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疆域史

中國疆域史

中國疆域史是關於從古至今中國領土變化過程的歷史。中國疆域自遠古以來不斷演進變化,從《尚書·禹貢》九州開始直到中華民國的秋海棠葉形狀,而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疆域的又有改變,成為被喻為“雄雞”的形狀至今。期間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歷程。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境南鄰越南、寮國和緬甸;西南與印度、不丹、尼泊爾接界;西接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正北與蒙古國接壤;東北則和俄羅斯與朝鮮接壤;隔海與日本、韓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等國相望。中華民國(台灣)則與日本、中華人民共和國、菲律賓等國海上比鄰。

中國疆域史中國現今政區

遠古時代

九州:戰國時所著的《禹貢》記載的九州是關於中國疆域最早的文獻記載。雖非禹時實著,然亦體現了戰國時人的天下觀與地理觀。其將中國分為冀州兗州徐州青州豫州雍州梁州荊州揚州九州。以今日來看,冀州在今山西及河北、河南兩省的部分地區;兗州則在今河北與山東省部分地區;青州在今天的山東半島;徐州在今山東省南部與江蘇省北部;淮水以南之江蘇省與安徽省則為揚州;荊州在今天的兩湖;豫州指今河南省;梁州指四川省與陝西的漢中地區;雍州包括了今天的關中與甘肅東部。雖然此說分歧很大,傳說性質濃厚,範圍也大於當時中國實際面積。但此為古人天下觀之萌芽與發皇,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中國疆域史夏朝疆域
夏商西周:周朝疆域夏商西周三代,中國疆域處於混沌狀態。當時部落觀尚濃,國家並未完全成熟。因此疆域同樣極不確定。但三代都大體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帶。其中在中,在東,在西。

由於關於夏代的歷史文獻與歷史遺址均極少。因此夏代的疆域難以考證。據顧頡剛考證,中夏以前夏代政治中心似在山東省,其勢力及於河北河南;晚夏則移居到伊、洛流域。

商湯的活動中心最初在河北省中部與南部。在商代極盛時期,其勢力東至山東半島;西到甘肅東部;南在今河南南部淮水流域,較夏代有大擴展。

周起源於今陝西西部甘肅東部一帶。周滅殷後,國土大幅向外擴張,向北已征服肅慎(今遼寧省的朝陽縣一帶),南到漢水中游,東到大海,西至渭河上游,廣封諸侯。也為其後的分裂時期及秦朝奠下基礎。

春秋戰國

中國疆域史春秋時期疆域
春秋時中國疆域:戰國時中國疆域春秋時期,本是周代分封的各諸侯國皆以擴張以第一要務。國土較大者有楚、晉、齊、秦、吳、越、燕、鄭、宋、衛、魯、莒、中山等國,加上已經淪為一小國的周王國。春秋末年,秦國的西疆擴展至渭水上游。晉國北疆達到山西汾河中游。燕國占有了大凌河流域。楚國控制了雲夢澤平原。越國占有浙江北部。是為當時疆界四至。

戰國時期,三家分晉,形勢大亂。各國紛紛向四周開闊疆土。趙國通過胡服騎射,北界由桑乾河推移到河套地區。

燕國擊敗東胡,築長城,疆界也推移到現在的遼東地區。秦國疆域擴張最為顯著。西部達到今甘肅東部洮河流域,並且攻滅了巴、蜀兩國,勢力擴展到四川地區。楚國也向南發展到湘、資、沅、澧流域,向西占領了湘西、鄂西地區。

秦漢

中國疆域史秦朝版圖
秦朝:秦始皇創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王朝。疆界大幅擴展。除繼承原六國時期疆域,更征服南越及閩越地區。在北方占領了河南地,將匈奴勢力驅逐到陰山以北。秦朝將戰國時期趙、燕、秦三國所修築的長城連線起來,形成“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的秦長城。還開五尺道試圖向西南地區滲透。

