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

十九世紀

1801年至1900年的這一段期間被稱為19世紀。這段期間最顯著的是西歐與北美因工業革命促成的技術與經濟上的進步。連帶的,各種自然科學學科,如物理、化學、生物學、地質學等皆逐漸成形,並影響到社會科學(包含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等)的誕生或重塑。但另一方面,這些工業國家透過強大的生產力與武器,成功殖民世界大多數地區,並以傾銷的方式破壞許多古文明國度,如中國、印度、土耳其既有的社會與經濟體系,造成這些國家被迫走向“現代化”。此外,民族主義興起,使多數歐洲民族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現代國家,並開始建立與保存本國的歷史與文化。

19世紀概況

1801年至1900年的這一段期間被稱為19世紀。這段期間最顯著的是西歐北美工業革命促成的技術與經濟上的進步。連帶的,各種自然科學學科,如物理化學生物學地質學等皆逐漸成形,並影響到社會科學(包含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等)的誕生或重塑。但另一方面,這些工業國家透過強大的生產力與武器,成功殖民世界大多數地區,並以傾銷的方式破壞許多古文明國度,如中國印度土耳其既有的社會與經濟體系,造成這些國家被迫走向“現代化”。此外,民族主義興起,使多數歐洲民族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現代國家,並開始建立與保存本國的歷史與文化。

19世紀藝術

藝術上,上世紀流行的古典藝術逐漸被浪漫主義替代,後來受到科學工業革命的刺激,歐洲又開始朝向寫實主義

十九世紀

19世紀老爺車

發展,希望透過繪畫文學音樂與攝影等方式捕捉現實生活的各種情境與人物,這其中又以印象派最為著名。而社會上,大量的社會衝突不停發生,使得社會主義思潮逐漸發酵,這其中又以深深影響下一世紀的馬克思主義最為著名。

目錄
1 19世紀歷史
1.1 19世紀東南亞
1.2 19世紀東亞
1.3 19世紀南亞
1.4 19世紀中亞·19世紀中東
1.5 19世紀歐洲
1.6 19世紀北美
1.7 19世紀中南美
1.8 19世紀非洲
2 19世紀重要事件19世紀發展與成就
3 19世紀重要人物
3.1 19世紀世界領導人
3.2 19世紀科學家
3.3 19世紀哲學家
3.4 19世紀軍事領袖
3.5 19世紀藝術家
4 19世紀年曆

19世紀歷史

19世紀東南亞

19世紀東亞
19世紀在在北美洲興建鐵路的中國勞工

19世紀南亞

中亞·中東

歐洲

工業國家的人們開始全面探索世界的每個角落與各個部落。可另一方面演化論與民族主義使他們逐漸產生“白種人的負擔”這種優越感,進而埋下20世紀前半葉種族屠殺的伏筆。

北美

中南美

非洲

年代 - 世紀 - 千年

重要事件、發展與成就

19世紀科學技術

火車的普及使交通運輸大眾化了。
工業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大型企業,城市居民的集中使工人階級成為了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工會等組織開始出現。
電力工業開始出現。發電機電動機電燈電報無線電通訊相繼問世。
許多化學元素被發現。化學工業開始出現。化學理論日益完善。
牛頓體系達到其完美的頂峰。電學熱學理論化。
達爾文發表進化論

戰爭與政治

中國發生太平天國起義
經過一系列戰爭和不平等條約中國成為半殖民地清朝統治搖搖欲墜。
日本於1868年展開明治維新,成為東亞一強。
拿破崙的戰爭使民族主義民主思想歐洲得到普及。同時它打破了歐洲的許多界線,原來由宗教貴族統治的地域被世俗化了。
德意志帝國普魯士的領導下產生。義大利獨立。在法國封建帝制終於被徹底放棄。
美國經過墨西哥戰爭南北戰爭後基本成形並成為北美洲的強國。許多歐洲移民進入美國
在法國的無產階級第一次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巴黎公社

19世紀的五大天災人禍

拿破崙戰爭

1793~1815年拿破崙一世指揮法國軍隊對抗反法聯盟的一系列戰爭。戰場主要在歐洲大陸。
法國大革命開始後,歐洲各君主國企圖對法國武裝干涉。1792年4月20日法國對波希米亞匈牙利宣戰,7月8日對

