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川縣

陵川縣

陵川縣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南端最高地帶,隸屬於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人民政府駐崇文鎮。轄7鎮5鄉。總人口233719人(2013年),總面積1751平方公里。2013年,陵川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2.3億元。陵川縣城東南30餘公里處的馬圪當鄉西閘水村附近,發現一自然山體(山名窯頂山)猶如沉睡千古、仰面橫臥的睡佛,惟妙惟肖。陵川縣已發現的地下礦產達12種,主要有煤、鐵、硫、鋁、粘土、大理石、矽石等,石灰岩探明儲量36億噸,白雲石14億噸,鐵礦石9000萬噸,鋁土礦1800萬噸,電石灰岩9040萬噸,煤炭可開採量1.8億噸。

基本信息

概況

陵川縣  陵川縣
地理 陵川縣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南端最高地帶,隸屬於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人民政府駐崇文鎮。西連高平,西南連澤州縣,北、西北與長治市的壺關,長治縣毗鄰,東部和南部與河南省輝縣市、林州市、修武縣毗鄰,為山西省東南之門戶。全縣總面積1751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200—1600米之間,最高海拔達1791.9米,最低海拔628米,石質山區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43.9%。全縣共轄7鎮5鄉371個行政村7個社區,總人口2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2.6萬人。

歷史 陵川歷史悠久,文化積澱厚重。古域為堯、舜部落,是世界圍棋起源地。自隋開皇(公元596年)建縣以來,歷史上曾出現過7名狀元、93名進士,陵川籍人士郝經是我國宋元時代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史學家,著有《續後漢書》、《春秋外傳》等著作。境內現存有金元古建築1300餘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被譽為我國長江以北金元古建地上博物館。

物產 陵川物產豐富,區域特色明顯。全縣耕地面積45萬餘畝,林地面積180萬畝,宜牧林地、坡地109萬畝。全年無霜期16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826毫米,年平均氣溫7—9℃,晝夜溫差大,區域小氣候明顯,各種農產品特別是草食畜產品、道地中藥材、乾(鮮)果及小雜糧具有品質好、營養高、養分比例合理等特點,全縣無公害農產品認證達到48個,被列為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誌推廣與監管項目示範縣。全縣已發現的地下礦產達12種,石灰岩探明儲量36億噸,白雲石14億噸,鐵礦石9000萬噸,鋁土礦9000萬噸,電石灰岩9040萬噸,煤炭可開採量1.8億噸。

陵川縣  陵川縣
環境 陵川風巒疊嶂,生態環境良好。全縣森林復蓋率達到52.07%,居山西省第二位。萬壑松峰的棋子山被列入省級森林公園、省級地質公園。境內自然風光秀美,景色宜人,有雲山幻影王莽嶺、圍棋源地棋子山、百里雲霞紅葉區、茫茫林海第一山;有馬圪當大峽谷、佛子山大峽谷;有創造人間奇蹟、名震華夏的錫崖溝“掛壁公路”等。古代詩人曾用“青山無恙畫屏開”的詩句讚美陵川迷人的景色,現代著名詩人李銳也留下了“不登王莽嶺,豈識太行山,天下奇峰聚,何須五嶽攀”的讚美詩句。全縣已初步建成王莽嶺、鳳凰歡樂谷、黃圍山、上雲台、武家灣五大景區,其中王莽嶺景區已成為國家4A級景區。陵川生態旅遊越來越為世人關注,被譽為“中國優秀旅遊目的地”、“中國優秀旅遊名縣”、“中國文化旅遊強縣”、“中國縣域旅遊品牌百強縣“。

歷史文化 陵川縣屬太行山革命老區,是全省”兩區“開發縣(區)之一,經濟基礎相對薄弱。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人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大力實施“生態立縣、工業強縣、開放活縣”三大戰略,努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使全縣生態環境更加秀美,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事業日新月異,人民生活不斷提高。2007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7.22億元,財政總收入達到2.0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68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63元。全縣上下政通人和,蓄勢待發,25萬陵川人民正以博大的胸懷、飽滿的熱情、昂揚的銳氣,朝著生態秀美、經濟發展、人民富裕、社會和諧的宏偉目標大步邁進。

