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

原油

習慣上把未經加工處理的石油稱為原油。一種黑褐色並帶有綠色螢光,具有特殊氣味的粘稠性油狀液體。是烷烴、環烷烴、芳香烴和烯烴等多種液態烴的混合物。主要成分是碳和氫兩種元素,分別占83~87%和11~14%;還有少量的硫、氧、氮和微量的磷、砷、鉀、鈉、鈣、鎂、鎳、鐵、釩等元素。比重0.78~0.97,分子量280~300,凝固點-50~24℃。原油經煉製加工可以獲得各種燃料油、溶劑油、潤滑油、潤滑脂、石蠟、瀝青以及液化氣、芳烴等產品,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燃料、原料和化工產品。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原油在3類致癌物清單中。

基本信息

概述

原油原油產品
石油(英語拉丁語:petroleum,拉丁語詞源希臘語:petra(岩石)+拉丁語:oleum(油)),也稱原油,是一種黏稠的、深褐色(有時有點綠色的)液體。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它由不同的碳氫化合物混合組成,其主要組成成分是烷烴,此外石油中還含等元素。不過不同油田的石油成分和外貌可以有很大的區分。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塑膠等的原料。今天88%開採的石油被用作燃料,其它的12%作為化工業的原料。由於石油是一種不可再生原料,許多人擔心石油用盡會對人類帶來嚴重的後果。石油因其價值高昂,又被稱為黑金。
中東地區波斯灣一帶的沙特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聯卡達有豐富的儲藏,而在俄羅斯委內瑞拉加拿大利比亞奈及利亞美國墨西哥哈薩克中國等地也有很大量的儲藏。
石油的常用衡量單位“”為一個容量單位,即42美制加侖(160升)。因為各地出產的石油的密度不盡相同,所以一桶石油的重量也不盡相同。一般地,一噸石油大約有7.3桶(1,160升)。

歷史

原油原油開採

早在公元前10世紀之前,古埃及、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古印度等人類文明發源地已經採集天然瀝青,用於建築、防腐、粘合、裝飾、製藥,古埃及人甚至能估算油苗中滲出石油的數量。楔形文字中也有關於在死海沿岸採集天然石油的記載。“它粘結起傑里科和巴比倫的高牆,諾亞方舟和摩西的筐簍可能按當時的習慣用瀝青砌縫防水”。
公元前5世紀,在古波斯地區的君主制國家—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3—前334年)的首都蘇薩(Susa)附近出現了人類用手工挖成的石油井。最早把石油用於戰爭也在中東。《石油、金錢、權力》一書中說,荷馬的名著《伊里亞特》中敘述了“特洛伊人不停地將火投上快船,那船登時升起難以撲滅的火焰”。當波斯國王居魯士二世準備奪取巴比倫時,有人提醒他巴比倫人有可能進行巷戰。塞琉斯說可以用火攻。“我們有許多瀝青和碎麻,可以很快把火引向四處,那些在房頂上的人要么迅速離開,要么被火吞噬。”
公元7世紀,君主制東羅馬帝國人用原油和石灰混合,點燃後用弓箭遠射,或用手投擲,以攻擊敵人的船隻。亞塞拜然的巴庫地區有豐富的油苗和氣苗。這裡的居民很早就從油苗處採集原油作為燃料,也用於醫治駱駝的皮膚病。1937年,這裡有52個人工挖的採油坑,1827年增加到82個,不過產量很小。

