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楊貴妃墓

唐楊貴妃墓

唐楊貴妃墓是唐玄宗的貴妃楊玉環的墓葬,在陝西興平市西北12千米的馬嵬坡。整個墓園依山而建,呈階梯狀,氣勢雄偉,楊貴妃墓園中有勝景園、太真閣、望都亭、觀音殿仿唐建築,歷代文人曾留下了大量的關於唐明皇的愛情故事,使楊貴妃墓聞名於世,墓冢周圍雕刻有歷代文人騷客的題詠,以“古冢留香,詩碑放彩”的獨特魅力而馳名海內外。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唐楊貴妃墓唐楊貴妃墓
唐楊貴妃墓是唐玄宗的貴妃楊玉環的墓葬,在陝西興平市西北12千米的馬嵬坡。歷代文人曾留下了大量的關於唐明皇的愛情故事,使楊貴妃墓聞名於世,墓冢周圍雕刻有歷代文人騷客的題詠,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整個墓園依山而建,呈階梯狀,氣勢雄偉。園內有唐獻殿、青磚墓冢,兩廂碑廊鑲有唐以後歷朝名人學士題詩石刻32通,存詩300餘首,文詞雋永,書體各異,褒貶不一,甚為珍貴。高5.8米的貴妃漢白玉雕像聳立園中,其形態雍容華貴,神情安逸,為石雕之精品。林蔭之中游亭對出,是遊客一解勞頓的好地方。

陵墓設定

唐楊貴妃墓唐楊貴妃墓
楊貴妃墓的陵園小巧玲瓏,進門正面是一座三間仿古式獻殿,穿越獻殿就是墓冢,占地約一公畝,高約三米,墓家冢以青磚包砌。在墓東、西、北三面有迴廊,鑲嵌有大小不等的石碑,刻有歷史名人的遊記和題詠。楊貴妃漢白玉雕像已豎立於前期擴建的陵園之中。楊貴妃墓為一陵園,大門頂額橫書“唐楊氏貴妃之墓”七字。楊貴妃墓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當地政府對貴妃墓進行了修葺,新修了圍牆、碑廊、獻殿和亭子,並在墓園後添立了一尊6米高的楊貴妃大理石雕像。貴妃墓現已成為一處重要的旅遊景點。
勝景園。主體建築“太真閣”,兩層仿唐架構,氣勢恢弘,厚重古雅,閣內繪製了巨幅“太真入道圖”,場面宏大,神形兼備,行筆施彩頗見功力。四周鑲嵌八組設計精美的展板,展示有關“馬嵬雙迷”、“貴妃遺蹟”、“貴妃東渡”等鮮為人知的史實與傳說。16米高的“望都亭”聳立園中,語出“行宮見月傷心色,東望都門信馬歸”。宛如滿懷悽怨的玉環,翹首望長安,孤苦待君歸的身影。登斯樓,極目遠眺,廣袤秦川盡收眼底,山川依在,佳人何處?不禁使人在心曠神怡之餘,發出多少懷古思今之悠情。長恨歌畫廊。以三十幅壁畫的形式詮釋樂天先生這一傳唱千古的詩篇,展現了從開元盛世到天寶彌難的興衰軌跡,使人們透過李楊愛情的悲歡落差,感悟到宮廷的血腥和歷史的沉重。觀音殿。座落在景區第四台,其修建以佛學家郭元興之考證為據。史載觀音以女身造像始於唐,印度法師不空為慰藉玄宗失妃之痛,遂寫貴妃遺容供為觀音,楊貴妃的形容便成為觀音原型。今修此殿,在於祈盼人人都有菩薩心,助人為善,和諧眾生。
綜觀貴妃墓景區,各大建築中間,以“牡丹園”、“桃花園”、“觀魚池”等景點相銜接,大有江南園林的特色。樓亭高聳,厚重典雅;遊廊踴道,幽靜靈秀;花木有序,含香吐翠;楹聯煥彩,書藝宣燁;詩畫交融,相得益彰。游此處,使你遠離鬧市之喧囂,獨享田園之清趣。

貴妃其人

唐楊貴妃墓唐楊貴妃墓
楊貴妃為弘農華陰人,後遷蒲州永樂縣(今山西芮城),小字玉環,曉音律,善歌舞,有傾國之貌。原為玄宗十八子壽王瑁妃。後被玄宗召入宮中為女官,號太真。天寶四年,冊封為貴妃。父兄均驟貴,勢傾天下。天寶十五年(756年),安祿山反,京師危急,唐玄宗攜楊貴妃倉皇逃走,路徑馬嵬坡,以右彪武軍大將軍陳玄禮為首的隨從將士,以貴妃與其兄楊國忠倡亂,憤而殺死宰相楊國忠,並脅迫唐玄宗將楊貴妃縊死。貴妃死時年38年,演出了一幕震撼千古的悲劇。後據《新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玄宗不得已,與貴妃訣別,由士兵牽引而去。貴妃自縊於祠堂下,士兵以紫褥裹屍,埋於道側,貴妃時年38歲。

文獻記載

唐楊貴妃墓唐楊貴妃墓
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所引楊貴妃被縊的史料更為詳細:當譁變的軍士殺了楊國忠後,護駕的六軍將士仍不肯繼續前進,唐玄宗親自下令,也無效。唐玄宗要高力士問軍中主帥陳玄禮是什麼緣故?陳玄禮回答說:“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
據文獻記載,公元757年,唐政府軍收復長安,李隆基自成都回來,曾密令遷葬楊貴妃,所以此墓是原來的舊墓還是遷葬後的新墓,或只是楊貴妃的衣冠冢,都無確證。貴妃墓原是一個土冢。相傳冢上白土香氣宜人,滋潤皮膚。游女紛紛拾取,使得封土被大量帶走。為了保護其墓,便用青磚砌成了園頂墓冢。墓園現有門樓一座,獻殿三間,東西兩側有碑廊十二間。保存有唐、宋以來歷代名人題詠石刻38塊。楊貴妃漢白玉雕像已豎立於前期擴建的陵園之中。楊貴妃墓為一陵園,大門頂額橫書"唐楊氏貴妃之墓"七字。楊貴妃墓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地政府對貴妃墓進行了修葺,新修了圍牆、碑廊、獻殿和亭子,並在墓園後添立了一尊6米高的楊貴妃大理石雕像。貴妃墓現已成為一處重要的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