漢朝:東漢疆域漢朝建立後,先是削除異姓諸侯,後又有呂后及七國之亂。國家政治動亂,無暇顧及邊防。河南地復為匈奴所有。南越,閩越,黔中地區亦先後放棄。國土大幅減縮。

漢武帝時期,西漢武功極盛,國土大幅擴展。公元前127年,衛青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隴西、北地、上郡的北部,置朔方五原二郡。雲中、雁門二郡的北界也向外擴展。西漢的北部疆界至此推到河套,陰山以北。前121年,漢將霍去病出隴西擊滅居於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設酒泉郡。後又分割為張掖、敦煌、武威三郡。連同在湟水流域設定的金城郡,合城河西五郡。前138年,東甌王迫於閩越王的威脅,舉國內遷到今江淮流域。前110年,漢朝又滅亡了閩越國。前111年,漢朝平南越,又占有了海南島,在該地設十郡。在西南地區,漢朝征服了諸國,邊界推移到雲南哀牢山和高貢黎山。東北地區滅亡了衛氏朝鮮,設定了東北四郡。邊疆形勢蔚為改觀。並設立僮僕都尉控制西域諸國。

西漢晚期,疆域萎縮。東北撤消了真番、臨屯二郡。西南地區由七郡變成五郡,並且放棄了海南島與象郡。東漢王朝末年,中原戰亂不斷。遂放棄定襄、雲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六郡。河套、陝北、晉西北、河北北部地區先後放棄。高句麗與林邑兩國蠶食東北及南方國土。只有西南地區擴展至大盈江一帶。

魏晉南北朝

中國疆域史西晉疆域
南北朝疆域東漢中期以後,東北地區各民族勢力林立。其中最強大的是高句麗。公元313年,高句麗占有樂浪,中原王朝勢力退出朝鮮半島。404年高句麗更進一步占領了遼東地區兩郡。整個遼河以東地區至此全為高句麗所有。

漠北地區前後有多個遊牧部落興起,在鮮卑入主中原後,最大的勢力即為柔然。北魏柔然之間戰爭不斷,但疆界大體穩定,少有變化。555年,突厥與北齊夾擊柔然,柔然被攻滅。突厥成為了漠北新霸主。此外中原王朝也喪失了對於西域地區的控制。吐谷渾則在西部地區長期威脅著當時北方各政權的邊境。

三國時期,蜀漢在南中地區設定了不少郡縣。南朝對西南地區控制不力,侯景之亂後,西南地區各民族紛紛反叛獨立。漢族勢力退出寧州。林邑國繼續向北發展,侵占整個日南郡。陳朝的南界北移到北緯18度。

隋唐

中國疆域史隋朝
中原漢族國家的擴張:隋朝疆域隋朝統一全國後,開始了對邊疆的開擴與經營。584年,衰落的東突厥寄居漠南,隋藉此收復了河套地,設定五原、榆林等郡。609年,隋朝滅亡了吐谷渾,並且占領了伊吾,合為西北五郡。在西南地區,隋朝雖企圖恢復漢族在寧州的統治,然而由於當地人民反抗激烈,最終疆域定在今貴州西部一帶。大業元年,隋平林邑,不過僅數月時間,隋退兵後,林邑即復國。隋初海南島由高涼冼夫人控制。仁壽初年,隋正式將海南島納入版圖。隋末動盪,海南、吐谷渾等又先後復國。

唐朝疆域唐朝初年,國土擴張。630年,唐滅亡東突厥,漠南地區為其所有。646年,滅亡薛延陀,大漠南北皆為唐所有,唐設定安西都護府、安北都護府等單位進行管理。682年,突厥復國,唐朝勢力退出漠北。後回紇興起,盡占突厥故地,成為漠北強國。

西北邊界上,唐朝於659年滅亡西突厥,勢力一度伸至波斯,唐朝在這些地區設定都督府州。後來,由於大食勢力擴展,唐朝退回蔥嶺以東。

隋朝曾四次出征高麗,均無功。645年,唐朝開始侵入朝鮮半島。先後滅亡百濟、高麗,設立安東都護府於平壤管理此地。但不久由於當地人民反抗激烈與新羅的興起,唐朝退回遼東。開元之後唐朝放棄遼東粟末靺鞨部乘機進入,後建立渤海國

