃鄉西文興村。這裡風光秀美,四時景色宜人,南眺行屋拱翠,北望鹿台挺秀,東西兩邊左抱右環,是謂“環山居”。作為明、清時城堡式莊園建築的典範,其整個建築大體分為三部分。其中包括外府區柳氏祠堂、關帝廟、文廟、聖殿、國小堂、紙帛樓;中部區文昌閣、校場、石牌樓;全封閉內府區的小戲台、觀河亭、府門樓等數拾處人文景觀。此外還有至今保存完整的明清古街道、小巷18多條約1.5公里。 柳氏民居受其書香門第影響,府院建築的創意及文化蘊含都達到很高水準。不僅題材多樣,構圖慎密,而且在運用傳統吉祥圖案喻事和諧音表現手法方面都令人大開眼界。如以蓮花、桂枝表示“連生貴子”,用一根繩子串三個銅錢表示“連中三元”,以五蝙蝠展翅圍繞“壽”字表示“五福朝壽”等,類似圖案僅“行邀天寵”門樓就有30多種。

柳氏民居中現存字畫也有獨到之處,除朱熹、王陽明、鄭觀洛等名人碑刻手跡40多通外,還有唐代著名畫家“吳帶當風”之稱的吳道子的墨跡畫碑,其<聖人十哲圖>取材孔子向十大弟子講述堯舜故事的場面,堪稱絕世之作,尤其在北方極為罕見。

除此之外,柳氏民居中尚有家傳祖訓,世代名人傳記等。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就有柳遇春與吏部尚書王國光,內閣大學士田宜庵同遊歷山舜王坪的記載。

讀史明志、知古通今。柳氏民居作為一個集南北風韻於一體的明清文化奇觀,不僅是一部研究地方民風極有價值的歷史資料,而且在建築、碑刻、書法藝術和倫理道德等方面也具有較高參考價值。

背景

柳氏民居柳氏民居
柳氏民居是明清時期城堡式的民居建築群。它與唐代大文學家、大政治家柳宗元有著密切的歷史源淵。柳氏民居現存的“河東世澤”、“司馬第”兩塊門匾和<柳氏家譜>中“柳氏系河東世澤……唐末世祖,永州司馬”,以及村內關帝廟碑文中“關帝與吾同鄉”、“念祖懷鄉”等記載均可佐證柳氏民居系柳宗元後代住所。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解州人(今運城),亦稱柳河東。不僅才華橫溢,有“唐宋八大家”美譽,與韓愈並稱“韓柳”,而且為官清廉,政績斐然,在百姓中有“柳柳州”之稱。因其力主革新而遭陷害。貞元21年,其同黨者王叔文、王丕顯先貶後殺,而柳與劉禹錫、韓泰、韓嘩、陳潤、凌淮、程異、韋執宜等均被貶為“邊州司馬”,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

由於仕途蒙難,加之二王先貶後殺的遭遇,“眾黨人中罪狀最甚者”柳宗元深感前途未卜,為避“滅絕九族”之禍,他被貶臨行前即命河東柳姓世家分散外遷,因“中條道中,皇恩食邑”,故而柳氏之一大系便”棄府始徒至沁,隱居中條道中歷山一帶。恪守祖訓,耕讀為本,隱姓埋名,歷經宋、元,門庭不宣。

明永樂4年,柳氏後人柳琛殿試三甲,治文賜進士出身,又與河東楊府千金喜結良緣,為光宗耀祖,便大興土木,選址建宅。明嘉靖25年,柳氏第6代後人柳遇春中進士,皇賜“青雲接武”金匾,柳家再興土木,歷經28載,建13院府邸,吏部尚書王國光親題楹聯“屏障插文峰百世書香飛驥足,樓台圍帶水九天春暖出龍頭”。