歐洲從德國的巴伐利亞、義大利的西西里島和波河河谷,到波蘭的加利西亞、羅馬尼亞,中世紀以來,人們就有關於石油從地面滲出的記載。並且把原油當作“萬能藥”。加利西亞、羅馬尼亞等地的農民,早就挖井採油。
《博物志》載:“酒泉延壽縣南山出泉水,大如筥,注地為溝,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黃後黑,如凝膏,然極明,與膏無異。甚佳,彼方人謂之石漆。”唐《酉陽雜俎》稱:“高奴縣石脂水,水膩,浮上如漆,采以燃燈極明。”又《甘肅新通志》載:“石脂水,即石油河,出肅州南山”。唐《元和郡縣誌》記載:“玉門縣石脂水在縣東南一百八十里,泉有苔,如肥肉,燃極明。水上有黑脂,人以草墨取用,塗鴟夷西囊及膏東。”《乾隆新編肅州志》載:“嘉峪關西有石漆,今按赤金東南一百五十里有石油泉,土人取之燃燈”。中國人使用固定在竹竿一端的鑽頭鑽井(“衝擊式頓鑽鑿井術”),其深度可達約一千米。他們焚燒石油來蒸發鹽滷食鹽。10世紀時他們使用竹竿做的管道來連線油井和鹽井。“石油”一詞首次在宋朝《夢溪筆談》中出現並沿用至今。
古代波斯的石板紀錄似乎說明波斯上層社會使用石油作為藥物和照明。
762年新建的巴格達的街道上鋪有從當地附近的自然露天油礦獲得的瀝青。9世紀亞塞拜然巴庫的油田用來生產輕石油。10世紀地理學家阿布·哈桑·阿里·麥斯歐迪和13世紀馬可·波羅曾描述過巴庫的油田。他們說這些油田每日可以開採數百船石油。
現代石油歷史始於1846年,當時生活在加拿大大西洋省區亞布拉罕·季斯納發明了從煤中提取煤油的方法。1852年波蘭人伊格納齊·武卡謝維奇發明了使用更易獲得的石油提取煤油的方法。次年波蘭南部克洛斯諾附近開闢了第一座現代的油礦。這些發明很快就在全世界普及開來了。1846年在巴庫建立了第一座現代化開採的石油油井,1861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煉油廠。當時巴庫出產世界上90%的石油。後來史達林格勒戰役就是為奪取巴庫油田而展開的。
19世紀石油工業的發展緩慢,提煉的石油主要是用來作為油燈的燃料。20世紀初隨著內燃機的發明情況驟變,至今為止石油是最重要的內燃機燃料。尤其在美國德克薩斯州俄克拉何馬州加利福尼亞州的油田發現導致“淘金熱”一般的形勢。
到1910年為止,在加拿大(尤其是在艾伯塔)、荷屬東印度伊朗秘魯委內瑞拉墨西哥發現了新的油田。這些油田全部被工業化開發。
直到1950年代中為止,煤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燃料,但石油的消耗量增長迅速。1973年能源危機1979年能源危機爆發後媒介開始注重對石油供應水平進行報導。這也使人們意識到石油是一種有限的原料,最後會耗盡,至少作為一種經濟能源。不過至今為止所有預言石油即將用盡的試圖都沒有實現,所以也有人對這個討論表示不以為然。石油的未來至今還無定論。2004年一份《今日美國》的新聞報導說地下的石油還夠用40年。有些人認為,由於石油的總量是有限的,因此1970年代預言的耗盡今天雖然沒有發生,但是這不過是被遲緩而已。也有人認為隨著技術的發展人類總是能夠找到足夠的便宜的碳氫化合物的來源的。地球上還有大量焦油砂、瀝青和油母頁岩等石油儲藏,它們足以提供未來的石油來源。目前已經發現的加拿大的焦油砂和美國的油母頁岩就含有相當於所有目前已知的油田的石油。
今天90%的運輸能量是依靠石油獲得的。石油運輸方便、能量密度高,因此是最重要的運輸驅動能源。此外它是許多工業化學產品的原料,因此它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在許多軍事衝突(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海灣戰爭)中占據石油來源是一個重要因素。
中東首次發現石油,是在1908年的伊朗,而今天約80%可以開採的石油儲藏位於該地區,其中62.5%位於沙烏地阿拉伯(12.5%,1938年發現石油)、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卡達

形成

生物成油理論

原油原油消費趨勢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海洋動物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中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
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範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雖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為四至六千米。由於石油形成後還會滲透到其它岩層中去,因此實際的油田可能要淺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個條件:豐富的源岩,滲透通道和一個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層構造。

非生物成油理論

原油原油鑽井

非生物成油的理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NikolaiKudryavtsev)的理論基礎上發展的。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有些這些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誌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


