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縣

隰縣

隰縣隸屬於山西省臨汾市,位於臨汾市西北邊緣,晉西呂梁山南麓,屬典型的黃土高原殘塬溝壑區。縣政府駐龍泉鎮。東臨汾西,西連永和,南與蒲縣、大寧接壤,北與石樓、交口毗鄰,東西寬45公里,南北長52公里,總面積1415.3平方公里(2008年),人口103014人(2009年),2009年,隰縣生產總值60281萬元。 隰縣文物古蹟三十餘處。以城西明代建築“小西天”最為著名。隰縣土特產金梨,以個大、汁多、營養豐富而聞名全省。隰縣屬於全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山西省35個國家級貧困縣之一。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隰縣隰縣

公元前17世紀,是商朝屬下的基方小國部落。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分封諸侯,屬同姓諸侯國中的蒲國。春秋時代,晉文公重耳分封此地,史稱蒲邑。戰國歸魏,改蒲陽。秦屬河東郡。漢置蒲子縣。西晉永嘉二年(308年)劉淵建漢,曾徙都蒲子,後遷平陽,於此置大昌郡。北魏初屬仵城郡。魏孝文帝改蒲子為長壽縣,太和十二(488年)年於此置汾州。北周大象元年(579年)置龍泉郡。

隋朝統一全國,視晉西為衝要,開皇五年(585年)廢郡置隰州,繼設隰州總管府,開始以“隰”命名。開皇十八年(598年),下設隰州縣,大業三年(607年)改隰州總管府為龍泉郡,轄隰州、永和、浮山、石樓、蒲縣。

唐武德元年(618年)置隰州,屬河東道。武德二年設總管府,領隰州、中州、昌州、南汾、東和、西德6州。貞觀三年(627)復置隰州。

宋、元、明、清因隰州置。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5月,隰州改隰縣,直隸山西省。民國三年(1914年)劃屬河東道,民國十九年年(1930年)撤銷河東道,仍直隸山西省。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9月,山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移駐隰縣黃土村,晉西事變後又移駐城關鎮,轄汾西、霍縣、靈石、石樓、永和、隰縣、大寧、蒲縣、吉縣(次年劃出)、鄉寧(次年劃出)、臨汾、趙城、洪洞、襄陵、汾西等15縣。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1月28日,隰縣解放,九地委、九專署、九分區駐隰,轄隰縣、蒲縣、永和、汾西、洪洞、趙城、大寧、石樓等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隰縣劃歸臨汾地區。

1958年6月27日,隰縣與大寧合併為隰寧縣。又與蒲縣、永和、石樓合併組建呂梁縣。

1961年復改隰縣。

行政區劃

隰縣轄3個鎮、10個鄉:共有135個村委、4個居委會,384個自然村。

鎮:城關鎮、黃土鎮、午城鎮。

鄉:城南鄉、水堤鄉、刁家峪鄉、寨子鄉、陡坡鄉、馮家鄉、朱家峪鄉、後堰鄉、下李鄉、北莊鄉。

1999年,全縣總人口97758人,其中城鎮人口43959人、鄉村人口53797人。

2000年,隰縣總人口95895人,各鄉鎮人口:城關鎮27392午城鎮5760黃土鎮11343後墕鄉4205刁家峪鄉4200水堤鄉4787寨子鄉7524陡坡鄉3979馮家鄉1751朱家峪鄉5251下李鄉6765城南鄉9960北莊鄉2978(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人口民族

人口

2009年末,隰縣總人口為103014人,比2008年末增加607人。2009全年隰縣出生人口1310人,出生率為12.75‰;死亡人口703人,死亡率為6.8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91‰。

民族

隰縣民族以漢族為主,有回族滿族土家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隰縣位於臨汾市西北邊緣,呂梁山大背斜中軸部,地跨東經110°55′~111°15′,北緯36°30′~36°55′。東臨汾西,西連永和,南與蒲縣、大寧接壤,北與石樓、交口毗鄰,東西寬45公里,南北長52公里,總面積1415.3平方公里(2008年)。

地形

隰縣屬黃土高原殘垣溝壑區。境內垣面高闊殘缺,溝壑縱橫交錯,山巒連綿,丘陵起伏。隰縣主要有三川、七垣、八大溝,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海拔大部分在950米至1300米之間,最高處黃土鎮紫荊山1955米,最低處午城鎮上胡城村770米。

