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元千佛崖

廣元千佛崖

廣元千佛崖是四川境內規模最大的石窟群,摩崖造像始於北魏時期,歷經了近1500年,在高45米,南北長200多米的峭壁上,布滿了造像龕窟,重重疊疊13層,密如蜂房。只是在1935年修築川陝公路時,有一半以上的造像被毀,如今僅存的龕窟有400多個、大小造像7000餘軀。千佛崖臨江而建,頗為壯觀,川陝路從其下方通過,形成了江、路、山、佛的有機統一。

簡介

廣元千佛崖廣元千佛崖
廣元千佛崖位於廣元市城北5公里的嘉陵江東岸,古棧道險閣——石櫃閣就在崖南頭,與皇澤寺隔江相望。千佛崖是四川境內規模最大的石窟群。1961年4月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佛崖摩崖造像始於北魏時期,歷經了近1500年,在高45米,南北長200多米的峭壁上,布滿了造像龕窟,重重疊疊13層,密如蜂房。據清鹹豐四年(1854年)碑文記載,全崖造像達“一萬七千有奇”。可惜在1935年修築川陝公路時,一半以上造像被毀。現僅存龕窟400多個及大小造像7000餘軀。全崖造像以大雲洞為中心,分南北兩段。南段龕窟有:大佛洞蓮花洞牟尼閣千佛洞睡佛龕多寶佛龕接引佛龕、供養人龕、神龍大佛、如意輪觀音、單身佛窟等;北

廣元千佛崖廣元千佛崖

段龕窟有:三世佛龕、無憂花樹窟、彌勒佛龕、三身佛龕、節行僧龕、菩提像窟、伎樂天人窟、地藏王龕力士龕盧舍那佛龕十一面觀音像、阿彌陀佛龕、飛天窟、清代藏佛洞等。

大雲洞居於千佛崖中心位置,規模最大,總計造像234尊,左右兩壁雕有148尊蓮花觀音像,窟正中一大佛立像為彌勒佛。據說該尊彌勒佛是武則天的化身像。唐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正式登基時,白馬寺法明和尚薛懷義等12名和尚為迎合武則天當皇帝的需要,撰寫《大雲經》呈武則天。《大雲經》中稱武則天是彌勒佛降生,應代替李唐做皇帝。武則天看後大喜,親筆作序,頒布於天下,且令各州要營造大雲寺,以珍藏《大雲經》。因武則天生於利州,當地百姓就在千佛崖造大雲洞,並且刻了這尊彌勒佛立像和後壁龕中二聖——高宗李治、武則天。按中國傳統應男左女右,而該二聖的排列是女左男右,佛龕男高女低,這體現出設計者的巧妙構思。
現在廣元市文物管理所修建完善了崖壁樓閣走道,有階梯攀登,可通達各龕窟參觀。

地理位置

廣元千佛崖廣元千佛崖位於廣元市城北5公里的嘉陵江東岸,古棧道險閣——石櫃閣就在崖南頭,與皇澤寺隔江相望。千佛崖是四川境內規模最大的石窟群。

風格

廣元千佛崖廣元千佛崖
千佛崖早期的石窟造像屬於北朝石窟造像體系,風格近於陝西長安、甘肅麥積山一帶的石窟藝術,形象古樸凝重,線條雄渾而簡潔。隋唐時期的造像常以“天龍八部”入窟,可見作為佛教的主要護法神,他們是在隋唐時代才普遍為人們所接受的。

唐代佛教彌陀淨土思想盛極一時,千佛崖石窟造像中也體現了這一特色,有多處阿彌陀佛和極樂淨土的主題造像。另外初唐以後,密教傳入中土,千佛崖石窟中也有不少密教造像,如毗盧遮那佛、藥師琉璃光如來、十一面觀音、四臂觀音等典型的密教本尊造像。

唐代為千佛崖造像最輝煌的時期,以後的造像一般多為補塑、原窟重塑或重新裝飾,偶有零星新添,其藝術價值卻遠遜於前朝了。

傳說

唐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正式登基時,白馬寺法明和尚薛懷義等12名和尚為迎合武則天當皇帝的需要,撰寫《大雲經》呈武則天。《大雲經》中稱武則天是彌勒佛降生,應代替李唐做皇帝。武則天看後大喜,親筆作序,頒布於天下,且令各州要營造大雲寺,以珍藏《大雲經》。因武則天生於利州,當地百姓就在千佛崖造大雲洞,並且刻了這尊彌勒佛立像和後壁龕中二聖——高宗李治、武則天。