藝術價值

柳氏民居柳氏民居
柳氏民居,就其建築規模、藝術、工藝質量、建造技術來看,建造工藝水平極高,布局結構精巧,磚木結構十分堅固。從門、窗、過亭、檐頭、樓道的斗拱、勾檐、浮雕、門匾、楹聯、繪畫、木刻、石雕、書法的裝璜、布局上看,其觀賞、研究的價值好於喬家大院,且保存下來的文物之多之好在我省少見。據考證,目前有宋代理學家朱熹的書法碑一通,明代文學家王陽明的書法碑二通,明代曲江書法家方元煥的草書碑刻四通,明戶部侍郎、吏部尚書、可樂山人王國光詩作碑刻一通,明代內閣協辦大學士田宜奄的詩作碑刻二通,寧海知州柳柳泉的碑刻二通,大書法家文徵明的書法碑一通,鄭觀洛的書法碑一通。 另外,還有未署名的書法碑40餘通,以及不少的石、木刻楹聯、壁畫、皇家賜匾多幅,還有柳氏族譜等文物。特別是朱熹、王守仁、文徵明的書法墨跡碑刻在中國北方實屬罕見,研究價值極大。除此之外,還有散落在地頭院落的家訓、祭祖、記事、皇旨碑石、墓誌碑石多通。從這些物件的藝術構築上,便知曉柳氏民居的研究價值之重要,更是研究中國北方人文歷史、古建築史、文化、藝術、書法、考古方面的珍貴史料發掘地和開發、利用、遊覽的勝地。

碑碣見證

碑碣是歷史的見證,書畫烙滿歲月的印痕。文風撲面、墨香宜人,本應是令人無法抗拒的誘惑。然而在這裡,卻讓我們感覺到了一種與光彩照人的建築外貌不太協調的內在體現。這份遺憾,讓我有些心痛。仿佛間,我感受到了這位美貌“佳人”的內心深處竟有著一份憂鬱,一份傷情。

明清復興

柳氏民居柳氏民居
柳氏家族東遷以來,先是居住在翼城縣南關,那裡至今有柳家園,保存著“河東舊家”的門匾,後又定居在沁水縣西文興村。“西文興”意為:柳氏從西而來,子孫以文興為業。 : 據柳氏後裔柳春芳墓志銘所載:“始祖琛,是由翼城縣遷沁歷之西文興村”,而柳琛是西文興柳氏明初始祖,唐末至明歷經宋、元兩朝,卻無柳氏一人,是因河東柳氏唐末選址徙居沁歷建造文興村,因交通不便或還有其他原因暫居翼城南關一帶,直至明永樂年間柳琛發跡,才實現了徙居沁歷建造文興村的遺訓。 : 百世書香門第,千年興旺氏族。柳家沉寂了500多年之後,到了明代又重新復興起來,子孫通過“學而優則仕”的途徑,重新步入官場,使人們對河東柳氏再次刮目相看。

明永樂四年,柳氏後人柳琛殿試三甲,治文賜同進士出生,為光宗耀祖,大興土木,建宅於西文興村。始修祠堂,繼修文廟、關帝廟等。西文興柳氏第三代族人柳(馬錄),沁水廩膳生,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中庚子科進士,授正四品官承德郎;第五代族人柳大武,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入國子監,嘉靖十一年中壬辰科武狀元;柳大夏,明嘉靖十年賜進士出身,進京任醫學訓科;第六代族人柳遇春,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中丙午科進士,任山東寧海知州,補陝西同州知州。正是由於柳遇春和他的祖父柳(馬錄)的功德,所以在嘉靖二十三年和嘉靖二十九年由當時的沁水知縣程南、縣丞楊言,隨同欽差提督楊守儀、巡按山西監察御史齊宗道等親赴西文興村為他們祖孫二人各立一座“丹桂傳芳”和“青雲接武”的石牌坊。柳家再興土木,建造了規模宏大、門庭森嚴的一進十三院府邸。這次修建歷經二十多年。直到明隆慶四年才基本完成。吏部尚書王國光親筆為柳府提寫了“屏障插文峰百世書香飛驥足,樓台圍帶水九天水暖出龍頭”楹聯,至今仍保存完好。

廣置田產

柳氏民居柳氏民居
《柳氏重修繼志堂碑記》中有:“明嘉靖年間,世祖柳逢春……資產充足,產業闊大,始親置南山東川山場莊田。”明末的西文興村,可以看到莊嚴肅穆的牌坊街,規整豪華的四合院,玲瓏剔透的繡樓,四季不敗的花園,風光無限的觀景台,氣勢磅礴的觀河亭,香菸繚繞的關帝廟,儼然一座山中城堡,許多建築至今保存完好。