氣候

隰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9.5℃,年平均降水量450~550毫米,年平均日照2740.9小時,無霜期平均150~160天。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截至2008年,隰縣共有土地2120900.7畝,其中農用地1107883.3畝,含耕地385074.2畝(基本農田206734.5畝)、林地511422.4畝、園地94845.8畝、牧草地116540.9畝;建設用地38419.6畝;未利用地943324.3畝。

礦產資源

截至2008年,隰縣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煤、花崗岩、大理石、石膏、白雲石、矽石、高嶺土、膨潤土、高鋁粘土、石灰岩、石英岩等。其中煤分布較廣,在紫荊山斷層東西兩側150平方米範圍內,埋藏有2號主焦煤;花崗岩面積約20餘平方公里,儲量約3億立方米,主要色澤有紫紅色、黃、白色、芝麻黑等;大理石面積約3平方公里,儲量為1億立方;白雲石面積約10平方公里,儲量約9000萬立方;石灰岩面積約40平方公里,儲量8500立方米,主要用於煅煉石灰水泥建築材料;石英岩面積約8平方公里,儲量大約3000萬立方;石膏面積約1平方公里,儲量約170立方。

生物資源

截止2008年,隰縣境內已發現陸棲動物66種。其中,鳥類32種,哺乳動物16種,爬行動物5種,兩棲類2種,節肢動物10種,環節動物1種。大型動物有金錢豹、梅花鹿、狼、野豬、黃羊等。在野生動物中,屬於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的有褐馬雞、梅花鹿;二類保護動物有金錢豹、鷹等;三類保護動物有燕、貓頭鷹、蛇等八種。

隰縣邊緣為森林草原地帶,中部為典型的黃土高原地帶。天然林主要樹種有:油松、白皮松、側柏等;人工林主要樹種有:油松、刺槐、楊樹等;灌木林主要樹種有:山桃、山杏、沙棘、刺梅等;經濟林有:蘋果、梨、核桃、葡萄等,有禾本科114種,豆科90種,薔薇科35種,菊科47種,其他植物145種,共474種。藥用植物分布較廣,有甘草、枸杞、桔梗、柴胡、生地、遠志、茵陳等。

林業資源

截止2008年,隰縣林地面積80.03萬畝,其中天然林面積27.23萬畝,人工林面積31.7萬畝,灌木林9.5萬畝,未成林造林地11.6萬畝,四旁植樹1600萬株,森林復蓋率由2000年的30%提高到33.2%。

經濟

綜合

2009年,隰縣生產總值60281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8年增長2.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401萬元,增長0.4%;第二產業增加值10461萬元,比2008年下降24.1%;第三產業增加值39419萬元,比2008年增長13.2%。第一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7.3%,比2008年增加4.0%;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17.4%,下降18.6%;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65.3%,比2008年上升14.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853元,按2009年末人民幣匯率計算為857美元。

第一產業

2009年,隰縣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21725公頃,比2008年增加285公頃,增長1.3%。其中,糧食作物種植面積20721公頃,比2008年增加321公頃;油料種植面積339公頃,減少21公頃;蔬菜種植面積267公頃,減少3公頃。在糧食種植面積中,玉米種植面積14722公頃,增加202公頃;穀子種植面積1947公頃,增加147公頃;薯類(折糧)種植面積1095公頃,減少85公頃。

2009年,隰縣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47495噸,比2008年增加5926噸,增產14.3%。其中:玉米38684噸,比2008年增產13.5%;穀子3033噸,比2008年增產28.4%;薯類2908噸,比2008年增產1.8%。

2009年,隰縣大牲畜存欄3316頭,比2008年增長2.8%;生豬存欄13333頭,比2008年增長6.3%;羊存欄32971隻,比2008年下降26.7%。肉類總產量2017噸,比2008年下降14.1%。其中,豬肉產量1388噸,比2008年下降14.9%;牛肉產量99噸,比2008年下降61.5%;羊肉產量411噸,比2008年增長6.8%;禽蛋產量1242噸,比2008年增長5.5%;奶類產量343噸,比2008年增長32.9%。

2009年,隰縣完成造林合格面積7607公頃,比2008年下降56.9%。其中,防護林6134公頃,經濟林1293公頃。2009年末林木綠化率35.5,比2008年同比上漲2.58%。

第二產業

2009年,隰縣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4523萬元,比2008年下降55.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815萬元,比2008年下降54.4%,其中股份制企業下降48.6%。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比2008年下降27.0%,重工業比2008年下降55.2%。