歷史沿革

陵川縣  陵川縣
陵川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塔水河遺址、西瑤泉遺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2.6萬年前舊時期晚期人類就在此居住.塔水河遺址位於今陵川奪火鄉塔水河畔,1985年出土了一個六齡童頭蓋骨化石及大量哺乳類動物化石、石製品、灰燼層、燒骨、破碎骨片等。
陶唐時代,堯分天下為九州,屬冀州之域,陵川地區是堯舜兩個部落的地盤。
舜建虞朝,舜帝繼承堯制,肇啟天下為十二州,此屬冀州
夏商兩代,均為冀州所領,且屬於“王畿”之地。
西周初期,陵川地區屬於晉國的封邑。後為北狄所據,至春秋中期復為晉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韓、趙、魏被正式冊命諸侯,三分晉地,陵川地區當時隸屬於韓。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將白起伐趙,上黨太守馮亭為了聯趙抗秦,即以17城歸趙,陵川地區為趙所有。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長平大戰後,陵川地區歸於秦國。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天下,推行郡縣制,陵川地區屬上黨郡。
西漢初期,漢武帝始置并州,領上黨、雁門、河東等郡,陵川地區劃歸上黨郡泫氏縣。
東漢大致沿用西漢舊制。
三國時期,陵川地區屬曹魏。
西晉政權建立後,泫氏縣仍屬并州上黨郡。晉光熙元年(306年),陵川地區為北漢領土。晉永嘉五年(311年),劉淵族人劉翟攻陷長安,北漢之平陽以東地區皆歸羯人石勒,陵川地區也在其內。
東晉大興二年(319年),石勒建趙國於邯鄲,史稱後趙,陵川地區屬後趙。東晉孝武十一年(383年),西燕慕容永稱帝,始置建興郡(郡治陽阿城),陵川地區屬建興郡,稱泫氏縣。
北魏永安二年(529年)罷建興郡為建州,領高都、安平、長平、泰寧四郡。由原泫氏縣分置平高縣,二縣都隸屬建州長平郡,郡治設於泫氏。陵川地區當時劃歸平高縣。北齊末,改平高縣為高平縣,並把泫氏縣併入。
北周滅北齊後,於周建德三年(574年)並高都、長平二郡置高平郡,屬建州,陵川地區為建州高平郡所轄。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天下郡,改建州為澤州。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劃高平縣東之一始部置陵川縣。陵川立縣不久,於隋大業三年(607年)又廢州改郡,澤州改置為長平郡,陵川屬長平郡。隋義寧元年(617年),長平郡復改為澤州。
唐武德元年(618年),分澤州為蓋、建、澤三州。於高平置蓋州,領高平、丹川、陵川、蓋城等四縣。其中的蓋城縣為設定蓋州的同時,在陵川境內西南部新置縣,其範圍大部在陵川,包括高平、丹川兩縣接近陵川邊境的一些地方。蓋城縣治在今陵川西南21.5公里的蓋城村。唐武德六年(624年)建州廢入蓋州。武德九年,並廢丹川、蓋城兩縣。原蓋城縣所領的地區,分別劃歸陵川和高平二縣。
唐貞觀元年(627年),蓋州廢入澤州,全國分為10道,澤州陵川縣屬河東道所轄,州治由端氏遷回晉城。
五代十國時期,陵川沿革時有變更。唐末屬澤州、隸昭義節度、河陽節度等。後晉屬澤州、昭義軍。當時因梁、晉時常爭奪澤州,陵川縣時屬梁,時屬晉,時屬時間都不長久。
宋太宗時,劃全國州郡為15路,陵川歸河東路澤州所領。金元光二年(1224年),升澤州為忠昌軍節度,陵川屬忠昌軍。
元紀祖中統元年(1260年),於澤州置司侯司。陵川縣隸澤州司侯司,元至元三年(1266年),廢司校司,省陵川。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仍屬澤州,復置為陵川縣。元代確立行省制度後,陵川隸澤州,屬中書省平陽路,元大德九年(1305年)改屬晉寧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澤州直隸州,直屬於山西布政使冀寧道,陵川縣隸屬於澤州直隸州。
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澤州府,陵川為山西省澤州府所轄鳳台、高平、陽城、陵川、沁水等5縣之一,直至清末未變。
民國三年後,撤銷澤州府。山西分為雁門、河東、冀寧3道。陵川屬山西省冀寧道管轄。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裁道,實行省、縣二級制,陵川又直接歸山西省政府轄領。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山西實行專署建制之後,陵川屬山西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該專署原為閻錫山所轄政權機構,不久變為共產黨領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行政機構。閻錫山發動“十二月事變”爆發後,陵川成了國民黨晉東南和豫北一帶的活動中心。國民黨在其所占領的地區,設立了軍區設計委員會。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日軍侵占陵川後,把陵川劃歸上黨道。1943年,太行抗日根據地為適應抗戰形勢需要,在原陵川和高平兩縣邊境劃出一部分,設立陵高縣。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陵川全境解放,太行解放區日益擴大,行政區劃作了新的調整,廢陵高縣,恢復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以前的建置。1945年12月,屬太行第四專區。轄7縣1市(除陵川之外其餘都在豫北),專區初駐沁陽紫陵鎮,後移焦作。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0月,人民解放軍主動撤出焦作之後,一度遷至陵川蓋城。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下半年,撤銷邊區建制,成立華北人民政府之後,陵川劃歸太行第三專區。專區所轄各縣在原晉東南地區。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之後,撤銷太行行署,恢復原山西省建制,陵川歸屬山西省第三專區。
1958年省府調整行政區劃,改為晉東南專區,陵川仍歸其屬。1958年11月,於原陵川地區設陵川聯社。
1959年2月,改為陵川公社。1959年7月20日,陵川縣恢復原建制。
1985年晉東南地區撤銷,陵川歸晉城市管轄。

行政區劃

2001年,調整陵川縣鄉鎮行政區劃,由5鎮13鄉調整為9鎮3鄉,鄉鎮平均人口2.09萬人,平均面積146.43平方千米:撤銷曹莊鄉、城關鎮,合併設立崇文鎮。撤銷丈河鄉、附城鎮,合併設立新的附城鎮。撤銷侯莊鄉、潞城鄉,合併設立潞城鎮。撤銷橫水河鄉、馬圪當鄉,合併設立新的馬圪當鄉。撤銷馬武寨、古郊鄉,合併設立新的古郊鄉。撤銷冶頭鄉、六泉鄉,合併設立新的六泉鄉。撤銷楊村鄉,設立楊村鎮。原禮義鎮、平城鎮、西河底鎮、秦家莊鎮、奪火鄉鎮建制保持不變。

2012年,陵川縣轄7鎮5鄉,410個行政村,1312個自然村,總戶數量級61729戶,其中農戶57903戶,總人口2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2.6萬。

2001年,調整陵川縣鄉鎮行政區劃(晉政函9號;1月10日晉市政發6號),由5鎮13鄉調整為9鎮3鄉(檔案中是7鎮5鄉),鄉鎮平均人口2.09萬人,平均面積146.43平方千米:

一、撤銷曹莊鄉、城關鎮,合併設立崇文鎮。區劃調整後崇文鎮人口52483人,面積142平方千米,鎮人民政府駐西關村。

二、撤銷丈河鄉、附城鎮,合併設立新的附城鎮。區劃調整後附城鎮人口33144人,面積190平方千米,鎮人民政府駐附城村。

三、撤銷侯莊鄉、潞城鄉,合併設立潞城鎮。區劃調整後潞城鎮人口17751人,面積144平方千米,鎮人民政府駐潞城村。

四、撤銷橫水河鄉、馬圪當鄉,合併設立新的馬圪當鄉。區劃調整後馬圪當鄉人口8573人,面積236平方千米。鄉人民政府駐古石村。

五、撤銷馬武寨、古郊鄉,合併設立新的古郊鄉。區劃調整後古郊鄉人口11690人,面積230.8平方千米,鄉人民政府駐古郊村。

六、撤銷冶頭鄉、六泉鄉,合併設立新的六泉鄉。區劃調整後六泉鄉人口15682人,面積237.9平方千米,鄉人民政府駐六泉村。

七、撤銷楊村鄉,設立楊村鎮。區劃調整後楊村鎮人口16053人,面積31平方千米,鎮人民政府駐場村村。

八、原禮義鎮、平城鎮、西河底鎮、秦家莊鎮、奪火鄉鎮建制保持不變。

附:撤併鄉鎮摸底統計資料(註:與上述檔案最終批覆內容略有不同)

撤併前鄉鎮名稱 總人口(人) 面積(平方千米) 撤鄉後鄉鎮名稱 總人口(人) 面積(平方千米)
崇文鎮 44468 109 城關鎮 51537 142
曹莊鄉 7069 33
附城鎮 28919 90 附城鎮 33376 190
丈河鄉 4457 100
馬圪當鄉 3244 110 馬圪當鄉 8673 236
橫水河鄉 5429 126
潞城鎮 12065 111 潞城鄉 17805 144
古郊鄉 10263 148.3 古郊鄉 11838 230.8
馬武寨鄉 1575 82.5
六泉鄉 6300 118 六泉鄉 15725 237.5
禮義鎮 31000 86 禮義鎮 31000 86
楊村鎮 15586 31 楊村鄉 15586 31
西河底鎮 20032 87 西河底鎮 20032 87
奪火鄉 5966 245.6 奪火鄉 5966 245.6
平城鎮 23798 51.8 平城鎮 23798 51.8
秦家莊鄉 14198 68.9 秦家莊鄉 14198 68.9

?年,陵川縣轄7鎮5鄉,410個行政村,1312個自然村,總戶數量級61729戶,其中農戶57903戶,總人口2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2.6萬。

?年,陵川縣轄7個鎮、5個鄉,377個行政村。

人口民族

人口

據2013年人口抽樣調查,2013年末陵川縣常住人口為233719人,其中,城鎮人口86376人,鄉村人口146983人。2013年陵川縣出生人口2233人,人口出生率為9.58‰;死亡人口1467人,死亡率為6.29‰;自然增長率為3.29‰,性別比為107.01(以女性人口為100)。

民族

陵川縣民族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以回族蒙古族為主。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陵川縣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南端絕頂,北靠長治市界,東南與河南省輝縣、林縣、修武毗鄰。2013年,陵川縣轄7鎮5鄉,陵川縣總面積1751平方公里。

地形

陵川縣縣呈東北高、西南低的地勢,東北部最高峰板山,海撥1797.9米,南部最低點甘河破屋海撥691米。平均海拔1058米。陵川縣東部為石山區,中部為土石丘陵區,西南部為平川區。

氣候

陵川縣氣候溫暖偏寒,大陸性氣候較為明顯。霜期160天,年平均降水量為600~700毫米,≥10℃有效積溫2755℃,年平均氣溫7.9℃左右,冬暖夏涼。

自然資源

森林資源

2013年,陵川縣境內森林復蓋率達51.07%,木材蓄積量148萬立方米,不僅有天然林,人工林,喬木,灌木,而且南國熱帶特有的紅豆衫。

礦產資源

陵川縣已發現的地下礦產達12種,主要有煤、鐵、硫、鋁、粘土大理石、矽石等,石灰岩探明儲量36億噸,白雲石14億噸,鐵礦石9000萬噸,鋁土礦1800萬噸,電石灰岩9040萬噸,煤炭可開採量1.8億噸。金、銀、銅礦,矽、雲母、花崗岩、鋁鋇土的儲量也相當可觀。

經濟概況

綜述

2013年,陵川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2.3億元,比2012年增長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5億元,比2012年增長7.3%,占生產總值比重為13.9%;第二產業增加值10.9億元,比2012年增長11.5%,占生產總值比重為33.8%;第三產業增加值16.9億元,比2012年增長5.4%,占生產總值比重為52.3%。第三產業中,金融業增加值1.82億元,比2012年增長6.6%;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3.86億元,比2012年增長6.7%;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1.64億元,比2012年增長5.8%;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0.76億元,比2012年增長8.7%;其他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2.47億元,比2012年增長7.2%。

第一產業

2013年,陵川縣 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22534公頃,其中,糧食種植面積20882公頃,比2012年減少310公頃。糧食種植面積中,玉米種植面積17399公頃,小麥種植面積278公頃。

2013年,陵川縣全年糧食總產量11.83萬噸,比2012年減產3.43%;其中,夏糧產量791噸,比2012年減產24.5%;秋糧11.75萬噸,比2012年減產3.3%。2013年,陵川縣全年油料產量1011噸,比2012年增產0.8%;藥材產量3289噸,比2012年增產52.8%;水果產量2137噸,比2012年減產46.1%;蔬菜產量31480噸,比2012年

增產2.55%。 2013年,陵川縣全年肉類總產11923噸,比2012年增長36.8%。其中,豬肉產量10345噸,比2012年增長39.2%;牛肉產量88噸,比2012年下降44%;羊肉產量669噸,比2012年增長25.7%。2013年年末生豬存欄96595頭,比2012年增長4.1%;生豬出欄116085頭,比2012年增長13.9%。2013年年末牛存欄235頭,比2012年下降75.2%;牛出欄155頭,比2012年下降86.1%。2013年年末羊存欄59453隻,比2012年增長18.4%;羊出欄49863隻,比2012年增長40.5%。2012年年末禽存欄67.51萬隻,比2012年增長4.1%;禽出欄56.76萬隻,比2012年增長44%。2013年全年禽肉產量822噸,比2012年增長39%;兔肉產量95噸,比2012年增長69.6%;禽蛋總產量8099噸,比2012年增長37.8%;蠶繭總產量84噸,比2012年下降27%。

