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縣

榆社縣

榆社縣位於晉中市東南部,太行山西麓,濁漳北源兩岸。東與左權、和順為鄰,北與太谷、榆次接壤,西與祁縣相靠,南與武鄉毗鄰。總面積1699平方千米,總人口14萬人(2004年)。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榆社為土石山區,境內群山環繞,濁漳河縱貫縣境,山水相間、風景秀麗,為理想的水果、畜禽、蠶類,類、藥材生產地區。榆社肉牛甲魚銀魚酥梨紅星蘋果蠶繭藥材等均為山西名品,享譽日本港澳東南亞地區。
榆社資源豐富。地下埋藏有大量的古生物化石,是聞名世界的化石之鄉。出土化石數量之多、種類之繁、保存之完整,為世所矚目,被譽為“化石之鄉”和“古脊椎動物的寶庫”。
榆社人傑地靈,人才輩出。商有箕子開闢邑境,戰國有廉頗藺相如“將相和”,名傳千古。十六國時,石勒稱帝建立後趙。榆社有光榮的革命歷史,是太行山區老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老一輩革命家朱德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徐向前陳賡李德生等,在這塊土地上生活和戰鬥過。榆社人民為民族獨立、全國解放做出了巨大貢獻:被晉冀魯豫邊區譽為出兵、出糧、出幹部、出經驗的模範縣。

榆社縣榆社縣
榆社基礎設施完備。交通便利,太焦鐵路、太長高速公路縱貫南北,太邢、榆長兩條幹線公路與縣鄉公路交錯成網;通訊便捷,太原到陽泉、太原至長冶、呼和浩特至北海、偏關到晉城兩條國家級幹線通訊光纜通過榆社,通訊狀況達到國家一流水平;電力充足,太原至榆社11萬伏高壓輸電線路供褕社專用。山西華能褕社電力有限責任公司一期工程2台10萬千瓦火力發電機組,二期2台30萬千瓦機組先後投產發電,三期2台60萬千瓦機組擴建工程正在緊鑼密鼓籌備。水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充足。
榆社地方經濟發展迅速。工業經濟按照“壯大電力、提升化工、拉長藥業、發展綠色產品”的發展思路,開成電力、化工、藥業綠色產品四大主導產業,突出經濟走“區域產業創特色、規模開發創效益”路。建設六大高標準農業科技園區,開成小雜糧、蔬菜、乾鮮果中藥材、畜牧養殖五大支柱產業。新的一屆,縣委、縣政府以新的理念統領全面工作,以新的資態搶抓新的機遇,以新的作風推動新的發展。圍繞建設富民強縣和諧榆社的總體目標,大力實施統籌發展、龍頭帶動、體制創新、人才保障四大戰略,儘快將榆社建成富有特色和活力的生態農業區、現代工業區、休閒旅遊區、新型物流區。

行政區劃

榆社縣轄4個鎮、5個鄉:箕城鎮、雲竹鎮、郝北鎮社城鎮河峪鄉北寨鄉西馬鄉蘭峪鄉、講堂鄉。

歷史沿革

榆社春秋時屬晉。戰國先屬韓後屬。秦屬上黨郡。漢建縣稱涅縣。晉改名武鄉縣。魏太和十五年遷涅城於南亭

榆社縣榆社縣
川。隋於北亭川分置榆社縣。唐初改榆社縣為榆州,後罷州以縣屬遼州宋熙寧七年榆社縣併入武鄉縣。元復置榆社縣。

2000年,榆社縣轄4個鎮、10個鄉:城關鎮、雲竹鎮、郝北鎮、社城鎮、河峪鄉、西馬鄉、嵐峪鄉、講堂鄉、東匯鄉、北寨鄉、韓村鄉、銀郊鄉、白北鄉、兩河口鄉。總人口126173人,各鄉鎮人口:城關鎮38372雲簇鎮16529郝北鎮10266社城鎮6210銀郊鄉5591東匯鄉4317河峪鄉11176韓村鄉3560蘭峪鄉5939講堂鄉4315西馬鄉9076北寨鄉7894白北鄉1500兩河口鄉1428(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1年,鄉鎮區劃調整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榆社縣位於山西晉中南部中段,太行山西麓,濁漳北源兩岸。
東與左權、和順為鄰,北與太谷、榆次接壤,西與祁縣相靠,南與武鄉毗鄰。
面積1699平方千米,縣人民政府駐箕城鎮。東經約為:112.9°,北緯約為:37.0°。

