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之治

開元之治

開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統治前期所出現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玄宗治國之道以道家清靜無為思想為宗提倡文教。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勵精圖治,任用賢能,經濟迅速發展,使得天下大治,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並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史稱“開元盛世”,前後共29年。(開元之治是開元盛世的基礎)。為了增強國力,加大財政收入,唐玄宗先從經濟方面人手改革。首先,打擊豪門士族,爭奪土地勞力;第二,改革食實封制度,以增加政府財政收人,減輕人民負擔;第三,玄宗打擊佛教勢力,淘汰僧尼;第四,發展農業。在外交方面,玄宗實行和解的民族政策,改善了民族關係,使國家得到進一步統一。同時,開元年間和睦的民族關係對於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也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基本信息

歷史背景

開元之治開元之治
唐朝自 武則天退位到玄宗即位以前的中宗、睿宗統治期間(705—712年)政局極不穩定。武氏諸王、中宗的韋皇后及其女兒安樂公主、武后女兒 太平公主都參預政權,朝廷大臣也分為幾派,相互排擠,因此接連發生政變。開元元年(713年),玄宗以先發制人的手段消滅了政敵太平公主一夥,才結束了這種混亂局面。此後,為了穩定政局,玄宗採取了許多改良措施。

改良措施

任用賢能 玄宗即位後,先起用姚崇、 宋璟為相,其後又用 張嘉貞、張說、李元紘、杜邏、韓休、 張九齡為相。他們各有所長,並且盡忠職守,使得朝政充滿朝氣。而且玄宗在此時亦能虛懷納諫,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穩定。
改革吏治
玄宗採納張九齡的建議,制定官吏的遷調製度。選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將其外調為都督刺史,以訓練他們的處事才能及培養行政經驗。同時間,又選取都督刺史中有作為者,將其升為京官。這樣內外互調,增進了中央與地方的溝通、了解和信任。玄宗亦將全國分為十五道,於各道置採訪使,以監督地方州縣的官員,並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績。而在選拔人材方面,玄宗亦對科舉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進士科及第的人數,以減少冗官的出現,提高官吏整體的素質。
發展經濟
玄宗於這段時間甚為節儉,規定三品以下的大臣,以及內宮 後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製作的飾物,並且遣散宮女,以節省開支。他又下令全國各地均不得開採珠玉及製造錦繡,一改武則天以來後宮的奢靡之風。他並命令宇文融清查全國的逃亡戶口及籍外田地,共查得八十多萬戶,大幅增加 唐朝的稅收及兵力來源。因為這些措施,唐朝的財政變得豐裕,而且全國的糧倉充實,致使物價十分廉宜。
具體:
農業方面: ①興修大型水利工程。②農耕技術提高:水稻廣泛採用育秧移植。③茶葉生產的發展: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 《茶經》,作者 陸羽被後人稱為“茶聖”。飲茶之風開始在唐朝盛興。④生產工具的改進:出現新的農業工具──曲轅犁;創製新灌溉工具──筒車。
手工業方面: ①絲織業:花色品種多,技術高超。②陶瓷業: 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藝的珍品)。
商業繁榮: ①著名的大都市:長安、 洛陽、揚州、成都。②長安城:城內分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區,市為繁榮的商業區。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提倡文教
唐玄宗時期,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內容,以及為了撰拔人才,親自在殿試考核吏部新錄取的縣令。而且對儒生十分優厚,下令群臣訪求歷朝遺書,共覓得圖書近五萬卷,便唐朝的文化事業邁向鼎峰。
文學方面:唐朝是我國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流傳至今的有兩千多位詩人的近五萬首詩歌。
1、 顏真卿:創立雄渾敦厚的新書體,稱“顏體”,是繼王羲之之後中國書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 書法家,代表作為《顏氏家廟碑》《多寶塔碑》。顏真卿。
2、 柳公權:博採眾長,別出新意,成“柳體”,其字方折峻麗,骨力勁健。代表作為《玄秘塔碑》。
對外軍事 玄宗採納張說之提議,實行募兵制,以取代日漸廢弛的府兵制。在 公元722年,他親自挑選府兵及壯丁共12萬人作為京師的宿衛,並稱為“騎”。而他亦於邊疆地帶設定十大兵鎮,以節度使節制,作為統治異族與鞏固邊防的措施。
外交方面
1、7世紀前期,吐蕃(今 西藏)傑出贊普 松贊乾布統一了 青藏高原,他仰慕中原文明,幾次向唐求婚。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後,帶去了許多先進的技術,增進了漢藏之間友好關係。8世紀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贊普尺帶珠丹。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經成為“和同為一家”了。
2、回紇是今天維吾爾族的祖先。8世紀中期,唐玄宗封回紇首領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後來,回紇改名為“回鶻”。
3、7世紀末,粟末靺鞨部首領大祚榮統一了周圍各部,建立政權。8世紀前期,唐玄宗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加授渤海都督。從此,粟末靺鞨政權以“渤海”為號。粟末靺鞨有“海東盛國”之稱。唐朝管理東北邊疆的機構是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
4、詔居民是今天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南詔首領 皮羅閣統一六詔,唐玄宗封他為雲南王。
隋唐時,中日兩國交往密切。貞觀年間,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學生和留學僧來唐學習。遣唐使回國後很受重用,他們以唐朝的制度為模式,進行政治改革,還參照漢字創製了日本文字,在社會生活上至今都保留唐朝人的某些風尚。唐朝赴日本的使節和僧人中,最有影響的是鑒真,曾六次東渡日本,在日本傳播唐朝文化。
特點: ①對外交往比較活躍,與亞洲乃至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②唐政府鼓勵各國商人到中國貿易,允許他們長期居住。③長安、洛陽、 廣州、揚州等地都有頻繁的外貿活動。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
因素: ①國家安定統一;②經濟文化繁榮;③對外開放政策;④對外交通發達。

