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激浪

龍門激浪

龍門激浪位於儋州市峨蔓鎮海濱龍門山。龍門山是座屹立於海岸的岩石山,最高點39米,山上怪石嶙峋,從北望南,延綿起伏,狀似萬里長城一段,雄偉壯觀。山之東有一瓮門,素稱"南天第一門",高30多米,寬闊20來米,中空通風,岩石呈拱形,北風掀浪,撞於石門,鳴聲如鼓,迴響10餘里,故得名"龍門激浪"。這裡綿亘4公里的海岸,沙灘潔淨,岸上巨石千姿百態,風景別致,站在岩石觀濤,心曠神怡,是海南省有名的旅遊景點。

基本信息

主要景點

龍門激浪龍門激浪
龍門亦名禹門口,位於山西省運城市河津城西北12公里的黃河峽峪中。古人有“龍門三激浪,平地一聲雷”的讚嘆,可見黃河狂濤在此聲勢之大,桀騖不馴。唐詩“咆哮萬里涌龍門” ,形象地勾畫出龍門三激浪的壯觀景象。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龍門為禹所鑿,廣八十步,岩際鐫跡尚存。”後人因為懷念大禹治水功德,稱之為禹門,並延傳後世。由於禹門是秦晉兩省交通要衝的古渡口,便被稱為“禹門口”。黃河水流經禹門口,被約束在高山峽谷之間,愈近龍門,河床越窄。

奔騰的黃河,受到峽谷約束,勃然大怒,橫衝直撞,雷霆萬鈞,卻被靜靜的高山峽谷擠壓在河床中,潰到峽谷盡頭龍門口,一個急轉彎,又撞在峭壁上,它呼嘯著,飛出一層層凌空雪浪,掉過頭來,反撲對岸巨石,又一次咆哮著,飛出層層凌空雪浪。回撞河床中的巨大礁嶼,再一次瘋狂地咆哮起來,將一道道水柱噴入天空,在一陣喧囂之後,從空中顫抖著落入谷底,跳出龍門。這龍門三激浪,是黃河千百年來的奇觀,激起無數文人墨客的詩情畫意。如今,龍門口已新建起鐵索橋、公路橋、鐵路橋,溝通了秦、晉兩省。三橋並列橫跨黃河,如三道凌空彩虹,增添了龍門的不凡氣勢。

傳說故事

龍門激浪龍門激浪
相傳很早以前,這裡有一犁頭石,長年隨波衝擊,鏟去海坎之石,故龍門有壁立之形。其壁中有一洞上通那細嶺,可容數百人行走。據《儋縣誌》記載,明代黎族首領符南蛇組織黎漢災民起義失利後,起義軍餘部曾守於 此,"忽山忽海",神出鬼沒,同官兵周鏇十多個春秋。

龍門激浪於明代得名,向受遊人稱奇。前清拔貢陳有壯題有七絕一首:"龍門峭石勢嵯峨,遠望潮來卷白波。漫道艱難驚蜀道,吾鄉仍有險途多"詩中寫景含情,耐人尋味。

龍門激浪毗鄰洋浦開發區,隨著洋浦的開發,龍門激浪景觀遊人日增,名聲遠播。

民俗活動

龍門激浪龍門激浪

龍門激浪民俗節慶活動:

海南省的居民包括漢、黎、苗、回、彝、侗、瑤等30多個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漢等族。千百年來,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使本島社會風貌顯得豐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的生活習俗。 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他們世代聚居在海南島中部五指山區及西南部,現有人口130餘萬。黎族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黎語支,文化特徵與我國南方的壯族和布依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黎族又分杞、孝、潤、賽和美孚五個支族。 黎族村落多位於山谷坡地或山間盆地之中,村寨周圍長有茂密的樹木或刺竹。黎族傳統住宅以茅舍為屋,稱為“船形茅草屋”,傳說黎族的祖先是乘船渡海而來的,所以住船形屋被作為傳統保留了下來。黎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喜慶佳節,黎族男女要相互對歌或載歌載舞通宵達旦。每年農曆“三月三”是黎族的傳統節日,黎族人民都要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

龍門激浪龍門激浪
黎族人很早就掌握了紡織技術。元代女紡織家黃道婆就是從黎族人那裡學到了先進的棉紡技術。黎族人織的黎錦一般以黑、棕為基本色調,青、紅、白、藍、黃等色相間,花紋圖案有人物、動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等。黎族的傳統服飾為男子纏紅色或黑色頭巾,上衣開襟,布巾縛腰;婦女的服飾各支系不同,但筒裙是她們共同的服飾。

海南島有豐富的民間文化,衍生了許多獨特的民間節慶活動。 每逢農曆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海南瓊山市將舉行一年一度風情獨具的換花節。每年農曆二月初九至十九,瓊山市新坡鎮和全省不少地方,舉行一次為期四天的“軍坡節”。這是紀念冼夫人而舉行的民間奉祀活動。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愛情和幸福的傳統佳節。海南黎族、苗族都有歡度“三月三”的習俗。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農曆“三月三”期間)均舉行海南國際椰子節,它是融旅遊、文化、民俗、體育、經貿於一體的大型旅遊文化節慶活動。 每年中秋為儋州民間歌節。歌節的主要活動內容是儋州山歌、調聲對歌比賽和“賞月”等項目。每年十一月下旬舉辦的“海南歡樂節”。