地形地貌

榆社為土石山區,四周高山環繞,中部多黃土丘陵,濁漳河兩岸有狹長的河谷平原。適於水果、畜禽、蠶類,魚類、藥材等生產。境內主要山峰;東有黑神山、石足嶺;西有吳娃背、霧(悟)雲山;北面有通梁山、三縣垴等。海拔除黑神山1442米外,其餘均在1500米以上。其中以吳娃背1901米為最高。

氣候

榆社縣年均氣溫為8.8℃,一月零下7℃,七月23℃,年降雨量650毫米,無霜期170天左右。

水文

濁漳河由北而南縱貫縣境,兩側有雲簇河、武源河、泉水河、東河、南屯河等支流遍布全境。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地下埋藏有煤、鐵、錳、石膏、油頁岩等礦產,其中煤的儲量大約7.4億噸。榆社縣有大量的古生物化石,是聞名世界的化石之鄉。出土化石數量之多、種類之繁、保存之完整,為世所矚目,被譽為“化石之鄉”和“古脊椎動物的寶庫”。

土地資源

2013年,榆社縣有耕地面積25.3萬畝,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穀子、玉米等。其次為大豆、薯類、高粱、油料、麻皮。森林覆蓋面為40萬畝,畜牧業主要有牛、羊、馬、驢等。飼養業有豬、雞、兔、鹿等。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末,榆社縣總人口135701人,比2010年末增加1053人。全年出生人口1823人,人口出生率為13.48‰,死亡人口895人,死亡率6.62‰,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86‰。城鎮化率為31.13%,比2010年提高1.53%。

民族

在2012年的統計數字中,榆社縣人口基本為漢族,少數民族人口比重只占到0.02%。

經濟概況

概況

2011年,榆社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22983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0年增長7.4%。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4000萬元,同比增長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15872萬元,同比增長6.7%;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83111萬元,同比增長9%。
2011年,三次產業構成為10.76:51.96:37.28,與2010年相比,第一產業比重下降0.04%,第二產業比重下降0.54%,第三產業比重上升0.5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6590元,按2011年平均匯率計算達到2568美元。
2011年末城鎮單位就業人員12277人,比2010年末增加383人,增長3.2%。全年新增就業崗位1850個。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6%,控制在了4%的目標範圍之內。

第一產業

榆社縣2012年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935元,同比增長5.5%。啟動實施亞行貸款“水肥一體化”項目,新發展拱棚、大棚蔬菜31畝(個),露地蔬菜1100畝。圍繞“生態榆社”建設,全力推進造林綠化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086萬元,實施完成六大林業工程,造林綠化面積1.2萬畝。榆社縣的核桃經濟林總量達到12.03萬畝,年總產量可達11.29萬噸,年產值可達3.436億元。

第二產業

2011年,榆社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364563萬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59134萬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12510萬元;實現利潤-24843萬元。2011年榆社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綜合能源消費量1069566.28噸標煤;累計完成產值能耗2.934噸標煤/萬元。