635年,唐朝平定吐谷渾,吐谷渾自此臣服於唐。但最終於663年被吐蕃滅亡。吐蕃於6世紀中開始強大,松贊乾布在位時期遷都邏些,統一西藏。又先後征服蘇毗、羊同、尼婆羅。成為唐朝一大勁敵。

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削弱。周邊國家乘勢進侵唐朝領土。使唐朝領土日縮。回鶻占有漠北地區。後於840年因內亂而亡。契丹在東北地區日益強大,於916年建國。並滅亡了渤海國,占領了幽雲十六州。

周邊

中國疆域史唐朝及其周邊
在西南地區,吐蕃占領了川西北、青東、甘東南等地區。隨後又先後占領了涼、甘、肅、瓜、沙州。河西走廊完全被其控制。8世紀下半葉,吐蕃進入極盛,除青藏高原外,北有新疆、湟水,東至隴山,東南有雲南西北角和四川西部山區,南至尼泊爾,西至中亞。763年,曾一度攻占長安。但後來唐朝聯合回鶻及南詔,吐蕃處境日益孤立艱難。吐蕃曾多次與唐會盟、敗盟。最後於823年與唐進行長慶會盟,確定了與唐的疆界。848年,沙州土豪張議潮趕走吐蕃守將,占領瓜、沙二州,後在唐朝的援助下,收復了整個河西走廊。吐蕃發生內亂,先後退出隴右,河西。最終瓦解分裂。

南詔統一了雲南地區,日益強大。後與唐朝對立,建都太和城。疆域有雲南全省,四川大渡河以南,貴州西部與緬甸北部。902年,為權臣鄭氏所篡,建立長和國,南詔亡。後又經天興、義寧兩國,直到937年政權落於貴族段氏手中,建立大理國。

唐末交州土著勢力興起,938年吳權建立吳朝脫離南漢獨立。自此長期屬於中原國家的越南北部地區完全脫離了中國的統治。

宋朝

中國疆域史北宋
金朝、西夏和南宋疆域宋朝的統一結束了中國內部自安史之亂以來200年的分裂。但其在疆域開擴上卻未有進展。與其並存的國家先有西夏、大理,後有

宋朝前期對西夏採取綏靖政策。宋神宗力圖開擴疆土,取得了綏、熙、河、洮、岷、蘭等州。哲宗時又進一步取得了湟水流域,洮河上游與貴德一帶的土地。1121年,西安州、懷德軍又被西夏所取。總體來看,北宋對西夏的作戰效果不大。

宋朝也在西南與大理國交界一帶設定了一些州。包括黎、敘、瀘、黔、邕等州。終宋一代無大變動。

北宋多次與遼作戰,未有斬獲。國界長期穩定在雁門山大茂山、白溝一線。

1127年,康王趙構在陪都南京應天府(在今河南商丘)稱帝建立南宋;1129年,趙構從建康府逃到臨安府,以之為“行在”(即臨時皇宮所在);自1138年起,趙構常駐臨安府。南宋疆土僅限在秦嶺淮河以南,岷山以東地區。

西夏於1038年建國,其疆域:東據黃河,西至玉門關,南臨蕭關,北抵大漠

1114年,金國建立,很快攻滅遼國,並占領北宋首都開封。宋室被迫南渡至杭州。疆土僅限於淮河秦嶺以南,岷山以東地區。金國國土廣闊:東至日本海、西鄰西夏和吐蕃、隔鴨綠江與高麗接壤、北到黑龍江流域。

