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縣

吉縣

吉縣隸屬於山西省臨汾市,位於山西西南邊隅,地處黃河中游東岸、呂梁山南端。東以石頭山、金崗嶺、姑射山為界,與蒲縣、堯都區、鄉寧縣接壤;西臨黃河,與陝西宜川縣相望;南以下張尖為界,與鄉寧縣昌寧鎮相接;北以處壑溝為界,與大寧縣相臨。素有“秦晉通衡”之稱。至2013年,吉縣下轄3個鎮、5個鄉,79個行政村,總面積1777.26平方公里,總人口108381人,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7.7億元元。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吉縣吉縣

吉縣是中國山西省臨汾市所轄縣。

位於黃河中游東岸,山西省西南部,東西長62公里,南 北寬48公里,總面積1777.26平方公里。轄3個鎮9個鄉,縣政府駐城關鎮。吉縣地居軍事要衝,有“兵家必爭”之說。吉縣東接臨汾、蒲縣,西頻黃河與陝西省相望,南與鄉寧縣相連,北與大寧縣毗鄰。位於縣西側的黃河,流經晉陝峽谷,境內有中國第二大瀑布——壺口瀑布,滔滔黃水在這裡斂水成束,流水直瀉,景色非常壯觀。種植蘋果有得天獨厚的土壤、氣候條件,為縣第一大支柱產業。

自然環境

吉縣整個地勢東北高西南低,

山大谷深,塬嶺相連,峰巒重疊,溝壑縱橫,是個山地丘陵區。吉縣三面環山,一面濱水,東高西低,海拔從1820米的高天山至450米的黃河畔,高差大。主要山峰,東有石頭山小南山高祖山管頭山等,海拔均在1500米以上。高天山海拔1820米,為最高,其次是人祖山海拔1742米。吉縣河流以清水河最長,發源於高天山西麓,從東北流向西南,流程60多公里注入黃河。北部河流均屬昕水河支流。

吉縣境內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春季乾旱多風,十年九春旱;夏季氣溫較高,降雨集中,多有伏旱;秋季多連陰雨,冬季寒冷乾燥。年均氣溫10℃,一月零下5℃,七月23℃,年降雨量580毫米,霜凍期為十月中旬至次年四月上旬,無霜期175天。

歷史沿革

吉縣在商祖乙時屬耿地,

西周稱翟城,城址在今文城鄉一帶。春秋時為晉之屈邑,又稱北屈,城址在今縣城東北10公里麥城村戰國時屬魏之屈邑。秦朝時稱為河東郡北屈縣。西漢時仍沿用秦時舊稱。王莽始建國元年(9)改北屈稱朕北。東漢時復置北屈縣,隸河東郡。三國時期屬魏,稱平陽郡北屈縣。五代十國時為河東道慈州治,轄3縣。北宋時,為河東路慈州下團練,轄吉鄉、文城、鄉寧3縣。金天德三年(1151),廢慈州稱耿州,置文城郡軍。明昌元年(1190)改耿州稱吉州,轄吉鄉、鄉寧2縣。元大德九年(1305)改平陽路為晉寧路,吉州隸之。明朝期間為山西布政司平陽府吉州,轄鄉寧1縣。清壅正二年(1724)升直隸州,轄蒲縣、鄉寧2縣。乾隆三十七年(1772)劃鄉寧縣為平陽府,降吉州為散州。
民國元年(1912)廢州稱吉縣。1947年10月吉縣解放,隸屬晉綏呂梁十專區。1948年12月劃歸西北區晉南專區。1949年6月劃歸晉綏晉南專區。1949年10月,劃歸山西晉南專區。1958年併入鄉寧縣,降縣城為鎮。1961年7月,復置吉縣。1970年劃歸臨汾地區至今。

行政區劃

吉縣轄3個鎮9個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鎮:城關鎮、屯裡鎮壺口鎮
鄉:蘭家河鄉、曹井鄉、窯渠鄉、明珠鄉、文城鄉、王家垣鄉、東城鄉、柏山寺鄉中垛鄉