第三產業

2011年榆社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70149.9萬元,同比增長17.3%。其中,城鎮實現消費品零售額49104.9萬元,占榆社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70%,同比增長17.3%;鄉村實現消費品零售額21045萬元,占30%,同比增長17.3%。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68078.7萬元,增長16.5%;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071.2萬元,增長23.9%。
2011年榆社縣財政總收入29127萬元,比2010年增長15.9%;一般預算收入13965萬元,比2010年增長29.6%。其中,稅收收入24284萬元,同比增長8.91%,增值稅、營業稅、資源稅、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五大稅種總計完成稅收21119萬元,增值稅增長51.72%,營業稅增長30.87%,資源稅增長0.005%,企業所得稅增長11.22%,個人所得稅增長6.19%。榆社縣一般預算支出執行63817萬元,比2010年增長19.9%。
2011年末,榆社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303653萬元,較年初增加5373萬元,增長1.8%;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84350萬元,較年初增加33119萬元。各項貸款餘額為122114萬元,較年初減少70222萬元,下降57.51%。
2011年榆社縣完成郵電業務總量6695萬元,其中郵政業務總量763萬元,電信業務總量為5932萬元。固定電話用戶年末為20944戶,比2010年末增長2.9%,其中城市電話用戶10602戶,鄉村電話用戶10342戶。新增行動電話用戶13806戶,年末達到71982戶,增長23.7%。年末榆社縣固定及行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92926戶,增長18.3%。電話普及率達到68.83部/百人,其中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普及率分別達到15.51部/百人和53.32部/百人。榆社縣國際網際網路用戶增加1629戶,達到8197戶,增長20.1%。年末榆社縣設有郵局13處,其中設在農村的居所有9處,郵路總長度(單程)254千米,農村投遞路線總長度(單程)361千米,郵政汽車8輛。
2011年榆社縣共接待遊客人數達到8.3萬人次,比2010年增長59.6%,旅遊總收入0.592萬元,增長105%。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榆社縣共有普通中學8所,在校生8941人;職業中學1所,在校生1785人;國小42所,在校生11337人。幼稚園25所,在園幼兒2490人。

文化事業

2011年末榆社縣共有藝術表演團體3個,文化館1個,圖書館1個,藝術表演場所3個,鄉鎮文化站9個,電視台3座,電視人口覆蓋率7.6%,比2010年提高0.36%,有線電視用戶23900戶。

衛生事業

2011年末榆社縣共有衛生機構273個,其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婦幼保健機構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個,衛生監督所1個。榆社縣衛生機構擁有床位270張,其中,醫院和衛生院床位240張。衛生技術員313人。榆社縣106765人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4.6%。

社會保障事業

2012年,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參保8418人,征繳基金5100萬元;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參保4115人,征繳基金183.87萬元;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75925人,征繳基金674.35萬元;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參保1213人,征繳基金13.88萬元;醫療保險參保26859人,征繳基金1447萬元;工傷保險參保12643人,征繳基金173萬元;生育保險參保10261人,征繳基金26萬元;失業保險參保11748人,征繳基金302萬元。
五險統征情況:醫療保險整理數據228戶111084人,養老保險整理數據198戶8748人,失業保險整理數據183戶8592人,工傷保險整理數據224戶8500人,生育保險整理數據219戶6937人。社會保障卡發放7013張。

交通運輸

榆社縣交通便利,有太焦鐵路貫穿南北,太長高速公路,汾邢高速公路十字交錯,境內還有太邢、榆長兩條幹線公路與縣鄉公路結構成網。2011年末榆社縣公路通車裡程為848.95千米,比2010年增加16.255千米,增長1.95%。公路密度為58千米/百平方千米。

通訊

太原到陽泉、太原至長治、呼和浩特至北海、偏關到晉城兩條國家級幹線通訊光纜通過榆社,通訊狀況達到國家一流水平;電力充足,太原至榆社11萬伏高壓輸電線路供褕社專用。山西華能榆社電力有限責任公司一期工程2台10萬千瓦火力發電機組,二期2台30萬千瓦機組先後投產發電,三期2台60萬千瓦機組擴建工程正在緊鑼密鼓籌備。水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充足。