成績

(圖)開元通寶開元通寶
開元時期,土地開闢,許多“高山絕壑,耒耜亦滿”。據杜佑《通典》所記:“至(開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絹一匹二百一十文。東至宋(今 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開封),西至岐州(今陝西鳳翔),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饌豐溢。每店皆有驢憑客乘,倏忽數十里,謂之 驛驢。南詣荊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陽(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 成都)、涼府(即涼州,今甘肅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遠適數千里,不持寸刀。”可見當時糧食布帛產量豐富,物價低廉,商業繁茂,道路暢通,行旅安全。到開元二十年,全國有民戶7,861,236(最多時逾千萬),人口45,431,265,比之唐初戶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社會經濟的繁榮必然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唐詩最為後世稱道。著名詩人高適、 岑參王維,特別是李白、杜甫都生活在這個時代,而唐代中期的著名詩人(所謂大曆十才子)也是這個時期培育出來的。其他如音樂、繪畫、雕刻、塑造等藝術也無不有顯著成就。
國力強盛是開元之治的另一重要標幟。自唐高宗以後,吐蕾強大,成為唐朝西方嚴重威脅。武后時期,東突厥復興於漠北,契丹崛起於東北,又造成唐朝北方形勢的緊張。許多在貞觀、永徽年間(627—655年)歸屬唐朝的地區重又脫離控制。唐玄宗加強鄰接地區的軍隊,開立屯田,大大充實了防務;又從東北到西北和南方設立了平盧、范陽、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四鎮、伊西北庭、劍南等9個節度使和1個嶺南五府經略使,以統一指揮戰守軍事。於是在開元五年,收復陷於契丹21年的遼西12州,於柳成(今遼寧朝陽)重置營州都督府;漠北的同羅、拔也古等都重新歸順唐朝;西突厥與唐之間的戰爭也逐漸停止而代之以友好往來;唐又在 西域設定安西國鎮節度經略使,阻止吐蕃勢力的北上;在隴右、河西之西設定軍鎮,鞏固河西走廊的安定,保證了 中國和中亞、西亞的交通順暢。當時唐朝的聲威遠達西亞,各國使者和商人往來不絕。

負面影響

在開元之治繁榮強盛的背面,深刻的社會及政治危機也在發展。土地兼併激烈,大量農民逃亡, 均田制、府兵和租庸調製都瀕於崩潰,特別是節度使統轄的軍事力量加強而內地軍備廢弛,導致內輕外重,成為後來 安史之亂的伏因。

比較

貞觀之治時,唐朝百廢待興,雖有所治績,但距輝煌還頗遠。但當時 唐朝正值方興未艾之際,因此雖歷經政變,仍然應付自如。而到了開元之治時,唐朝經過了百年的發展與積累,已臻於 鼎盛,進入了 黃金時代。但已處於盛極而衰的邊緣,因此已開始出現腐朽的現像,在遇到變亂時,即無力回天,結果走向滅亡。

