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汗

黑汗

黑汗中國五代十國末期至南宋(約940~1211)時期,西北地區操突厥語的民族在今新疆、中亞建立的封建汗朝,亦稱黑汗王朝。

黑汗黑汗

黑汗王朝起源

公元840(唐開成五年),回鶻從漠北分四支外遷,除一支南下,其他三支西遷,其中最大的一支在汗族成員龐特勤和相職的率領下西奔葛邏祿(今阿爾泰山以西地區)。這支西遷回鶻,經過近百餘年的時間,在五代十國末期,建牙帳於巴拉沙袞(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東),稱之為喀喇斡爾朵。這個王朝,國外史學家有的稱為阿弗拉西亞勃王朝,有的稱為伊利克汗王朝;中國史學家有的稱為黑汗王朝,有的稱為黑韓王朝;現在史學界通稱之為喀喇汗王朝。

喀喇汗王朝在七河地區鞏固住地位以後,迅速把領域擴大到喀什噶爾(今新疆喀什)地區。根據喀喇汗王朝史學家阿布杜·加費爾在公元11世紀寫成的《喀什噶爾史》(此書已佚,只有一些片斷保存在傑馬爾·卡爾希於14世紀寫成的《蘇拉赫詞典補編》中)所記載的傳說,喀喇汗王朝創建者的稱號為“毗伽闕·卡迪爾汗”。

喀喇汗王朝的政治體制是阿爾泰語系各民族古老的習慣法“雙王制”,即汗國分為兩部分,由汗族中最長者任大可汗,次長者任副可汗,分別統治汗國的一部分。汗位的繼承,是傳長制,不是嫡承制。大可汗稱為阿爾斯蘭(突厥語意為“獅子”)喀喇(意為“偉大”、“最高”)可汗,駐巴拉沙袞,以後隨著王朝統治民族定居農業文化的發展,多駐喀什噶爾。所以喀什噶爾又稱為“斡耳朵坎特”(意為“汗城”)。副可汗稱博格拉(意為“公駝”)喀喇可汗,初駐怛邏斯(今哈薩克斯坦的江布爾),中遷喀什噶爾,後又遷回怛邏斯。

喀喇汗王朝是歷史上第一個接受伊斯蘭教的突厥語民族的王朝。據史料記載,10世紀前期,駐喀什噶爾的博格拉汗薩圖克正式接受伊斯蘭教。他的兒子阿爾斯蘭汗穆薩·阿布杜·克里木把伊斯蘭教定為國教,推行到全境。公元960年(宋建隆元年、遼應歷十年),有20萬帳遊牧民皈依了伊斯蘭教。

992年(宋淳化三年,遼統和十年),博格拉汗哈桑(哈龍)率軍占領薩曼王朝的首都蒲華(今烏茲別克斯坦的布哈拉),因染病撤兵,死於返回的途中。999年(宋鹹平二年,遼統和十七年)阿爾斯蘭伊利克(意為“獅子王”)納賽爾再度出兵,幾乎完全沒有遇到什麼抵抗,長驅直入蒲華,滅掉薩曼王朝,河中地區被納入喀喇汗王朝的版圖。11世紀初,卡迪爾汗玉素甫攻下於闐(今新疆和田南),滅掉于闐李氏王朝,結束了長達30多年的所謂“聖戰”,把喀喇汗王朝的東部疆界擴大到約昌城(今且末南)以東(今若羌境內)。11世紀前期,喀喇汗王朝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達到鼎盛時期。

1140年(西遼康國七年),喀喇汗王朝在河中地區的統治者布里特勤伊卜拉欣脫離東部大可汗的統治而獨立,自稱桃花石(意為“中國”)·博格拉汗。從此,統一的汗國分裂為東、西兩個汗國。東部汗國為哈桑支系統治,首府仍是巴拉沙袞和喀什噶爾。西部為阿里支系統治,首府最初是烏茲根(今吉爾吉斯斯坦的烏支根),不久遷往薩末鞬(今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後來,西部汗國的汗位也轉到哈桑支系手中。