歷史文化

歷史地名

偃武縣:唐武德三年(620)置偃武縣,六年廢入榆社縣,故治在今榆社縣南三十里之魏城鎮,今稱魏城村。有古城遺址。
箕城:在榆社縣東南三十里,據《清一統志》,春秋魯僖公三十三年,晉人敗敵於箕,即此。閻若琚《四書釋地》:“遼州榆社縣東南三十里有古箕城。”
榆社故城:即今榆社縣北之社城,晉武鄉縣治此,故又作武鄉故城。後趙石勒改為榆社城,取漢高祖“豐枌榆社”(紀念故里)之意。
更修村:在榆社縣北十八里,原名侯目村。1947年,為紀念革命烈士曹更修同志而改名。曹更修同志,本村人,中共黨員,我軍團長,1947年1月5日在山東金鄉戰役中犧牲。
西周村:在榆社縣西北四十里,1939年7月8日,一二九師三八六旅在此與日寇激戰,給敵人以重創。我新一團團長丁思林同志不幸中彈犧牲於此。丁思林同志,湖北黃安人,1931年入伍,1933年入黨,犧牲時年僅二十六歲。
白莊:在榆社縣南三十五里,1942年4月16日,日寇汽車十六輛滿載兩個中隊的士兵,行至本村附近的公路上,陷入我決死三縱隊埋設的地雷網,我軍乘機衝殺斃傷敵人二百二十人,擊毀全部汽車,繳獲機槍九挺、步槍一百多支。
響堂寺:在榆社縣西十里廟嶺山溝,寺內建石室方丈,人入其中,石聲相應,故名。有北魏至唐代雕鑿的千佛洞,還有唐塔一座,今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崇聖寺:在榆社縣西六十里禪隱山上,宋建明修,內有北石佛一尊、金大定碑一通,元墓塔兩座,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石勒墓:在榆社縣北二十五里趙王村東,俗稱趙王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按,石勒,羯族軍事首領。起家武鄉,終建趙國(319年),都襄國(今河北邢台),領有今晉冀魯陝等地,史稱後趙。
王建立墓:在榆社縣西四十里魚頭村旁。按,王建立,五代榆社人,歷事唐明宗,晉高祖。
鄧峪石塔:在榆社縣南十八里鄧峪村,石塔系唐人在完整石頭上雕鑿,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黑神山:在榆社縣東,原稱黑山,因有黑山神廟,故又名黑神山。
濁漳北源:古稱武鄉水。《清一統志》:“武鄉水,源出和順縣西南八賦嶺,南流徑榆社縣西,又南入沁州武鄉縣界,今名小漳。

榆社古城

榆社縣置始於隋開皇十六年,距今已有1500餘年。那時治所在社城鎮,到唐武德八年,縣城治所又移至講堂鎮。無論社城還是講堂,作為縣之治所都有點太偏。社城北靠和順,講堂東近左權,都在縣境之邊。
元至正六年(1296年)重新選址建城,據縣誌記載縣城選址在:“濁漳河與儀川河交匯之高崗,壘石成壁,建土城為今縣城之始”。
“交匯之高崗”,當地稱之為垣台上,境內位置適中,垣台上呈東北高,西南低的斜坡狀,由西南到東南,依順時針方向,放眼望去,垣台上在群山環抱之中,其中有五座山峰較高,依次是廟嶺山、西山、北泉山、北寨山、筆架山。若把西南的廟嶺山看作拇指,東南的筆架山看作小指,無疑此地酷似向上托起的左掌,榆社古城就建在了向上托起左掌之中。
榆社古城建成之初,只有縣衙,城區面積不大,後世謂之“上城”。一日,有一西域高僧雲遊至此,看到此景,十分驚訝,讚嘆道:“縣衙建在佛掌之上,天意也”。於是和縣令商量,擴建縣城“集民夫三千,凡五載畢”。擴建後的縣城,分為上城、下城。上城縣衙、佛寺,下城居住百姓。至此奠定了榆社古城建築格局。之後,明代嘉靖、宣德、隆慶年間分別對榆社進行了修葺。築城牆,以圍包縣城,整修上城、下城,在上城與下城之間建鼓樓,以示古城之中。並重築城門,開門五道,上建城樓,城樓巍峨,遙對五座山峰,左手向上的托掌之形更顯直觀形象。五座城門均有題名,北名柔遠門,意為“胡漢”相融,永無戰爭;東名望京門,意為心繫京畿,不叛安順;西名通晉門,意為睦鄰各縣,不會自封;西南名帶漳門,意為漳水環繞,財源滾滾;東南名宣化門,意為宣揚教化,毋忘育人。看後耐人尋味,體現了榆社先民安身立命的處世哲學思想。
定型後的榆社古城,雖有上下兩城,但總體面積並不大,城牆周長只有近2500米,居民住戶也不多。即使在解放初也有“榆社城前晌來了個陌生人,晌午即可傳遍全城”一說。據縣誌記載:“清初縣城有160餘戶,700餘人”,但“寺廟占全城總面積的20%。”因此,便留下“半城為佛地,半城是民居”的說法。