2009年,隰縣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中,煤炭開採和洗選業增加值比2008年下降53.0%;飲料製造業比2008年下降27.0 %;非金屬礦物製品業比2008年下降95.2%,規模以上企業原煤產量111850噸,軟飲料產量1177噸,水泥熟料690立方米。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6254萬元,比2008年下降48.7%;實現利稅482萬元,比2008年下降81.3%;實現利潤-329萬元,比2008年下降136.7%。規模以上工業虧損企業虧損329萬元。

2009年,隰縣全年隰縣建築業實現增加值5938萬元,比2008年增長48.5%。

第三產業

2009年,隰縣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016萬元,比2008年增長22.0%。分地域看,縣消費品零售額34486萬元,比2008年增長22.3%;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13530萬元,比2008年增長21.4%。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42641萬元,比2008年增長21.2%;住宿餐飲業零售額3177萬元,比2008年增長45.3%;其他行業零售額2198萬元,比2008年增長10.0%。2009年,隰縣全年完成郵政電信業務量1656萬元,比2008年增長41.5%。

2009年,隰縣接待海內外旅遊者3.00萬人次,比2008年下降20.2%。實現旅遊收入22.0萬元,比2008年下降18.6%。

2009年,隰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05588萬元,比2009年初增加15722萬元,比2008年增長17.5%。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80636萬元,比2008年增長10.3%;人均存款7829元,比2008年增長9.2%。各項貸款餘額43332萬元,比2009年初增加9199萬元,比2008年增長27.0%。全年累計現金收入371348萬元,現金支出373877萬元。

交通運輸

209國道縱貫隰縣南北,境內長52公里;省道汾(西)永(和)線橫穿東西,境內長60公里,臨(汾)大(寧)線與209國道相接,境內長3.6公里。縣鄉公路115公里,鄉村公路480公里。

2009年,隰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8986萬元,比2008年增長7.2%。2009年末,隰縣公路通車裡程703公里,比2008年增加13公里。其中,國道48公里,省道67公里,縣道144公里,鄉道226公里,村道218公里。

交通

交通以公路為主,孝義至午城幹線公路由北而南縱貫全境。石口有通住孝義桃紅坡的支線公路,與永和之間有支線公路相連,霍縣至石樓支線公路途經縣境北部。此外有鄉村簡易公路與大車路多條,交通頗為方便。

公路建設方面,以出境路、資源路、循環路、扶貧路建設為重點,不斷加大公路建設力度,構架起以209國道和328省道為主骨架、以東西大循環為兩翼的橫跨東西、縱橫南北的交通網路,完成了省道黃土——蒲縣東出境路等骨幹公路拓寬改造工程,建設通村公路217公里、通鄉油路73公里,實現了鄉鄉通油路,全縣97個行政村已有52個通油路。

社會事業

教育

2009年,隰縣聯考達二本分數線以上共48人,達線率為10.3%,比2008年同比增長92%,居全市山區縣第四。中考達600分以上共87人,優秀率達6.4%,在全市山區縣排名第二。2009年內成功舉辦了第十九屆中國小生田徑運動會,有6名學生刷新6個項目的縣級紀錄,3名國中生達三級運動員水平。積極參加了臨汾市第三屆中國小藝術節活動,並有28名學生獲獎。2009全年上級到位農村中國小公用經費776.7萬元,免費全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教科書35480人次,資助貧困寄宿生生活補助2348人次,共27萬元。2009年內共規劃改造10所校舍,改造面積7690平米,總投資768萬元。同時合理調整學校布局,一是撤併農村較小規模學校,二是調整了縣城學校布局。2009年末,隰縣共有普通中學9所(農村2所),其中高級中學1所,初級中學8所;共有國小78所;幼稚園26所。2009全年普通中學共招生2174人,其中高中415人;在校中學生6535人,其中高中1137人;畢業中學生2131人,其中高中326人。隰縣國小招生1579人,在校國小生11426人,畢業國小生1175人。