明末,西文興村遭兵禍,受到了一定的破壞。不過,到了乾隆年間,該村再次興旺起來,此間柳家出了兩位理財大師——柳春芳和柳茂中,父子二人在經營鹽業和典當業中獲得了暴利。重修了祠堂、文昌閣、文廟、關帝廟,並在關帝廟的東西兩側新建了魁星閣和真武閣,建造了富麗堂皇的“中憲第”宅院。西文興村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興盛局面。富不過三代。又過了150年,滄海桑田。柳宗元的後裔們淪為山民。他們的思想、觀念、生存方式,與周圍山村的百姓,已沒有多大的區別。詩書傳家的風氣一旦發生斷層,他的吏治思想、文學成就、人格力量和人文精神就變成了虛無縹緲的東西,他的後人無法理解,也無法傳承。但柳氏宅第的建築,是家族興衰的見證,顯示著幾百年來的不同凡響,仍向現代人展示著它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柳氏民居四周青山綠野,風光秀麗。依山而建,西高東低。舉目南眺行屋拱翠,揮手東指三台左抱,側身西觀九崗右環,回首北望鹿台挺秀,是謂之“環山居”。平面設計為萬字形的皇家圖案,整體布局為“福祿雙全”。

柳氏民居為典型的明清城堡式莊園建築。它依託北山,起勢作“鳳凰展翅”。原建築面積98畝,一派氣吞山河之勢。整個建築大體分三部分。村南端為外府區,包括柳氏祠堂、關帝廟、文廟、柴房和左右過亭等。文廟內又設有聖殿、國小堂、紙帛樓;中部區為東西走向的村內小街和街東端的文昌閣、校場以及兩個高大壯觀的石牌樓等;村內小街往北,便是柳氏民居的內府區,為全封閉式。其四角有小戲台、觀河亭、賞景樓、府門樓。進入內區只有兩門可通。一是西南角的府門樓,座北朝南,門臨村內小街;另一側是東北角觀河亭下的磚拱門樓,可走出村外。在內府區的北四府與南兩府之間,有一條可通遍六府、走出兩門的府內環形街。另外,柳氏民居至今保存著完整的明清古街道、小巷還有18條之多,總長約1.5公里。

由於歷史、自然等諸多原因,柳氏民居原建築已大部分塌毀,現存完整的還有七座院落,仍具規模的明清殘院12座。這些庭院建築形制大致相仿,皆為四合院式。院門偏於一角,多為坤、巽、艮門。完整宅第的大門均有牌樓裝飾和石獅石鼓相鎮。院內東、西、南、北四面為兩層樓閣式建築。其中北房為高階台,寬走廊。每院四角又另有一小院,房屋兩間。這種建築形制俗稱“四大八小式”。

如果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那么精美的工藝便是它流動的鏇律。柳宅建築在整體上採用了中國傳統的均衡與對稱法則,於統一中求變化,變化中又求統一。其局部卻多汲江南之靈氣,而漸成一番嬌巧雋秀的格局,置身其中,給人以藝術佳境的感覺。

在柳氏民居信步漫遊,你會被那無處不在的木雕石刻所吸引。每一道門楣、窗欞、欄桿、扇、飛檐,每一塊裙板、匾額,每一根梁枋,每一級斗拱,無不雕刻著精美的紋飾。千姿百態,氣勢恢宏,令人嘆為觀止。其中僅窗花圖案就達40餘種,故事木雕板塊百餘方,石雕(包括柱、瓦、斗、拱、脊獸、鼓、獅、礎、碾、磨、臼、下馬石、練功石等)有上千塊之多,構欄、華板、裙板近千,且圖案幾乎無有雷同者。 : 柳氏書香門第,受其美學情趣和價值觀念的影響,柳府建築工藝風格在意境創造、藝術造詣以及文化的蘊含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準。柳氏民居集南北風韻於一身,窗欞、耍頭以典雅大方為先,雀替、欄桿以玲瓏精巧為主。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構圖縝密,雕刻精美,並通過諧音、成對、顧盼、呼應、迴旋等表現手法,用傳統吉祥圖來喻事、抒情。僅一個“行邀天寵”的門樓,就已讀出近30種含義。例如:以雲紋、蝙蝠來表“天降鴻福”,以蓮花、桂枝來表“連生貴子”,以一根繩子串三個銅錢來表“連中三元”,以五蝙蝠展翅圍繞一個壽字來表“五福朝壽”,以萬字紋、菊花、蓮花來表“萬年連舉”,以慈姑、祥雲來表“慈祥”之意。還有四藝(琴、棋、書、畫)暗八仙(八仙所持之寶)……我們不得不驚嘆古人的聰明才智和無限的創造力。