十九世紀19世紀
宣戰,1793年2月1日對英國宣戰。3月,英國、俄國奧地利、普魯士、西班牙荷蘭撒丁那不勒斯等國組成第1次反法聯盟1793年9月,拿破崙?波拿巴在土倫要塞任炮兵指揮,戰勝王黨和反法聯軍,被破格提升為準將。1794年 6月在比利時弗勒呂斯大敗聯軍,迫使一些國家退出反法聯盟,只有英、奧繼續對法作戰。1796年 3月,拿破崙奉命遠征在奧地利統治下的義大利北部,1797年1月,在利沃利大敗奧軍,1797年10月迫使奧地利簽訂《坎波福爾米奧和約》,粉碎第1次反法聯盟。法國督政府於1798年初任命拿破崙為遠征軍司令進行東征,以阻礙英國和東印度之間的貿易。同年7月初,法軍在埃及登入。拿破崙的遠征以及法國在荷蘭、瑞士勢力的擴大促使反法國家於1799年建立第 2次反法聯盟,主要參加者有英國、奧地利、俄國及奧斯曼帝國。1799年11月 9~10日(霧月18~19日)拿破崙發動政變,成立執政府,拿破崙任第一執政,後為終身執政。拿破崙執政後,開始進攻英國在歐洲的盟國,以孤立英國。
1800年5月8日,拿破崙攻擊義大利北部的奧軍6月14日,取得馬倫戈戰役的勝利,占領了義大利1801年2月9日在呂內維爾簽訂《法奧和約》,法國的要求幾乎全部得到滿足。1802年3月26日法英簽訂亞眠條約,第2次反法聯盟解體。
 
1803年5月法英重開戰端,拿破崙占領漢諾瓦。1804年拿破崙稱帝,為拿破崙一世。同年英國首相W.皮特組織第3次反法聯盟,參加者主要有英國、俄國、奧地利。1805年8月27日法國開始進攻西進的奧俄聯軍。9月26日,拿破崙一世從巴黎抵斯特拉斯堡。法國開往奧地利的大軍共18.6萬人。10月20日,法軍奪取烏爾姆要塞,奧軍慘敗,法軍乘勝追擊,11月13日進入維也納,鏇即渡過多瑙河。12月 2日,拿破崙一世親自指揮法軍在奧斯特利茨與俄奧聯軍決戰 (見彩圖[奧斯特利茨戰役前夜的野營(1805)])。俄奧聯軍約 1.5萬人陣亡,2萬人被俘,炮兵幾乎被全殲。而8萬法軍損失不到9000人12月26日雙方簽訂《普萊斯堡和約》。第3次反法聯盟解體。
為了鞏固在德意志中西部地區的統治,拿破崙一世於1806年 7月建立萊茵同盟。拿破崙一世的權力深入德意志心臟,
十九世紀19世紀
直接威脅普魯士,普魯士向俄國求援,1806年9月英國、俄國、普魯士、薩克森等建立第4次反法聯盟。1806年10月8日法普戰爭開始,法軍投入19.5萬人,普軍投入17.5萬餘人。雙方在耶拿和奧爾施泰特進行兩次戰鬥,普魯士全軍覆沒。10月27日拿破崙一世進入柏林,11月21日在柏林頒布大陸封鎖令,對英國進行經濟戰。大陸封鎖妨礙俄國農業原料銷往英國,導致俄國對法宣戰,但俄軍節節失利。至1807年6月19日,法軍直驅涅曼河。俄軍建議休戰。1807年7月7~9日,法國同俄、普先後簽訂《提爾西特和約》,第4次反法聯盟瓦解。為有效執行對英國的大陸封鎖令,拿破崙一世決定占領不願同英國斷絕關係的葡萄牙。1807年11月29日法軍進入里斯本。1808年3月23日又攻占了馬德里。5月10日,拿破崙一世任命其兄約瑟夫為西班牙國王。1809年1 月,英國、奧地利結成第5次反法聯盟。1809年4月14日奧軍進入巴伐利亞,在阿本斯貝格同法軍激戰,奧軍損失1.3萬多人。4月22日在埃克米爾交戰,拿破崙一世獲勝。 5月拿破崙一世進入維也納。7月6日奧軍在瓦格臘姆慘敗,奧地利皇帝請求停戰,10月14日簽訂《維也納和約》。第5次反法聯盟自行解體。
1812年拿破崙一世率51萬大軍遠征俄國, 6月24日渡過涅曼河,占領科夫諾法俄戰爭正式開始。9月5日博羅季諾激戰,雙方傷亡慘重。 9月15日法軍進入莫斯科。10月19日拿破崙軍隊因饑寒所逼,撤離莫斯科。俄軍轉入反攻,法軍節節敗退。到12月損失兵力近45萬人。12月6日拿破崙一世回國。1813年春,俄國、英國、普魯士、西班牙、葡萄牙和瑞典等國組成第 6次反法聯盟。奧地利於8月加入。聯軍總人數85萬,拿破崙軍隊約55萬人。 8月27日在德勒斯登發生大戰,拿破崙一世獲勝。10月16~19日雙方在萊比錫會戰,拿破崙軍隊中的薩克森軍隊全部倒戈,法軍慘敗。1814年 1月聯軍跨過萊茵河。 3月30日守衛巴黎的A.-F.-L.V.de馬爾蒙元帥投降,盟軍進入巴黎。4月6日拿破崙一世被迫退位,20日被放逐到厄爾巴島。1815年 2月26日拿破崙一世離開厄爾巴島, 3月20日晚進入巴黎,開始“百日”統治。為了對付反法聯盟軍,拿破崙一世開始招募軍隊進攻聯軍。這時英國、俄國奧地利普魯士組織第7次反法聯盟。6月18日拿破崙一世在滑鐵盧大敗,22日第2次退位,被流放到聖赫倫那島
 