2013年年末,陵川縣全縣森林面積133萬畝,森林復蓋率達52.07%。2013年全年木材產量2528立方米,比2012年下降45.65%。2013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積1320公頃,比2012年下降28%;四旁植樹65萬株,比2012年下降35%;育苗面積380公頃,與2012年持平。

2013年年末,陵川縣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31.48萬千瓦,比2012年增長2%。機械耕地面積15840公頃,比2012年增長0.57%;機械播種面積12860公頃,比2012年增長3.71%;機械收穫面積9660公頃,比2012年增長5.11%。全陵川縣縣農機化經營總收入達到10920萬元,比2012年增長7%。

第二產業

2013年末,陵川縣全縣規模以上工業15個,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117216.7萬元,比2012年同比下降20.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9.3%,其中國有控股企業比2012年增長8.2%,非公有制企業比2012年增長15.8%。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比2012年增長0.58%,重工業比2012年增長10.2%。

2013年,陵川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7209萬元,比2012年下降4.36%,其中:煤炭行業36898.7萬元,比2012年下降36%;農副食品加工業15630.7萬元,比2012年增長16%;化工行業17007.8萬元,,比2012年下降1.4%;非金屬礦物製品業21808.9萬元,比2012年下降1.7%;冶煉行業35862.9萬元,比2012年增長60%。

2013年,陵川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6969.1萬元,比2012年下降79.1%;實現利潤-1252.9萬元,比2012年下降105.7%;虧損企業虧損額6934.7萬元,比2012年增長44.2%。

2013年,陵川縣全縣鄉鎮及民營經濟增加值22.42億元,增長4%;總產值67.89億元,增長4.2%;營業收入58.13億元,增長3.7%。

2013年,陵川縣建築業實現增加值2.53億元,比2012年增長29.2%。2013年年末全縣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共有2家,,完成總產值9224.2萬元,比2012年增長102.9%;竣工產值5569.3萬元,比2012年增長60.9%。

第三產業

2013年,陵川縣全年固定資產投資29.98億元,比2012年增長31.2%。其中:第一產業46870萬元,比2012年增長11.8%;第二產業114356萬元,比2012年增長24.3%;第三產業138532萬元,比2012年增長46.6%。

2013年,陵川縣全年在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132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5個,2013年完成投資10.1億元,占全縣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33.7%。

2013年,陵川縣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39682.3萬元,比2012年增長13.4%。分地域看,城鎮92962.8萬元,比2012年增長13.6%;鄉村46719.5萬元,比2012年增長13.1%。

2013年,陵川縣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飲料、菸酒類比2012年增長24.5%,服裝鞋帽、針、紡織類比2012年增長12%,化妝品類零售額比2012年增長9.7%,日用品類比2012年增長22.9%,汽車類比2012年增長2.9%,石油及製品類比2012年下降8.7%,文化辦公用品類比2012年下降57.2%,書報雜誌類比2012年增長9.8%,機電產品及設備類比2012年下降16.2%,其它類比2012年增長22%。

2013年,陵川縣全縣公路通車裡程1582.5公里,2013年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3.86億元,比2012年增長6.7%。

2013年,陵川縣全縣郵電業務總量11953.94萬元,比2012年增長22.6%;其中,郵政業務總量1541萬元,比2012年增長13.73%;電信業務總量10412.94萬元,比2012年增長23.98%;新增行動電話用戶47840戶,2013年年末達到185754戶,比2012年增長34.7%;陵川縣全縣寬頻接入用戶達到27308戶,增加5654戶,比2012年增長26.1%。

2013年,陵川縣全年旅遊企業個數為16個,共接待旅遊人數275萬人次,比2012年增長173.2%,實現旅遊總收入6.25億元,比2012年增長46.4%。

2013年年末,陵川縣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693106萬元,比2013年年初增加19179萬元,比2012年增長2.85%。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448479萬元,,比2013年年初增加48293萬元,比2012年增長12.07%。各項貸款餘額261198萬元,比2013年年初減少2178萬元,比2012年下降0.83%。

社會事業

教育

2013年,陵川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88所,其中:中學17所,國小127所,幼稚園和其他42所。陵川縣共有各級各類在校學生人數35175人,2013年高中招生數1936人,高中畢業生數1899人;國中招生數2826人;國中畢業生數3299人;職業高中招生數156人;職業高中畢業生數225人;國小招生數2166人;國小畢業生數3919人;在園幼兒5040人。2013年末全縣教職工人數2977人,公辦教師2564人,社會辦學413人,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國小升學率99.8%。

科技

2013年,陵川縣科技三項經費支出600萬元,比2012年增長9.1%。2013年完成各類科技項目114項(國家和省級各1項,市級21項,縣級91項)。

文化

2013年,陵川縣共有文化館1座,公共圖書館1座,總藏書量3.2萬冊。博物館1個。

衛生

2013年,陵川縣共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474個,床位652張,衛生專業技術人員1429人,每千人擁有病床2.8張,每千人擁有醫生數6.1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8.91%。村衛生室復蓋率100%,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達標率99%。陵川縣縣的兒童“七苗”全程接種率以鄉鎮為單位均達到了97%。碘鹽復蓋率達到100%、合格碘鹽食用率達到99.4%、各種地方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體育

2013年,陵川縣擁有室內體育場館1個,各級裁判員53人,各級舉辦運動會14次。

交通運輸

2013年,陵川縣幹線公路有沁輝公路,境內全長352公里。有省道4條121公里,縣道9條231公里,有出省客運班車線5條,出縣班車線9條,縣內班車線19條。

文教衛生

全縣有完全中學3所,初級中學20所,職業中學2所,國小549所,教師進修校1所,幼稚園23所。縣、鄉醫院21所。古代著名人物有金代武氏三狀元、金代教育家元好問之師郝天挺,元代國信使郝經等。現代人物有中共山西省委原第一書記衛恆,作家韓汶州 ,電影《上甘嶺》編劇崔家俊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崇安寺、西溪二仙廟,禮義崔府君廟、南吉祥寺、北吉祥寺等。主要風景名勝有西溪、黃圍洞、王莽嶺、棋子山等。

