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寨鄉

北寨鄉位於山西省榆社縣,下轄25個行政村,面積202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山西省晉中市榆社縣北寨鄉下轄村

基本情況

北寨鄉位於縣城東北距縣城18公里,東連和順縣、左權縣,西鄰西馬鄉、北接社城鎮,南靠城關,總面積208平方公里,屬土石山地,海拔1100--1200米,泉水河縱貫全鄉南北,縣鄉公路穿鄉而過,公路全長36公里,鄉政府距縣城18公里,全鄉總面積202平方公里(折30.3萬畝),其中宜林面積9.97萬畝,占總面積的32.2%,耕地面積總資源2.8萬畝,常用耕地2.4萬畝,占總面積的86%,境內群山環繞,溝壑縱橫,上游坡陡溝深,中、下游地勢平坦,河道落差逐漸變小,整個地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平面輪廓呈長條形,由於全鄉山多坡廣,宜林、宜牧面積大,水資源相對豐富,無污染,對發展農、林、牧有較大優勢。全鄉屬高寒涼爽氣候,年平均降雨量為578.9毫米,相對集中在七、八、九月份,年平均氣溫8.9℃,無霜期167天。年平均日照2605.2小時。
全鄉轄有24個行政村,2個自然村,總戶數2645戶,總人口9310人,勞動力4026人,常年外出務工人員2253人,農、林、牧是全鄉三大支柱產業,尤以牧業發展最快,現存欄牛2154頭,豬1623頭,羊1968隻,雞70000隻,今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為2.4萬畝,糧食總產量800萬噸,農村經濟總收入3000萬元,人均純收入2055元,是典型的農業鄉鎮。

經濟發展

2010年是完善落實“十一五”規劃,科學謀劃“十二五”規劃的關鍵之年,北寨鄉黨委、政府科學把握髮展趨勢,適時調整產業布局,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傾力打造品牌農業,溝域經濟發展理念成為貫穿生態北寨、文化北寨、和諧北寨建設的主旋律。
一年來,北寨鄉溝域經濟建設重點突出,亮點頻現,主要表現在蔬菜、育苗、小雜糧、畜牧養殖四大主導產業擴規升級、轉型發展。

“百畝蔬菜基地”建設

穩步推進水磨頭、趙王、東灣、青峪、仰天、輝溝、堡下7個百畝蔬菜基地、1個蔬菜批發市場的規劃建設。水磨頭百畝蔬菜基地建設,以打造“拱棚+大棚+明地菜”三位一體的蔬菜生產專業村為目標,進一步擴大拱棚種植規模,達到百畝百座、戶均1畝拱棚的發展目標,並配套建設100噸蓄水池。為了打造蔬菜品牌,水磨頭村已完成蔬菜產品包裝設計,首批包裝已成功上市,無公害認證和綠色食品認證正在申請中,蔬菜批發市場已初具雛形。趙王村百畝蔬菜科技示範基地建設,針對原“桃王九九”基地因苗木不適應當地氣候條件難以繼續發展的現狀,趙王村迅速轉型,建設百畝蔬菜科技示範基地,其中:建設占地50畝的移動拱棚14座,配套發展蘆筍套種大蒜50畝,中華第一蔥“雞腿蔥”10畝,紫色楊樹50畝。東灣村百畝蔬菜基地目前已建成20畝。青峪、仰天、輝溝、堡下百畝蔬菜基地正在規劃建設中,今秋重點完成水、電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

“林中村”擴規建設

以東灣為中心,帶動周邊村發展新品種育苗1000畝,在郜村、青峪等村發展乾果經濟林500畝。

“粗糧村”規範建設

以溫泉為中心,輻射帶動曲里、堡下等7個村發展優質小雜糧種植1000畝,重點規範合作社運行,落實標準化生產,提升小雜糧品質,依託田和石磨進行加工,打造北寨小雜糧品牌。

“畜牧養殖小區”示範建設

重點推行園區化養殖,以點帶面,輻射帶動全鄉養殖業發展。2010年,我鄉先後投資建成上城南、東灣肉雞養殖小區2個,曲里、輝溝養牛小區2個,青峪、東垴等養豬小區5個。

社會事業

目前有高標準敬老院一座,新型農民培訓學校一座,殘疾人康復訓練基地一處,農民健身廣場25處,有線電視、固定電話、行動電話、網際網路服務網路覆蓋全鄉。寄宿制國小一座,在校學生255人,農村五保供養人口148人,優撫對象24人,農村低保供養503戶,720人,合作醫療參合人數8751,參合率94%。投資2千萬元拓寬改建了17公里柏油路,並投資26萬元在道路兩側進行了寬林帶綠化;農村受縣城與市場輻射力度逐步加強。

