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寺石窟

馬蹄寺石窟

馬蹄寺石窟它位於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城東南80餘公里的臨松山中,是中國的佛教重要石窟之一。計有北寺、南寺、千佛洞、金塔寺和上、中、下觀音洞等處。各處相距數公里至10餘公里不等。因山崖石質屬粗紅砂岩,不便雕刻,故絕大多數為泥塑。1996年國務院公布馬蹄寺石窟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馬蹄寺石窟馬蹄寺石窟
馬蹄寺石窟是一規模宏大的石窟群體。它包括七個小石窟群,迤邐近三十公里,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民間傳說:天馬下凡時一蹄落在了這裡的一塊岩石上,踩下了一隻蹄印,寺院由此而得名。馬蹄寺石窟群,包括千佛洞、南北馬蹄寺、上中下觀音洞和金塔寺七個小石窟群。每個小窟群,多的有三十餘窟,少的有兩窟,總共有七十多窟。這些石窟中最早的建於晉代,是敦煌人郭某及其弟子所鑿,先為郭的隱居講學處,後人增塑像佛,鼎盛時期曾有僧眾三百多人。到了明朝永樂年間改名普光寺,寺內原存的金鞍、龍袍,系清代乾隆賜給的御物。馬蹄石窟由於歷史悠久,同敦煌的莫高窟、安西的榆林窟齊稱為河西佛教勝地的三大藝術寶窟。

建造特色

馬蹄寺石窟馬蹄寺石窟
石窟寺的創建年代迄無定論。據《晉書·郭□傳》載,東晉人郭某曾“東遊張掖……,隱於臨松薤谷,鑿石窟而居”。《甘州府志》則有“石洞鑿者郭□及其弟子,後人擴而大之加以佛像”之說。從洞窟形制和造像風格上判斷,金塔寺和北寺、千佛洞的部分洞窟大約創建於5~6世紀。其中一些洞窟可能在 5世紀初或更早。所以,一般認為馬蹄寺石窟可能與北京沮渠蒙遜創建“涼州南山石窟”這一記載有關。此外,大量洞窟北魏至明清歷代建設或重修。

各處石窟以金塔寺保存最完整。洞窟坐北朝南,開鑿在馬蹄寺西北15公里山谷中高約60米的崖壁上,現存2箇中心塔柱式窟。東窟高7米,寬12.4米,殘深10.5米。中心柱座基之上分3層造像。下層四面各開1個圓券形龕,龕內塑一坐佛,龕外兩側脅侍除北麵塑二弟子外餘三面均為二菩薩,龕楣上方各懸塑飛天6~8身。中層每面開3個小龕, 除東西兩面中間龕內塑交腳佛外,每龕內各塑一坐佛;西面南側龕內為釋迦苦修像,其龕外南側脅侍為一天王,此外各龕外兩側均為菩薩立像。上層北東南三面均塑10坐佛10菩薩,西面為元代補塑5坐佛。四面壁間以影塑坐佛、供養菩薩填補。西窟高4.3米,寬10米,殘深4米,形制與東窟相仿。中心柱四面僅下層各開1個大龕,東、南面龕外兩側塑一菩薩一天王,余皆為二菩薩。中層東、南、 西、北面居中分別塑倚坐佛、坐佛、半跏菩薩和交腳佛,其兩側除北麵塑4菩薩4弟子外均為8菩薩。上層塑5佛、供養菩薩等。

北朝石窟較多地集中在千佛洞。位於馬蹄寺東北約3公里的崖壁上,共10餘窟。第2、8窟為中心塔柱式,塔柱四面分 4層造像,現存部分北魏、北周的造像和壁畫。第1、4窟類似新疆克孜爾石窟的龜茲式窟形,現存造像塑於北魏或西魏,經後代重修。第6窟內初唐石雕一立佛二弟子二菩薩,高約3米。位於馬蹄山東崖的馬蹄寺北寺,計有大小窟龕30多個,多為北朝和西夏、元、明以來的殘窟。第8窟名藏佛殿,規模最大,深33.5米,寬26.3米,開龕40餘個,大約建於西夏至元代。此外僅第1窟藥王洞、第4窟北坐佛洞殘留一些元代造像和壁畫。南寺和上、中、下觀音洞各有4~6窟不等,開鑿時期雖早,但均僅剩殘窟。