黑汗王朝的傳說開國者是薩土克·卜格拉(公駝)汗之祖闕毗伽·卡迪爾汗(或作毗伽闕·卡迪爾汗)。建國之初,這個汗國有如突厥汗國,也是一個相當鬆散的多民族部落聯合。在草原遊牧帝國的“雙汗制”傳統影響下,大汗之側有副汗汗號往往帶氏族圖騰如公駝、獅子(阿廝蘭)等名,信奉伊斯蘭教後,稱號之下再加阿拉伯名字和稱號。正、副汗之下有若干小汗,小汗之下由王公貴族組成封建等級階梯,分治各地。汗國一開始就具有分裂趨勢。大汗直接統治東部,汗廷在八剌沙袞(今吉爾吉斯托克馬克東),副汗治怛邏斯(今哈薩克的江布爾)和疏勒。汗族成員共治汗國各地。薩土克·卜格拉(公駝)汗·阿卜都·卡里姆卒於955年。他一生最重要的事跡,是在西部突厥各族人民與穆斯林世界頻繁交往二百五十餘年的基礎上,首先皈依伊斯蘭教。子木薩繼位,突厥二十萬帳接受了伊斯蘭教,於是黑汗王朝便成為中國境內第一個接受伊斯蘭教的突厥語民族建立的王朝。

薩土克·卜格拉汗之孫哈侖出征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河中地區的薩曼王朝(819~999),992年攻陷其都城布哈拉,999年,他聯合今阿富汗境內的另一突厥王朝——哥疾寧王朝(亦譯伽色尼王朝,977~1186)的君主馬合木共滅薩曼王朝,從此黑汗王朝奄有阿姆河以北中亞地區。大約自1041年起,黑汗王朝正式分裂為二,西汗為阿里後裔,通稱阿里系,領有河中地區及費爾乾納西部,以布哈拉為都城;東汗為哈侖(哈散)·卜格拉汗後裔,通稱哈侖或哈散系,領有怛邏斯、白水城、石城(今塔什乾)、費爾乾納東部、七河流域和喀什噶爾,以八剌沙袞為政治、軍事都城,以疏勒為宗教、文化中心。兩汗國互相攻伐,並引外部勢力為助;同時,東、西兩汗國內部也內訌不已。西汗國從11世紀後半期起,已受塞勒術突厥王朝(1038~1194)之挾制,1132年後,東、西兩汗國臣服於耶律大石建立的西遼。13世紀初,因敗於蒙古成吉思汗而投奔西遼的乃蠻王子屈出律篡奪了西遼王位, 1211年,屈出律占喀什噶爾,東汗國亡。翌年,西汗國為花剌子模(約1077~1231)的君主摩訶末所滅。

與宋朝不斷交往的是東汗國。東汗國從疏勒向東發展,勁敵是于闐,于闐王尉遲輸羅(即李從德)於970年前不久,曾率軍進占疏勒地區的數座城池,取得大勝,戰利品中除婦孺金帛外,還有大象(敦煌出土文書伯希和編號5538寫卷于闐文《尉遲輸羅致舅沙州大王曹元忠書》)。于闐佛教王國覆滅之前,這次遠征黑汗王朝都城疏勒獲勝的記載,證實了《宋史》卷四百九十《于闐傳》的史文。971年(宋太祖開寶四年),于闐國僧吉祥奉國書來宋,自言破疏勒國得舞象。1004年後不久,于闐為東汗國所滅。1009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黑韓王自於闐遣回鶻羅廝溫聘問宋朝。1063年(宋仁宗嘉佑八年),遣使羅撒溫,請求給予其國王以黑韓王的稱號;1081年(宋神宗元豐四年),遣部領阿辛致書。直至宋徽宗晚期,黑汗王朝與北宋仍往來不絕。與此同時,黑汗王朝當與契丹也有往來,唯史料記載不甚明確。現存許多材料反映,黑汗王朝雖然是操突厥語的民族建立的第一個穆斯林王朝,但力圖保存東方王朝的特色,特別是強調與中原的傳統聯繫。在諸大汗稱號中,在諸汗鑄造的錢幣上,經常有“桃花石·卜格拉汗”、“秦之王”、“秦與東方之王”等稱號。桃花石和秦都是中亞地區對中國的稱呼。喀什噶爾人馬合木的《突厥語辭典》以及中世紀阿拉伯、波斯文獻有多處記載,明確地把黑汗王朝東部疏勒所在的喀什噶爾地區與宋(摩秦)、契丹並列,認為中國是由此三部組成。

