駝山石窟

駝山石窟

駝山石窟是中國北周至唐代佛教石窟寺。在山東省青州市西南的駝山主峰東南崖壁上。共有大小石窟6處,摩崖造像群1處,葬窟1座,造像638尊。開鑿於北周末年至唐長安三年(703)。元初道教占據駝山寺,改建成昊天宮。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駝山石窟駝山石窟
駝山石窟位於山頂南面,共有五座洞窟和一處摩崖造像,總計造像638尊。最大者通高約6米,最小者不足30厘米,造型神態各異,種類繁多,雕鑿技藝精湛。造像題材,按其形象和銘文的記載,主要可以分作如下幾類:一是西方三聖像;二是釋迦牟尼像;三是千佛像;四是觀世音菩薩像;五是天王、力士像;六是供養人像,是出錢造像的人為自己或為其親人刻出的供養像。
駝山石窟保存最多最完整的是隋代造像,共有四個窟,即第二、三、四、五窟。另外,在第五窟北面的摩崖造像中也有隋朝的造像。
第一、二窟為方形平頂,3面有壇基,壇上刻一鋪像。第三窟最高大,進深2.5米,刻西方三聖像,主尊阿彌陀佛像高達5米,形象豐滿圓潤,脅侍菩薩高3.94米,頭戴花冠,飄帶下垂,著長裙,形象渾融圓潤。左右壁刻滿千佛像。第四窟刻西方三聖,門兩傍刻力士。大勢至菩薩頭戴寶瓶高冠,頸下有連環狀項鍊,帔帛下垂於腹又上卷至肘,身前有細緻纓絡。長裙曳地,滿飾圖案的裙帶從中垂下,充分表現了隋代菩薩的特徵。北壁有供養人。第五窟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和力士,其中菩薩面相豐潤,身材曲線欹斜,出水式的長裙,都汲取了唐代造型藝術之美。

石窟景點

第一、四窟

駝山石窟駝山石窟
第一、四窟均為唐代作品。第1窟高1.9米,寬2.3米,深4.1米。
由本尊、二弟子、四菩薩、二脅侍、二力士組成,造像似非同期完成。本尊螺形高髻,面相豐滿,頸佩蓮花瓣項圈,身著輕薄質地的袈裟。菩薩高髮髻,面相豐滿而秀美,頸下瓔珞,手臂佩釧,袒上身,胸部豐滿,斜披帛帶,右手持鮮花,體態呈曲線,立於蓮座上,顯示出盛唐造像的風格。窟左右側有4個小龕,造像間有3處題記,一為長安二年(702)青州刺史尹思貞“謹施淨財於駝山寺敬造石佛像”;一為長安二年任玄覽造觀音像;一為長安三年李懷膺造像。這些題記提供了第1窟開鑿的準確年代。葬窟為空窟,平面呈“L”字形,門高1.7米、寬1.5米。各窟前原有出廈建築,現已無存。
第四窟破壞地比較厲害,佛、弟子、菩薩頭部都已殘。殘存部分的風格跟二、三窟造像不同,應是唐代開鑿。
第二、五窟
第二、五窟開鑿時間晚於第3窟。第2窟高4米,寬3米,深3.5米,基座僅0.1米。主體造像為本尊、二脅侍、二力士,窟壁有千佛像。第5窟高1.2米,寬1米,深0.8米,主體造像為本尊、二脅侍,窟壁有10佛像。這2窟造像風格相同,造像面部較為豐滿,頸部有橫線。本尊著斜衽袈裟,端坐成入定狀。二脅侍頭戴高冠,冠側出較大的寶繒,頸佩連珠狀項環,長裙拽地。刻於窟門的二力士,手舉短劍,形象勇猛。雕像中有頭戴小圓帽,身著翻領大衣,腰束寬頻,腳穿軟底尖頭皮靴的西域人形象。這些形象與河北曲陽修德寺出土隋代菩薩裝飾相同。造像雕刻刀法圓潤,彩繪顏色仍存,具有隋代造像的特點。
駝山第二窟為中型窟,正面刻
一佛二脅侍菩薩,旁壁上刻有千佛像和供養人像。阿彌陀佛結跏跌坐,螺形髮髻,面相圓潤,內著僧祗支,外穿褒衣博帶袈裟,袈裟上用赭石色繪出田相衣紋,手施無畏與願印。兩脅侍菩薩均戴雕刻精美的高冠。面帶微笑,冠帶長長的垂至肩部,頸部戴連珠狀的項鍊,帔帛下垂於胸腹間,然後上卷至肘部,身前極細緻的瓔珞,由右肩下垂至腿部。長裙曳地,正中有寬博的裙帶垂下。這樣的衣紋和圖案,為隋代菩薩造像裝飾的一般特徵。此窟東壁有一供養人像,著翻領,窄袖的大衣,無開胯,腰間有扣,扣下束帶,帶上刻連珠形圖案,足著尖頭皮靴。此為一胡人形象。說明當時青州一帶有胡人在此活動。門邊兩位力士,赤裸上身,手執兵器,怒目圓睜,極富威懾色彩。
第三窟
駝山第三窟為一佛二菩薩像和341尊千佛像。駝山石窟中第三窟開鑿年代最早,屬北周末年(見圖)。高7.5米,寬4.5米,深6米,基壇高1.2米,尖拱形頂。主體造像為本尊及二脅侍,並有千佛像。本尊面容清秀,頸無橫線,著褒衣博帶大衣,結跏趺坐。二菩薩頭戴高冠,冠帶下垂,面目清秀,頸佩如意狀項圈,長裙拽地,瓔珞較為簡單。千佛像由小龕組成,每龕1~3尊,龕旁有造像人題名。造像雕刻刀法為平刀直切式,具有極濃的北朝風格。壇基上有6處題名,其中中部“大象主青州總管柱國平桑公”題名,證明該窟的開鑿時間為北周末年。
正中為阿彌陀佛,它高約6米,是山東省現存最大的佛像。結跏趺坐,面相圓潤,螺髻,有白毫相,眉毛細長,雙目微閉,目光下斂,帶有沉思的神情,內著僧祗支,胸前結帶,外穿褒衣博帶式袈裟。袈裟上有紅色彩繪。手施無畏與願印。在壇基上有“大像主青州總管柱國平桑公”的題記。據《隋書》卷47《韋世康傳》記載:“世康從父弟操,字元節,剛簡有風概,任周致位上開府光州刺史。高祖為丞相,以平尉遲迥功,進位柱國,封平桑郡公,歷青荊二州總管,卒謚曰靜”。由此可知,這個大像的開鑿人就是北周末年平定尉遲迥功而被晉升為柱國,封為平桑公,做青、荊二州總管的韋操。