拿破崙戰爭前期主要是反封建的民族戰爭,具有進步性;後期轉變為主要是掠奪奴役其他民族的侵略戰爭。拿破崙一世的軍事藝術主要是集中優勢兵力,以進攻為主要手段,以殲滅敵人兵力為主要目標。他的作戰方法靈活,隨機應變,不墨守成規。拿破崙的軍事思想在軍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普法戰爭

普法戰爭(Franco-Prussian War)是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的戰爭。但戰爭是由法國發動,最後以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在德法兩國,此戰役稱為德法戰爭
戰爭成因

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在1864年及1866年先後擊敗了丹麥奧地利,但法國卻仍然在幕後操控著南德意志諸邦,阻礙德國統一。為此,在普魯士首相俾斯麥的策動下,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製造爭端,令法皇拿破崙三世對普宣戰,普魯士藉此團結德意志民族,進攻法國。

戰爭經過

在法皇宣戰後,法國隨即編成萊茵軍團,於法德邊境地帶集結。該軍團共有八個軍,約22萬人,由拿破崙三世任總司令,勒布夫為總參謀長。法國欲先發制人,奪取法蘭克福,逼使普魯士屈服;但與此同時,普軍亦集結了三個軍團,約47萬人,由威廉一世為總司令,毛奇為總參謀長。普魯士則計畫以優勢兵力,集中向阿爾薩斯洛林進攻,將法軍擊潰於邊境線上,再繼而進攻巴黎,逼使法國投降。

戰爭以法軍在1870年8月2日於薩爾布呂肯地區向普軍進攻為開端。但到了8月4日,普軍已順利擊潰法軍,進入反攻階段。與此同時,法軍在其餘各戰場相繼失利,被逼退回國境,轉入防禦。至8月中旬,法軍已被普軍一分為二,一部由巴贊元帥的萊茵軍團共17萬人被普軍包圍於麥茨要塞;另一部由拿破崙三世和麥克馬法元帥率領的12萬餘人在8月30日與普軍激戰後被逼退守色當。

在9月1日至2日,普法兩軍於色當進行決定性的大戰,即色當會戰。9月1日上午,普軍占領了符里濟、棟舍里等地,成功切斷了法軍西撤的道路,並從後堵截法軍。而在當天中午,普軍亦完成了對法軍的合圍,並以強大的火炮作出攻擊。當時下午,在法軍數次試圖突圍失敗後,拿破崙三世被逼於下午4時半派人呈信威廉一世,表示願“將他的佩劍交到陛下的手中”。9月2日,拿破崙三世正式率8.3萬官兵向普軍投降。在這場戰役中,法軍損失12.4萬人,普軍只損失了9000多人。法國舉國譁然,資產階級趁機於法國國內發動政變,推翻帝制,成立國防政府。