發展概況

工農業

全縣現有耕地 23.35萬畝,主要作物有小麥穀子玉米豆類高粱等。林木復蓋面積為69.4萬畝。工業主要有煤礦、化肥、農修、毛毯、鐵木、縫紉等行業。縣所屬的中垛、吉昌等鄉鎮是吉縣蘋果的主產地,年總產量4000多萬公斤,經註冊“壺口”牌商標後,銷往廣州、北京等10餘個大中城市並出口國外。東城、文城等鄉鎮出產的綠豆、大豆、花生等小雜糧註冊“壺口”牌、“人祖山”牌等商標精選加工包裝後,銷往廣州、上海等南方大城市,還銷到了香港市場。吉縣種植蘋果有得天獨厚的土壤、氣候條件,為縣第一大支柱產業。全縣參與蘋果運輸的車輛多達3000餘台,直接或間接從事蘋果種植、分撿、裝運、銷售的農民多達3萬餘人,全縣銷售蘋果收入萬元以上的農戶超過3000戶,3萬元以上的農戶超過200戶,農民收入的40%來自“蘋果產業”。

交通

臨汾到七郎窩、臨猗至大寧兩條幹線公路途經縣境,此外還有縣級公路多條,大部分鄉鎮可通汽車。但由於吉縣山高溝多,地形複雜,交通受到很大影響,部分山區人畜馱運仍占主要地位。

城鄉建設

吉縣吉縣
投資350萬元實施安全飲水工程,解決12個自然村、5000口人的安全飲水問題,讓民眾喝上方便水、安全水、潔淨水;投資150萬元,建設功能齊全、防疫檢疫配套的生豬定點屠宰場。投資2000萬元建設十里河住宅小區;投資600萬元實施1000人的移民搬遷工程;結合新農村建設,修建林雨村、蘭家河村等農民住宅小區,為城鄉居民創造舒適優美的居住環境。投資1200萬元建設縣城客運站和壺口景區客運站;投資340萬元硬化城區主要溝巷道;投資300萬元籌建公交公司,方便縣城居民和壺口景區遊客的通行;投資1800萬元實施“村村通”油路工程,完成16個村150公里的農村公路建設。

投資350萬元實施農村國中標準化建設工程;投資330萬元改造5所農村寄宿制學校、維修10所農村中國小校;投資500萬元建設一所高標準的職業中學,同時爭取投資6000萬元,新建一所現代化的高中。投資600萬元在縣城建設蔬菜和煤炭交易市場各一座,投資100萬元實施流通企業建設工程,健全鄉村生產資料及日常用品流通體系,促進商貿發展,方便民眾購物。

投資5000萬元建設一所設備先進、設施齊全的現代化醫院;投資350萬元實施扶困救助工程,提高農村低保補貼差標準,對城鄉重大病患者進行醫療救助,為全縣農村80歲以上的老人發放敬老金,投資150萬元實施錦屏山公園工程,形成與文化廣場相呼應的休閒、娛樂、健身新場所,並投資300萬元在壺口風景區建設一座垃圾處理場,提高景區的檔次和品位。