歷史文化

文物古蹟

1、古墓。石勒墓位於縣城北12公里趙王村東北土崗上,封土高10.8米,占地面積264.4平方米。墳墓封土堅硬,現仍依舊封存。1984年9月5日,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以來,北寨鄉黨委、政府圍繞石勒墓的立項開發進行外圍綠化、道路整修、墓碑修復等外圍開發保護工作,為系統化開發奠定基礎。
2、古樹。青峪村現有古揪、古柳、古槐樹,據初步考證,均有幾百甚至上千年的歷史,青峪村對古樹建造小圍牆保護,並設立標誌碑。
3、古工藝。白家莊村現存的石雕、木雕、磚雕等古工藝品,具有一定觀賞價值。白家莊古道也有著一定的歷史價值。

後二區革命文化

太行第二軍分區址位於北寨鄉堡下村,基本保存完好,既是後二區人民犧牲自我,投身革命事業的歷史見證,也是傳承和弘揚後二區革命精神的重要載體。

小麻文化

北寨素有“麻皮之鄉”的美稱,當地民眾有種植小麻的悠久歷史。主要品種為線麻,線麻分雄雌兩種。雄麻又稱夏麻,皮軟,色亮,性韌,開花不結籽,夏季收穫。雌麻又稱秋麻,皮厚,色黃,結籽不開花,秋季收籽,可炸油,麻皮可供織。近年來,隨著北寨小麻油加工企業的擴規壯大,通過與農戶簽訂種植契約,實行定單生產模式,小麻種植規模逐年增加,2010年全鄉小麻種植面積達到1000畝。

民眾文化

鄉黨委克服等、靠思想,積極主動加強基層文化場所建設,2007年投資10萬元對原有鄉文化站進行翻新整修,配備辦公器材;青峪、水磨頭、仰天、趙王、下城南5個村投資建設村級文化室,並建立村級流動圖書庫;2007年成立了“霸王詩社”,吸納當地文人才子43人入社,以詩歌、民謠、打油詩等多種形式予以傳播頗具北寨特色的地域文化,引導北寨主流文化,豐富民眾文化生活。

地理人文

北寨鄉又稱“北寨溝”,因為全鄉都分布在一條狹長的河谷地帶內,所有的村莊基本上靠著一條河和一條沿河縣鄉路串聯起來,即著名的濁漳河源頭(泉水河)。這裡自古民風淳樸,鮮有盜匪。北寨鄉廣泛分布有黃土地貌“土林”,是一種具有開發潛力的旅遊資源;氣候涼爽,適宜夏季避暑;輝溝村的輝泉出水量較大,是榆社最大的泉水;下城南村自古以民風淳厚、人文鼎盛出名;白家莊村還存在較完整的古驛道遺址;趙王村有著名的後趙開國皇帝石勒墓遺址;青峪村自古是經濟文化相對發達的中心村。
從民俗上講,北寨鄉分為明顯的南北兩大部分,以牛槽溝村、馬陵村為界,牛槽溝村以北的郭家社村、溫泉村、杏花莊村、東溝村、堡下村、曲禮村、輝溝村、上城南村、東垴村、下城南村、郜村、高崖底村、白家莊村、石匣溝村,屬於晉語裡的中區方言太原片榆次音,馬陵村以南的馬陵村、南寨村、五科村、千峪村、孟家莊村、仰天村、趙王村、東灣村、水磨頭村、黃嶺村、青峪村,屬於晉語太原片榆社音,兩種方言發音差別較大。北部基本沒有兒化音,如貓兒雞兒,南部則只發一個音為貓(兒)、雞(兒)。北部習慣將“喝水”讀作“hasu”,南部則發音為“hafu",人文民俗也有所區別。傳統上,北部地區山高谷深,與和順西部、榆次南部民間來往較多,民風淳樸,但缺乏市場經濟意識和經商頭腦,經常譏笑南部人為“榆社家”(含小心眼、小氣、繁文縟節之意)。南部地區地處河谷,相對富裕,商品意識較強,經常譏笑北部人為“後二區”(抗戰時期為抗日根據地,敵後二戰區,“後二區”現含有貧窮落後不開化之意)。總體上來講,無論”後二區“還是”榆社家“,自古同飲一河水,人民能平等相處,民風民俗普遍上是比較淳樸的。

行政區劃

北寨鄉轄:北寨村、郭家社村、溫泉村、杏花莊村、東溝村、堡下村、曲禮村、輝溝村、上城南村、東垴村、下城南村、郜村、高崖底村、白家莊村、石匣溝村、牛槽溝村、馬陵村、南寨村、五科村、千峪村、孟家莊村、仰天村、趙王村、東灣村、水磨頭村、黃嶺村、青峪村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