造像藝術上最富於特點的當推金塔寺造像,雖經後代裝修,仍多保持原作風貌。人物臉型豐圓,高鼻樑,嘴小唇薄,肩寬體壯,造型飽滿剛健。佛像莊重安詳。菩薩裸上身,裝飾華麗,形容俊美。懸塑的飛天,裝束與菩薩相同,身軀扭曲作V字形,略顯古樸稚拙,雖不如北魏以來的飛天輕盈自如,靈動多變,卻也真切感人。整窟造像結構嚴整,統一和諧,富麗堂皇,以圓雕高浮雕影塑和彩繪相結合的手法,層次分明地塑造了眾多的佛教人物形象,充分顯示出5世紀前後中國早期石窟雕塑藝術的高度成就。

馬蹄山

馬蹄寺石窟馬蹄山

馬蹄山古名臨松山,又名丹嶺山青松山。位於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北距張掖市65公里,是集石窟藝術、祁連山風光和裕固族風情於一體的旅遊區。遠在西漢初年,是匈奴阿育單于的避暑勝地。

馬蹄寺位於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北距張掖市65公里,因傳說中的天馬在此落有馬蹄印而得名。是集石窟藝術、祁連山風光和裕固族風情於一體的旅遊區。石窟始建於北涼,由勝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觀音洞七處組成,共有70餘處窟龕。其獨特之處在於千佛洞有500多個摩崖佛塔窟龕,規模宏大。馬蹄寺環境秀麗,山青、水秀、峰奇、洞異堪稱四絕。遊客在這裡旅遊還可以住裕固族帳逢,喝青稞酒,吃手抓肉,體驗草原遊牧民族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歷史地位

馬蹄寺石窟馬蹄寺石窟

建築歷史

石窟寺的創建年代迄無定論。據《晉書·郭□傳》載,東晉人郭□曾“東遊張掖……,隱於臨松薤谷,鑿石窟而居”。《甘州府志》則有“石洞鑿者郭□及其弟子,後人擴而大之加以佛像”之說。從洞窟形制和造像風格上判斷,金塔寺和北寺、千佛洞的部分洞窟大約創建於5~6世紀。其中一些洞窟可能在5世紀初或更早。所以,一般認為馬蹄寺石窟可能與北京沮渠蒙遜創建“涼州南山石窟”這一記載有關。此外,大量洞窟為北魏至明清歷代建設或重修。

歷史地位

馬蹄寺石窟是一規模宏大的石窟群體,它包括七個小石窟群,《甘鎮志》講“神驥足跡”。民間傳說:天馬下凡時一蹄落在了這裡的一塊岩石上,踩下了一隻蹄印。寺院由此而得名。如今這塊蹄印石被保存在馬王殿內。馬蹄寺石窟群,包括千佛洞、南北馬蹄寺、上中下觀音洞和金塔寺七個小石窟群。每個小窟群,多的有三十餘窟,少的有兩窟,總共有七十多窟。馬蹄石窟由於歷史悠久,同的莫高窟、安西的榆林窟齊稱為河西佛教勝地的三大藝術寶窟。