簡介

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政局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國力富強的局面。開元年初,唐玄宗還命人燒毀宮內一批珠玉錦繡,表示不再用奢華物品。同時唐玄宗是個勵精圖治的皇帝,頗思有所作為,能夠任用賢能,進行一些改革。如任用了宰相姚崇、宋璟、張九齡等人,都是有名的忠臣,中國封建社會呈現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這些改革措施,使開元間的政局為之一新,史稱“開元之治”。(“開元之治”與“開元盛世”有一定的區別。)
開元年間的繁榮景象,自然是唐朝百餘年來社會發展所積累的成果,並不是唐玄宗君臣一時所能創造出來的奇蹟,但這與唐玄宗君臣的孜孜求治,政治比較清明,也是分不開的。

背景

唐朝自武則天退位到玄宗即位以前的中宗、睿宗統治期間(705—712年)政局極不穩定。武氏諸王、中宗的韋皇后及其女兒安樂公主、武后女兒太平公主都參預政權,朝廷大臣也分為幾派,相互排擠,因此接連發生政變。開元元年(713年),玄宗以先發制人的手段消滅了政敵太平公主一夥,才結束了這種混亂局面。此後,為了穩定政局,玄宗採取了許多改良措施。
把武﹑韋及太平公主的餘黨都加以殺戮或
貶斥,把武后以及中宗和睿宗時大量委派的斜封官(非正式任命),試﹑攝﹑判﹑知官(非正職的冗官)予以裁撤精簡,將宰相員額由睿宗時的十餘人減少到兩三人,從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用恩禮優待自己的同胞兄弟,卻不給他們以實職,從而削弱了皇室內部發動政變的政治基礎。 
對那些自恃對玄宗有功而邀求權位的功臣(如劉幽求﹑鍾紹京﹑王琚等)堅決予以貶斥。 
對有才幹的宰相任用不疑,開元初以姚崇為相,他幫助玄宗執行上述三項政策,又沙汰僧尼,整頓吏治,對實現政局安定起了很大作用。姚崇之後,所用宋璟﹑張說﹑韓休﹑張九齡等,皆為名相,政治上均有所建樹。

疆域遼闊

在其鼎盛時的公元7世紀,中亞的綠洲地帶亦受唐支配,一度建立了南至羅伏州(今越南河靜)、北括玄闕州(今俄羅斯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東臨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遼闊疆域,國土面積達1076萬平方公里(一說1239萬平方公里)。據保守估計,其鼎盛時期,天寶年間,全國人口達8000萬之多。
在漠南漠北方面。貞觀四年(630年),唐軍滅亡東突厥,漠南成為唐勢力範圍。永淳元年(682年),突厥復國,後直到後突厥滅亡北方邊患嚴峻。天寶三載(744年),回紇建國,占據漠南漠北。安史之亂後,邊患再起,但唐朝與回紇並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
在西北,貞觀四年,唐朝廷在伊吾七城設立西伊州,開始經營西域。唐朝廷對蔥嶺以西地區的統治始終不穩固,乾封二年(667年),由於大食勢力的擴展,唐朝疆域退回蔥嶺以東。安史之亂爆發後的三十六年時間內,唐朝陸續失去原安西都護府所轄地區。
在東北,顯慶五年(660年),唐軍聯合新羅滅亡百濟。總章元年(668年)八月,唐軍與新羅又滅高句麗,並設安東都護府於平壤。但由於當地人民反抗激烈及新羅勢力的北進,鹹亨元年(670年)安東都護府內遷遼東。開元元年(713年)安東都護府移到遼西。天寶年間(742年—756年)安東都護府廢,安史之亂後唐朝逐漸失去對遼東半島的直接控制。武周聖曆元年(698年)其首領大祚榮建立震國,唐朝稱之為渤海國;號為“海東盛國”,但與唐朝的關係友好,大部分時間向唐朝稱臣。
在青藏高原上,吐蕃日漸興起,至六世紀末與吐谷渾、蘇毗為高原上三大勢力。七世紀初,贊普松贊乾布即位,統一高原,又征服位於西藏西部的蘇毗、阿裏地區的羊同和尼婆羅(今尼泊爾)。龍朔三年(663年),吐蕃滅吐谷渾,盡有其地。後又多次占領唐朝的安西四鎮,為唐朝最大敵國。安史之亂後,由於大量河隴邊兵參與平亂(主要為隴右節度使、河西節度使所部)導致邊防空虛,吐蕃趁勢進逼,占領原屬於唐朝的隴西,黃河以西甘、涼皆不可得,隴山以西為吐蕃占據。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沙州(甘肅敦煌)人張議潮發動起義,唐人群起回響,很快占領沙州。接著,張議潮又派兵攻取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以上地區在今甘肅、新疆、青海境內)等十州。大中五年(851年),張議潮遣其兄張議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圖入朝,唐宣宗在沙州置歸義軍,以張議潮為節度使,河隴地區又重新為唐朝廷所控制。890年,河西、隴右又被党項族占據。但終唐之世已完全喪失對於敦煌以西的控制。
在西南雲貴高原,天寶七載(748年)南詔建國,與唐時戰時和,也削弱唐朝的國力。同時,自漢武帝平南越後的相當長時間內是中國領土的安南(越南北部),唐代統治時先後設立“交州總管府”、“安南都護府”(唐肅宗改名鎮南,唐代宗復稱安南)、“靜海軍節度使”等官署,唐末時開始藩鎮割據,土豪興起,至北宋初完全脫離中原王朝而獨立。