旅遊資源

錫崖溝

錫崖溝景區位於王莽嶺景區南端四周落差1000多米的深谷之中,錫崖掛壁路被稱為世界奇觀。該區山陡溝深,地勢險惡,峭壁環列,由於天險阻隔,溝中二百戶人家幾乎與世陷於隔絕,千百年來自生自滅。1962年,溝里人不甘閉塞,向大山宣戰,歷時三十年,兩代人在村西絕壁上鑿出一條長7.5公里的掛壁公路,開創了中國鄉村築路史上的奇蹟,毛澤東同志名言中“愚公移山”、“人定勝天”的真諦在這裡得到了真實體現。這裡成為啟迪和升華艱苦奮鬥、拼搏進取精神的源泉,世外桃源,該區谷底阡陌交通,沔橋流水,田畦青翠,民風純樸,自然風光秀麗,村中有一南北走向的大峽谷垂直分開,深邃悠長,峭壁如屏、砂岩如朱,一股清泉從壁間飛流而下,濤聲如雷,寒氣上逼,雲霧飄渺,蔚為壯觀。 王莽嶺是陵川與河南輝縣的界山。山之東崖,俗稱天柱關,由高低錯落的56個山峰組成。大者,峰頂可跑馬,小者狀如筆尖聳立,有“駝鳥峰”、“一柱擎天峰”、“姊妹峰”、“天官賜福峰”、“龍泉寶劍峰”、“蓮花峰”、“仙女峰”等等,巍峨崢嶸。山南部千仞峭壁,如一石削成,“千峰爭攢聚,萬壑絕凌歷”。北部巍岩相迭,青蓮秀出,群峰連綿。仰瞰之間,怪石嶙峋,濃綠淺翠,流泉飛瀑。晴日,千奇百怪的峰岩,青中帶紫,近看山形勾勒分明,遠眺如畫中寫意,朦朧如幻。

王莽嶺壯觀之處,莫過於日出。每逢晴日,峰巒沉浸在魚鱗般茫茫雲海中,從灰濛濛至五色染雲至金鱗閃耀,一輪紅日冉冉升起,一時間霞光萬道,群山盡染,其磅礴輝煌之勢,一如泰頂。

王莽嶺的山腳下,坐落著美麗的錫崖溝,因傳說仙人道士曾在這裡冶錫煉丹而得名。在錫崖溝的周圍,有四大山系,東有馬東嶺,西有樺山,南有青峰圍,北有王莽嶺,“四山夾隙之地名曰錫崖溝。因地形險要,無行路之便,溝人多自給自足,自生自滅,偶有壯俠之士捨命出入。”

錫崖溝景區位於陵川東南,與河南輝縣接壤,面積10.6平方公里。舊縣誌里這樣講:“東有馬東嶺之屏障。西有樺山之阻隔,北有王莽嶺之險峰,南有青峰巍之對峙。四山夾隙之地稱日錫崖溝,因地勢險惡,絕路,溝人多自給自足,自生自滅,偶有壯俠之士捨命出入”。四周大山,險峰環列,俊嶺嵯岈,間或濃雲翻滾,雄偉壯美。溝內居民或依山傍水,或臨崖跨澗,錯落聚散,隱現有致。村內建築多用石材,石屋、石橋、石徑、石桌、石碾、粗放古樸,“野味”濃郁。“天坑型”的地形環境,使得這裡的小氣侯溫和,水量豐沛,植被茂密,湖光山色,小橋流水,如至江南。村中一條大峽谷,由北向南伸展,如天坑之地縫,深處可達200幾十米,震旦紀紅砂岩壁東西對應,曲折排列,窄處幾米,寬處200多米,如一條蒼涼的時空隧道,無盡延伸,湮沒於河南境內。蒼勁狂野的險峰俊嶺,曠古雄壯的大峽谷,安謐清幽的田園風光。 然而,最值得稱到的是錫崖溝人歷時三十年用手指在絕壁上摳出的一條掛壁路。他們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曲人與大自然抗爭的英雄壯歌,被稱為“當代愚公,人間奇蹟”。

由於大山阻隔,交通閉塞,這裡的美山好水、肥田沃土連自己的姑娘都留不住,遠嫁出山。從1962年至1991年全村830口人苦戰三十個春秋,在頭上壁立千仞、腳下萬丈深淵的懸崖峭壁上,用鋼釺、鐵錘鑿出了一條7.5公里長的“掛壁”公路,譜寫了一曲人與大自然抗爭的英雄壯歌,創造了人間奇蹟,成為罕見的人文景觀。

在人們驚嘆“錫崖溝精神”的同時,發現這裡還是一個神話般的世外桃源。在錫崖溝的大山谷中,從北到南分布著17個自然村。溝內阡陌縱橫,氣候涼爽,雞犬相聞,民風淳樸。清一色紅石板壘成的屋子、籬笆牆、水轆轆、石碾子,詩一般的田園風光,清新宜人。壯美的山川與優美的歷史傳說,使人流連忘返。

響水河,發源於王莽嶺南麓。百丈深的峽谷之上,龍王橋橫空臥波;橋下十幾丈高的瀑布如一條條彩練,直瀉而下,落入深不可測的龍王潭中。透過瀑布,隱約可見那神秘幽深的青黃二龍洞。打在石子上的水珠,如落入玉盤,清脆悅耳。倒生柏,生長在離龍王橋200米的懸崖上。頭朝下,根向上,陰差陽錯地生長在岩縫間,向世人展示著它神秘的生機。爽身淮,是一座天然的浴池。每臨夏日,峽谷中的山風送來陣陣涼意,人們在爽身淮上撿美石,浴泉水。泉水經大山靈氣的浸染,富含各種礦物質,浴之,飲之,舒筋活血,養顏益壽。美人峰,位於錫崖溝東面的馬東嶺山。夕陽西下,眺望東山,那乳、那眉、那秀髮、那微微隆起的小腹、那纖長的曲線輪廓,恰似一位沐浴的少女。