文化淵源

吉縣古稱“屈”,

吉縣吉縣
實際上“吉”與“屈”乃一音之轉,是後人為避其“短虧”、“困頓”等貶義,才諧為“吉”的。公元前658年晉獻公為了實施其消滅虞國和虢國的計畫,採納了大夫荀息的建議,以屈產之乘和垂棘之璧去賄賂虞君,請求借道南下伐虢。所謂“屈產之乘”便是屈地所繁育的良馬;“垂棘之璧”是垂棘(在今澤州縣,一說在曲沃縣,一說在潞城市)所產的寶玉,這是兩種晉國特有的珍稀之物。起初晉獻公還捨不得送給虞君,荀息勸道:“只要虞國允許借道給我國,這兩件寶物只不過是在外暫存些時候罷了”。果然三年後,晉國利用虞君的短視先後消滅了唇齒相依的虢國和虞國,良馬和寶玉又重新回到了晉獻公手中,只是“馬齒長矣”。
幾乎與伐虢戰爭同時發生的另兩件與屈有關的史事便是“士築屈邑”和“夷吾居屈”。當時,驪姬為了廢掉太子申生,改立自己的兒子奚齊,藉口屈與蒲為國防重地,鼓動晉獻公下令讓夷吾守屈,讓重耳守蒲,完成了她掃清障礙的第一步。前666年,司空士監工建成了屈邑,使“夷吾居屈”。
《左傳》記載,在修築屈邑的過程中,夷吾發現築城的工人常把柴草填進牆體內充土方,工程存在嚴重的質量問題,於是就匯報晉獻公,晉獻公又嚴厲斥責了監工的士。誰知士卻恭敬而坦率地向晉獻公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沒有戰爭而築城池,這只能使國內的敵人據以為患,既然是為敵人修城池,又何必那么認真呢?我沒有認真築城,是對您的不敬,但如果認真築城而被敵人利用,又是對您不忠,我該怎么辦是好?如果君主能修養德行,群公子的地位得以鞏固,什麼城池能比這堅固?但照此下去,不出三年將出現內戰,我看就不要太認真了吧”。回家後還滿腹牢騷地賦詩一首,其中有“一國三公,吾誰適從”的名句。
前656年,驪姬又設計誣陷夷吾和重耳要加害晉獻公,夷吾恐禍及其身,連夜從絳都逃往屈邑。晉獻公聽信驪姬讒言怒不可遏,派人伐屈,夷吾被迫據城抵抗。次年春,又派賈華伐屈,夷吾不敵,只得逃往梁國避難。這一切都在士的預言中,屈邑從建城開始就蘊含著晉國內戰的危機。通過這些故事,可大致了解到屈地悠久的歷史及當初的軍事、經濟狀況。“屈”的本意是“無尾”,其地名來歷可能與這裡特產馬的外形特徵有關,也可能與這一帶特起的高天山地貌有關,因為古“屈”也通“崛”。
從古文獻中還了解到,屈地分為北屈和南屈兩部分。《左傳》在記述驪姬譖諸公子於獻公時說:“蒲與二屈,君之疆也”,這“二屈”即指北屈和南屈。《水經注》中引用了《汲郡古文》中的一句話:“翟章救鄭,次於南屈”,也證實了二屈之分。
西漢因在今吉縣置北屈縣,隸平陽郡。北魏延興四年(474年),因定陽縣(今陝西省宜川縣)的定陽胡人東渡黃河居此,魏孝文帝特在今吉縣城僑置定陽郡和定陽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又改定陽縣為吉昌縣。“吉昌”一名與當時相鄰的禽昌、昌寧、平昌、昌原等縣名同屬“昌”系列地名,是這一地區古老昌方文化的反映。吉,乃諧音於古名“屈”。五代唐時,為避李克用之父李國昌名諱,改為吉鄉縣,先後屬慈州、耿州、吉州,並為州治所在地。元至元二年(1265年),吉鄉縣併入吉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為直隸州,轄蒲縣、鄉寧縣;九年,蒲縣劃出改屬隰州。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吉州改為散州,與鄉寧縣同隸屬於平陽府。1912年3月,山西省廢吉州,改為吉縣至今。

風景名勝

壺口瀑布

位於縣西側的黃河,流經晉陝峽谷,在吉縣壺口一帶河床突然下跌數十米,流水直瀉,形成瀑布,景色非常壯觀,是中國僅次於貴州黃果樹瀑布的第二大瀑布。壺口一帶,兩岸蒼山夾峙,把黃河水約束在狹窄的黃河峽谷中,河水聚攏,收束為一股,奔騰呼嘯,躍入深潭,濺起浪濤翻滾,形似巨壺內黃水沸騰。巨大的浪濤,在形成的落差注入谷底後。壺口瀑布的寬度隨季節變化而變化。通常情況是,寬度在30米左右,汛期可擴展到50米上下,瀑布落差在20-30米之間。瀑布下方,在連線山西、陝西的七郎窩大橋,瀑布與大橋相映,形成一道誘人景觀。相傳堯舜時期,黃河水流到壺口,因受孟門山堵阻,平陽一帶常遭嚴重水災。治水未成,去治水。禹仔細了解了壺口至龍門的地形,決定採取疏通河道的方法來治理洪水。孟門山在龍門之北,治水便從孟門山開始。

柿子灘舊石器時代遺址

吉縣吉縣

該遺址是中國目前距今2萬至1萬年間現存面積最大、堆積最厚、內涵最豐富的一處原地埋藏遺址;柿子灘遺址群田野資料的石製品組合特徵呈現了中國舊石器文化的西部風格,代表了舊石器時代晚期之末廣泛分布於黃土高原和黃河中游一種獨特的區域文化。柿子灘課題的深入開展對建立西部史前文化的時空構架,探索中國細石器文化的區系類型以及華北舊石器時代晚期向新石器時代早期過渡等,都有著重要的學術意義。