與這幾國並列的還有黑汗、西州回鶻吐蕃諸部,以及遼滅亡後殘餘勢力建立的西遼。

蒙古與元

中國疆域史蒙古帝國
元朝疆域(1294年)蒙古帝國的興起與征伐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強的一次擴張征服運動。1206年,鐵木真(即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建立大蒙古國。此後,蒙古六次攻打西夏,直到於1227年滅亡西夏。1211年起蒙古攻金,1215年攻陷中都,1234年與宋聯合攻金,金亡。1218年,西遼被蒙古滅亡。1235年起,蒙古南下攻宋,而到1259年由於蒙哥大汗的去世而暫告中斷。在此期間,蒙古一路攻占中亞、朝鮮、阿拉伯、東歐等地,並於1244年收服西藏,1256年滅亡大理。至此,當時帝國的疆域北至貝加爾湖、南至中南半島、西至多瑙河、東至朝鮮半島,創建了世界史上領土最遼闊的帝國-蒙古帝國,面積高達3,300萬平方公里(1,270萬平方英里),不過,蒙古帝國自1259年蒙哥大汗去世、忽必烈阿里不哥爭奪汗位後分裂為忽必烈屬地(即後來的元朝)與四大汗國,開始各自為政。

1271年,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隨後再次南下進攻南宋,於1276年攻克南宋首都臨安。不過,宋朝殘餘勢力直到1279年崖山海戰後才徹底覆滅。據《元史》地理志載,元朝的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雲南、湖廣之邊”,超過之前南宋、金、西夏、大理等國的面積之和。

明朝

中國疆域史明朝版圖
1580年(萬曆八年)時的明朝疆域元末發生了紅巾軍起義。朱元璋於1352年起兵,1356年取集慶,並先後消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1368年,即帝位,建國號大明,北伐中原,元帝逃至上都、應昌,後逃至漠北,史稱北元。明軍繼續東征西討,洪武十五年(1381年)平元朝梁王控制的雲南,廿年降遼東守將納哈出,統一告成。明朝基本繼承了元朝在原南宋、金、西夏、大理的領土。對東北、哈密等衛、西藏保持羈縻關係。新疆大部分地區由東察合台汗國(亦力把里)控制。北元殘餘勢力退至漠北地區。

明朝初年,多次對蒙古用兵,以絕後患。當蒙古勢力北遁後,明在蒙古高原設定了四十多個衛所。明與蒙古的邊界大致沿著陰山大青山向東北至西拉木倫河一線。15世紀後,由於天氣寒冷,沙地擴大,環境惡化,明的北永退縮到以今長城為界。自永樂後,明開始陸續在與蒙古交界地區修築長城,並設定九邊,加強對蒙古的防衛。

自1403年至1409年間,明陸續在松花江、黑龍江流域和烏蘇里江兩岸設定羈縻衛,並統合為奴兒乾都司控制東北地區,勢力達到庫頁島。後被廢。東北地區漸由蒙古兀良哈女真勢力控制。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建國後金。後金不斷壯大。1619年,薩爾滸之戰後,遼東都司大部為其控制。

明初西北最遠控制到哈密,並在附近設定七衛。嘉靖時期受到吐魯番、瓦剌等的數次攻擊,被迫全數放棄,退守嘉峪關。1381年,明王朝才將西南全數歸為其中,並在邊境上設定六個宣尉司,分別為車裡、寮國、八百大甸、木邦、孟養、緬甸。後由於明國勢衰落與邊境土司內斗。除了東部的土司外,諸土司先後為緬甸東吁王朝所有。明朝曾於1406年進攻安南,設定交阯承宣布政使司。由於當地人民反抗激烈,被迫於1427年放棄。1624年與1626年,西班牙與荷蘭先後侵入台灣。1642年,荷蘭驅逐出了西班牙殖民者。1661年,鄭成功進軍台灣,結束了荷蘭在台灣的統治。1553年,葡萄牙取得在澳門的停泊船舶權,4年後又取得正式居留權。到清代前期澳門已成為葡萄牙管理經營的中國領土。