在地質學家中這個理論只有少數人支持。一般它被用來解釋一些油田中無法解釋的石油流入,不過這種現象很少發生。非生物成油理論無法解釋世界99%以上的石油都儲存在沉積岩中,而那些非沉積岩中的石油也可被解釋為從別處沉積岩中運移而來。同樣,非生物成油理論無法解釋石油中廣泛分布的生物標誌化合物,如甾烷,伽馬蠟烷,植烷,藿烷,萜類以及同位素偏輕等現象。
根據美國於2003年的一項研究,有不少枯乾的油井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棄置以後,仍然可以生產石油。有論點稱石油可能並非生物生成的礦物,而是碳氫化合物地球內部經過放射線作用之後的產物。然而以石油工程的觀點看,這是油井廢棄後,壓力恢復的正常現象。

開採

原油原油
開採石油的第一關是勘探油田。今天的石油地質學家使用重力儀磁力儀等儀器來尋找新的石油儲藏。
地表附近的石油可以使用露天開採的方式開採。不過今天除少數非常偏遠地區的礦藏外這樣的石油儲藏已經幾乎全部耗盡了。今天在加拿大艾伯塔的阿薩巴斯卡油砂還有這樣的露天石油礦。在石油開採初期少數地方也曾有過打礦井進行地下開採的礦場。埋藏比較深的油田需要使用鑽井才能開採。海底下的油礦需要使用石油平台來鑽和開採。
為了將鑽頭鑽下來的碎屑以及潤滑和冷卻液運輸出鑽孔,鑽柱和鑽頭是中空的。在鑽井時使用的鑽柱越來越長,鑽柱可以使用螺鏇連線在一起。鑽柱的端頭是鑽頭。大多數今天使用的鑽頭由三個相互之間成直角的、帶齒的鑽盤組成。在鑽堅硬岩石時,鑽頭上也可以配有金剛石。不過有些鑽頭也有其它的形狀。
一般鑽頭和鑽柱由地上的驅動機構來鏇轉,鑽頭的直徑比鑽柱要大,這樣鑽柱周圍形成一個空洞,在鑽頭的後面使用鋼管來防止鑽孔的壁塌落。
鑽井液由中空的鑽柱被高壓送到鑽頭。鑽井泥漿則被這個高壓通過鑽孔送回地面。鑽井液必須具有高密度和高粘度

有些鑽頭使用鑽井液來驅動鑽頭,其優點是只有鑽頭,而不必整個鑽柱被鏇轉。
為了操作非常長的鑽柱在鑽孔的上方一般建立一個鑽井架。
在必要的情況下,今天工程師也可以使用定向鑽井的技術繞彎鑽井。這樣可以繞過被居住的、地質上複雜的、受保護的或者被軍事使用的地面來從側面開採一個油田。

原油原油
地殼深處的石油受到上面底層以及可能伴隨出現的天然氣的壓擠,它又比周圍的水和岩石輕,因此在鑽頭觸及含油層時它往往會被壓力擠壓噴射出來。為了防止這個噴射現代的鑽機在鑽柱的上端都有一個特殊的裝置來防止噴井。一般來說剛剛開採的油田的油壓足夠高可以自己噴射到地面。隨著石油被開採,其油壓不斷降低,後來就需要使用一個從地面通過鑽柱驅動的泵來抽油。 通過向油井內壓水或天然氣可以提高可開採的油量。通過壓入酸來溶解部分岩石(比如碳酸鹽)可以提高含油層岩石的滲透性。隨著開採時間的延長抽上來的液體中水的成分越來越大,後來水的成分大於油的成分,今天有些礦井中水的成分占90%以上。通過上述手段、按照當地的情況不同今天一個油田中20%至50%的含油可以被開採。剩下的油今天無法從含油的岩石中分解出來。通過以下手段可以再提高能夠被開採的石油的量:
• 通過壓入沸水或高溫水蒸汽,甚至通過燃燒部分地下的石油
• 注入氮氣
• 注入二氧化碳來降低石油的黏度
• 注入輕汽油來降低石油的黏度
• 注入通過提高驅替液黏度,改變流度比的聚合物水溶液將原油從岩石孔隙釋放出來
• 注入改善油與水之間的界/表面張力的物質(表面活性劑)的水溶液來使油從岩石孔隙中分解出來。
這些手段可以結合使用。雖然如此依然有相當大量的油無法被開採。
水下的油田的開採最困難。要開採水下的油田要使用浮動的石油平台。在這裡定向鑽井的技術使用得最多,使用這個技術可以擴大平台的開採面積。