2000年,在清水河下游兩岸進行大規模調查,15公里範圍內發現了25處舊石器和動物化石地點,包括高樓河溝口附近的中心遺址區;2000—2001年選擇了20個地點進行了定量階梯式探溝發掘,水平清理、出土物的三維空間記錄以及文化層沉積物的過篩和淘洗,理清了遺址群內石器文化的分布範圍、分布高程、分布密度、地質成因和遺址的埋藏性質。第14地點發現一處比較完整的篝火遺蹟;2001年,發掘了高樓河附近的第9地點、第12A地點和第12B地點,發現了距今2萬—1萬年間3個層面的古人類活動遺址,清理出4個用火遺蹟、修整石器的工作區、2000餘件石製品、動物化石以及製作精美的蚌質穿孔裝飾品。

交通運輸

吉縣地理區位優勢明顯,素有“秦晉通衡”之稱,境內國道209線和309線交叉相匯,臨吉高速和即將建設的吉河高速相連貫通二東西可以溝通秦晉、連線南北,南北可以縱深呂梁、穿越河津。縣城距陝西西安250公里,距河南鄭州290公里,距山西太原253公里.基本處於三省會城市的中心地帶,對外溝通交流方便快捷。

自然風光

日吉州八景除壺口秋風、孟門夜月遠在黃河瀑布波濤之問外,其餘六景悉在城區。

錦屏迭翠

錦屏山又稱掛甲山。唐初秦王征戰,路經吉昌,將甲冑掛於該山樹枝,故名。舊志又雲尉遲敬德掛甲。尉遲乃秦王征戰從將。因該山系案山,林木蔥鬱,晨夕煙氣氤錦屏疊翠氳。春夏花開馥香,宛若列錦影屏,故雅號又稱“錦屏山”。昔日山巔東有魁星閣,西有晉文公祠,抗戰前尚保存完好,抗戰後始遭劫難,蕩然無存,林木亦遭徹底伐毀,錦屏迭翠之景黯然無存。

解放後,造林綠化。四十多年的努力,錦屏迭翠,略近原貌。1995年為配合壺口景點,將謝悉村坤柔聖母廟迂建於山之西側。並增建鐘鼓樓,風景遂為靚麗。叢林綠依依,花開香馥馥,曉陽夕照時,鳥雀喧啁,成為一處旅遊佳地。

佛閣晴嵐

吉縣吉縣
昔日佛閣位於錦屏山麓,凝翠亭翼然臨於突石,皆背山面水,綠蔭青翠,河水晨曦,反光亭閣,尤其雨霽之後,遠眺彩嵐氤氳,閣前亭後,儼然佛光普照,誠為神筆美景。山麓石崖,從魏至明太和元年石刻多處,尤貴者乃摩崖造像石刻。其中一佛屈其一膝閉日坐禪,造像獨特,刀法平突結合,線條流暢。是珍品中的珍品。廟宇在解放前被毀,1995年為配合壺口景點,遷五龍宮鐵佛重建佛寺.占地超出昔日十數倍,甚為寬敞恬靜,誠老人怡養憩息晨練之好去處。

壽山夕照

結子溝上左高崖昔名壽山。昔有觀音小廟凌空盤踞。廟雖不崇崴,但小巧玲瓏,周欄護圍,雕樑畫棟,每年陰曆二月十九日祭祀,人多往參禮登游。每當晚霞輝映,林木寺廟一抹紅光反照,鳥雀歸林啁啾其間,鳥瞰山下牛羊晚歸,農夫荷鋤笑談,真是一幅田園樂美景畫。可惜。今已夷為平地。

古洞瑤桃

李家溝左右山崗昔日李姓皆闢為梯田。左崗梯田地堰有九,遠望婉若群龍長臥,故名之日九龍堰。九龍堰下古洞瑤桃半崖有一窯院,塑有佛祖彩像,廟院廣栽桃樹。因其幽靜恬適,儼然仙境,故贊為瑤桃古洞。每當春天來臨,桃花盛開,眾多遊人憩息其問,賞心悅目,美不勝收。所以稱為州城一景。窯院舊址今尚可辨。