巴黎公社

普魯士並不滿足於法國皇帝的投降,繼續大舉進攻法國。在9月19日,普軍包圍巴黎。為了保衛巴黎,巴黎工人階級建立了194個營的國民自衛軍,人數達30萬人,由工人選舉產生的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領導。這是一支與國防政府對立的政治力量。不久巴黎工人發動起義,僅僅一天占領了市政廳。國防政府逃往巴%94%E8%B3%BD%E5%AE%AE">凡爾賽宮。

3月26日,巴黎人民進行投票,選舉產生了工人自己的政權 - 巴黎公社,但因為公社屬於社會主義性質,所以受到資本主義的國防政府與帝國主義的普魯士聯合進攻。

撤退的國防政府隨即與普魯士簽署和約,以割讓與德國接壤洛林阿爾薩斯兩省,並賠款50億法郎的代價,換取普魯士從法國撤軍和釋放戰爭中被俘的十萬法國戰俘,並隨即用於鎮壓巴黎公社。最後巴黎公社不敵,被國防政府消滅,成員大多被處決。

戰爭影響

普法戰爭以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垮台和法國資產階級政府的投降而告結束。普法停戰的和約法蘭克福條約極其苛刻: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而於1871年1月18日,普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的鏡廳宣告建立德意志帝國,他本人成為首任皇帝。德國遂告統一。但德法兩國於這次戰爭中的結怨,為日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伏線。

美國南北戰爭

1861年4月至1865年4月,美國南方與北方之間進行的戰爭,又稱美國內戰。北方領導戰爭的是資產階級,戰鬥力量是廣大工人、農民和黑人。在南方,堅持戰爭的只是種植場奴隸主,他們進行戰爭的目的是要把奴隸制度擴大到全國,北方目的則在於打敗南方,以恢復全國統一。

前奏

十九世紀19世紀

19世紀中葉,北部自由勞動制度與南部奴隸制度之間的矛盾發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南部奴隸制度成為美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南北之間的鬥爭在西部土地的爭奪中表現得尤為激烈,19世紀上半葉在美國領土向西擴張的過程中,在西部接連成立新的州。每當新州成立之際,就在該州內發生容許或禁止奴隸制存在的鬥爭。北方資產階級和農民主張在新州內禁止奴隸制度,要求把新州確定為自由州。南方奴隸主則力圖把奴隸制擴大到西部,主張把新州確定為容許奴隸制存在的州,奴隸主利用其在國會及政府中的統治地位,連續取得勝利,激起北方廣大人民的憤慨。1854年在北方成立了共和黨。同年,南方奴隸主企圖用武力把奴隸制擴張到堪薩斯,於是在堪薩斯爆發了西部農民與來自自由州的移民反對南方奴隸主的武裝鬥爭,鬥爭持續到1856年,揭開內戰序幕。1857年奴隸主又利用斯科特判決案企圖把奴隸制擴展到美國全部領土上去。從而導致約翰·布朗起義。

第一階段

1860年共和黨人A.林肯當選為總統,民主黨遭到慘敗,這就成為南方奴隸主脫離聯邦和發動叛亂的信號。南部蓄奴州南卡羅來納首先脫離聯邦,接著喬治亞阿拉巴馬佛羅里達密西西比路易斯安那德克薩斯諸州相繼脫離,並於1861年2月宣布成立“南部同盟”,另立以J.戴維斯為總統的政府。1861年4月12日叛亂政府軍開始炮轟在南卡羅來納聯邦薩姆特要塞,14日攻陷。林肯政府於4月15日發布討伐令,內戰爆發。不久,維吉尼亞北卡羅來納田納西阿肯色4州退出聯邦參加南部聯盟。