運輸

長距離運輸石油的方法在海上是油輪,在陸地上是使用輸油管。短程也有使用汽車火車和內河油船的。

成分

構成石油的化學物質,用分餾能互相分離。原油作為加工的產品,有煤油、苯、汽油、石蠟、瀝青等。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脂肪烴為主要成分。
分子量最小的4種烴,全都是煤氣。
• CH4(甲烷)-沸點−107℃
• C2H6(乙烷)-沸點−67℃
• C3H8(丙烷)-沸點−43℃
• C4H10(丁烷)-沸點−0.5℃

產品

參見:石油產品

化工產品

煉油廠中石油中的不同成分被分離。分離出原油中不同化合物是用沸點差異做出的。從原油中可以提煉出汽油柴油煤油、取暖用油、潤滑油等等產品。
化學工業中的石油產品的原材料可以回溯到約300個基本化合物。今天90%這些化合物是從石油和天然氣中獲得的。其中包括乙烯丙烯丁二烯甲苯二甲苯等等。今天約5-20%的石油用作化學工業的原材料。幾乎所有的化工產品在其生產過程中需要從石油獲得的基本化合物:染料、漆、藥物、清潔劑等等、等等。 石油| (煉油廠)|+----------+--------+ --> 沸點不斷升高 --> --+-----------------+|| | | | |氣體 汽油煤油燃料油---+---潤滑油 剩餘物質 \ / | | ||| | \ / 汽油航空煤油 柴油、 | 潤滑油重取暖油、重油 \ / 輕取暖油 | 清潔劑 瀝青 \/ |焦炭炭黑(加熱分解) || | 烯烴和芳烴 裂化| |(化學反應)汽油| 單體| (聚合)| 塑膠

金融產品

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石油本身是投機生意的目標。由於許多企業依靠石油,因此它的價格對股票價格影響很大。

目前狀態

地下儲藏量和各國的備用儲藏

原油

各個不同的來源對世界上的石油儲藏量的估計各不相同。2004年艾克森美孚估計世界的總儲藏量為1.26(萬億)(1717億噸),同年英國石油公司的估計為1.15兆桶(1566億噸),《科學》甚至估計世界總儲藏量為3兆桶。今天已經確定的和使用目前的技術能夠經濟地開採的儲藏量近年來甚至有所上漲,2004年的數據是目前最高的。由於每年的開採和勘探工作的不足,中東東亞南美洲的儲藏量有所下降,同時非洲歐洲的儲藏量有所上升。2008年,英國石油公司曾發表過調查報告,根據世界各國的石油儲藏量與石油消耗資料,推斷全球石油今天的世界儲藏量還夠用41.6年。但由於過去就已經有過類似的預言,而且石油從未告罄,這個數據也被人戲稱為“石油常數”。2003年最大的石油儲藏位於沙烏地阿拉伯(2627億桶)、伊朗(1307億桶)和伊拉克(1150億桶),其後為阿聯、科威特和委內瑞拉。

批評者懷疑這些數據,他們指出出於政治原因許多國家篡改它們的數據,此外許多國家雖然每年開採大量原油,但其數據始終不變,這說明這些數據已經陳舊了。有些專家認為21世紀初人類將到達哈伯特頂點,這時開採量將達到頂峰,此後開採量無法繼續提高,由於供給無法滿足需求,油價將高漲。
因此許多國家備有短期的儲藏來防止短期供不應求導致的危機。歐洲聯盟的國家必須擁有足夠90天的備用儲藏。