石窟佛像

馬蹄寺石窟石窟佛像

據佛經記載,阿難釋迦牟尼叔父斛飯王之子,是釋迦牟尼的堂弟,後隨釋迦牟尼出家並為其侍從二十餘年。阿難長於記憶,被稱為"多聞第一"。在石窟造像中,往往以翩翩少年的形象出現。弟子迦葉高3米,據佛經記載,迦葉是古代印度摩揭陀王國舍城人,為婆羅門種姓,後來出家為僧,成為釋迦牟尼的弟子之一,因他少欲知足,常行頭陀行,故quot;頭陀行第一"。這兩尊石雕,形神兼備。從那有神的眼睛、富有表情的臉型上刻畫出了兩者不同性格與年齡。恰到好處的衣紋線條,充分展現了衣料的質感和人體的體型美特徵,專家們稱他們為"具有雄偉健實氣魄的唐代傑作。"8號窟開鑿於北涼時期,窟深6米,寬6.25米,高4.7米,中心柱東南兩壁分五層開龕造像,下層龕內塑佛,龕外塑二脅侍菩薩,上四層各塑五佛像,中心柱南面剝落出的早期壁畫為釋迦、多寶並坐說法圖,為北魏作品,二佛左右繪普賢、文殊菩薩,龕上方繪的是交腳彌勒菩薩。釋迦、多寶佛端莊慈祥,交腳彌勒儀態大方,二菩薩頭束高髻、寶冠、蛾眉風眼,上身裸露,肩披紅巾,腰裹長裙,雙腿直立,腰部扭妮,展示出人體線條美,此畫有北魏典型?quot;秀骨清像"特色,為千佛洞壁畫精品。1號、2號洞窟位於南段,開鑿於北涼時期,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1號窟內塑一站佛,是北魏時期的原作。2號窟平面長方形,深4.5米、寬5.6米,高4.2米,中心方柱細長秀拔直通窟頂,壇基以上每面分四層開龕造像,下層四面中央各開一圓龕,龕內各塑一坐佛,龕外兩側各塑一脅侍菩薩,龕楣外兩側塑高浮雕飛天,專家們說:這種表現形式為莫高窟所未見,是本地區造像的一大特色。上三層每面各設一長龕,塑佛3尊,均結跏跌坐,龕兩端用高浮雕蓮花生童子做裝飾,使方柱顯得格外華麗,柱頂左、右兩側各繪十尊佛,考古考家們說,這些造像雖經後代重妝,有所殘損,但仍不失早期造像的光彩與魅力。窟內三面壁上遺存歷代的壁畫達6層之多,最外層為明代所繪,正壁繪五佛並坐像,南北兩壁畫四菩薩,下方繪十八羅漢,為密宗風格,採用鐵線描的手法,線條剛勁有力,比例適度,造型完美,是明代壁畫的珍品。

石窟群

馬蹄寺石窟馬蹄寺石窟群

馬蹄寺石窟群,從東晉郭某和他的弟子在那裡開鑿以來,歷經北魏、北周、隋、、宋(西夏)、元、、清、民國到現在有1600多年的歷史了,它是我們甘肅歷史悠久的藝術價值很高的文物古蹟之一。

千佛洞西南行約一公里許,就是南北馬蹄寺石窟群,山林郁秀處長滿蒼松和灌木山花的山崗,把馬蹄寺分隔為南北兩寺。北寺規模較大,建築宏偉,香菸最盛,是整個馬蹄寺石窟的中心和主體。又名馬蹄北寺,普光寺。是馬蹄寺石窟群的主體部分。明朝永樂十四年皇帝賜名為普光寺。據史書記載,石窟開鑿於晉代,郭禹鑿石窟隱居,著書講學,後人擴大石窟,成為名寺。普光寺石窟群由眾多石窟組成,有三十三天石窟、藏佛殿馬蹄殿馬王殿藥師佛殿等人文景觀,距今約有一千六百年的歷史。原來系漢傳佛寺,自元代演變為藏傳佛教。寺院在信奉藏傳佛教的地區享有一定聲譽,是河西走廊的佛教勝地,在宗教藝術上專家學者們認為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三位一體,開了全國佛教藝術的先聲。普光寺在明朝永樂十七年,通過欽差大臣啟奏皇上,請求賜匾額之際,恰收到了南方軍事取得勝利的報告,皇上甚為喜悅,於是賜名為普光寺