戰爭初期北方實力大大超過南方,北方有2234萬人口,南方只有910萬,而且其中有380多萬是黑奴。北方有發達的工業,四通八達的鐵路網和豐富的糧食,而南方幾乎沒有工業,鐵路也很少。但南方有充分的軍事準備,擁有裝備及訓練都較精良的軍隊。而且,內戰前夕J.布坎南總統(奴隸主的代理人)曾設法把大量武器和金錢輸送到南方去。在內戰第一階段,北方在軍事上連遭失敗。在1861年7月馬納薩斯和1862年夏的半島戰役,北軍損失慘重。北軍雖然在西線取得一系列輝煌戰果,從南軍手中奪取了幾個重要戰略據點,但是這些戰果都被東線的慘敗所抵消。在北方軍事上屢次失敗的情況下,共和黨內部的激進派及社會上的廢奴主義者提出解放奴隸和武裝黑人的主張。林肯也意識到解放奴隸的必要性。

第二階段

1862年9月23日,林肯發表預備性的解放宣言。宣布:假如在1863 年1月1日以前南方叛亂者不放下武器,叛亂諸州的奴隸將從那一天起獲得自由。訊息傳到南方後。成千上萬的奴隸逃往北方。英國工人階級也展開了支持北方的運動,迫使英國政府放棄了原來的干涉計畫。林肯政府還實行一系列革命措施和政策:1862-1863年實行武裝黑人的政策,成千上萬黑人報名參加北方軍隊,其中主要是南方逃亡奴隸;1862年5月頒布的“宅地法”規定:一切忠於聯邦的成年人,只要交付10美元的登記費,就可以在西部領取160英畝土地,在土地上耕種5年後就可以成為這塊土地的所有者。林肯政府嚴厲鎮壓反革命分子,清洗軍隊中南方代理人。1893年開始實行徵兵法,以代替募兵制,從而增強北方的兵力。同時林肯調整了軍事領導機構,實行統一指揮,ki/U%EF%BC%8ES%EF%BC%8E%E6%A0%BC%E8%98%AD%E7%89%B9">U.S.格蘭特為全軍統帥。

1863年,北方在軍事上出現轉機。同年7月1日葛底斯堡大捷,成為內戰的轉折點。戰場上的主動權轉到北方軍隊手中。1864年,北方最高統帥採用新的戰略方針:在東、西兩線同時展開強大攻勢。在東線以消耗敵人力量為主要目標;在西線用強大兵力深入敵方腹地,切斷“南部同盟”的東北部與西南部的聯繫。

1864年9月,W.T.謝爾曼將軍摩下的北軍一舉攻下亞特蘭大,兩個月後開始著名的“向海洋進軍”,在進軍中徹底摧毀了敵人的各種軍事設施,沉重地打擊了敵人的經濟力量,使南方經濟陷於癱瘓。在東線,格蘭特將軍統率北軍把敵軍驅逼到叛亂“首都”里奇蒙附近。1865年初,奴隸紛紛逃亡,種植場經濟瀕於瓦解。北方海軍實行的海上封鎖,幾乎斷絕了南方與歐洲的貿易。同時,在南方內部也出現反對派,許多小農加入“聯邦派”從事反戰活動。南方逃兵與日俱增。糧食及日用品匱乏。1865年4月9日,R.E.李的部隊陷入北方軍隊的重圍之中,被迫向格蘭特請降。南北戰爭終止。美國恢復統一。

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大爆發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

聯軍進犯:

隨著義和團運動在直隸和京津地區的迅猛發展,外國列強多次脅迫清政府予以鎮壓。1900年4月,義和團剛在北京近郊發展起來,俄國公使就提出鎮壓。美、英、法、德各國公使也奉本國政府密令,聯合照會清政府“剿除義和團”,並將艦隊聚集大沽口進行威脅。5月間,義和團在京津一帶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清軍士兵參加義和團,以端王載漪為首的排外勢力在清政府內占據上風。各國公使眼看清政府已無法控制形勢,總理衙門也“無力說服朝廷採取嚴厲的鎮壓措施”,便策劃直接出兵干涉。5月28日,英、法、德、奧、意、日、俄、美八國在各國駐華公使會議上正式決定聯合出兵鎮壓義和團,以“保護使館”的名義,調兵入北京。5月30日至6月2日,八國的海軍陸戰隊400多人,陸續由天津乘火車開到北京,進駐東交民巷。隨後,各國繼續向中國增兵,各國軍艦24艘集結大沽口外,聚集在天津租界的侵略軍達2000餘人。6月6日前後,八國聯合侵華政策相繼得到各自政府的批准,侵略中國的戰爭爆發。