小橋流水

城隍廟背後紫陽溪下游,建有一座小橋,一是用來引溪水灌溉溪右菜田,二是連通娘娘廟與左邊的戲台。橋上溪水潺潺,每當廟會唱戲,女人們站在橋上看戲,熱了便俯身洗浣,非常愜意,很多不孕婦女也乘便在娘娘廟祈求子嗣。因遊人眾多,熱鬧非凡,所以被列為吉州一景。

石孔飛泉

昔日孔廟街下石基有甘冽醴泉叫蒙泉,以飲水勿忘夫子教誨而得名,含啟蒙之意。又傳唐尉遲敬德飲馬於此,故又名飲馬泉。每當溽暑。掬而飲之,冷沁心脾。頓覺燥熱盡消,涼爽異常。泉東南石階下另有一泉,自石孔而瀉,淙淙有聲,儼然飛瀑,故美之名為石孔飛泉。

壺口秋風

黃河由300米寬上流至壺口緊縮為50米,齊刷刷沖入石槽(壺口),下跌龍潭,聲如巨雷,里許可聞,並有彩虹映空,尤其秋高氣爽之際,金風飄忽。峽谷迴蕩,吼聲顯得愈加洪亮,岸旁觀瀑,渾身瑟栗,別有情趣。

孟門夜月

因陰曆月半夜晚在孟門山觀景而得名。孟門山位於壺口下方3000米處黃河水中,傳說為大禹治水始發地,“孟”在古語中是第一、開頭的意思,“孟門”即第一門。山分大小兩塊,大者長586米,寬125米,小者長120米,寬25米,近看似山,遠眺如舟,俯瞰若門,每到農曆十五前後夜晚,站在山上,向北可見山中明月分為兩排。飛舞而下,山隨波影動,月照浪花翻;站南可見水中月亮合而為一,高懸河底,蕩漾遠去,猶如仙景,真乃天下少有之奇觀

山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全省轄11個地級市,以及2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85個縣。
太原市杏花嶺區 | 小店區 | 迎澤區 | 尖草坪區 | 萬柏林區 | 晉源區 | 古交市 | 陽曲縣 | 清徐縣 | 婁煩縣
大同市城區|礦區| 南郊區 | 新榮區 | 大同縣 | 天鎮縣 | 靈丘縣 | 陽高縣 | 左雲縣 | 廣靈縣 | 渾源縣
陽泉市城區|礦區|郊區| 平定縣 | 盂縣
長治市城區|郊區| 潞城市 | 長治縣 | 長子縣 | 平順縣 | 襄垣縣 | 沁源縣 | 屯留縣 | 黎城縣 | 武鄉縣 | 沁縣 | 壺關縣
晉城市城區| 高平市 | 澤州縣 | 陵川縣 | 陽城縣 | 沁水縣
朔州市朔城區 | 平魯區 | 山陰縣 | 右玉縣 | 應縣 | 懷仁縣
晉中市榆次區 | 介休市 | 昔陽縣 | 靈石縣 | 祁縣 | 左權縣 | 壽陽縣 | 太谷縣 | 和順縣 | 平遙縣 | 榆社縣
運城市鹽湖區 | 河津市 | 永濟市 | 聞喜縣 | 新絳縣 | 平陸縣 | 垣曲縣 | 絳縣 | 稷山縣 | 芮城縣 | 夏縣 | 萬榮縣 | 臨猗縣
忻州市忻府區 | 原平市 | 代縣 | 神池縣 | 五寨縣 | 五台縣 | 偏關縣 | 寧武縣 | 靜樂縣 | 繁峙縣 | 河曲縣 | 保德縣 | 定襄縣 | 岢嵐縣
臨汾市堯都區 | 侯馬市 | 霍州市 | 汾西縣 | 吉縣 | 安澤縣 | 大寧縣 | 浮山縣 | 古縣 | 隰縣 | 襄汾縣 | 翼城縣 | 永和縣 | 鄉寧縣 | 曲沃縣 | 洪洞縣 | 蒲縣
呂梁市離石區 | 孝義市 | 汾陽市 | 文水縣 | 中陽縣 | 興縣 | 臨縣 | 方山縣 | 柳林縣 | 嵐縣 | 交口縣 | 交城縣 | 石樓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