開採狀態

至今為止人類一共開採了約0.95兆桶石油。大多數儲藏是在1960年代發現的。2005年的年開採量為304億桶(相當於每日0.833億桶)。

石油開採最多國列表[編輯]資料來源:美國政府能源統計

以下排表按照2007年開採量排列:

1 美國、中國、墨西哥、加拿大、委內瑞拉、挪威已過開發頂峰期

2 伊拉克雖然屬於石油輸出國組織,但從1998年開始其開發量不包括在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開發量中

2012年,中國全年累計生產原油2.07億噸,同比增長2%,增速較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

石油出口國家
以下列表是按照2007年石油出口量排列的:

消費

石油進口國家平均每人石油消費量(顏色愈深愈多)

根據世界概況,2010年全球石油平均日消耗量為約8700萬桶。每年石油消耗量增長率為2%。

消費國(以下均為每日消費量,2007年的統計資料)

工業國家的人平均石油消耗量比開發中國家的人平均石油消耗量要高得多。2003年美國每年人平均石油消耗量為26桶,德國為11.7桶,中國為1.7桶,印度為0.8桶,孟加拉國只有0.2桶。

純消費國

本國生產的石油占消費10%或更低的國家。

# 消費國 (桶/日) (立方米/日)
1 日本 5,578,000 886,831
2 德國 2,677,000 425,609
3 韓國 2,061,000 327,673
4 法國 2,060,000 327,514
5 義大利 1,874,000 297,942
6 西班牙 1,537,000 244,363
7 荷蘭 946,700 150,513
8 土耳其 575,011 91,663

Source: CIA World Factbook

重要的種類

原油原油運輸
石油工業一般使用原油的出產地來區分不同的原油,此外比重、黏度來區分不同的原油。對於煉油廠來說原油含硫的量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含硫多的原油要達到今天的燃料標準,煉油成本比較大。
世界上常用的參考原油為:
北海布倫特原油北海東設得蘭盆地中的15個油田的原油組成。開採出來的油首先運輸到設得蘭群島薩洛姆石油終端。歐洲、非洲和中東運往西方的原油按照北海布倫特原油標價,因此它是一個重要的價格標數。
西德克薩斯中間基原油包括所有北美洲的原油
• 杜拜,用作輸往亞洲-太平洋地區的中東原油的價格標數
• TAPIS(來自馬來西亞,用來作為遠東輕原油的參考標準)
• MINAS(來自印度尼西亞,用來作為遠東重原油的參考標準)
• 從2005年6月15日開始石油輸出國組織的使用以下原油的平均價格:
• 印尼的MINAS
阿爾及利亞的撒哈拉混合油
• 伊朗的伊朗重油
伊拉克的巴斯拉輕質原油
• 科威特的科威特出口原油
利比亞的利比亞輕質原油
尼加拉瓜伯尼輕質
卡達的卡達馬林
• 沙烏地阿拉伯的阿拉伯輕油
• 阿聯的穆爾本原油
• 委內瑞拉的BCF17

WTI原油

石油輸出國組織試圖通過提高或減少產量來使得油價保持在一個上限和一個下限之間。因此它的標價對市場分析非常重要。而且它的標價包括輕油和重油,因此比北海布倫特原油和西德州輕質原油要重要。 WTI原油,WTI即WestTexasIntermediate(CrudeOil),美國西德克薩斯輕質原油,是北美地區較為通用的一類原油。
所有在美國生產或銷往美國的原油,在計價時都以輕質低硫的WTI作為基準,WTI原油已經成為全球原油定價的基準,而為統一國內原油定價體系,美國以NYMEX(紐約商業交易所)上市的WTI原油契約為定價基準。該原油期貨契約具有良好的流動性及很高的價格透明度,是世界原油市場上的三大基準價格之一。
相對於倫敦布倫特原油而言,WTI原油價格更容易受到當地供需的影響,而這與全球原油市場基本面的變化無關,這就使得WTI原油期貨即期契約價格看上去更像是一個地區油價,並沒有多大的國際代表性。
在國際市場上,影響WTI原油波動的因素有多種。石油是一種戰略資源,近年來受地緣政治因素、突發事件、國際資本論流動以及供求關係、庫存等影響,國際油價的波動幅度較為劇烈。