政治改革

任用賢能

玄宗即位後,先起用姚崇、宋璟為相,其後又用張嘉貞、張說、李元紘、杜邏、韓休、張九齡為相。他們各有所長,並且盡忠職守,使得朝政充滿朝氣。而且玄宗在此時亦能虛懷納諫,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穩定。

改革吏治

玄宗採納張九齡的建議,制定官吏的遷調制度。張九齡選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將其外調為都督刺史,以訓練他們的處事才能及培養行政經驗。同時間,又選取都督刺史中有作為者,將其升為京官。這樣內外互調,增進了中央與地方的溝通、了解和信任。玄宗亦將全國分為十五道,於各道置採訪使,以監督地方州縣的官員,並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績。而在選拔人材方面,玄宗亦對科舉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進士科及第的人數,以減少冗官的出現,提高官吏整體的素質。

發展經濟

政治的安定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於是生產發展,經濟繁榮。開元時期,土地開闢,許多“高山絕壑,耒耜亦滿”。據杜佑《通典》所記:“至(開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長安城復原圖青
齊谷斗至五文。自後天下無貴物,兩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絹一匹二百一十文。東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開封),西至岐州(今陝西鳳翔),
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饌豐溢。每店皆有驢賃客乘,倏忽數十里,謂之驛驢。南詣荊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陽(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涼府(即涼州,今甘肅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遠適數千里,不持寸刃。”糧食布帛產量豐富,道路暢通,物價低廉,行旅安全,商業繁茂,。到開元二十年,全國有民戶七百八十六萬一千二百三十六(最多時逾千萬),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萬一千二百六十五,比之唐初戶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提倡節儉

玄宗於這段時間甚為節儉,規定三品以下的大臣,以及內宮後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製作的飾物,並且遣散宮女,以節省開支。他又下令全國各地均不得開採珠玉及製造錦繡,一改武則天以來後宮的奢靡之風。他並命令宇文融清查全國的逃亡戶口及籍外田地,共查得八十多萬戶,大幅增加唐朝的稅收及兵力來源。因為這些措施,唐朝的財政變得豐裕,而且全國的糧倉充實,致使物價十分廉宜。

農業

①興修大型水利工程。②農耕技術提高:水稻廣泛採用育秧移植。③茶葉生產的發展: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後人稱為“茶聖”。飲茶之風開始在唐朝盛興。④生產工具的改進:出現新的農業工具──曲轅犁;創製新灌溉工具──筒車。

手工業

①絲織業:花色品種多,技術高超。②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藝的珍品)。

商業繁榮

①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②長安城:城內分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區,市為繁榮的商業區。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人口

唐朝自武德初至天寶末,其戶口與人口比隋朝低,有可能因為法令不行,戶口時常有隱漏不報,所以史書記載為虛數,其比實際數據尚少。根據《舊唐書》記載,唐武德元年(618年)有一百八十萬戶;唐武德七年(624年)有二百一十九萬戶,唐貞觀十三年(639年)三百零四萬戶,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年)三百六十萬戶,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有三百八十萬戶,據《通典》卷七《食貨》載,到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全國有9,069,154戶,52,880,488人。按照史料的記載唐代100年後才恢復並超過隋朝極盛時的水平。
當時全國有十五道,秦嶺淮河以北有人口3000萬。人口最多的是河南、河北兩道及淮北地區,這些地區合計人口接近2000萬。首都京兆府長安人口達到196萬,東都河南府洛陽則有118萬人口。隋唐大運河沿岸的交通樞紐城市魏州也有人口110萬。河東道人口達372萬;關內道有150萬;隴右道人口最少,僅53萬。南方各道中,江南東道人口最多,有661萬。其次為劍南道,有409萬,其中成都府人口就有92萬。江南西道人口亦有372萬,淮南道227萬,嶺南道116萬。人口位居全國之末的是黔中道,僅16萬。