廣元千佛崖武則天
《大雲經》基本講述了這么一個故事:
淨光天女曾在同性燈佛那裡聽過大涅盤經,由此因緣釋迦佛在世時生為淨光天女,再次聽聞佛法深義。後世舍天身(注意原文是天形,不是無形)生為女人成為國王,得到轉輪王統領疆土的四分之一(注意原文是所統領處,不是所統領除),得大自在,受持五戒(不是受持王戎),成為優婆夷,教化所屬的城鄉男女老少受持五戒、守護正法,摧伏外道的各種邪見異見,作菩薩事業。為了今後度化眾生,淨光天女在釋迦佛時受天女身聽聞佛法深義。
暗示出武則天就是彌勒菩薩轉世,要成為女王,天下之人都將崇拜歸順。

十一面觀音

十一面觀音

廣元千佛崖十一面觀音
十一面觀音在六觀音之中,主救濟、破修羅道,給眾生以除病、滅罪,求福現世利益。總之為除惡向善,引導佛道之菩薩。十一面觀音的經典主要有二種四部,即北周保定四年(564)天竺僧耶舍崛多譯《十一面觀音神咒經》,唐永徽四年(653)阿地瞿多《陀羅尼集經》卷四之經,唐顯慶元年(656)玄奘譯《十一面神咒心經》。此三種經其實都是出自《金剛大道場經》同本異譯,唐慧沼還對玄奘譯本作過《義疏》。唐不空譯有三卷本《十一面觀自在菩薩心密言念誦儀軌》。北周譯經後並未滸,初唐高宗、武周時僅三年間即出兩經,而十一面觀音畫像亦現,如敦煌石窟就從初一直到西夏,都有此經變壁畫流行。

關於觀音十一個頭面之寓義表征,一說以為以左右十面表示因位十地,最上一面表十一地佛果,以便使一切眾生轉明為十一品,得十一地佛果。藏傳佛則有一說,羅剎鬼有十個腦袋,非常狂妄自大,觀音變成十一個頭,將其降服(《造像量度經》)。

經中說持誦此《神咒經》,現世可得十種果報,或如《念誦儀軌經》說可得十種勝利。即離諸病、如來攝受等。經中還說可得臨終見佛、不墮地獄。不非命終,得生極樂世界四種功德。這些功德勝利,使十一面觀音信仰迅即播揚。現陝西西安花塔寺(原寶慶寺)、天津薊縣獨樂寺、河南洛陽龍門、山西太原天龍山、四川資中、新疆吐魯番、甘肅敦煌石窟為多。

十一面觀音的造像標準,諸經描述極為接近。耶舍崛多、阿地瞿多、玄奘所譯皆出一本,自然大同小異。其中皆說須用白旃檀作像,當前三面作菩薩容,左三面為忿怒相、右三面狗牙上出,後一面作大笑,頂上一面作佛面。慧沼釋疏為:前三面慈相,見善眾生面慈心,大慈與樂;左三面嗔面,見惡眾生而生悲心,大悲救苦;右三面白牙上出面,見淨業者發希有贊,勸進佛道;後一面暴大笑面,見善惡雜穢眾生而生怪笑,改惡向道;頂上佛面,對習行大乘機者而說諸法,究竟佛道。

古棧道

廣元千佛崖廣元千佛崖
三峽古棧道

棧道千里,通於蜀漢。”(《戰國策·秦策》

三峽大壩蓄水之前,當航船行駛在三峽峽谷之中,到處可見絕壁上的棧道。在風箱峽“風箱”一側的絕壁上,鐫刻著八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天梯津隸”、“開闢奇功”。這八個大字所描述、讚美的就是被稱為“三峽三謎”之一的古棧道。

棧道這種常見於險峻山區的道路形式,中國古已有之,而目前所知的最早記載是在戰國時期。《戰國策·秦策》中秦昭王的丞相范雎稱“棧道千里,通於蜀漢”,可知棧道在當時已經十分發達了。相傳秦國所修的金牛道,便是中國最早的棧道。當然,不止在中國,國外也有棧道。據《大唐西域記》記載,唐玄奘取經路上越蔥嶺時曾過懸渡山棧道,這條所謂的棧道就是在懸崖的石壁上鑿一些石眼,欲過之人手拿兩個木橛子,雙手交替插石眼而過。那種棧道,沒有過人的膽量和力氣,斷然是過不去的。目前看來,棧道在中國最為發達,而且集中於山巒重疊、道路艱險的秦巴地區。

大佛洞

廣元千佛崖廣元千佛崖
大佛洞又稱大佛岩洞,位於橫溪鎮鄭橋村西,坐西朝東,以洞山奇大和傳說中佛像之巨大而得名。整個洞區分露天和不露天兩部分,縱深310米,最寬處200米,最高處150米,洞口成半月形,洞避呈弧形,外高內低,洞底套有18個小洞,大的可鋪床、設桌,小的不能容身,難測其深。洞內說話回音繚繞盤鏇,久久不息。