清朝

中國疆域史清朝版圖
1583年,建州女真首領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始起兵兼併鄰部。在統一建州女真,吞滅海西女真,收服東部蒙古,1616年即汗位,建國號金,史稱後金。1618年,侵明遼東地區;1626年,皇太極登基;1635年,改女真族名為滿洲;1636年即皇帝位,改國號為清。清建國後123年,疆域在逐漸擴展中。1644年,在吳三桂指引下,清軍進入山海關,擊敗李自成,入主北京。1645年,清軍下江南,南明弘光帝政權覆滅。1659年,清兵入滇,永曆帝逃往緬甸,後被俘。1664年,大陸南明殘餘勢力被徹底消滅。1683年,清軍入台灣消滅東寧王國,明祚正式告終。

太祖時代,統一了建州諸部與海西四部,征服了野人女真的主要部分。臣服了蒙古科爾沁、喀爾喀等部。太宗時期,統一了烏蘇里江黑龍江流域還和海上庫頁島諸部。後蒙古察哈爾部,土默特、鄂爾多斯部等又相繼降附,漠南蒙古十六部到此全入清之版圖。

1620年代後,準噶爾部興起,建立了強大的政治實體。1688年,準噶爾攻清,但在烏蘭布通大敗。其隨後多次發動戰爭,先後奪取哈薩克、西藏。1745年,噶爾丹策零死後,準噶爾陷入內亂,最終被清軍擊潰。其民族也被清軍滅種。清在與準部的戰爭中,陸續將厄魯特蒙古喀爾喀蒙古套西青海蒙古西藏、回部等陸續納入版圖。清也至此完成了疆土的開擴。

沙俄在15世紀末越過烏拉爾山進入西伯利亞。沙俄進入了黑龍江流域,陸續建立了雅克薩、尼布楚等據點。康熙平三藩後,在1684年與俄作戰,並在1689年簽定了《尼布楚條約》,條約承認外興安嶺以南,庫頁島及黑龍江流域為清朝領土。沙俄獲得貝加爾湖以東至額爾古納河一帶土地。1727年,又與俄羅斯簽訂了《布連斯奇條約》《恰克圖條約》,確定了清俄正北部邊境的走向。

清朝經過一百多年的征伐,極大地擴張了領土。明朝末年民變前的國土面積約為353萬平方公里,而清朝則達到1300萬平方公里。長期處於中國版圖之外的西藏新疆蒙古青海等地再次與中國本部納入同一版圖之下。清朝的領土擴張奠定了今日中國的國土基礎。

近代

19世紀中葉後,清朝國勢日益衰頹,西方國家在此時海外擴張如火如荼。因此,清朝的國土也在此時日益縮減。

從清朝獲取最廣大面積領土的是沙俄。1858年,逼迫清政府簽訂《璦琿條約》,占領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隨後又簽訂了《北京條約》,不僅承認《璦琿條約》的合法性,還將原先約定共管的烏蘇里江以東和興凱湖地區的4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掠奪。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俄又出兵強占江東六十四屯。庫頁島也先被俄日兩國各占島南北兩端,後又全數歸俄。在西北地方,沙俄於1864年和清政府簽定《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占領了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4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871年,沙俄乘阿古柏占領南疆之機出兵伊犁,但其計畫最終未能成功,不過沙俄還是成功於1881年迫使清政府簽定《伊犁和約》,後又簽定一系列界約,前後又攝取7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以換取俄國從伊犁撤軍。喀什西部分界線,本止於烏孜別里山豁。1895年,俄英私分其地,清雖抗議但無果。

拉達克本為西藏阿里之地,後被喀什米爾所吞,喀什米爾歸英後,該地也連帶屬英。西南的雲南、廣西兩省的茶山、鐵壁、天馬、漢龍等關被英所占。滇南烏得、孟烏二土司被法屬印度支那占領。而原先越南所有的十萬大山以南,分茅嶺以東的土地被劃歸中國廣西所有。東南海疆一帶,香港島九龍被迫割讓給英國。1895年,甲午戰爭戰敗後根據《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

租借:除上述地區外,還有澳門(葡)、新界(英),而膠州灣(德)、旅大(俄)、威海衛(英)、廣州灣(法)等地也先後租借予各國。此外,內地如上海天津漢口廈門廣州重慶瀋陽南京九江鎮江沙市福州蘇州,以及北平東交民巷等租界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辛亥革命後