韓祐詩作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龍門激浪》

【創作年代】清朝

【作者姓名】韓祐

【文學體裁】七言律句

作品原文

龍門激浪

禹辟龍門①山有名,凌空際水自天生。

浮桃漾日朝舒錦,鼓浪無風夜發聲。

起蟄蛟②騰尋變化,乘時鯉躍啟文明。

儋南頭角崢嶸者③,試聽春雷快步瀛④。

作品說明

這首詩描寫儋州龍門山水風景,最後兩句鼓勵儋地青年爭取頭角崢嶸,奔波前程。

作品注釋

① 禹辟龍門,禹,古代傳說中人物,治理洪水,疏通江河。山西河津縣西北的龍門,相傳為禹所鑿。這裡借其名,實指儋州龍門。按:儋州有龍門嶺,《正德瓊台志》卷六稱:“嶺在儋州西北三十里磨黎都海岸,峙起石峰,兩址奔海,其狀肖門,可泊舟,上有石穴,中虛,通海,透風,名曰風門,內容數十人。傳昔有蛇潛其間,化為龍,又名虺穴。”

② 蟄蛟,蟄,藏在洞穴中過冬的動物;蛟,民間傳說中以為能發洪水的母龍。

③ 頭角崢嶸者,比喻有志的青年人顯露出來的氣概或才華。

④ 快步瀛,瀛,大海。說加快奔波出大海,意謂爭取前程。

作者簡介

韓祐,順天(今北京)大興人。清康熙三十九年至四十六年(一七00—一七0七)任儋州知州,裁革穀倉積弊,並衙用夫役,裁條鞭,收戶房書管,收革除編審朱墨銀。四十三年(一七0四年)續修州志,四十六年離任,離任後,儋州百姓鹹思之,祀州名宦。

儋州市著名旅遊景點

簡介儋州市古稱儋耳郡,是海南島最早建成於漢代的兩個郡之一。市境內有東坡書院、 儋耳城遺址、 白馬湧泉和優波古廟、 華南熱帶植物園、 龍門激浪、蘭洋溫泉等景點。
景點白馬井古蹟 東坡井 東坡書院 觀音洞 恍榔庵 魁星塔 藍洋溫泉 藍洋溫泉國家森林公園 龍門激浪 鷺鷥天堂 熱作兩院動物園 熱作兩院植物園 松濤水庫 洋浦經濟開發區 雲月湖 中和古鎮 儋州市番加森林保護區 紅湖歡樂水莊 軍屯熱帶花果園 千年古鹽田 磷槍石島自然保護區

運城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運城位於山西省西南端,總面積14236.5平方公里。黃河中游北幹流以東,與河南,陝西隔河相望,北靠臨汾,東鄰晉東南。古稱“河東”,河東大地外濱澎湃的黃河,內有綿延的中條山,自古就有“表里山河”的美譽,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祥地之一。
運城地區歷史悠久,山川壯麗,文物古蹟星羅棋布,風光名勝遍布各地,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境內有歷山孤峰山呂梁山五老山,尤門天險,王官峪瀑布閆家池峪谷瀑布和溫泉等自然景觀;有著名流口大禹渡,津渡和風陵渡。有聞名華夏的古文化遺址和古建築,如:南海峪岩洞遺址西候渡遺址禹王城遺址司馬光祖墓晉文墓晉南雲墓關帝廟永樂官普救寺飛雲樓等。這些自然景觀和古文化具有極高的觀賞,遊覽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河東先後培育出商代中興賢相傅說,春秋霸主晉文公,戰國縱橫家張儀,蜀漢名將關羽,晉代文學家郭璞,隋代哲學家、教育家王通,唐文學家王勃柳宗元、唐代名相裴度、名將薛仁貴、宋代名相、史學家司馬光等等。
景點廣仁王廟 | 合河遺址 | 黃河大禹渡 | 開元黃河大鐵牛| 蒲津渡 | 茅津渡 | 普救寺 | 棲岩寺塔 | 芮城古文化遺址群 | 芮城永樂宮 | 風陵渡 | 聖壽寺舍利塔 | 萬固寺 | 五老峰 | 西侯度遺址 | 洞賓故里 | 九峰山 | 王官谷| 白胎寺 | 碧落碑 | 東嶽廟 | 法王廟 | 飛雲樓 | 福勝寺 | 古城新絳 | 稷王廟 | 稷益廟 | 絳守居園池 | 絳州大堂 | 絳州三樓 | 青龍寺 | 秋風樓 | 薛仁貴寒窯 | 禹門口 | 常平關帝廟 | 池神廟 | 春秋樓 | 堆雲洞 | 泛舟禪師塔 | 解州關帝廟 | 歷史古都夏縣 | 臨猗雙塔 | 裴祠石刻 | 司馬光墓 | 太平興國寺塔 | 聞喜文廟 | 夏縣溫泉 | 禹王城址 | 運城鹽池 | 中國宰相村 | 柳氏民居 | 運城濕地自然保護區 | 東下馮遺址 |龍門激浪 | 蒲州故城遺址 | 馬村磚雕墓 | 太陰寺 | 鸛雀樓 |中條山國家森林公園 | 運城天鵝自然保護區 | 鶯鶯塔 | 中國死海 | 堆雲洞 |西侯度遺址| 福勝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