八國侵略軍所到之處,燒殺淫掠,殘絕人寰。連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也供認,“所有中國此次所受毀損及搶劫之損失,其詳數將永遠不能查出,但為數必極重大無疑”。

義和團運動發生後,列強各國都乘機對中國出兵,進行大肆掠奪。訊息傳到俄國,沙皇政府認為是侵略中國的大好機會,除積極參加八國聯軍之外,1900年7月16日,製造了海蘭泡慘案,居住在海蘭泡的數千名中國人幾乎全部被俄軍慘殺,泅水逃生的不到百人。17-21日,俄國侵略軍又先後將江東六十四屯居民萬餘人趕至黑龍江邊槍殺或用斧頭砍死,剩下的被趕入黑龍江淹死,只有極少人泅水得生。8月28日,俄國軍隊占領齊齊哈爾;9月22日,占領吉林,28日,占領遼陽;10月1日,進入盛京(瀋陽)。俄軍所到之處,燒殺擄掠,無惡不作。

1900年11月,俄國脅迫奉天將軍增祺簽訂《奉天交地暫且章程》 ,企圖把軍事占領合法化。俄軍利用軍事占領的機會,大肆掠奪中國東北的金礦、煤礦和森林資源。

1900年6月10日,外國侵略軍2000多人在西摩爾率領下,由天津向北京進攻,沿途遭到義和團民眾的抵抗。11日,義和團與侵略軍在落垡車站附近展開白刃戰。18日,義和團將進犯廊坊車站的侵略軍包圍起來,發動攻擊,打死打傷侵略軍數十人。19日,西摩爾敗走天津,途中遭到民眾堵截,死傷400人。22日,狼狽退到天津西沽。6月17日,另一支侵略軍在大沽登入,進犯天津,一路處處挨打,直到23日才竊據老龍頭車站(現天津車站),並和在西沽的侵略軍會合,到達天津租界,向天津城發動進攻。7月6日起,天津戰事激烈,張德成領導義和團眾在紫竹林與侵略軍血戰三晝夜。14日,天津失陷。

侵略軍向北京進犯以及大沽炮台被攻占的訊息傳到北京,激起民眾的無比憤怒。民眾先後將在京挑釁殺人的日本使館書記生杉山彬和德國公使克林德處死。6月15日到20日,先後向西什庫的外國教堂及東交民巷的外國使館,發起猛烈的攻擊,狠狠地打擊了外國侵略者。

辛丑條約:

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清政府在民眾的壓力下,表面上向列強各國“宣戰”,暗地裡卻破壞義和團運動,向侵略軍妥協投降。1900年7月14日天津失陷後,清政府8月7日任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正式向外國列強乞和。列強各國本想武力瓜分中國,在中國人民的反抗下,沒能得逞;同時,各國各有打算,互不相讓,矛盾重重,使得它們需要繼續利用和維護清政府,通過清政府間接統治中國。

1900年12月,列強各國(除了出兵的八國外,又加上比利時荷蘭西班牙三國)向清政府提出《議和大綱》,後又訂立詳細條款,於1901年9月7日在北京正式簽字。《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懲辦“得罪”列強的官員;派親王、大臣到德國、日本賠罪;清政府明令禁止中國人建立和參加抵抗侵略軍的各種組織;賠款4億5000萬兩白銀,分39年付清,本息9億8000萬兩白銀;在北京東交民巷一帶設使館區,各國可在使館區駐兵,中國人不準在區內居住;平毀大沽炮台以及北京至天津海口的炮台;各國可以在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駐兵。 《辛丑條約》簽訂後,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