黃巢洞,位於錫崖溝東南三公里處,相傳是唐末農民起義軍“沖天大將軍”黃巢兵敗後的避難之地。此外,還有西蓮寺、東蓮寺、後晶宮、祖師頂,這裡的每一處地方都蘊含著大自然的獨特恩賜,流傳著美麗動人的傳說。

錫崖溝地處太行山腹地,卻像太行山中的一個“異類”———不像是北方,倒像是江南。霧說起就起,雨說來就來。這裡的霧和雨只能用迷人二字來形容。霧如潮漲,從峽谷里漫起,再從村莊溢開,然後再攀上那從三個方向環繞村莊的萬仞絕壁……那峽谷、那湖水、那石板房全都隱於輕紗中,時隱時現,宛若一個誘人的新娘,讓眼前熟悉的景色變得陌生且新奇。錫崖溝的雨落在臉上,帶著溫柔的涼意,有如柳絮拂過,太行雨宛若是綠色的。

最讓人眼前一亮的,要數雨後初晴的錫崖溝。不知名的小鳥不知在山上哪棵樹上啁啾起來,蒼翠的山峰返老還童般青翠如黛,錫崖溝大峽谷不再猶抱琵琶半遮面,一道道飛瀑和如洗的絕壁奉獻出了全部的美麗。錫崖溝的幾個小村子差不多是被河流、小溪和湖泊連起來的。湖水綠得讓人心動,倒映著婆娑樹影和裊裊炊煙,投入它的環抱是難以抗拒的。

“東有馬東嶺之屏障,西有白樺山之阻隔,北有王莽嶺之險峰,南有青峰巍之對峙。四山夾隙之地稱曰錫崖溝……”這裡既有險峻秀麗的奇峰深谷,又有玲瓏剔透的碧湖秀水;既有原汁原味的民俗風情,又有展示人類力量的掛壁公路。千百年來的閉塞隔絕,帶來了貧困、艱難等諸多不便,但也使它世外桃源般的風情保護得相當好,無論自然景色還是風土人情都天然少雕飾……

在錫崖溝過得是開門見山的日子,抬頭看見的都是讓目光無路可逃的萬丈高山。溝里人一直想走出大山,一條7.5公里長的“掛壁公路”是八百多村民,用鋼釺、鐵鑿等最原始的工具,耗時三十載開出的。這是條需懷著敬意徒步的公路,因為它是一尊表現人類力量、人類堅韌和意志的雕塑。出掛壁公路,繼續沿路前行就能到達王莽嶺。王莽嶺地處黃土高原與中州平原斷裂帶之最險要處,由高低錯落的五十多個山峰組成,是太行風光的代表,有“不到王莽嶺,豈識太行山”之說。駐足峰頂,太行雄姿盡收眼底。那些褐紅色的絕壁仿佛銅臂鐵軀的巨人,讓人剎時感受到自然不可抗拒的力量,而那凌空長在絕壁上的樹和灌木,只能讓人讚嘆生命的頑強了。

崔府君

又名顯應王廟。在山西陵川縣城西15公里禮義鎮。據《長治縣誌》載,府君姓崔,名珏,字元靖,樂平(今昔陽)人,唐貞觀進土,為長子縣令,有功德於潞地,因而建廟祀之。廟始建於唐,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重建,明洪武二年(1369年)及清末均有修葺。規模壯觀,山門前平台凸起,兩側石階對峙,左右配以廊廡。山門高居正中,門側又各建掖門一道,門樓秀麗,雕刻精巧,與一般佛寺外觀截然不同。山門最古,為金時原構,五開間,兩層,下層磚砌高台,中柱上裝青石門框及板門,門框上線刻花紋,圖案秀美。上層施平座及勾欄,粱架現整簡潔,結構已具元代爬梁的雛形。屋頂琉璃為明代補制,鮮麗勁秀。這種高台以上的門廡或殿宇,見宇敦煌壁畫,實物中少有。

寺院

北吉祥寺

在山西陵川縣城西15公里社義鎮西隅。創建地唐大曆五年(公元770年),宋、元、明、清歷代重修。寺周細流環繞,寺前古柏四株,人稱四大天王。寺宇規模宏敞,布局嚴謹,三進院落,皆且卡牆相隔,原門不存,現將天王殿稱之為山門,兩側有掖門和鐘鼓樓,內有廂房、中殿、左右配殿、東西廊廡,後大殿等。天王殿、中殿歷史最古,後殿及兩廂尚存元制,余皆明清重修。天王殿殿寬深各三間,單檐九脊頂,斗拱五鋪作,結構簡練,斷面規整,屋頂舉折平緩,出檐深遠,整個形制還是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原構。中殿三間,懸山式屋頂,僅施柱頭斗拱,無補間鋪作,外觀甚為古樸,與天王殿同為宋構。殿頂三彩琉璃脊獸為明代所制。寺內碑碣數通,記述寺史建築年代等。

南吉祥寺

在山西陵川縣城西20公里平川村。原宋家川,唐貞觀年間奉敕建造,宋天聖年間遷此重建,金、元、明、清屢有修葺。寺宇規模完整,前後兩進院落,有山門(即天王殿)、中殿、後殿、左右配殿及兩廂廊廡。中殿歷史最古,宋建,後殿金建元修,山著眼點是經明代重修,還保存著元代手法,余皆明、清遺構。中殿三間見方,單檐九脊頂,檐下斗拱碩大,殿內梁架規整,形制古樸,結構嚴謹。據碑文記載,宋代“潞城裡崔氏寄居平川,年邁乏嗣,自捐資財,創修中央殿三間”,現存中殿確為宋構。

崇安寺

亦名丈八佛寺,俗稱凌煙寺,位於陵川縣城西北隅之臥龍崗上,大有居高臨下,俯瞰全城的雄偉氣魄。崇安寺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佛子山區

