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縣三中

教師是學校核心競爭力的支撐,是學校中心工作運行的主體。 對於深化教學改革,學校以教科研培育教師專業成長。 校本教研是學校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不竭動力。

學校簡介

吉縣三中始建於1990年,原名為吉縣城關鎮中學,1996年更名為吉縣第三中學。學校位於縣城西端,地理位置優越,占地面積14674m2,現有1棟新建教學樓,1棟圖書實驗樓,1棟辦公樓,2棟學生宿舍樓,30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506人,教職工142人。學校現有校長一名,書記一名,副校長四名。設辦公室、教導處、政教處、教研室、總務處、保衛科、工會、團委等多個處室。機構健全,管理人員基本達到年青化、專業化。

辦學理念

自強不息 定位辦學理念
辦學理念是學校發展的導向和動力,是立校之本。2007年9月,36歲的王喜平在全縣公開選拔校長競聘中脫穎而出,以第一名的優秀成績被任命為吉縣三中校長。上任伊始,他和校領導班子成員在總結學校辦學經驗的基礎上,經過多次的調研、思考,提出了“以學生髮展為本,為學生成長奠基”的辦學理念和“辦人民滿意的學校”的奮鬥目標,將眼光放在教學質量上,走出了一條辦學的成功道路。靠著這一辦學理念,吉縣三中實現了整體跨越。為了振興三中,他帶領三中人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先後新建了六層教學樓一座,三層學生食堂和餐廳,同時完成了設施設備的配套,裝備了高標準的理、化、生實驗室等,為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以及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三年來,吉縣三中以“基礎教育紮實推進、教學質量連年登高,學生素質全面提升”,贏得了社會和家長的交口稱讚。學校先後被評為“教育教學工作先進單位”、“教研工作先進學校”、“骨幹教師隊伍建設全國示範基地”、“教育教學管理先進單位”。榮譽的背後,是一串串堅實的足跡,是汗水與智慧的結晶,三中的榮譽與成就是辛勤耕耘的厚積薄發,是全體教職工拼搏進取,求實創新的必然。

管理機制

勇於實踐 創新管理機制
強化管理是實現學校科學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增強學生內部活力的有效途徑,是充分調動教職工工作積極性的一劑良藥。吉縣三中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勇於創新,強化管理,狠抓落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管理模式。學校要求全校教職工在“細”字上做文章,在“實”字上下功夫,將管理責任具體化、明確化,要求日常管理中的每一項工作都要精心,每一個環節都要精細,每一項工作都是精品,上下一致用心做精,用心服務,形成了一套“有利於教學質量提高,有利於調動教職工積極性,有利於創建優良的校園環境,有利於學校發展”的管理制度。
為了把精細化管理做到實處,校領導以身作則,從學校工作實際出發,嚴格各科室的管理責任,使學校內部管理有章可循,相繼出台了教職工指紋簽到簽退制、教師績效考核辦法、職稱評審辦法、三中獎教獎學制、三中教師專業知識培訓辦法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和考核辦法,最大限度的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在幾年的工作中,王喜平校長堅持“向工作紀律要質量、向常規管理要質量、向教研活動要質量、向班級管理要質量、向安全穩定要質量”。通過抓工作紀律,完善學校制度建設,規範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打造出了一支師德高尚的教師隊伍;通過抓常規管理,規範教師“備、講、批、輔、測”等行為,使過程抓得更嚴,細節抓得更實,杜絕了教學環節疏漏;通過抓教研工作,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提高了駕馭課堂的技能,保證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打造出了一支理念先進、業務精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通過抓班級管理,最佳化了班風,最佳化了校風,使學校成為了讀書校園、文明校園;通過抓安全穩定,增強了師生“安全穩定是第一質量、沒有安全就沒有質量”的意識,保證了學校工作的全面發展。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使吉縣三中行成了一個“點點滴滴追求和諧,細微之處見管理,處處洋溢人文精神”的樂園。
“教育發展快,全憑德育帶”,德育工作是學校的靈魂。為保證德育工作的實效,王校長從思想入手,落實全方位育人的目標。首先營造濃郁的育人氛圍,因地制宜,營造文化牆,設定“照鏡廳”,還在校園牆壁懸掛名人頭像及名言,對學生進行警示教育,張貼《中學生守則》和《規範》,增強學校文化氛圍。其次開展系列文化活動,積極開展新生入軌教育活動,深入學習《中學生守則》和《規範》,學校組織法制、安全教育大會,宣傳法律知識、安全知識、交通規則,積極開展法制安全教育活動。通過師德垂範,家長學校,勞動實踐等學生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形式,將德育工作升華到了潛移默化的境界。

教學質量

培養名師 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質量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多年的實踐使王喜平校長深深意識到,要想提升教學質量,必須培養出一支師德高尚、敬業愛崗、業務精良的教師隊伍。為此,學校始終把強化師德修養,規範教師行為、提高業務能力,深化教學改革作為重點來抓。
教師是學校核心競爭力的支撐,是學校中心工作運行的主體。以師德師風建設打造高尚教師隊伍。首先加強教師的理論學習,用先進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來武裝教師,加強他們對教育事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牢固樹立愛崗敬業、終身從教的精神,要求教師以身作則,文明用語,形成以學生為中心,以育人為己任的道德情操,提高了教師的師德和修養。吉縣三中十分重視教師的師德修養教育,每學期我們都要開展師德師風建設活動,組織教師們學習了相關教育法律法規,學習教師職業道德行為規範,並在學期末對教師師德師風進行考核。通過這一活動的開展,促進了教師師德師風和學校校風的轉變,實現了教師政治素質、師德素養、教師形象的新提升,形成了教師之間比干勁、比精神、比奉獻的良好氛圍。
在業務能力提升方面,該校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培訓,採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的辦法,組織教師外出學習培訓,同時積極讓新的理念,新的思維,新的模式及時準確地在教師身上得到升華和滋潤,有效地提升了學校教師的整體教育教學水平。
對於深化教學改革,學校以教科研培育教師專業成長。校本教研是學校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不竭動力。以樹立教師為第一資源觀念,通過抓校本教研來提高教學質量。一是開展了開學前的校本培訓,通過學習“課標”、疏通教材、集體備課,研討疑難,評析優秀課例,為各學期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是以“一人一課”為平台,紮實有效地開展聽評課活動。學校制定了課堂教學評價標準,重在以課堂為活生生的實例反思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每天聽課後,及時組織評課活動。講課人先說自己的設計意圖,重難點、授課後的反思,其他人評優點、指缺點、說改進、談感悟,評課中體現了一個“導”字,倡導一個“幫”字,對促進全校課堂水平的提高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三是開展了常態課的聽評活動。在課前不打招呼進入課堂聽課,聽取真實的課,掌握真實的教學狀況,避免了公開課的作秀現象,在課後立即組織骨幹教師對授課進行悉心評點,促進了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四是開展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活動。針對教師課堂效率普遍不高的現狀,學校積極開展了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活動,充分發揮學校骨幹教師的引領作用,積極推行“以學定教”的課堂教學模式,讓他們做示範課,指導青年教師做公開課,共同研討課堂教學,使教師深刻理解課堂模式內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熱情,激發學生學習的求知慾,促進了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
吉縣三中,一個放飛希望、蘊育成功的地方。二十年風雨兼程,二十年艱苦磨礪,年輕的三中花團錦簇、桃李芬芳。遠遠地,她走來了,帶著曾有的輝煌,風塵僕僕,腳步堅定而有力;漸漸地,她又向著未來奔去,帶著家長們的重託,帶著莘莘學子的希望,步伐矯健,一路高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