文化娛樂

社會與經濟

疾病與醫學

環境與自然資源

鋼鐵19世紀最重要的礦物

宗教與哲學

重要人物

世界領導人

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

奧托.俾斯麥(1815-1898)
1815年4月1日,普魯士和法國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俾斯麥出生。
俾斯麥原是布蘭登堡的一個採用資本主義經營方式的容克貴族。他狂熱地維護容克的特權和君主制度。歷任聯邦議會的普魯士代表、駐俄和駐法大使。1862年得到國王威廉一世的賞識,被任命為首相,他立即推行代表容克地主利益的“鐵血政策”。他在議會上公開宣布:“德意志看得起普魯士,不是它的自由主義,而是它的實力……當前各種重大的問題的解決,不是靠演說和大多數人的決議……而是靠鐵和血。”他不顧議會的反對,實行軍事議本,擴軍備戰。
1864年,俾斯麥聯合奧國發動對丹麥戰爭,迫使丹麥放棄兩個公國。這時,俾斯麥認為“如果奧國不在戰場上遭受失敗,它不會允許普魯士成為統一德意志的主宰。”於是在1866年發動了對奧戰爭並取得勝利,從而鞏固了普魯士在德國的統治地位。1867年成立了以普魯士為中心的北德意志聯邦。但南德四邦由於法國的阻撓還留在聯邦之外,1870年又進行普法戰爭,打敗了法軍。年底南德四邦加入了德意志聯邦,成立了德意志帝國,普魯士王宣布為德意志皇帝,俾斯麥任德意志帝國宰相兼普魯士首相俾斯麥靠“鐵血政策”自上而下地統一了德國,還幫助法國凡爾塞政府鎮壓巴黎公社。他對內頒布《反社會黨人非常法》,殘酷鎮壓工人運動;對外力圖運用聯盟政策,確立德國在歐洲霸權。1898年病逝。

非洲

美洲

門羅美國
林肯,美國
傑佛遜·戴維斯,美國
尤里西斯·格蘭特,美國

亞洲

慈禧太后中國
明治天皇,日本
伊藤博文,日本
朱拉隆功,泰國

歐洲

維多利亞女王英國
拿破崙法國
拿破崙三世法國
威廉一世德國
俾斯麥,德國
梅特涅奧地利
亞歷山大二世俄羅斯
加富爾義大利

中東

科學家

詹姆斯·麥克斯維爾
達爾文
愛迪生
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
洪堡
亨利·貝克勒爾
麥可·法拉第
孟德爾
諾貝爾
季米特里·門捷列夫

哲學家

黑格爾
馬克斯
約翰·斯圖爾特·密爾
尼采
亞瑟·叔本華

軍事領袖

羅伯特·李,美國
曾國藩,中國
加里波底義大利

藝術家

文學家
雨果
狄更斯
歌德
托爾斯泰
拜倫
簡·奧斯丁
王爾德
馬克·吐溫
埃米爾·左拉
福樓拜
亞歷山大·仲馬
小仲馬
夏洛特·勃朗特
易卜生
安徒生
柯爾律治
普希金
托爾斯泰
福樓拜
尼古萊·果戈理
海因里希·海涅
亨利·詹姆斯
司湯達
沃爾特·惠特曼
亞弗烈·但尼生
華茲華斯

音樂家

貝多芬
舒伯特
孟德爾頌
弗蘭茲·李斯特
克勞狄·德布西
約翰·布拉姆斯
羅伯特·舒曼
孟德爾頌

畫家

莫內
文森特·梵谷
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
歐仁·德拉克羅瓦

19世紀年曆

19世紀(1800年——1899年)
1800年代1800年 1801年 1802年 1803年 1804年 1805年 1806年 1807年 1808年 1809年
1810年代1810年 1811年 1812年 1813年 1814年 1815年 1816年 1817年 1818年 1819年
1820年代1820年 1821年 1822年 1823年 1824年 1825年 1826年 1827年 1828年 1829年
1830年代1830年 1831年 1832年 1833年 1834年 1835年 1836年 1837年 1838年 1839年
1840年代1840年 1841年 1842年 1843年 1844年 1845年 1846年 1847年 1848年 1849年
1850年代1850年 1851年 1852年 1853年 1854年 1855年 1856年 1857年 1858年 1859年
1860年代1860年 1861年 1862年 1863年 1864年 1865年 1866年 1867年 1868年 1869年
1870年代1870年 1871年 1872年 1873年 1874年 1875年 1876年 1877年 1878年 1879年
1880年代1880年 1881年 1882年 1883年 1884年 1885年 1886年 1887年 1888年 1889年
1890年代1890年 1891年 1892年 1893年 1894年 1895年 1896年 1897年 1898年 1899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