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葉

迦葉

迦葉,第一祖大迦葉尊者,摩竭國人也。姓婆羅門,父名飲澤,母字香志。

概述

迦葉迦葉
與瓶沙王競富,唯讓一犁;共摩竭以爭饒,更逾千倍。積長者之貝玉,祈請樹神;獲貪女之金珠,莊嚴塔像。載誕金光之子,結成金色之妻。果合前緣,深扶宿願。雖為貴偶,乃無欲情。欲求出家,澤志聽許。便投世尊,發弘誓願。上法受戒,清貞守素。無愛無欲;常行頭陀。世尊在日,命坐付衣,常於眾中稱嘆第一

內容

爾時大迦葉告諸比丘曰:“佛已荼毗,金剛舍利,非我等事。何以故?自有國王大臣長者居士求最勝福田者,自當供養。我等宜當結集法寶,無令斷絕,為未來世作大照明,紹隆正法。”
爾時迦葉作大神通,往須彌頂而說偈曰:如來諸弟子,且莫般涅盤。若得神通者,當赴於結集。
說是偈已,則擊撾銅。撾銅之中而傳此偈,聲遍三千大世界。得神通者,悉皆赴集。聖眾既驚,遂揀內閒三藏、外達五明、足滿六通、智圓四辨者。其數四百九十有九,悉集王舍城耆闍崛山賓缽羅窟,此雲七葉岩。
爾時阿難為漏未盡,當被跋闍比丘有他心智,則便觀察知:“阿難兄有欲漏故,未及眾聖,不得入會。”時阿難比丘當自念言:“我事如來亦無缺犯,為自有漏,不及眾數。”思惟是事,曉夜經行。明相出時,身體疲極。兼臥之次,頭未至枕,得證果位。心生歡喜,則往賓缽羅窟,擊其石門。
爾時迦葉在於窟中問:“是何人敲我此戶?”答言:“是侍者比丘阿難。”迦葉語曰:“汝漏未盡,不得入來。”阿難答言:“我已證無漏。”迦葉報言:“汝既證無漏,可現神變以遣眾疑。”爾時阿難則騁神通,從鑰孔入,得在眾會,添數五百。
案《育王經》云:“迦葉告阿庠世王:‘我今欲集如來三藏。願大王為我檀越。”王言:“願大聖集如來三藏,無有遺余,不捨慈悲,受我供養。
阿庠世王為結集主時,諸比丘則從座起,諮問長老大迦葉:“於三藏中先集何藏?”迦葉語云:“當集修多羅藏。”迦葉白聖眾言:“此阿難比丘多聞總持,有大智慧。常隨如來,梵行清淨。所聞佛法如水傳器,無有遺余。佛所讚嘆,聰敏第一。宜可請彼集修多羅藏。”大眾默然允之。
迦葉告阿難曰:“汝於今者宜宣法寶。”阿難躬受敬諾,觀察聖心而說偈曰:比丘諸眷屬,離佛不莊嚴。猶如虛空中,眾星之無月。說是偈已,禮眾聖足,則升法座。
案《七事記》云:“爾時阿難當升座已,尊諸相好,現身如佛。眾見此瑞,則生三疑。一謂大師慈悲故,從涅盤起,為我等輩宣甚深法。二謂他方諸佛知我釋迦奄化故,而來此中宣揚妙法。三謂阿難轉身成佛,為眾說法耶?爾時阿難而說是言:‘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某城某處,說某經教,乃至人天等作禮奉行。’阿難則下法座,卻複本身。諸菩薩等知是世尊加被,眾疑悉遣。時迦葉問諸比丘:‘阿難所言不錯謬乎?’諸比丘皆云:‘不異世尊所說。’於是迦葉請優波離集毗尼藏,次命迦旃延集阿毗曇藏,迦葉則入願智三味。觀所集法藏,皆無欠少。因茲流布而不斷絕。”
阿庠世王懺悔經有三種阿難。一阿難陀,此雲慶喜,持聲聞法藏,於上二乘隨力隨分。二阿難陀跋羅,此雲慶喜賢,持中乘法藏,於上大乘隨力隨分;於下小乘客與兼持。三名阿難陀婆伽羅,此雲慶喜海,持菩薩大乘法藏,於下二乘容與兼持。
又台教中有四阿難。何等為四?一者慶喜阿難,結集藏教。二者賢阿難,結集通教。三者典藏阿難,結集別教。四者海阿難,結集圓教。論其本也,唯一金龍尊佛;語其邊也,分四阿難弟子。
梵語阿難,此翻無染。阿者無也,難者染也。論此無染,亦分為二。一者斷除煩惱,名為無染。二者出離修證,名為無染。斷除煩惱無染是名傳教阿難,出說修證無染是名傳禪阿難矣。
阿難問師:“傳佛金蝠外,別傳個什摩?”師喚阿難,阿難應喏。師曰:“倒卻門前剎竿著!”
阿庠世王請師說法,師受請升座,良久乃下。王問師:“何故不為弟子說?”師云:“大王位崇名重。”
迦葉尊者闡一乘而利物,弘二教以度人。實得他心,終無我想。說法住世四十五年,度無量眾。乃告阿難言:“如來正法眼付囑於我,我今年邁,持佛僧伽犁衣入雞足山,待慈氏一生。汝受佛囑,弘揚正法,勿令斷絕。聽吾偈曰:
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
何於一法中,有法有非法。
爾時迦葉說是偈已,遂入王舍城,等阿庠世王。王寢不遇,留言付於門者,令奏王知云:“吾當往雞足山矣。”準《西域記》云:“此山三峰,如仰雞足”,故因此立號也。
迦葉尊者於此山上以草敷坐,結跏而已,作是念言:“今我此身著佛所與糞掃之衣及持僧伽梨等,經於五十七俱低,六十百千歲,慈氏佛出世,不令其朽壞。”作是念已,遂語山曰:“若阿庠世王與阿難來,山當為開,令其得入。若歸去後,復當還合。”言訖,便入滅盡定,應時大地六種震動。
爾時阿庠世王於睡夢中見殿梁折,遂則驚覺。時執扃之使奏王知云:“大迦葉辭王,往雞足山,欲入涅盤。過王殿寢,未敢奏聞。”王聞此語,遂生悲泣。云:“朕何薄佑!諸聖涅盤,不得睹見。”則詣竹園精會,禮阿難足,借問迦葉所在。遂命阿難同往雞足。王到山已,山自開闢,迦葉在中,全身不散。王乃敕諸力士積諸香薪,欲庠維之。阿難白大王曰:“摩訶迦葉以定持身。待於彌勒下生,捧付僧伽梨竟,方入涅盤。如今切不可焚也!”王聞是語,以種種供養,心生悲戀,然後禮辭定身。卻命阿難入於王舍城。阿庠世王與阿難才出此山,山合如故。
師入滅時,當此土周第八主孝王五年丙辰歲矣。淨修禪師贊曰:
偉哉迦葉,密傳佛心。
身衣一納,口海千尋。
威儀庠序,化導幽深。
未逢慈氏,且定雞岑。
尊者因外道問:“如何是我我?”者曰:“覓我者是汝我。”外道曰:“這個是我我,師我何在?”者曰:“汝問我覓。”尊者一日踏泥次,有一沙彌見,乃問尊者:“何得自為?”者曰:“我若不為,誰為我為?”
《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有個小故事說迦葉尊者和佛心心相通: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 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