著名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中國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開鑿的,多建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從北魏至隋唐,是鑿窟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在唐朝時期修築了許多大石窟,唐代以後逐漸減少。
印度石窟 埃洛拉石窟群|阿旎陀石窟|埃勒凡塔石窟|巴格石窟|巴雅石窟|加爾利石窟|坎赫里石窟 |象島石窟|阿旃陀石窟|耶奧拉石窟
中國石窟 阿爾寨石窟|安岳石窟|阿艾石窟|埃肯石窟|北齊石窟文化|巴中摩崖造像|彬縣大佛寺|柏孜克里克石窟|炳靈寺石窟|北石窟|柏孜克力克千佛洞|八峰崖石窟|北魏石窟寺|炳靈石窟|昌馬石窟|朝陽洞石窟|潮音洞石龕窟|蒼龍山石窟|大佛寺石窟|大象山石窟|大足石刻|大足石窟|大佛崖石窟|奉先寺洞窟|法華寺石窟|飛來峰石刻|法鏡寺石窟|固原須彌山石窟|鞏縣石窟|廣元千佛崖|廣元皇澤寺石刻|瓜州榆林窟|龜茲石窟|鞏縣石窟寺|河西石窟|皇甫公窟|華岩洞石窟造像|虎頭寺石窟|鴻慶寺石窟|劍川石窟|夾江千佛崖|金燈寺石窟|交河故城及附近石窟|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石窟|開河寺石窟|克孜尕哈石窟|克孜爾尕哈石窟|拉日石窟|拉梢寺摩崖造像|柳埠千佛崖石刻|洛陽龍門|靈岩石窟|龍山石窟|龍游石窟|龍門石窟|龍門藥方洞|龍門萬佛洞|蓮花洞石窟|靈應石窟寺|馬家河石窟|馬蹄寺石窟|麥積山石窟|南龕石窟|南岩石龕|南響堂山石窟|牛角寨石窟|南石窟|盤山石窟|七佛洞石窟|千佛寺石窟|千佛岩石窟|千佛洞石窟|潛溪寺|邛崍石窟|四川石窟|宋代以後的雲岡石窟|森木塞姆石窟|森木賽姆石窟|燒窯峪石窟|石堂會石窟|陝北石窟|勝金口石窟|掃帚嶺石窟|四大石窟|水泉石窟|石崆寺石窟|石鼓峽石窟|吐峪溝石窟|天梯山石窟|天龍山石窟|托乎拉克埃肯石窟|萬佛堂石窟|伍山石窟|萬佛山石窟|響堂山石窟|懸空寺石窟|西龕石窟|隰縣千佛洞|須彌山石窟|西華山石窟|仙佛寺石窟|雲岡石窟|雲門山石窟|榆林窟|緣獅洞石窟|智覺寺石窟|鎮川懸空寺石窟|鐘山石窟|張家溝門石窟
其他國家 巴米揚石窟

絕壁上的藝術:石窟(二)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隱修,因此僧侶們選擇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開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

絕壁上的藝術:石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