風景區以陵輝公路為主的要旅遊線路的風景區,西起陵川縣楊寨河,東至晉豫兩省交界,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與陵川人民改造大自然的奇蹟。該路全長33.3公里,蜿蜒穿行於太屋脊的崇山峻岭、深澗峽谷之中、沿路蒼山秀水如詩如畫,奇橋異洞巧奪開工,車過沙場,如入蓬萊仙境,如過洞天福地,上空壁立千仞、壁岩如削,腳下泉水叮咚、吐璣噴玉,弘業門、靈佛洞、臥龍洞、踞虎關、淳江洞、飛瀑長廊等14個遂道競相爭秀,30多座形態各異的橋涵紛紛比奇。穿行此路,有時峰迴路轉,山重水複;有時聊暗花明,別有洞天。登覽山巔,萬象林列,千載之秘,開懷顯露。在舊時關隘“嘴上隧道”附近,兩岩峰崇嶺峻,懸崖壁立,漳谷深險,坡度急陡,河水從落差65米的峭壁上直瀉而下,漾如飛煙,形成了著名的古稱八景之一——“靈泉瀑布”。這裡修建的東雙腦水電站,造福人民之餘,工程險巧也構成了一大奇觀。在路北隔河以下,二十里秀水隨路而下,繞山轉壁,波瀾不驚,被人們稱為“小灕江”。

二仙廟

西溪真澤二仙廟位於陵川縣城西2.5公里的城關鎮嶺常村,此地群山拱翠,松柏掩映,繁花似錦,春色宜人,人稱“西溪春色”,是陵川古八景之一。該廟創建於唐乾寧年間(984-897),宋崇寧年間加封真澤宮。金皇統二年(1142)擴建為現今規模。二仙廟代分兩院,中軸線前有山門(上即戲樓),左右各有小旁門。中軸線一進院為過殿,過殿面寬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式屋頂,殿內保存有做工精美的佛道帳,殿前有卷棚式拜亭一座,做工也十分考究。正殿、東西梳妝樓做法古樸,用材較大,為金代建築。前面院中挺立著四棵古老的檜柏,人們可以從樹上找出各自屬相的生動造型,如龍、蛇、鼠、錫、猴、牛羊等,被稱為十二生肖柏。整個建築寵偉壯觀,布局整齊嚴謹,加之崇樓高閣,古柏青松,彩色琉璃,顯得最重要的是金代著名詩人元好問的游詩碑:“期歲之間一再來,青山無恙畫屏開。出門依舊黃塵道,啼殺金衣喚不回。”陵川真澤二仙廟屬省級重點文物 保護單位,不僅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也是一處開發價值較大的旅遊勝地。

王莽嶺

是陵川與河南輝縣的界山。有“鴕鳥峰”、“一柱擎天峰”、“姊妹峰”、“天官賜福峰”、“龍泉寶劍峰”、“蓮花峰”、“仙女峰”等等,巍峨崢嶸。山南部千仞峭壁,如一石削成,“千峰爭攢聚,萬壑絕凌歷”。北部巍岩相迭,青蓮秀出,群峰連綿。仰瞰之間,怪石嶙峋,濃綠淺翠,流泉飛瀑。晴日,千奇百怪的峰岩,青中帶紫,近看山形勾勒分明,遠眺如畫中寫意,朦朧如幻。

十里臥佛

陵川縣城東南30餘公里處的馬圪當鄉西閘水村附近,發現一自然山體(山名窯頂山)猶如沉睡千古、仰面橫臥的睡佛,惟妙惟肖。在距此山十公里處的西閘水村邊公路上望去,臥佛頭北腳南長約10華里,頭、身、足比例勻稱,而且面部五官端正,眼瞼微瞌,慈祥安靜,如靜修入定之神態,仔細體味,似有勻細鼻息相聞,其天生妙成,讓人嘆為觀止。

紅葉風景區

位於陵川縣城南20公里的老槐樹嶺至奪火嶺北段,是陵川縣面積最大的紅葉區。該景區南北長約20公里,東西寬約10公里。陵(川)修(武)公路蜿蜒于山巒之間。紅葉區內崇山峻岭,溝谷深邃,植被茂密。主要樹種有柞木、槲樹、千捭榆、白皮松、油松、栓皮櫟、側柏、槐、榆、楊等;灌木品種更為豐富,較廣泛的有黃櫨、山榆、小葉杜鵑、野薔薇、沙棘、連翹、山桃、胡榛子、山槐、葛等幾十種。春夏進節,濃綠淺翠,繁複紛呈的植物將200平方公里的山巒溝舊社會復蓋得象綠毯一般;而當秋季來臨,這裡便呈現出派燦爛壯闊、色彩紛呈的彩色世界-層林盡染,五彩斑斕。該縣紅葉節1999年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與北京香山紅葉齊名的生態環境游30個節慶之一。

棋子山

又名謀棋山,位於距山西省陵川縣城10公里的侯莊鄉東北。棋子山山勢平緩,主峰海拔1488米。山上松樹成林,山清水秀,風景優美。經國家有關部門考察論證, 陵川棋子山為中國圍棋發源地。棋子山方圓數十里之內,顏形成酷似班固《奕指》及《圍棋辭典》所稱的天然棋石俯拾即是。該區主要景點有箕子洞和象天枰。箕子洞是陵川縣“棋子山旅遊度假區”規劃中的重要景點之一,相傳是圍棋鼻祖商代箕子推演天文、占卦卜筮、謀棋消閒之所

距晉城市陵川縣東40公里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座巍峨挺拔的大山名叫王莽嶺,相傳西漢王莽追趕劉秀到此安營紮寨,故名,又因其險峰幻疊,雲海浩翰,瞬息萬變被之為“雲山幻影”。