修建牌坊

柳氏民居柳氏民居
年代久遠,石材已風化疏鬆,但石牌坊下的8頭石獅卻還活靈活現。這8頭石獅被稱為“教化獅”,意為古代知識分子從求學到仕途的8個人生歷程。丹桂傳芳牌坊下的第一尊石獅叫“翹尾巴獅”,它嘴上拴著繩索,尾巴向上翹著,表現文人傲慢清高、口無遮攔、愛發表意見。用繩索拴住獅嘴,告誡柳氏族人,話到嘴邊留半句,禍從口出的道理。第二尊石獅叫“老實獅”,獅子的尾巴藏在了兩腿之間,表現文人不再傲慢,懂得夾著尾巴做人了。第三尊石獅叫“安分守己獅”。獅腳下有兩個小獅子,肚子下面有一個大圓球,意為安安分分過日子,堅守規矩。第四尊石獅腳下踩著一個探出頭來的小獅,肚子裡還有一個低著頭的小獅,意為“出人頭地”。青雲接武牌坊下的第一尊石獅叫“金榜題名獅”,獅胸前戴了一朵花,表示已經高中進士。第二尊石獅叫“尋求靠山獅”,獅身緊靠石柱,提醒柳氏後人,高中進士後要投靠到權貴的門下,便於日後發展。第三尊石獅的前腿直直站立,身子向上仰起,獅身下臥著一個鳳頭、鹿尾、獅身的小獅子。意為“坐享俸祿”。第四尊石獅叫“宦海沉浮獅”,獅脖上的一圈毛,酷似內方外圓的古錢,意為掛著錢串子在宦海里尋求生存。告誡柳氏後人,官場沉浮變化莫測,該用真本事就得用真本事,該花錢送禮也要捨得花錢。

離開這8頭含義深刻的石獅子,我們走進了百世書香、為官幾代的柳氏民居院落。柳氏第六代柳遇春曾修建了13個院落,可惜大部分毀於明末戰亂。現存6個完整院落,為中憲第、司馬第、河東世澤、行邀天寵、香泛柳下、磐石長安。

如果把村落比作是佳人,那么建築就是她的容貌和身材,而深藏在建築里的豐厚內容就是這位佳人的靈魂了。漫步柳氏民居,無處不在的木雕古刻,體現著柳氏家族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每一座大門前的石獅都有一對元寶形的耳朵,標誌著柳氏家族的富足和不可一世。院內每一道門楣、窗欞,每一根梁枋、斗拱,都蘊含著柳氏族人超凡脫俗的想像。僅各大院落的窗花圖案就達40多種,故事木雕板塊有百餘方,各種石雕有上千塊之多,竟無有雷同之處。這裡的雕刻沒有太多的規矩和束縛,一切等級尊卑的限制在這裡蕩然無存,龍鳳圖案隨處可見。

印象最深刻的是,司馬第院落門頭上的九層斗拱,層層相疊、美不勝收,在我國民居中是最高的門樓;行邀天寵院落的門廊木雕,形色各異,爭奇鬥豔,共有30種含義;河東世澤院落的大門內置12道門栓,就是身處院內的人,若不知情也是斷然打不開的,院內上空還布有鐵絲網,地下有地道和各院相連,可謂“天網地道”,可見此院的防禦功能之強。

置身這精美的藝術寶庫,仿佛走進了一個美艷絕倫,又心靈獨秀的佳人心中,我用自己的視角、自己的感觸,與她進行著心靈的對話。可是我視線所觸及到的,不過是她露出的一絲神采;我費盡心機所能領悟到的,也僅僅是她內心的一角。想讀懂她的內心又談何容易。