文體

截至2009年,隰縣有文化館1座,公共圖書館1座,廣播電視台1座。隰縣有線電視用戶10000戶,復蓋率為45.0%。民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舉辦了2009年春節、元宵廣場文化活動、組織舉辦了“隰州杯”四地市圍棋邀請賽,隰縣3名選手分獲友情組第一名和成年組並列第六名的好成績。組織參加了全市舉辦的 “千村百鎮”農民籃球賽,舉辦了首屆 “金融杯”羽毛球公開賽,有70名選手參賽。通過農村文化活動室、文化廣場和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建設,2009到年底隰縣共有文化活動場地70餘塊,占地91000平方米,人均0.91平米。2009年末,隰縣人均公共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3平方米,比2008年提高0.35平方米,增長36.8%。

衛生

截至2009年,隰縣有衛生機構131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5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監督檢驗機構1個。隰縣醫院和衛生院床位335張,衛生技術人員523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師188人,註冊護士141人,藥劑人員13人,檢驗人員27人,其他衛生技術人員155人。隰縣8個鄉(鎮)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71957名農民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4.2%。

社會保障

截至2009年末,隰縣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1155人,比2008年末增加4453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8001人,增加9976人(其中城鎮職工9406人,城鎮居民8595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3467人,與2008年持平;參加工傷保險人數1502人,比2008年增加120 人。2009全年各項社會保險基金總收入7868萬元,總支出6308萬元。2009年末隰縣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212人。3236名城鎮居民和5208名農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旅遊景點

玉泉寺

隰縣風光隰縣風光

玉泉寺,建築面積不大,布局合理,分上下兩院,大小房屋二十餘間,大雄寶殿

居其之上,雄偉壯觀。玉泉水從上寺之後的石崖根經寺中徑直而流下,石崖根有石刻佛像清晰可見,玉泉水的神秘就在於此。

小西天

小西天原名千佛庵,位於山西省隰縣城西一里許的鳳凰山巔。創建於明崇禎七年(1634年),距今已有三百六十多年。三面環山,庵前臨河,古木參天,清流涓涓,鳳凰山土崖如削,小西天聳立山頂。

紫荊山風景區

紫荊山位於呂梁山脈南麓,海拔1530米,北起石口黃崖山,山峰挺峙,中貫玉林山建有玉泉寺,紫荊山物產豐富,草茂林密。

著名人物

隰縣有馬逢和、錢以塏、李婷齡、李呈祥、曹瑛、孟佩傑、來虎平、解紹亮、馮廷記、宿全保等著名人物。

水利資源

(2003年統計)

隰縣水利資源總量為6700萬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685立方米,相當於全國人均占有量的25.4%;畝均占有量32立方米,為全國畝均水資源量的1.5%,是全國嚴重缺水縣之一。自70年代後期,全縣進入了一個較長的枯水期,降水量、水資源總量、河流徑流量均比50—60年代明顯減少。

隰縣境內河流較多,其中流入昕水河的三大支流有東川河、紫川河、刁家峪河,三條河流均為常年流河。由於隰縣地處黃土殘垣溝壑區,植被復蓋較差,因此,夏季每遇暴雨,河水便將大量泥砂攜帶注入黃河,境內河流屬黃河水系昕水河的一般支流。

旅遊資源

隰縣的旅遊資源豐富,有建於明崇禎年間以懸塑聞名中外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西天(原名千佛庵,明崇禎七年由東明禪師創建),有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的大觀樓(古樓)。另外,玉泉寺、南北朝石佛窟、靈隱寺、紫荊山原始森林、馬刨泉、鹿鳴谷等名勝古蹟亟待進一步開發建設。

2007年4月22日 晉西革命紀念館在隰縣奠基開工

在晉西這塊熱土上,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彭德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留下了光輝的足跡。紀念館設計總占地面積154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420平方米,總投資1050萬元,建設工期兩年。工程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大展廳,以及文物庫、影視廳等附屬設施工程。

主要物產

隰縣的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穀子、高粱、小麥、豆類、馬鈴薯等;主要經濟作物有:梨果、烤菸、油料、藥材和蔬菜等。截止2003年梨果面積達23萬畝,主要品種有酥梨、晉蜜梨、黃金梨、紅富士等。2003年隰縣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金梨之鄉”和“中國酥梨之鄉”的美譽。

中國金梨之鄉——隰州以盛產金梨而聞名全國,由於當地土質疏鬆,無霜期長,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使隰州金梨比普通梨的含糖量高4%以上。明清時就是朝廷貢品,素以降火、止咳、清除便秘享有很高盛譽,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艦隊的指定飲品。

“隰州”金梨汁就是以金梨為原料,採用純物理技術科學配製而成;具有一定的醫療保健作用,其原汁含量高達60%以上,含有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經國家有關部門鑑定,各種理化和衛生指標均符合國家標準。