民俗風情

榆社縣舊有端午節踏柳之俗,文峰塔建成之後,民間相傳游塔可治百病,於是踏柳被游塔替代。此俗相沿數百年而不變,故每逢端午節遊人雲集如織。
高蹺在考古發現中最早出土於榆社縣,在晉中榆社縣出土的北魏石棺上也可看到高蹺、雜技的圖畫,雖然高蹺無文字記載,但最遲也應從北魏開始了。在山西表演高蹺的行列中,分成文高蹺和武高蹺兩種。文高蹺重於扭和踩,武高蹺以表演特技為主。

農業發展

今年以來,榆社縣緊緊圍繞年初既定的農業經濟發展目標,各級各部門齊心協力、真抓實幹、創新進取、負重拼

榆社縣榆社縣
搏,農村經濟得到全面發展。他們認真落實農業“24字”方針,著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特色產業,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935元,同比增長5.5%。啟動實施亞行貸款“水肥一體化”項目,新發展拱棚大棚蔬菜31畝(個),露地蔬菜1100畝。圍繞“生態榆社”建設,全力推進造林綠化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086萬元,實施完成六大林業工程,造林綠化面積1.2萬畝。紮實開展“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年”活動,投資8626萬元,啟動實施了五大類十項重點水利工程,其中投資6100萬元的雙峰水庫建設工程進展順利。繼續加強勞務輸出,完成勞動力引導性和陽光工程培訓5700人,涉外勞務輸出120餘人。切實加大沼氣建設力度,累計完成沼氣池建設1100多個。制定實施《扶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實施意見》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貼息資金管理辦法》,降低農民辦社成本,解決農民辦社融資難題,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74個。

綠色經濟

榆社縣榆社縣
今年該縣經濟發展將在求好求快效益的基礎上,重點突出一個“綠”字,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綠色產業”、“綠色產品”。一是農業方面,將把發展綠色生態農業作為今年農業發展的總體要求,鼓勵農民大量種植綠色蔬菜,繼續扶持和壯大一批類似綠健公司、北寨小麻油廠的綠色品牌公司。二是工業方面,將注重引導企業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加大治污力度,發展環境友好型企業。三是城市建設方面,在鞏固已有城市建設成果的基礎上,突出抓好太長、南太線通道綠化和縣城周邊綠化及雲竹、電廠周邊綠化,全力營造綠色宜人的人居環境。

鄉土特產

河峪小米

“河峪”牌小米主要生產於河峪鄉地處太行山典型的丘陵山區,晝夜溫差大,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周邊無任何工礦企業和污染源。
河峪”牌小米選用“晉谷21號”優質品種,在種植期間不施化肥,不噴農藥,主要依靠農家肥並以物理的輪作倒茬辦法來防治病蟲害。
榆社縣榆社縣