而在這位“佳人”的身上,還有更讓人驚嘆的豐富寶藏。柳氏民居現存的名人書畫碑在國內堪屬一絕。南宋朱熹、明代王陽明、王國光、、文徵明、方元煥等均在此留下了手跡。更讓人驚奇地是,這裡還保存著“畫聖”吳道子及一代山水畫宗師荊浩的幾通畫碑,這可以算作是“國寶”了。

在一處院落里剛剛裝修好的兩間廂房內,我們見到了這些珍貴的歷史遺蹟。讓我們不能理解的是,這些珍貴的石碑都被擺放在牆壁下角,石塊砂礫將它們堆砌在一起,不僅沒有任何裝飾,甚至連應註明的名稱和解析也沒有。望著它們,竟讓我們有點不知所措。若不經人指點,根本分不清碑刻分別出自誰人之手。走進此房內的遊人無不嘆息,這樣珍貴的“寶貝”怎么會遭受如此的冷遇?

山西名勝拾遺

山西作為中國的文物大省,不僅在數量上居全國前列,而且以品類全、內涵博、價值高享譽海內外,山西複雜多變的地質、地貌、水文、氣象條件,造就了許多雄偉壯觀、引人入勝的自然景觀,文物古蹟遍布全省,這些得天獨厚、古今兼備的旅遊資源,是發展山西旅遊事業的基礎。

運城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運城位於山西省西南端,總面積14236.5平方公里。黃河中游北幹流以東,與河南,陝西隔河相望,北靠臨汾,東鄰晉東南。古稱“河東”,河東大地外濱澎湃的黃河,內有綿延的中條山,自古就有“表里山河”的美譽,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祥地之一。
運城地區歷史悠久,山川壯麗,文物古蹟星羅棋布,風光名勝遍布各地,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境內有歷山孤峰山呂梁山五老山,尤門天險,王官峪瀑布閆家池峪谷瀑布和溫泉等自然景觀;有著名流口大禹渡,津渡和風陵渡。有聞名華夏的古文化遺址和古建築,如:南海峪岩洞遺址西候渡遺址禹王城遺址司馬光祖墓晉文墓晉南雲墓關帝廟永樂官普救寺飛雲樓等。這些自然景觀和古文化具有極高的觀賞,遊覽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河東先後培育出商代中興賢相傅說,春秋霸主晉文公,戰國縱橫家張儀,蜀漢名將關羽,晉代文學家郭璞,隋代哲學家、教育家王通,唐文學家王勃柳宗元、唐代名相裴度、名將薛仁貴、宋代名相、史學家司馬光等等。
景點廣仁王廟 | 合河遺址 | 黃河大禹渡 | 開元黃河大鐵牛| 蒲津渡 | 茅津渡 | 普救寺 | 棲岩寺塔 | 芮城古文化遺址群 | 芮城永樂宮 | 風陵渡 | 聖壽寺舍利塔 | 萬固寺 | 五老峰 | 西侯度遺址 | 洞賓故里 | 九峰山 | 王官谷| 白胎寺 | 碧落碑 | 東嶽廟 | 法王廟 | 飛雲樓 | 福勝寺 | 古城新絳 | 稷王廟 | 稷益廟 | 絳守居園池 | 絳州大堂 | 絳州三樓 | 青龍寺 | 秋風樓 | 薛仁貴寒窯 | 禹門口 | 常平關帝廟 | 池神廟 | 春秋樓 | 堆雲洞 | 泛舟禪師塔 | 解州關帝廟 | 歷史古都夏縣 | 臨猗雙塔 | 裴祠石刻 | 司馬光墓 | 太平興國寺塔 | 聞喜文廟 | 夏縣溫泉 | 禹王城址 | 運城鹽池 | 中國宰相村 | 柳氏民居 | 運城濕地自然保護區 | 東下馮遺址 |龍門激浪 | 蒲州故城遺址 | 馬村磚雕墓 | 太陰寺 | 鸛雀樓 |中條山國家森林公園 | 運城天鵝自然保護區 | 鶯鶯塔 | 中國死海 | 堆雲洞 |西侯度遺址| 福勝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