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義紀念塔

南昌起義紀念塔

南昌起義紀念塔坐落在南昌市中心人民廣場南端,1977年為紀念南昌起義50周年而破土興建,1979年1月8日落成。塔為長方體,塔頂有直立的花崗岩名雕“漢陽造”步槍和用紅色磨光花崗石拼貼的八一軍旗,總高四十五點五米,此塔已成為南昌市的標誌。

概況

南昌起義紀念塔南昌起義紀念塔
南昌起義紀念塔塔身成長方形,正北面是葉劍英元帥題寫的“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九個銅胎鎏金大字,下嵌“八一南昌起義簡介”花崗岩石碑,其它是“宣布起義”、“攻打敵營”、“歡迎勝利”三幅大型花崗石浮雕,高2.4米,寬9.6米。塔身南北兩側各有一片翼牆,嵌有青松和萬年青環抱的中國工農紅軍旗、軍徽浮雕,塔身上部有一圈萬年青圖案,背面為一輪紅日,30個花瓣的葵花向陽盛開,襯托著鐮刀、錘子、五角星。塔頂由直立的花崗岩石雕“漢陽造”步槍和用紅色花崗岩石拼成的八一軍旗組成,造型既富民族特色,又具現代風格。令人心中湧起綿綿仰慕之情。

南昌起義歷史

南昌起義紀念塔南昌起義紀念塔
八一南昌起義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部分國民革命軍在江西省南昌市舉行的武裝起義。1927年4月和7月,中國國民黨內的蔣介石集團和汪精衛集團,勾結帝國主義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在上海武漢發動反革命政變,殘酷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民眾,使中國人民從1924年開始的國共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敗。

為了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挽救中國革命,中共中央於7月12日進行改組,停止了中央委員會總書記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領導。下旬,決定集合自己掌握和影響的部分國民革命軍,並聯合以張發奎為總指揮的第二方面軍南下廣東,會合當地革命力量,實行土地革命,恢復革命根據地,然後舉行新的北伐。李立三鄧中夏、譚平山、惲代英、聶榮臻葉挺等在九江具體組織這一行動,但發現張發奎同汪精衛勾結很緊,並在第二方面軍中開始迫害共產黨人。隨即向中共中央建議,依靠自己掌握和影響的部隊,“實行在南昌暴動”。據此,中共中央指定周恩來李立三惲代英彭湃等組成中共中央前敵委員會,以周恩來為書記,前往南昌領導這次起義。預定參加起義的部隊有: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第11軍第24、第10師,第20軍全部,第4軍第25師第73、第75團以及朱德團長的第五方面軍第3軍軍官教育團一部和南昌市公安局保全隊一部,共2萬餘人。從7月25日起,第11、第20軍分別在葉挺、賀龍指揮下,陸續由九江、塗家埠(今永修)等地向南昌集中。27日,周恩來等到達南昌,組成前敵委員會,領

南昌起義紀念塔南昌起義紀念塔
導加緊進行起義的準備工作。此時,國民黨武漢政府的第五方面軍(總指揮朱培德)第3軍主力位於樟樹、吉安、萬安地區,第9軍主力位於進賢、臨川地區,第6軍主力正經萍鄉向南昌開進;第二方面軍的其餘部隊位於九江地區;南昌市及近郊只有第五方面軍警備團和第3、第6、第9軍各一部共3000餘人駐守。中共前委決定趕在援兵到來之前,於8月1日舉行起義。8月1日2時,在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的領導下,南昌起義開始。按照中共前委的作戰計畫,第20軍第1、第2師向舊藩台衙門、大士院街、牛行車站等處守軍發起進攻;第11軍第24師向松柏巷天主教堂新營房百花洲等處守軍發起進攻。激戰至拂曉,全殲守軍3000餘人,繳獲各種槍5000餘支(挺),子彈70餘萬發,大炮數門。當日下午,駐馬回嶺的第25師第73團全部、第75團3個營和第74團機槍連,在聶榮臻、周士第率領下起義,8月2日到達南昌集中。8月2日,南昌市各界民眾數萬人集會,慶祝南昌起義的偉大勝利和革命委員會的成立。會後各界青年踴躍參軍,僅報名的學生就有數百人。