龍巖寺

龍巖寺位於縣梁泉村,原名龍泉寺,創建於唐總章二年(669年)。金天會七年(1129年)重修過殿,並奉敕將原寺名改為龍巖寺。為金、明時期建築。

寺有前後兩院,主要建築有過殿、正殿、配殿、廊廡等30餘間。過殿位於前院中軸線上,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平面近方形;單檐歇山頂,灰布瓦。兩山牆內壁有壁畫,外鑲有金大定三年《龍巖寺記》石碑一通。正殿在後院,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平面長方形,單檐懸山頂。正殿和寺內其他建築為明代建築。

下院的過殿建在五層砌築的青石台基上,面闊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式屋頂,鋪以灰色筒板瓦,屋脊為陶灰色飛龍裝飾,兩邊龍吻對峙。過殿前檐用四柱頂撐,柱頭有卷剎,施補間斗拱,昂為琴面式,斗拱用材碩大,是典型的金代建築手法。

上院建於七層高的青石台基上,拾級而上,其正北為後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椽,殿檐由四石柱支撐,檐下設殿廊。屋頂為單檐懸山式,斗拱為五鋪作。大殿兩側各有配殿三間,為元、明時期的建築風格。後殿兩側存有二通完好的碑碣,一是金大定三年(1163年),由本縣平城人貞元年間進士趙安時撰寫的《龍巖寺記》;一是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由當地鄉貢常謙撰寫的《新建龍巖寺法堂記》。這兩通碑上面真實地記錄了該寺的創建過程和歷史。

著名人物

衛恆

衛恆(1915-1967)原名魏來玉,陵川縣沙泊池村人。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其父王長居,靠打短工維持全家生計。幼時,因難以餬口,衛恆被送給附城村的一個魏姓親戚,當了養子,並改姓魏,魏家生活較為富裕,衛恆8歲到本村初級國小讀書。養父染上賭博、抽鴉片等惡習後,家境日漸敗落。後在生父及胞兄的支持下,得以讀完陵川縣第一高小附設的二年制簡易師範。畢業第二年,衛恆到本縣馬莊、雙泉村任國小教師。

衛恆曾任山西省副省長、代理省長,中共山西省委第一書記兼任山西省政協主席。第二、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七大、八大代表。“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1月30日被迫害致死。中共山西省委兩次做出決議,為其徹底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郝經

郝經(1223——1275):字伯常,陵川(今山西晉城)人。家世業儒,其祖父郝天挺是元好問之師。元世祖忽必烈為皇弟時,在藩府中召見郝經,對他所陳述的治國方略極其賞識,即位後,授予翰林侍讀學士之職,並派遣他為國信使,與南宋談判。入宋後遭拘禁達十數年,始終不屈身辱命,宋崩潰之際始歸朝,不久卒。有《陵川集》。

重大新聞

森林起火

2013年3月7日15時,山西省陵川縣六泉鄉黃松背村一帶發生森林山火。火災發生後,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組織公安、武警、消防、民兵應急分隊、森林撲火專業隊員、當地煤礦工人等幹部民眾數千人趕往火場晝夜撲救,由於山大溝深,現場地形複雜且風向風力多變,給撲救帶來很大很大難度,造成火災撲救多次反覆。

組織滅火疏散

為安全起見,陵川縣六泉鄉赤葉河村、高家莊村526口人已經全部暫時撤出所在村莊。同時,組織人員進行火災的撲救工作。

2013年3月11日燃燒四天的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森林大火今天進入余火控制階段,下午開始,火場開始分重點,分區域定責任看守火場、清理余火,重點對外圍加固防守。截至2013年3月11日下午17時,除陵輝公路沿線山腰還有間斷火線,陵川境內赤葉河村以南還有零星火外,其它火場火情穩定。

事件調查

經公安機關初步調查,陵川縣東部的潞城鎮秋子掌村與六泉鄉黃松背村相鄰,此次山火是由潞城鎮某村村民李某在自家承包地里燒荒引起。

山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全省轄11個地級市,以及2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85個縣。
太原市杏花嶺區 | 小店區 | 迎澤區 | 尖草坪區 | 萬柏林區 | 晉源區 | 古交市 | 陽曲縣 | 清徐縣 | 婁煩縣
大同市城區|礦區| 南郊區 | 新榮區 | 大同縣 | 天鎮縣 | 靈丘縣 | 陽高縣 | 左雲縣 | 廣靈縣 | 渾源縣
陽泉市城區|礦區|郊區| 平定縣 | 盂縣
長治市城區|郊區| 潞城市 | 長治縣 | 長子縣 | 平順縣 | 襄垣縣 | 沁源縣 | 屯留縣 | 黎城縣 | 武鄉縣 | 沁縣 | 壺關縣
晉城市城區| 高平市 | 澤州縣 | 陵川縣 | 陽城縣 | 沁水縣
朔州市朔城區 | 平魯區 | 山陰縣 | 右玉縣 | 應縣 | 懷仁縣
晉中市榆次區 | 介休市 | 昔陽縣 | 靈石縣 | 祁縣 | 左權縣 | 壽陽縣 | 太谷縣 | 和順縣 | 平遙縣 | 榆社縣
運城市鹽湖區 | 河津市 | 永濟市 | 聞喜縣 | 新絳縣 | 平陸縣 | 垣曲縣 | 絳縣 | 稷山縣 | 芮城縣 | 夏縣 | 萬榮縣 | 臨猗縣
忻州市忻府區 | 原平市 | 代縣 | 神池縣 | 五寨縣 | 五台縣 | 偏關縣 | 寧武縣 | 靜樂縣 | 繁峙縣 | 河曲縣 | 保德縣 | 定襄縣 | 岢嵐縣
臨汾市堯都區 | 侯馬市 | 霍州市 | 汾西縣 | 吉縣 | 安澤縣 | 大寧縣 | 浮山縣 | 古縣 | 隰縣 | 襄汾縣 | 翼城縣 | 永和縣 | 鄉寧縣 | 曲沃縣 | 洪洞縣 | 蒲縣
呂梁市離石區 | 孝義市 | 汾陽市 | 文水縣 | 中陽縣 | 興縣 | 臨縣 | 方山縣 | 柳林縣 | 嵐縣 | 交口縣 | 交城縣 | 石樓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