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舟禪師塔

泛舟禪師塔

泛舟禪師塔,位於山西省運城市西北報國寺的遺址上,創建於唐長慶二年(公元822年),為一座保存完整的亭閣式的全國 名塔之一,圓形唐塔的典型實例、孤例。塔的銘文有自己特色,是從做到右排列豎寫,在全國屬於罕見,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創造才能。2001年06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介紹

泛舟禪師塔泛舟禪師塔
在偏處運城市鹽湖區西北郊的寺北村,有一座唐代古建築——泛舟禪師塔,體型小巧的這座塔卻有著不一般的價值:它不但躋身於中國名塔之列,還被選入《中國古代建築史》《中國名塔》等書籍,並被濃墨重彩地予以介紹。2001年6月25日,它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晉南冬暖,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記者慕名拜訪,一睹這座千古名塔的雅韻丰姿。

不得不說的是,泛舟禪師塔所在的位置太過偏僻,運城市區西郊的道路記者原本熟識,但是還是多次輾轉才到了寺北村。而在村中,又是兩次找路人指點,才在村子最南邊找到了一座位於高坡上的院落。

院牆不高,但從延綿的長度看得出占地很大。牆頭上冒出了一個看似歪斜的塔尖,是古物無疑,然而從裡面緊鎖的兩扇大鐵門嚴嚴實實地阻擋了視線。路邊站著閒聊的人說,看護的人就在裡面,但是無論使勁叫喊還是晃蕩鐵門,都叫不到開門的人來。無奈之下,記者只得轉道向北,去村委會求助。

因為周末,村委會只有門房大爺在,老人是個熱心爽快人,記者載著他一路重返院落,只不過他叫門許久,院子裡同樣無人答應。無奈之下,老人打電話給村幹部。

在等待的過程中,記者不禁暗暗懷疑:不要說遊客如織,看來這裡反倒是個無人問津的地兒,泛舟禪師塔是否真如文字資料中所說的那么珍稀而值得瞻仰?

和旁邊的老鄉聊天,他們一個個倒是滿懷自豪地證實,日本、韓國人,還有黃髮藍眼的老外都有來看的。“以前來的人不少,有的又是掃,又是拜的。這座塔真是好東西,你好好給咱們寫,搞個旅遊開發么。”一位老鄉囑咐記者。

隨後趕來的村幹部打通了院子看護人的手機,不一會兒門從裡面開了。上坡進門,一個寬闊的院子如公園一般,滿院子松柏的綠色。

大門右手邊,一個磚砌的低低平台,其上是一座單層的矮塔——平台是圓的,塔基、塔身是圓的,塔檐、塔尖都是圓的,整個塔宛如珍珠般圓潤精緻且有質感,全貌顯露的一瞥之間,百米之外能感覺到它古樸渾厚的氣息。

運城境內古塔遺存眾多,如新絳龍興塔、安邑太平興國塔、芮城壽聖塔、臨猗雙塔、永濟鶯鶯塔,都是稜角分明直插雲天的,建築風格巍峨莊嚴,需抬頭遠觀才能見全貌。而身量不大的泛舟禪師塔只需找個高處踮腳,平視就幾乎能把上下通覽。然而,在它質樸渾厚的氣質中,透露出來的是平和從容的自信,大唐文明的遺風似乎包裹其內,徐徐吹拂潤澤人心,千年不曾斷絕。

繞塔三周細細品味,可以看出泛舟禪師塔的精緻之處:近十米的高度,塔基、塔身、塔剎比例分配均勻,通體呈圓狀,由上到下逐漸放寬,顯得紮實莊重。塔身用磚砌柱分割為八個基本面,面南開一小門,塔檐比塔身稍稍伸出至塔基寬度,之上至寶珠處分多層逐漸收縮。塔上有磚雕的蕉葉、復缽、垂蓮、仰蓮、寶蓋等,最上部分寶珠則為石雕。無論建築還是雕刻,工藝精熟,如自然天成一般,整體風格不逞奇巧而顯古拙端莊。

有研究者曾評價,作為單層圓體磚塔,泛舟禪師塔是我國唐塔造型中僅存的孤例,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和獨特的藝術價值。其在建築設計和營造上具有高超的藝術價值,構思之獨特,是我國古代高超的建築工程技術和建築藝術成就的例證。