河峪小米顆粒飽滿,色澤金黃,味道純正,營養豐富,有口感綿滑,米香濃郁等特點。主要成份:含有蛋白質15.1%,脂肪5.68%,賴氨酸0.8%,維生素礦物質等。本產品已通過國家農業部無公害產地認證和無公害農產品質量認證。
小雜糧
小雜糧主要產於榆社縣西、北部無污染,無公害,純綠色生態區。種植期間主要用有機肥、農家肥並以物理的換茬辦法來防治病蟲害。小雜糧有子衡人體的營養成份,是一種醫食同源的綠色食品資源,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鐵、鈣、多種胺基酸和礦物營養素,對動脈硬化、心臟病等具有較好的食療和滋補作用。豆類內含人體所需白蛋質和多種礦物質營養素,綠豆可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明目降壓,止瀉痢;紅小豆可通便、利尿、消腫,對腎臟心臟病有一定的食療作用:黃豆蛋白質高達40%以上,且含豐富的鈣、磷、鐵等礦物質。目前,產品市場看好。
河峪酥梨
河峪酥梨主要產於河峪鄉前莊、岩良一帶,該地土壤優良,氣候溫差較大,適宜酥梨生長,且種植歷史悠久。現有1000多畝盛果樹。產品有潤肺清火、滋陰補氣之功效,主要銷往北京、太原及周邊各縣。
北寨鄉小麻油
北寨鄉氣候土壤獨特,種植小麻已有500多年歷史,且有傳統乾炒木壓工藝。
北寨小麻油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多種功能性活性成份,胺基酸和多種維生素成份及鈣、鐵礦物質等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具有香味濃厚、營養美味、色澤清中透綠的特點。
常吃小麻油,可潤腸胃、清肺、去肝火、滋陰補虛。北寨小麻油被當地民眾稱為“長壽油”。
榆社笨雞蛋
該產品精心選育地方優質笨雞進行,在山地或草坡上“遊牧式”放養或圍欄飼養。雞主要採食青草松針小昆蟲微生物等有機物質,不飼餵任何有害人體健康的獸藥、激素和添加劑。該笨雞卵體鮮黃,口味醇香,鈣、鐵、磷含量高,膽固醇低,長期食用有健腦蓋智的功效,是集營養、美味、保健於一體的新一代綠色營養品。其中,綠殼笨雞蛋,經省食品研究所檢測,等微量元素含量高,是普通雞蛋的3—5倍,富含腦磷脂,卵磷脂胎及多種維生素,且膽固醇含量低,被譽為“雞蛋中的人參”,更有國外友人稱之為“東方神蛋”。
榆社陳醋
榆社陳醋,以無污染、無公害的優質高梁麩皮、純大曲(大麥、豌豆)為原料,採用獨特傳統固態發酵釀造和先進技術精製而成。本品具有口感酸綿醇厚、協調柔和等特點,是精製而成的正宗特製陳醋。現有多味醋、五糧陳醋、餃子醋等類型。
白醬油
榆社白醬油,生產工藝技術先進,為“原池淋油高鹽稀態回澆發酵生產工藝”,其特點延用了中國傳統的生產醬油方式,不僅提高了醬油的胺基酸含量,並賦予了醬油特有的香味,該產品具有色淺、味鮮、口感純正、風味獨特等特點,質量上乘,是調味之佳品。產品主要有:白醬油黃豆醬油
主力阿膠
阿膠,即驢皮膠,因其為動物主皮製作而成,故中醫稱為“血肉有情之品”:阿膠的製作與食用,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典籍《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由於阿膠在食用和藥用方面的神奇功效,因而受到歷代帝王的青睞,將其列為貢品之一,有“貢阿膠”之稱,至今中醫處方尚可見到“貢膠”字樣。
阿膠由膠原及其部分水解產物組成,含氨16.43%,基本上是蛋白質,水解後產生多種胺基酸,其中有賴氨酸10%,精氨酸7%,組氨酸2%等。
阿膠其性平,味甘,具有滋陰、潤燥、養血止血之功效,遠銷全國各地。
人用杏及核桃
西馬鄉南、北山暈一帶,素有“瓜果之鄉”之稱。70年代蘋果產量高達60萬公斤,外商駐村收購。80年代後,隨著品種淘汰,該地種植人用杏500多畝,現已全部進入盛果期。
仁用杏,杏肉可製作杏脯、杏乾,酸甜可口,健脾益肺,營養豐富。杏仁,營養價值特高,是健身、美容、平衡人體內分泌之補品,發展前景極為廣闊。郝北鎮韓村一帶的優質核桃種植達到1000多畝,有300畝已到盛果期,所產核桃皮薄肉厚,營養價質高,每公斤價值達到40餘元,該產品供不應求。
然晶蜂蜜
本品屬100%新鮮純正蜂蜜,保留了天然的色、香、味,是上好級品,營養豐富,無公害,純天然,老少皆宜。本品對治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天眼等疾病有極大療效,同時,還有調節內分泌、提高免疫功能、抗衰老等作用。
產品主要有:蜂王槳,蜂膠,蜂花粉、蜂蜜(棗花蜜洋槐蜜玫瑰蜜荊條蜜百花蜜)。