提倡文教

編輯唐玄宗時期,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內容,以及為了撰拔人才,親自在殿試考核吏部新錄取的縣令。而且對儒生十分優厚,下令群臣訪求歷朝遺書,共覓得圖書近五萬卷,便唐朝的文化事業邁向鼎峰

文學方面

唐朝是我國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流傳至今的有兩千多位詩人的近五萬首詩歌

書法

“顏筋柳骨”
1、顏真卿:創立雄渾敦厚的新書體,稱“顏體”,是繼王羲之之後我國書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書法家,代表作為《顏氏家廟碑》《多寶塔碑》。顏真卿。
2、柳公權:博採眾長,別出新意,成“柳體”,其字方折峻麗,骨力勁健。代表作為《玄秘塔碑》。

繪畫

1、(唐朝)閻立本:擅長人物畫,代表作為《歷代帝王圖》《步輦圖》。
2、(唐朝)吳道子:“畫聖”,開後世寫意畫先河,代表作《天王送子圖》。

藝術寶庫

代表:甘肅敦煌莫高窟(大部分隋唐開鑿,壁畫和彩色塑像,堪稱世界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

軍事情況

軍事改革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李林甫排
擠掉張九齡後,推動一連串政治軍事改革,首先承認地方的邊境的私募武力,組成了大量的地方職業軍隊(募兵制使得軍隊),是為“長征健兒”(與當國中央的長
從宿衛相對,徹底終結了府兵制),成為節度使的實力來源;接著把開元中期開始推行的“專業化”進一步推廣到軍事中,讓專長軍事的異族將帥專任邊境主帥(節度使),不讓漢人出任邊帥,雖然李有其私心,但革新確實把唐朝的武功推展到另一個高峰:北方與回紇共滅後突厥、東北挫敗契丹(安祿山)、西北分裂削弱突騎施而稱霸西域、西方大敗吐蕃(哥舒翰)。
當中提拔了安祿山、哥舒翰等有能力的外族將領,並在天寶元年(742年)於邊疆地帶設定十大兵鎮,以節度使節制,作為威懾異族與邊疆防禦的措施。但是這個也給不久爆發的安史之亂種下了禍根。

對外戰爭

國力強盛是開元之治的另一重要標幟。自唐高宗以後,吐蕃強大,成為唐朝西方嚴重威脅。武后時期,東突厥復興於漠北,契丹崛起於東北,又造成唐朝北方形勢的緊張。許多在貞觀、永徽年間(627—655年)歸屬唐朝的地區重又脫離控制。唐玄宗加強鄰接地區的軍隊,開立屯田,大大充實了防務;又從東北到西北和南方設立了平盧、范陽、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四鎮、伊西北庭、劍南等9個節度使和1個嶺南五府經略使,以統一指揮戰守軍事。於是在開元五年,收復陷於契丹21年的遼西12州,於柳成(今遼寧朝陽)重置營州都督府;漠北的同羅、拔也古等都重新歸順唐朝;西突厥與唐之間的戰爭也逐漸停止而代之以友好往來;唐又在西域設定安西國鎮節度經略使,阻止吐蕃勢力的北上;在隴右、河西之西設定軍鎮,鞏固河西走廊的安定,保證了中國和中亞、西亞的交通順暢。當時唐朝的聲威遠達西亞,各國使者和商人往來不絕。

民族關係

吐蕃

7世紀前期,吐蕃(今西藏)傑出贊普松贊乾布統一了青藏高原,,他仰慕中原文明,幾次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後,帶去了許多先進的技術,增進了漢藏之間友好關係。8世紀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贊普尺帶珠丹。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經成為“和同為一家”了。

回紇

回紇是今天維吾爾族的祖先。8世紀中期,唐玄宗封回紇首領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後來,回紇改名為“回鶻”。