中國疆域史中華民國的行政區劃及領土糾紛
中華人民共和國官版地圖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專制政府,中華民國至此建立。然而民國建立之後國家動盪,對邊疆控制力甚微。因此,民國時期邊疆依然動盪不已。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土仍有紛爭。以下從東北邊境按逆時鐘方向順序說明。

1962年,與北韓簽訂界約,將朝鮮民族視為聖山的“長白山”以南劃與北韓。

與俄羅斯的領土糾紛包括東北的黑瞎子島(1945年)、江東六十四屯(1900年)、唐努烏梁海(1944年)。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承認後兩者喪失。並且放棄對清朝時期喪失領土的追回權利。根據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中國取得半個黑瞎子島的主權,獲地174平方公里,當中第二大的島嶼銀龍島,因位處黑瞎島之西北,故此全部歸屬中國。俄羅斯保留大烏蘇里島(黑瞎子島)東半部份。

外蒙古在1921年曾試圖獨立,但當時的北洋政府未予承認。在唐努烏梁海地區,1924年,宣布成立烏梁海共和國,1926年,改名為圖瓦人民共和國,1944年,正式被併入蘇聯。1945年,根據《雅爾達協定》,當時中華民國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中華民國政府宣布《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失效,從而不承認外蒙古的獨立,聯合國對此予以承認,並通過聯合國大會505號決議譴責蘇聯。然而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並在1962年簽訂界約,將諾門罕谷地、察哈爾北境、新疆北塔山劃歸蒙古國。

在蘇聯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英俄瓜分帕米爾高原,形成未定界。在蘇聯解體後,與塔吉克斯坦簽約,放棄噴赤河以東帕米爾。並且於1965年簽訂界約,承認阿富汗領有瓦罕帕米爾主權。

1963年,與巴基斯坦簽訂界約,以割讓兩地,換取一地方式解決邊境問題。1961年,與尼泊爾簽訂界約,珠穆朗瑪峰(聖母峰)共享,並將今不丹東南割讓與不丹。由於,1913年英國與西藏在西姆拉會議中,自行劃定“麥克馬洪線”,西藏並承認西北的“阿克塞欽”歸屬英國。印度主張擁有上述兩地全境,因此爆發中印邊境戰爭,而後中華人民共和國自行退兵。目前中印雙方仍就邊境問題在談判中,不過未簽訂界約。

1960年簽訂與緬甸界約,中華人民共和國放棄高黎貢山以西7萬平方公里土地(南坎江心坡)。1945年抗戰勝利,根據《開羅宣言》,台灣、澎湖、滿洲光復大連、旅順、威海衛、廣州灣等租界也先後收回。1947年中華民國派人員軍艦接收南海諸島。但今日,南海諸島為多國所有。目前兩岸政府均認為南海諸島全部和釣魚台列島主權歸屬自己,民間也有人士要求收回琉球群島

總體上說,民國與共和國時期疆域與清朝末年最大的不同是在1946年的外蒙古獨立與1945年的台灣光復。而藏南、江心坡、帕米爾等地的實際控制權在清末民初時已不屬於中國政府

關於台灣,請參見台灣問題

實質領土

中國疆域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區劃及領土糾紛
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控制的實質領土為:

東:黑瞎子島南端對岸(約東經135度41-44分)。
西:新疆烏恰縣以西的帕米爾高原(約東經73度40分)。
南:南海諸島西南部的華陽礁(約北緯8度51-52分)。
北: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至北點(北緯53度31分)。
中華民國(台灣)實際控制的領土四極為:

極北:馬祖列島連江縣東引鄉西引島北固礁(北緯26°23'08")。
極東:基隆市中正區棉花嶼(東經122°06'25")。
極南:南沙群島太平島(北緯10°23')。
極西:南沙群島太平島(東經114°22')。

相關條目

中國本土
外蒙古獨立
黑瞎子島
中華民國疆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