價格

一般提到油價可能是指以下三種不同的價格:要么它指的是現貨價格,要么指的是紐約商品交易所上在俄克拉何馬州庫欣的供貨價格,或者是指國際石油交易所上的薩洛姆供貨價格。不同石油根據其比重、含硫量和產地的價格可以非常不同。大多數石油不是在市場上買賣的,而是在櫃檯買賣的基礎上交易的,其價格一般是參考一個定價機構如普氏公司給出的價格定的。國際石油交易所稱65%交易的石油的價格低於該交易所提供的北海布倫特原油標價。
很多人指責石油輸出國組織控制油價,他們指出石油開採的實際價值只在每桶兩美元左右。石油輸出國組織則反駁說首先開採石油不僅僅是開採,而且此前的勘探、鑽井等等的價值也必須被包括進去。此外不能只用最低的開採價值作為標準。許多地方的開採價值高於上述的每桶兩美元。而且,由於石油輸出國組織通過控制開採量控制油價保持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一些油田(比如北海的油田)得以開採。此外石油輸出國組織的能力往往被錯誤高估。1990年代由於油價低使得在石油工業的投資非常低。尤其是目前勘探新的油田的價格非常高。這導致了2000年代初油價飛漲時石油輸出國組織沒有任何擴大開採量的餘地來保持油價的穩定。
油價與全球巨觀經濟狀態息息相關,因此油價是一個關鍵性價格。一些經濟學家稱高油價對全球經濟成長有負影響。雖然高油價一般認為是經濟成長導致的,但這說明兩者之間的關係是非常不穩定的。
2008年1月2日,美國紐約商品交易所2月份交貨的原油期貨價格在歷史上首次突破每桶100美元的關口。

重要性

目前石油是現代工業社會最重要的原料。絕大多數運輸工具使用石油驅動,此外石油還被用來發電,它也是化學工業重要的原材料。諸多國家有戰備儲油制度。

影響

社會影響

原油原油精煉
在過去數十年中開採石油以及其副作用為一些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導致了巨大的問題。在有些地區土著居民被驅逐,在分配石油帶來的財富上也可能有些地區造成巨大的衝突。外部的干涉和對衝突某一方的支持則導致更多的暴力。比如在阿爾及利亞平均每周就有約500次暴力衝突。原油價格對一些經濟單一的產油國依賴巨大,由於頁岩油革命和新能源普及以及原有產能等因素導致原油價格持續下跌。原油價格對產業單一的產油國影響巨大,俄羅斯、委內瑞拉出現不同程度經濟衰退。

環境影響

開採石油是非常昂貴的,也可能對環境帶來破壞。海上探油和開採會打擾海洋環境。尤其以清理海底的挖掘工作破壞環境最大。油輪事故後泄漏的原油或提煉過的油在阿拉斯加加拉帕戈斯群島西班牙和許多其它地區脆弱的海岸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破壞。
石油燃燒時向大氣層釋放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每能量單位石油釋放的二氧化碳低於煤,但是高於天然氣。但是作為交通用燃料要減少焚油導致的二氧化碳的釋放尤其棘手。一般只有大的發電廠才能夠裝配吸收二氧化碳的裝置,單個車輛無法裝配這樣的裝置。
雖然現在也有可再生能源作為選擇,但是可再生能源能夠取代多少石油以及可再生能源本身可能導致的環境破壞還不肯定和有爭議。陽光地熱和其它可再生能源無法取代石油作為高能量密度的運輸能源。要取代石油這些可再生能源必須轉換為電(以蓄電池的形式)或者(通過燃料電池或內燃)來驅動運輸工具。另一個方案是使用生物質能產生的液體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來驅動運輸工具,但是目前的技術還無法讓生質燃料夠環保。總而言之要取代石油作為主要運輸能源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化學醫理術語

關於一些化學,醫學方面的知識,我們的里了解都不是很全面,在日常生活里又起著很大的作用,我們有必要對此有一定的認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