可惜的是,因為年久失修,塔身上出現裂縫,塔檐破損,塔頂的寶珠也傾斜了。寺北村人對此的理解是,該塔建築藝術高超,現在無人敢承接修繕任務。

泛舟禪師塔所在的寺北村原名“寺北曲村”,塔名、村名都是大有來歷。

在泛舟禪師塔塔身正北一面,嵌著一方《安邑縣報國寺故大德泛舟禪師塔》石刻塔銘,塔銘有破損,據說是“文革”時期紅衛兵持槍射擊所致。銘文記載了塔的來歷,涉及人物有兩人,一位是中唐平亂重臣曲環,一位則是泛舟禪師本人。

綜合銘文以及文獻考證可知,曲環是唐代安邑人,也即今鹽湖區人。他生於開元十三年即725年,因為父親曲彬長期在唐西部邊陲做官,曲環從小就喜讀兵書,長於騎射,成年後效力於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屢立戰功。安史之亂爆發後,曲環在河南一帶抵抗叛軍,並因戰功不斷而升遷。當時藩鎮割據,戰禍不斷,唐德宗初年,曲環憑藉平叛之功威名大震,被任命為陳許節度使。陳許即陳州、許州,都在今天河南省境內,實際轄管13個縣。節度使在唐朝中期是一個了不得的官職,軍權、政權、財權集一身,以至於不斷有節度使造反作亂,而曲環卻忠於李唐王朝,其一生都在維護中央政權。貞元十二年(796年),曲環加封左僕射,也就是宰相之職。貞元十五年(799年)曲環去世,享年74歲,死後朝廷廢朝一日舉哀,贈司空。

曲環不僅治軍有方,還是理財高手,積聚的財富自然也不少。掌握權柄後,他選擇了在家鄉安邑修建一座“報國寺”——由寺名也可見曲環的政治志向。在寺廟之外,曲環還給自己和家裡人修建了“別墅”,並僱人耕作土地,該片土地便逐漸發展為寺北曲村,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寺北曲村才更名為寺北村。至今,該村村民仍以曲姓居多。

寺廟需要住持,曲環請來的就是當時的知名法師泛舟禪師。據說這位僧人出身不凡,是唐高宗李治的孫子,20歲時捨棄貴族身份出家修行,成為一代大德高僧。泛舟禪師的俗家身份究竟是否為皇家貴族,查《舊唐書》高宗後裔,沒有發現記載,不過此說是否成立,並不影響他在佛教上的地位。據銘文載,泛舟禪師於唐長慶二年(822年)亡故,泛舟禪師塔即為其身後安葬處。《舊唐書》專有《曲環傳》,對曲環生卒年有明確記錄,泛舟禪師是在曲環去世23年之後才圓寂的,報國寺為曲環出資主建,但為泛舟禪師建塔者另有他人。

《安邑縣報國寺故大德泛舟禪師塔》文中載,泛舟禪師“神去形留”後,弟子們“遵大師躊躇之選,窆於寺之春率,建窣堵波以為瞻慕,思維之向也”。

這實際涉及佛教傳入我國後一些僧人葬俗的演變。

佛教起源於印度,僧人去世後為火葬,比如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涅槃後,火葬時燒出的舍利有一石六斗之多,八個印度國王每人各得一份,在各自的國家為佛祖舍利各建寶塔,讓百姓瞻仰禮拜。後阿育王開啟了佛祖8個舍利塔中的7個,取出佛陀舍利共達84000顆,在天下遍築舍利塔,逐漸傳到我國佛祖建塔朝拜的舍利有19顆,永濟普救寺河東蒲坂塔也就是鶯鶯塔,就是其中的一座。

後來,佛教在我國傳播過程中入鄉隨俗,僧人接受了我國普遍流行的土葬,而到了唐代,佛教界開始有了保存肉身菩薩的風氣,僧人和在家的居士去世後肉身龕葬或塔葬之風頗為流行。龕葬即石壁鑿龕保存肉身,塔葬即死後肉身葬於塔內,這種塔佛家稱為“身塔”。