馬蹄寺石窟群中的金塔,位於大堵麻河西岸,在一條名叫刺溝的山谷深處,從刺溝口向里走便有一片高約100米以上褐紅色絕崖,金塔寺石窟就開鑿在距地表約60米的崖壁中部。向上有一條211級的陡峭石梯可達;兩個洞窟均座北向南。中有棧道連通。從洞窟的形狀、塑像、壁畫的風格看,都屬北魏時期。其中東窟的規模較大,藝術價值也高。洞窟深廣都在六米左右,中央方形塔柱,直通窟頂,幾乎占據了窟頂大部分容積,四周只有可容兩人並行的通道。這座方形塔柱,四面開龕供佛,在龕和群像之間,滿飾飛天和供養菩薩,都是彩塑,立體感很強,而且表現出軀體結實豐滿,表情生動自然,形態優美多姿。特別彩塑飛天,前身、兩腿飛舞的飄帶,離開了龕壁,別具一格,栩栩如生,國內獨一無二。敦煌莫高窟的飛天,只有彩繪和影壁,沒有這樣立體彩塑的,這種彩塑飛天進一步表現了極大的想像力和創造性。

馬蹄寺石窟群包括千佛洞、南北馬蹄寺、上中下觀音洞和金塔寺七個小石窟群。每個小窟群,多的有三十餘窟,少的有兩窟,總共有七十多窟。據鑑定,其中北朝9窟、隋朝1窟、西夏3窟、元朝19窟、明朝2窟,其餘為清朝遺窟。這些石窟中最早的建於晉代,是敦煌人郭某及其弟子所鑿,先為郭的隱居講學處,後人擴而大之,增塑像佛,鼎盛時期曾有僧眾三百多人。到了明朝永樂年間改名普光寺,寺內原存的金鞍龍袍,系清代乾隆賜給的御物。馬蹄石窟由於歷史悠久,同敦煌的莫高窟、安西的榆林窟齊稱為河西佛教勝地的三大藝術寶窟。從馬蹄寺溯馬蹄河西去,一路山谷雜樹叢生,野花滿地,到了山谷盡頭,懸崖峭壁上冒出一股細流,沿崖直下。古人詩中所寫“花飛泉落水流香”即此。懸崖飛泉,是祁連山雪水沿山石縫隙滲聚而成,天睛時,遠遠望去,可以清楚的看見這一奇景。在高山上,有一大石矗立,從下看去,活像一位高高在上俯視下界的巨人,稱為石佛,又是一大奇景。馬蹄寺環境秀麗,山青、水秀、峰奇、洞異,堪稱四絕。遊客在這裡還可以飽覽裕固族風情——住裕固族帳逢,喝青稞酒,吃手抓肉,體驗草原遊牧民族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修繕保護

馬蹄寺石窟馬蹄寺石窟

馬蹄寺加固維修工程總投資460餘萬元,由國家文物局投資。工程主要對馬蹄寺北寺3號石窟“三十三天”石窟的岩體進行了加固,同時對一些裂隙、塌陷處進行了填補和修繕。

馬蹄寺石窟群位於甘肅省張掖市南,由千佛寺、馬蹄寺南寺、馬蹄寺北寺、上中下三處觀音洞金塔寺等共七大部分組成。這一石窟群創建於十六國時期,經歷代開鑿擴建,現保存有北魏、隋、唐、元、明、清等朝代的塑像、壁畫等珍貴文物,是我國石窟寺建設發展史上的一處典型代表。馬蹄寺北寺“三十三天”石窟分布在高2米-40米的崖體上,共7層21龕窟,洞窟開鑿規模宏大,是馬蹄寺石窟群中的標誌性建築,在我國石窟營造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馬蹄寺石窟群北寺岩體加固工程,傾注了建築職工和文物保護研究人員的心血和辛勤勞動。施工期間,主管部門和建設、施工、監理單位嚴格遵守《文物保護法》《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各負其責,不僅對每道工序都繪圖、照相,強化施工管理,確保工程質量,而且在塑像、壁畫外圍採取了防砸、防碰、防污染等有效措施,使加固修繕工程2006年9月12日竣工後,沒有發生一起塑像、壁畫受損和被污染的現象。為了修繕聞名遐邇的“三十三天”洞窟甬道,聘請民間石匠鑿建了防滑台階,用東北紅松更換了原來的扶手,確保了文物和遊客的安全。