著名人物

榆社商有箕子開闢邑境,戰國有廉頗、藺相如“將相和”。十六國時,石勒稱帝建立後趙。

現任領導

2014年,榆社縣領導班子如下:
縣委書記:梁潞陽:主持縣委全面工作。聯繫縣人大常委會工作。
縣委副書記、縣長賈尚明:主持政府全面工作主持政府全面工作,主管財政、人事、機構編制、監察、審計工作。
縣委副書記許利偉:協助書記分管農業和農村工作,縣委黨校,信訪工作。分管縣委機關、後勤接待、統戰、群團、史志、政研、雙擁、縣關工委、老促會、黨務區域網路及體制改革工作。負責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聯繫政協、人武部工作。
縣委常委、政法書記劉艷萍:協助書記分管政法、綜治、社會穩定工作,協管信訪工作。主管縣委政法委。

山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全省轄11個地級市,以及2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85個縣。
太原市杏花嶺區 | 小店區 | 迎澤區 | 尖草坪區 | 萬柏林區 | 晉源區 | 古交市 | 陽曲縣 | 清徐縣 | 婁煩縣
大同市城區|礦區| 南郊區 | 新榮區 | 大同縣 | 天鎮縣 | 靈丘縣 | 陽高縣 | 左雲縣 | 廣靈縣 | 渾源縣
陽泉市城區|礦區|郊區| 平定縣 | 盂縣
長治市城區|郊區| 潞城市 | 長治縣 | 長子縣 | 平順縣 | 襄垣縣 | 沁源縣 | 屯留縣 | 黎城縣 | 武鄉縣 | 沁縣 | 壺關縣
晉城市城區| 高平市 | 澤州縣 | 陵川縣 | 陽城縣 | 沁水縣
朔州市朔城區 | 平魯區 | 山陰縣 | 右玉縣 | 應縣 | 懷仁縣
晉中市榆次區 | 介休市 | 昔陽縣 | 靈石縣 | 祁縣 | 左權縣 | 壽陽縣 | 太谷縣 | 和順縣 | 平遙縣 | 榆社縣
運城市鹽湖區 | 河津市 | 永濟市 | 聞喜縣 | 新絳縣 | 平陸縣 | 垣曲縣 | 絳縣 | 稷山縣 | 芮城縣 | 夏縣 | 萬榮縣 | 臨猗縣
忻州市忻府區 | 原平市 | 代縣 | 神池縣 | 五寨縣 | 五台縣 | 偏關縣 | 寧武縣 | 靜樂縣 | 繁峙縣 | 河曲縣 | 保德縣 | 定襄縣 | 岢嵐縣
臨汾市堯都區 | 侯馬市 | 霍州市 | 汾西縣 | 吉縣 | 安澤縣 | 大寧縣 | 浮山縣 | 古縣 | 隰縣 | 襄汾縣 | 翼城縣 | 永和縣 | 鄉寧縣 | 曲沃縣 | 洪洞縣 | 蒲縣
呂梁市離石區 | 孝義市 | 汾陽市 | 文水縣 | 中陽縣 | 興縣 | 臨縣 | 方山縣 | 柳林縣 | 嵐縣 | 交口縣 | 交城縣 | 石樓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