泛舟禪師為一代高僧,門人弟子信奉者眾多,他去世後,眾人認為保存他的肉身對於弟子及信徒具有特殊的意義,所以築塔存身祭奠。至於為何把“身塔”建成了別具一格、藝術高超的圓形,它的獨特之處又有何種教化寓意?因為沒有資料予以解釋佐證,不敢妄加推測。

塔上銘文作者落款是袁允。袁允何許人也,不得而知,但據史料,他還給世人留下一篇詠荷的美文《清露點荷珠賦》。荷即蓮,最早種植於印度,歷來被佛家視為聖物。袁允詠蓮,又被邀請為泛舟禪師塔書寫銘文,當與佛教有深厚的淵源。另寺北村人給記者指點,塔身上顯出的數處淡黃色多年來一直不褪不掉,令人嘖嘖稱奇。

歷盡千餘年滄桑之後,如今,宏偉的報國寺蕩然無存,遺址一角留下的泛舟禪師塔反倒成為這段歷史的承載者。

泛舟禪師

泛舟禪師塔泛舟禪師塔
泛舟禪師系唐高宗李治的孫子,自幼聰慧,衷於佛事,20歲捨棄皇家生活,修行於大唐密宗聖地報國寺,圓寂後建造了這座端莊穩重,極為秀麗的佛塔。

泛舟禪師一生,遊歷既廣,且能詩善畫,在畫壇詩林均有影響。尤其所畫羅漢,絕俗超群,歷代評價很高。

宋人黃休復的《益州名畫錄》記述:泛舟“詩名高節,宇內鹹知。善草書圖畫,時人比之懷素、閻立本”。

宋人的《宣和畫譜》也對泛舟禪師的畫作了介紹,說泛舟最善於畫羅漢像,“羅漢狀貌古野,殊不類世間所傳,豐頤蹙額,深目大鼻;或巨顙槁項,黝然若夷獠異類,見者莫不駭矚。”泛舟所畫的羅漢誇張變形,大異常人,他自稱所繪羅漢形象怪異的來源為“從夢中所見”。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對所畫之羅漢,連夢裡也經常不斷地出現,從中可見泛舟禪師創作的著力之處,在於不斷的變形,不斷的創造。

後蜀翰林學士歐陽炯曾作一首《禪月大師應夢羅漢歌》,盛讚禪師對佛像創作的貢獻:“西嶽高僧名泛舟,高情峭拔凌清秋。天教水墨畫羅漢,魁岸古容生筆頭……若將此畫作比量,總在人間為第一。”

自此,泛舟禪師的《十六應真像》成了後世臨摹及雕塑羅漢佛像的範本。也就是說,我們今天在全國各地寺院見到的唐代以後的羅漢佛像,大都源於泛舟禪師這位老鄉1100多年前的創作———這無疑又為金華人增加了一筆值得驕傲的資本。

據史料記載,泛舟禪師的《十六應真像》始畫於唐廣明年間(公元880年),至乾寧初年才完成16幀,前後用了10多年才完成此創作。十國叛亂時期,泛舟禪師為逃避戰亂來到相對安定的晉州,將《十六應真像》帶到了山西。

報國寺

泛舟禪師塔泛舟禪師塔

泛舟禪師塔所在地報國寺,殿宇雄偉,有彌勒殿、大雄殿、七佛殿,依山而建,逐級升高。

第一殿為彌勒殿,供奉彌勒塑像。“彌勒”是慈悲的意思,他是菩薩,還沒有成佛。菩薩在佛教中的地位僅次於佛。釋迦牟尼佛說,他滅度後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才會重降人間,在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三次說法,廣度眾生。所以稱他為“未來佛”。這是對彌勒菩薩的畫像,體現了他的性格,更突出了他寬容大度的高尚品德。聯語有很深的哲理,啟迪人們對人處世要心胸開闊,要有容人之量。彌勒後殿供的是韋馱站像,背朝山門,面對大雄寶殿。韋馱是佛教的護法神,身穿胄甲,右手托山,左手按金剛降魔杵,修眉鳳眼,雙唇緊閉,威武剛強,正氣凜然。