藝術特色

造像藝術上最富於特點的當推金塔寺造像,雖經後代裝修,仍多保持原作風貌。人物臉型豐圓,高鼻樑,嘴小唇薄,肩寬體壯,造型飽滿剛健。佛像莊重安詳。菩薩裸上身,裝飾華麗,形容俊美。懸塑的飛天,裝束與菩薩相同,身軀扭曲作V字形,略顯古樸稚拙,雖不如北魏以來的飛天輕盈自如,靈動多變,卻也真切感人。整窟造像結構嚴整,統一和諧,富麗堂皇,以圓雕高浮雕影塑彩繪相結合的手法,層次分明地塑造了眾多的佛教人物形象,充分顯示出5世紀前後中國早期石窟雕塑藝術的高度成就。

著名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中國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開鑿的,多建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從北魏至隋唐,是鑿窟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在唐朝時期修築了許多大石窟,唐代以後逐漸減少。
印度石窟 埃洛拉石窟群|阿旎陀石窟|埃勒凡塔石窟|巴格石窟|巴雅石窟|加爾利石窟|坎赫里石窟 |象島石窟|阿旃陀石窟|耶奧拉石窟
中國石窟 阿爾寨石窟|安岳石窟|阿艾石窟|埃肯石窟|北齊石窟文化|巴中摩崖造像|彬縣大佛寺|柏孜克里克石窟|炳靈寺石窟|北石窟|柏孜克力克千佛洞|八峰崖石窟|北魏石窟寺|炳靈石窟|昌馬石窟|朝陽洞石窟|潮音洞石龕窟|蒼龍山石窟|大佛寺石窟|大象山石窟|大足石刻|大足石窟|大佛崖石窟|奉先寺洞窟|法華寺石窟|飛來峰石刻|法鏡寺石窟|固原須彌山石窟|鞏縣石窟|廣元千佛崖|廣元皇澤寺石刻|瓜州榆林窟|龜茲石窟|鞏縣石窟寺|河西石窟|皇甫公窟|華岩洞石窟造像|虎頭寺石窟|鴻慶寺石窟|劍川石窟|夾江千佛崖|金燈寺石窟|交河故城及附近石窟|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石窟|開河寺石窟|克孜尕哈石窟|克孜爾尕哈石窟|拉日石窟|拉梢寺摩崖造像|柳埠千佛崖石刻|洛陽龍門|靈岩石窟|龍山石窟|龍游石窟|龍門石窟|龍門藥方洞|龍門萬佛洞|蓮花洞石窟|靈應石窟寺|馬家河石窟|馬蹄寺石窟|麥積山石窟|南龕石窟|南岩石龕|南響堂山石窟|牛角寨石窟|南石窟|盤山石窟|七佛洞石窟|千佛寺石窟|千佛岩石窟|千佛洞石窟|潛溪寺|邛崍石窟|四川石窟|宋代以後的雲岡石窟|森木塞姆石窟|森木賽姆石窟|燒窯峪石窟|石堂會石窟|陝北石窟|勝金口石窟|掃帚嶺石窟|四大石窟|水泉石窟|石崆寺石窟|石鼓峽石窟|吐峪溝石窟|天梯山石窟|天龍山石窟|托乎拉克埃肯石窟|萬佛堂石窟|伍山石窟|萬佛山石窟|響堂山石窟|懸空寺石窟|西龕石窟|隰縣千佛洞|須彌山石窟|西華山石窟|仙佛寺石窟|雲岡石窟|雲門山石窟|榆林窟|緣獅洞石窟|智覺寺石窟|鎮川懸空寺石窟|鐘山石窟|張家溝門石窟
其他國家 巴米揚石窟

絕壁上的藝術:石窟(一)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隱修,因此僧侶們選擇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開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

絕壁上的藝術:石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