喀喇汗王朝實行分封制(“伊克塔”制),這導致了統治集團內部為爭奪汗位、王位和封地而經常發生內訌和混戰,使國力日趨衰弱。1089年(宋元祐四年、遼大安五年)塞爾柱王朝攻下蒲華,西部喀喇汗王朝從此在政治上成為塞爾柱王朝的附庸;東部喀喇汗王朝在1130年(西遼耶律大石稱帝前一年),也曾一度表示臣服於塞爾柱王朝。1134年(西遼康國元年),東部喀喇汗王朝大可汗伊卜拉欣同葛邏祿首領和康里首領不和,發生衝突,請求西遼王朝出兵支援。西遼趁機占領巴拉沙袞,作為自己的都城,把東部喀喇汗王朝降為附庸,從此東部喀喇汗王朝的轄地只有喀什噶爾與和田地區。1137年西遼在和氈(今塔吉克斯坦的霍占)擊潰西部喀喇汗王朝的軍隊。1141年九月九日,塞爾柱王朝與西遼王朝在卡特萬草原(薩末鞬以北)上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會戰。西遼以少勝多,塞爾柱王朝慘敗,結果退出了河中地區,西部喀喇汗王朝改換宗主,仍以附庸形式保存下來。後來乃蠻部酋長屈出律篡奪了西遼王朝的統治權,放還東部喀喇汗王朝統治者穆罕默德。1211年(蒙古成吉思汗六年,西遼天禧三十四年)喀什噶爾的貴族暴動,殺死了這個末代可汗,東部喀喇汗王朝滅亡。次年,即1212年(蒙古成吉思汗七年),花剌子模沙摩訶末出兵占領薩末鞬,處死西部喀喇汗王朝統治者蘇丹奧斯曼,西部喀喇汗王朝也滅亡,河中地區成為花剌子模的疆域。

喀喇汗王朝時是中亞社會經濟結構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回鶻以及一些其他的遊牧部落開始並完成了由遊牧生活向定居農業生活的過渡;隨著這一過程的完成,封建制度在中亞農業地區得到普遍確立。喀喇汗王朝採取一些促進措施,使封建經濟制度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公社制的殘餘受到有力的衝擊,原來氏族貴族的“迪杭”土地所有制為“米爾克”土地所有制(即土地私有制)所代替。這在當時是一種社會進步。喀喇汗王朝的賦稅和徭役較其前其後的王朝都要輕些,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勞動人民的負擔。因此,在喀喇汗王朝時期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都得到了相當大的發展,特別是手工業和商業空前的繁榮昌盛。隨著工商業的發展,不僅城市的規模擴大,而且一批新的城市建立起來,尤其在七河地區。建築業有了巨大的進步,在蒲華、薩末鞬、喀什噶爾等城興建了一批宏偉壯麗的建築物,其中一些至今尚完好存在,顯示了喀喇汗王朝當年光輝燦爛的物質文明。

在喀喇汗王朝時期,由於大批突厥語的遊牧民轉入定居,加快了中亞土著民族突厥化的進程;同時由於喀喇汗王朝定伊斯蘭教為國教,廣大居民在宗教、習尚上也伊斯蘭化。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在這種民族相互異化和融合的過程中,科學文化也獲得巨大的發展,一種新的文化,伊斯蘭—突厥文化形成。這種文化的核心是作為王朝統治民族的、具有古老文化傳統的、深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回鶻文化。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一些優秀的回鶻學者和詩人,他們寫下了一些不朽的著作,如馬赫穆德·喀什噶里和他的百科全書式的語言學巨著《突厥語大詞典》,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和他的勸誡性長詩《福樂智慧》。它們不僅是重要的語言學著作和哲學—倫理學著作,優秀的文學作品,而且是研究喀喇汗王朝時期社會經濟、政治制度、道德觀念、風俗習慣以及自然科學的珍貴資料。它們是我國的優秀文化遺產,世界文化的瑰寶。它們為今天絢麗多姿的維吾爾文化和突厥語各民族的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喀喇汗王朝統治者自稱“桃花石汗”或“東方與中國之王”,喀喇汗王朝同當時中國的其他幾個皇朝都有密切的外交、貿易關係。《宋史·回鶻傳》說:“先是,唐朝繼以公主下嫁,故回鶻世稱中朝為舅,中朝每賜答詔,亦曰外甥。五代之後皆因之。”喀喇汗王朝可汗稱宋朝皇帝為“漢家阿舅大官家”(《宋史·于闐傳》)。根據《宋會要輯稿》記載材料,喀喇汗王朝向宋朝派出的使團前後有50多次,他們受到宋朝的禮遇。這些使團實際上多是商隊,運往宋朝的貨物以乳香為大宗,運回的主要是絲織品、衣服、金銀器皿和茶葉。《福樂智慧》寫道:“要是[從]中國來的商隊砍倒自己的旗子,千萬種珍寶從何而來?”喀喇汗王朝與遼朝相互聘問相當頻繁,並結為姻親,一直保持著友好的關係。貿易往來不斷,每當春天,“大地鋪上綠毯,契丹商隊運來了中國的商品”。喀喇汗王朝同高昌回鶻汗國和西夏是近鄰,也應有更多的交往,但史籍所留下的記載較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