南昌起義後,汪精衛急令張發奎、朱培德等部向南昌進攻。8月3日起,中共前委按照中共中央原定計畫,指揮起義軍分批撤出南昌,沿撫河南下,計畫經瑞金、尋鄔(今尋烏)進入廣東省,先攻占東江地區,發展革命力量,爭取外援,爾後再攻取廣州。起義軍進至進賢縣時,第10師師長蔡廷鍇驅逐在該師工作的共產黨員,率部折向贛東北,脫離起義軍。由於起義軍撤離南昌比較倉促,部隊未經整頓,加上酷暑遠征,部隊減員較多,7日到達臨川時,總兵力約1.3萬人。起義軍在臨川休息3天,繼續南進。8月25日,先頭到達瑞金縣壬田以北地區。這時,駐廣東的國民黨軍第8路軍總指揮李濟深,調錢大鈞部9000人,由贛州進至會昌、瑞金地區,並以一部前出至壬田,阻止起義軍南下;調黃紹竑部9000人由南雄、大庾(今大余)向雩都(今於都)前進,支援錢大鈞部作戰。在這種形勢下,中共前委決定乘錢、黃兩路兵力尚未完全集中實施各個擊破。當日,起義軍向壬田守軍發動進攻,殲其一部,於26日攻占瑞金縣城。接著,集中兵力進攻會昌的錢大鈞部主力,激戰至30日,攻占會昌縣城。兩戰殲錢大鈞部6000人,繳獲槍2500餘支(挺)。起義軍傷亡近2000人。9月初,起義軍一部在會昌西北的洛口地區,擊退黃

南昌起義紀念塔南昌起義紀念塔
紹竑部的進攻。會昌戰鬥後,起義軍陸續折返瑞金,改道東進,經福建省長汀、上杭,沿汀江、韓江南下。9月22日,第11軍第25師占領廣東省大埔縣三河壩,主力繼續南進,於23日占領潮安(今潮州)、汕頭。在此期間,李濟深令錢大鈞殘部牽制第25師,令黃紹竑部經豐順進攻潮安,令陳濟棠、薛岳部3個師1.5萬餘人組成東路軍,由河源東進,尋起義軍主力決戰。根據上述情況,中共前委決定,第20軍新建的第3師隨革命委員會駐守潮汕地區,集中主力6500餘人迎擊東進之敵。9月28日,起義軍主力在揭陽縣山湖(玉湖)附近地區同東路軍遭遇,將其擊潰,繼向湯坑(今豐順市)推進,在汾水村地區與敵再次激戰,至30日,起義軍傷亡2000餘人,無力再戰,遂向揭陽撤退。是日晚,黃紹竑部攻占潮安。10月3日,起義軍主力在流沙(今普寧市)與由潮汕撤出的革命委員會會合,繼續向海豐、陸豐地區撤退,在經過流沙西南鍾潭村附近的蓮花山時,再次遭到東路軍的截擊,激戰不勝,部隊大部潰散。革命委員會和起義軍領導人分散轉移,餘部1300餘人進入海陸豐地區。駐守三河壩的第25師,在給錢大鈞部以重大殺傷後,向潮安轉移,10月5日在饒平縣境同由潮汕撤出的第3師一部會合。此後,這兩支部隊在朱德、陳毅率領下,轉戰閩粵贛湘邊,最後保存起義軍約800人,參加了湘南起義,並於1928年4月到達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同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會合。
南昌起義紀念塔南昌起義紀念塔
起義成功後,中共前委按照中共中央關於這次起義仍用國民黨左派名義號召革命的指示精神,發表了國民黨左派《中央委員宣言》,揭露蔣介石汪精衛背叛革命的種種罪行,表達了擁護孫中山“三大政策”和繼續反對帝國主義、封建軍閥的鬥爭決心。8月1日上午,召開了有國民黨中央委員、各省區特別市和海外黨部代表參加的聯席會議,成立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推舉鄧演達宋慶齡何香凝譚平山、吳玉章、賀龍、林祖涵(伯渠)、葉挺、周恩來、張國燾、李立三、惲代英、徐特立、彭湃、郭沫若等25人為委員。革命委員會任命吳玉章為秘書長,任命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等組成參謀團,作為軍事指揮機關,劉伯承為參謀團參謀長,郭沫若為總政治部主任,並決定起義軍仍沿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番號,賀龍兼代方面軍總指揮,葉挺兼代方面軍前敵總指揮。所屬第11軍(轄第24、第25、第10師),葉挺任軍長、聶榮臻任黨代表;第20軍(轄第1、第2師),賀龍任軍長、廖乾吾任黨代表;第9軍,朱德任副軍長、朱克靖任黨代表。全軍共2萬餘人。

建塔歷史意義

南昌起義紀念塔南昌起義紀念塔
南昌起義紀念塔是南昌起義的歷史見證,紀念塔更好的闡釋了南昌起義的歷史意義。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帶有全局意義的一次武裝暴動。它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宣告了中國共產黨把中國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定立場,標誌著中國共產黨獨立地創造革命軍隊和領導革命戰爭的開始。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6月30日的建議,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6月30日的建議,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1949年6月15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規定以“八一”兩字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和軍徽的主要標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將此紀念日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節。

相關詞條

中國古塔大全2

古塔,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載體之一,古塔為祖國城市山林增光添彩,塔被佛教界人士尊為佛塔。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譽為中國古代傑出的高層建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