隰州金梨汁根據消費者需求現已開發出易拉罐、玻璃瓶、軟包袋等高、中、低不同規格3種包裝6種系列產品。

產品問世以來,以其獨特的口味和卓越的性能倍受消費者的青睞。先後榮獲“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金獎”、“山西省首屆農業博覽會金獎”、“山西省名牌產品”等稱號。產品遠銷全國十六個省市和地區。

光榮傳統

(一)歷史人物 隰縣知名歷史人物有:清左都督馬逢和、知州錢以塏、知縣李婷齡、工部左侍郎李呈祥。

(二)現代革命史和現代革命人物

隰縣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早在1929年,隰縣就有了中國共產黨的活動。1935年,隰縣第一支人民武裝——羅鎮堡工農紅軍游擊隊成立。1936年2月下旬,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東征蒞隰,給隰縣大地播下革命的火種。紅軍宣傳抗日救國道理、宣傳共產黨的主張,成立了工農紅軍隰縣支隊。4月間,發展成為幾百人的地方武裝,更名為工農紅軍晉西遊擊支隊,4月下旬500名隊員編入紅十五軍團,補充了紅軍隊伍。1936年3月,10餘名進步青年加入了共產黨組織,並創建了隰縣第一個地方黨組織——**明志溝支部委員會。1937年5月,山西省犧牲救國同盟總會派候夢梅住犧牲救國同盟會隰縣分會特派員來隰開展抗日救亡活動。1937年10月,成立了**隰(縣)、靈(石)、汾(西)中心縣委。12月,**隰縣縣委成立,屬**晉西特委領導。1938年3月,隰縣三區建立了**隰縣縣委,屬**洪趙特委領導。1938年,分別成立的兩個縣委統一為隰縣縣委,有黨支部30多個,黨員1910人。1939年12月,閻錫山發動了“十二月事變”(亦稱晉西事變),全縣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隰縣黨組織轉入隱蔽,堅持地下鬥爭。為保護沒有暴露身份的共產黨員和黨組織,1941年春,**洪趙地委和**沿黃河工委(簡稱沿河工委,後改稱沿河地委),把隰縣劃為隰東、隰西兩個縣。1945年,**呂梁區黨委重新組建**隰縣縣委,成立隰縣民主政府。1946年11月28日,陳賡將軍和王震將軍率部解放隰縣。從此,隰縣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

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隰縣湧現出一批優秀人物,其代表人物有:徐登甲曾任晉綏分局沿黃河工作委員會秘書長、隰、大、蒲、永、石五縣工委書記,在隰縣的一次戰鬥中犧牲。靳麟生任解放軍一二0師營職幹部,在解放平遙縣城戰鬥中英勇犧牲。劉武任岳北行署教育科長,早年投身愛國學生運動,參加革命後一直從事教育工作,在被黨組織派往隰中任校長途中遭閻匪暗害。李福壽任隰縣游擊大隊副連長,為掩護戰友轉移,獨撐危局,直到彈盡壯烈犧牲等。

曹瑛,山西隰縣人。1920年10月出生,1938年3月參加工作,1938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學文化。1938年~1939年,在延安陝北公學、中組部黨訓班學習,之後任隰縣青救會主席。1939年~1945年,任山西趙洪中心區青救會組織部副部長、洪洞縣縣大隊長兼武裝部部長、沁源縣政府責任秘書。1945年~1950年,任山西臨汾縣、浮山縣、沁水縣縣長,太岳區黨委、青委委員兼二地委青委書記。1950年~1953年,任共青團中央青工部副部長。1953年~1956年,任長春第一汽車廠建廠委員會勞資處處長。建築工程部直屬工程公司勞資處處長。1956年~1973年,任建築工程部人事勞資司副司長。1973年~1977年,任國家建委第六工程局黨委書記兼局長,國家建委第一工程局黨委書記兼革委會主任。1977年~1984年,任中國科學院基本建設局黨委書記兼局長。1984年離休。