第二殿為大雄寶殿,“大雄”是佛經中說的“唯大唯雄”的意思,殿里供奉佛主釋迦牟尼金身彩飾坐蓮像。釋迦牟尼是公元前六世紀後期印度迦毗羅衛國(現在尼泊爾境內)釋迦部落淨飯王的兒子,俗稱喬達摩,名悉達多。由於那時社會的動盪和人的生、老、病、死等種種痛苦和煩惱,引起了悉達多的深思,因而出家修行,尋求解脫。經過六年苦行,嘗盡千辛萬苦,最後又經過七天七夜的禪思靜慮,終於徹悟大覺,成了佛。看門柱上這副對聯:“教演三乘,廣攝萬類登覺路;法傳千古,普度眾生證菩提。”“三乘”是佛教引導教化眾生達到解脫的三種方法、途徑。一般稱“聲聞”、“緣覺”、“菩薩”為“三乘”。“聲聞”是聞佛之聲教,斷見思之惑而人涅磐,為佛道中的最下根。“緣覺”是觀因緣無師自悟。“菩薩”即“菩提薩垂”,就是以佛道救眾生。這裡可以將“三乘”概括為:他覺--自覺--覺他三種境界。整個意思是說:通過佛教的三種途徑,引導教化眾生走上覺悟之路,達到解脫的目的。再請看這副聯語:“秋月朗清空,五夜山風獅子吼;菩薩開覺路,千年花雨象王宮。”一副聯語:“龍歸法座聽祥偈,鶴傍松煙養道心。”便是對山門那塊橫匾“鶴駐雲歸”的最好解釋。釋迦佛的左龕是泥塑彩繪金身文殊菩像。文殊全稱為“文殊師利”,意為妙德、吉祥。他是眾菩薩之首,是智慧的化身,常協同釋迦牟尼宣講佛法。他和普賢菩薩一起,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菩薩。這副聯語就是對他的評價:“智鏡高懸施法雨;慧燈遍照應群機。”把“智慧”二字嵌入聯中,意思是文殊菩薩用智慧潤澤眾生。右龕是地藏菩薩金身坐蓮像。地藏菩薩梵名“乞叉底櫱沙”,譯為地藏,佛經中說地藏菩薩受釋迦牟尼佛的囑託,要在釋迦佛滅度後,彌勒佛降生前的無佛之世留住世間,教化眾生,度脫沉淪於地獄、餓鬼、畜生諸道中的眾生。他發誓:“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副對聯就是讚頌他度脫沉淪決心的偉大精神:“聖願宏深,欲使出冥清罪案;迷途覺悟,難教沉溺負慈恩。”殿內左右兩廂供十八羅漢。羅漢是佛的得道弟子,十八羅漢是釋迦牟尼佛的隨行弟子。後龕內供的阿彌陀佛像,阿彌陀佛又稱“接引佛”、“無量壽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

第三殿七佛殿。請先看這副對聯:“功德逾恆河,七寶莊嚴大千世界;層峰摩霄漢,三峨雄秀伯仲崑崙。”什麼是“功德”?就是做的好事,“恆河”是“恆河沙”的簡稱,“七寶”一般指“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琥珀、珊瑚。”這裡泛指珍貴的材料。“大千世界”,佛教指整個宇宙。“霄漢”指雲霄和天河。“伯仲”即兄弟,“崑崙”即喀喇崑崙山。整個意思是:用極珍貴的材料和高尚的法行美化了整個世界,其功德超過了印度恆河裡沙的數量;大峨、二峨、三峨既雄且秀,層層山峰直插雲霄,可與巍巍崑崙山媲美。殿中供奉的是七佛,中間一尊為釋迦牟尼佛,其餘六尊為過去佛,從右至左依次為:南無拘留孫佛、南無拘那含牟尼佛、南無迦葉佛、南無毗舍佛、南無尸棄佛、南無毗婆尸佛。這七尊佛的塑造工藝稱“脫紗塑造”。這就是先塑好壞模,然後在坯模上面塗上漆,再用麻布、綢料一層層敷上,待乾後脫去坯模,最後彩繪。具有體輕、防潮、防蛀、不裂縫、保存久等特點。這反映了我國古代塑造藝術的精湛。七佛皆盤腿坐蓮台,體態勻稱,莊嚴肅穆,乍一看似乎形態都一樣,細細審視,表情各有變化,維妙維肖。佛教造像中,還很講究手的刻劃和塑造。手有各種姿勢,佛教稱為“印相”。你看釋迦牟尼佛,右手舉至胸前,拇指與中指相捻,其餘三指自然舒展。這一手印象徵佛在說法,稱為“說法印”。其他六尊佛的雙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於左手上,兩拇指的指端相接。這種手印表示“禪思”,使心安定,叫“法界定印”。體態、手勢和面部表情,都體現了佛的智慧、人格、道德皆完美無缺,至高無上。有朋友問,七佛蓮台下的“小鬼”是什麼意思?這有兩種解釋:其一,蓮台又稱“金剛座”或“須彌座”,意思是佛的法座象“須彌山”(古印度傳說中的山名)那樣高大、堅實,座下塑造的是“金剛力士”,肌肉發達,面部猙獰,對邪惡起震懾作用;其二,釋迦牟尼佛度“六道”時,拯救出來的餓鬼,他們為了報佛恩,都蹲在金剛座下,聽經護座。