靺鞨

7世紀末,粟末靺鞨部首領大祚榮統一了周圍各部,建立政權。8世紀前期,唐玄宗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加授渤海都督。從此,粟末靺鞨政權以“渤海”為號。粟末靺鞨有“海東盛國”之稱。唐朝管理東北邊疆的機構是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

南詔

詔居民是今天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南詔首領皮羅閣統一六詔,唐玄宗封他為雲南王。

對外交往

日本

隋唐時,中日兩國交往密切。貞觀年間,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學生和留學僧來唐學習。遣唐使回國後很受重用,他們以唐朝的制度為模式,進行政治改革,還參照漢字創製了日本文字,在社會生活上至今都保留唐朝人的某些風尚。唐朝赴日本的使節和僧人中,最有影響的是鑒真,曾六次東渡日本,在日本傳播唐朝文化。

新羅

1、方式:①派遣使節和大批留學生到唐朝學習;②新羅商人來中國經商,新羅物產居唐朝進口首位。
2、表現有: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採用科舉制選官吏、引入了中國的醫學、天文、歷算等科技成就。

玄奘西遊

唐朝時中國與天竺交往頻繁,最傑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貞觀初年,他從長安出發,前往天竺。回國後,專心翻譯佛經,還寫成著名的《大唐西域記》。這部書是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
思考:根據所學知識,結合教材內容,說說唐朝時期對外交往的特點嗎?促使唐朝對外交往活躍的因素有什麼呢?今天的中國正處於改革開放,經濟迅速發展時期,唐朝的對外交往情況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特點:①對外交往比較活躍,與亞洲乃至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②唐政府鼓勵各國商人到中國貿易,允許他們長期居住。③長安、洛陽、廣州、揚州等地都有頻繁的外貿活動。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
▲因素:①國家安定統一;②經濟文化繁榮;③對外開放政策;④對外交通發達。
▲啟示:第一,必須有穩定的政治局面,堅持對外開放的政策。第二,提高自身素質,努力發展經濟文化。第三,學習唐朝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在傳播先進文化的同時,要善於吸取其精華,為己所用。

評價

成績

開元時期,土地開闢,許多“高山絕壑,耒耜亦滿”。據杜佑《通典》所記:“至(開開元通寶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絹一匹二百一十文。東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開封),西至岐州(今陝西鳳翔),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饌豐溢。每店皆有驢憑客乘,倏忽數十里,謂之驛驢。南詣荊襄(今湖北江陵、襄樊),北至太原、范陽(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涼府(即涼州,今甘肅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遠適數千里,不持寸刀。”可見當時糧食布帛產量豐富,物價低廉,商業繁茂,道路暢通,行旅安全。到開元二十年,全國有民戶7,861,236(最多時逾千萬),人口45,431,265。
社會經濟的繁榮必然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唐詩最為後世稱道。著名詩人高適、岑參、王維,特別是李白、杜甫都生活在這個時代,而唐代中期的著名詩人(所謂大曆十才子)也是這個時期培育出來的。其他如音樂、繪畫、雕刻、塑造等藝術也無不有顯著成就。

負面影響

在開元之治繁榮強盛的背面,深刻的社會及政治危機也在發展。土地兼併激烈,大量農民逃亡,均田制、府兵和租庸調製都瀕於崩潰,特別是節度使統轄的軍事力量加強而內地軍備廢弛,導致內輕外重,成為後來安史之亂的伏因。

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時,唐朝百廢待興,雖有所治績,但距「輝煌」還頗遠。但當時唐朝正值方興未艾之際,因此雖歷經政變,仍然應付自如。而到了開元之治時,唐朝經過了百年的發展與積累,已臻於鼎盛,進入了黃金時代。但已處於盛極而衰的邊緣,因此已開始出現腐朽的現像,在遇到變亂時,即無力回天,結果走向滅亡。
王夫之《讀通鑑論》:“唐自高宗以後,非弒械起於宮闈,則叛臣訌於肘腋,自開元二十餘年粗安而外,皆亂日也。”

唐朝衰亡

唐玄宗統治後期,當時的皇帝漸漸貪圖享樂,寵愛楊貴妃,不理政事。他還任用奸臣為丞相,造成朝政混亂,導致以邊將安祿山和史思明為首的叛亂。歷史上稱之為“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是我國歷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唐朝從此日漸衰落。公元9世紀後期,爆發了唐末農民大起義,唐朝瓦解。907年,唐朝滅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