(三)勞動模範

自1998年以來,獲得省級勞動模範的有5人:王金虎、張定一、殷照義、曹忙小、丁和順;獲得地(市)級勞動模範的有31人。

(四)社會名人

孟佩傑,女,漢族,1991年11月生,臨汾隰縣人,共青團員,獲得2011感動中國人物。2009年,孟佩傑被距離家鄉百公里外的山西師範大學臨汾學院錄取,不放心癱瘓在床的養母,她決定“帶著母親上大學”,在學校附近租了房子,繼續悉心照料著養母。2009年,臨汾市委授予孟佩傑母女文明和諧家庭榮譽稱號,2010年,孟佩傑成為臨汾市年齡最小的十佳道德模範。

出生於1991年的孟佩傑是山西臨汾隰縣人,有著不幸的童年。5歲,生父因車禍去世,生母無奈將女孩送人領養,不久生母因病去世;5歲的孟佩傑由劉芳英照顧,三年後養母劉芳英因病癱瘓,不久後,養父不堪生活壓力離家出走,此後杳無音訊。 從此,孟佩傑日復一日照料養母劉芳英,任勞任怨,不離不棄。2009年,不放心 孟佩傑養母的她決定“帶著母親上大學”,在學校附近租了房子,繼續悉心照料著養母。 在臨汾當地論壇上,網民們紛紛為她“蓋樓”祝福,稱她為“臨汾最美的女孩”。一位網民寫道:“盡孝,是一切善德之始,也是一切幸福之源。在多舛的命運前,我們不能失掉孟佩傑這般面對生活的態度”。

政治概述

(2003年統計數據)

一、黨員幹部:(截至2003年底)

黨員總數5278人

其中:工人554人

企事業單位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946人

農民2085人

離退休人員 563人

二、民主黨派:(截至於2003年底)

隰縣有一個民主黨派——民盟,共有成員3人。

三、少數民族分布:(截至2003年底)

1、隰縣少數民族總人數94人,占該縣總人口比重0.09%。

2、隰縣共有三個少數民族,其中回族:29人 蒙族:19人: 滿族46人

3、民族分布情況 :龍泉鎮:蒙族19人、回族29人、滿族38人、下李鄉:滿族8人

四、宗教:(截止2003年)隰縣有佛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3種宗教,信教人數約有3380人,一般信徒17627人;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有12處。宗教教職人員有12人。佛教在隰縣影響較大。

山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全省轄11個地級市,以及2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85個縣。
太原市杏花嶺區 | 小店區 | 迎澤區 | 尖草坪區 | 萬柏林區 | 晉源區 | 古交市 | 陽曲縣 | 清徐縣 | 婁煩縣
大同市城區|礦區| 南郊區 | 新榮區 | 大同縣 | 天鎮縣 | 靈丘縣 | 陽高縣 | 左雲縣 | 廣靈縣 | 渾源縣
陽泉市城區|礦區|郊區| 平定縣 | 盂縣
長治市城區|郊區| 潞城市 | 長治縣 | 長子縣 | 平順縣 | 襄垣縣 | 沁源縣 | 屯留縣 | 黎城縣 | 武鄉縣 | 沁縣 | 壺關縣
晉城市城區| 高平市 | 澤州縣 | 陵川縣 | 陽城縣 | 沁水縣
朔州市朔城區 | 平魯區 | 山陰縣 | 右玉縣 | 應縣 | 懷仁縣
晉中市榆次區 | 介休市 | 昔陽縣 | 靈石縣 | 祁縣 | 左權縣 | 壽陽縣 | 太谷縣 | 和順縣 | 平遙縣 | 榆社縣
運城市鹽湖區 | 河津市 | 永濟市 | 聞喜縣 | 新絳縣 | 平陸縣 | 垣曲縣 | 絳縣 | 稷山縣 | 芮城縣 | 夏縣 | 萬榮縣 | 臨猗縣
忻州市忻府區 | 原平市 | 代縣 | 神池縣 | 五寨縣 | 五台縣 | 偏關縣 | 寧武縣 | 靜樂縣 | 繁峙縣 | 河曲縣 | 保德縣 | 定襄縣 | 岢嵐縣
臨汾市堯都區 | 侯馬市 | 霍州市 | 汾西縣 | 吉縣 | 安澤縣 | 大寧縣 | 浮山縣 | 古縣 | 隰縣 | 襄汾縣 | 翼城縣 | 永和縣 | 鄉寧縣 | 曲沃縣 | 洪洞縣 | 蒲縣
呂梁市離石區 | 孝義市 | 汾陽市 | 文水縣 | 中陽縣 | 興縣 | 臨縣 | 方山縣 | 柳林縣 | 嵐縣 | 交口縣 | 交城縣 | 石樓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