中國古塔大全2

古塔,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載體之一,古塔為祖國城市山林增光添彩,塔被佛教界人士尊為佛塔。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譽為中國古代傑出的高層建築。

運城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運城位於山西省西南端,總面積14236.5平方公里。黃河中游北幹流以東,與河南,陝西隔河相望,北靠臨汾,東鄰晉東南。古稱“河東”,河東大地外濱澎湃的黃河,內有綿延的中條山,自古就有“表里山河”的美譽,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祥地之一。
運城地區歷史悠久,山川壯麗,文物古蹟星羅棋布,風光名勝遍布各地,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境內有歷山孤峰山呂梁山五老山,尤門天險,王官峪瀑布閆家池峪谷瀑布和溫泉等自然景觀;有著名流口大禹渡,津渡和風陵渡。有聞名華夏的古文化遺址和古建築,如:南海峪岩洞遺址西候渡遺址禹王城遺址司馬光祖墓晉文墓晉南雲墓關帝廟永樂官普救寺飛雲樓等。這些自然景觀和古文化具有極高的觀賞,遊覽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河東先後培育出商代中興賢相傅說,春秋霸主晉文公,戰國縱橫家張儀,蜀漢名將關羽,晉代文學家郭璞,隋代哲學家、教育家王通,唐文學家王勃柳宗元、唐代名相裴度、名將薛仁貴、宋代名相、史學家司馬光等等。
景點廣仁王廟 | 合河遺址 | 黃河大禹渡 | 開元黃河大鐵牛| 蒲津渡 | 茅津渡 | 普救寺 | 棲岩寺塔 | 芮城古文化遺址群 | 芮城永樂宮 | 風陵渡 | 聖壽寺舍利塔 | 萬固寺 | 五老峰 | 西侯度遺址 | 洞賓故里 | 九峰山 | 王官谷| 白胎寺 | 碧落碑 | 東嶽廟 | 法王廟 | 飛雲樓 | 福勝寺 | 古城新絳 | 稷王廟 | 稷益廟 | 絳守居園池 | 絳州大堂 | 絳州三樓 | 青龍寺 | 秋風樓 | 薛仁貴寒窯 | 禹門口 | 常平關帝廟 | 池神廟 | 春秋樓 | 堆雲洞 | 泛舟禪師塔 | 解州關帝廟 | 歷史古都夏縣 | 臨猗雙塔 | 裴祠石刻 | 司馬光墓 | 太平興國寺塔 | 聞喜文廟 | 夏縣溫泉 | 禹王城址 | 運城鹽池 | 中國宰相村 | 柳氏民居 | 運城濕地自然保護區 | 東下馮遺址 |龍門激浪 | 蒲州故城遺址 | 馬村磚雕墓 | 太陰寺 | 鸛雀樓 |中條山國家森林公園 | 運城天鵝自然保護區 | 鶯鶯塔 | 中國死海 | 堆雲洞 |西侯度遺址| 福勝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