巨洞冬暖夏涼,四季如春,蚊蠅皆無。洞內有一泉水,清澈甘洌,常年不竭,人稱仙水,可供游觀者飲用。泉水左旁有一石塊,形狀極像龜。明期間,洞中曾有一巨佛,耳朵可讓小孩出入,膝蓋可任人鋪床祈夢。傳說每逢十五,神龜夜間避人出洞賞月,一次,大佛喬裝凡人,見面與之搭言,神龜誤以為凡人知,速變岩龜。洞露天部分是一座4000多平方米的園林,樟柏參天,靜謐清幽。兩側洞避懸崖。對稱上升,數百小洞交疊,風景獨特。

每逢雨天,這裡會出現世上罕見的一景,雨天沿山體陡壁至洞檐直瀉而下,在寬180米,高30米的]半月形洞口,形成巨大的水簾瀑布,其勢如銀河落天,耀人眼目,聲如鼓樂齊,撼人心;而在寒冬季節,滴下的雨水凝成支支巨大的冰柱,懸掛於洞檐,遠看似銀簾,又成巨洞的一大奇特風景。

蓮花洞

廣元千佛崖廣元千佛崖
北魏孝昌年間(公元525—527年)所造,因窟頂刻有一朵巨大的蓮花而名。

該洞一佛二弟子均呈立姿,為釋迦牟尼率二弟子遊說講經之像,大弟子迦葉手握錫杖,身著厚重寬大的袈裟,似經過艱辛歲月的長途跋涉。左右菩薩頭戴蓮花寶冠,姿態優美。

南壁上方有高僅2厘米的小千佛,刻工精細,造型生動。下層第二龕內有兩幅精美的佛傳故事,上有飛天起舞。

窟外門楣處刻有火焰紋,中刻一獸形鋪首,雕工精湛。左上方有明代河南巡按趙岩題“伊厥”二字。

三世佛龕

廣元千佛崖三世佛龕

摩崖平頂方形雙層龕。外龕高158厘米、寬24O厘米、深134厘米。
該龕正壁中刻主像釋迦佛(現在佛),左刻迦葉佛(過去佛),右刻彌勒佛(未來佛)。

三佛間侍立迦葉、阿難。釋迦佛背光上方,浮雕二尊相向單跪於祥雲之上的飛天。飛天兩側,各有六尊小佛。

龕頂懸寶蓋,蓋側刻拍板羯鼓排蕭箜篌琵琶圓鼓銅鈸法螺篳篥等諸般樂

西部石刻藝術明珠

廣元千佛崖廣元千佛崖
千佛崖位於四川省廣元市城北4公里的嘉陵江上游東岸。全崖造像南北長388米,最高處距地面45米,現保存有870多個窟龕,7000多尊造像,窟龕重疊分布,密如蜂巢,最多達到14層,是四川境內規模最為宏偉的石窟群。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佛崖石窟,題材豐富,雕刻技藝精湛,造像精美,可與同時期中原北方石窟相媲美,是西部地區重要的石窟群。它始鑿於北魏晚期,以後歷經西魏北周隋代的不斷開鑿,到了唐代臻於極盛,這個時期窟龕的數量占全崖造像的4/5,許多有代表性的窟龕大多開鑿於此時。五代以後趨於衰落,宋、元、明、清多為妝鑾佛像之舉,清代續有雕鑿,其開鑿歷史綿延1400餘年,被譽為中國西部歷史石刻藝術明珠。

歷代石刻藝術博物館

廣元千佛崖廣元千佛崖
廣元千佛崖位於廣元城北5公里處的嘉陵江東岸,嘉陵江古棧道上的石櫃閣險關,就在千佛崖的南頭。如今窟區南北長338米、老川陝公路以上高45米,洞窟54個,龕819個,造像5300餘尊。最著名的洞窟為大佛洞、藏佛洞、睡佛洞、大雲洞等。其實,作為四川境內最宏偉的佛教石窟造像之一,早在清代就有《三巴金石錄》、《金石苑》等書收入了有關千佛崖的碑刻題銘等。日本人大村西崖所著的《中國美術史·雕塑篇》也收錄了不少有關千佛崖的資料。
1914年,法國人色伽蘭、法占、拉狄克等人組成考古調查團,沿著劍門蜀道來到了川北重鎮廣元境內。當他來到城北臨江而起的千佛危崖上時,頓時被眼前所見的壯觀景象驚呆了!只見整個崖壁從嘉陵江面一直到一百多米高的崖頂,布滿了重重疊疊、密如蜂房一般的造像龕窟,細數之下,竟達13層之多。他們把這次調查的成果收入1923年至1936年於巴黎陸續出版的《中國考古調查團調查圖錄》之中,算得上最早將古蜀道上的石窟藝術介紹到西方世界的人。
千佛崖石窟造像群始鑿於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形成規模,其後宋、元、明、清歷代均有補充完備,其歷史和藝術價值之高,洞窟開鑿歷時之長,受到中外學者的高度重視,素有“歷代石窟藝術陳列館”之稱。
廣元千佛崖廣元千佛崖
千佛崖早期的石窟造像屬於北朝石窟造像體系,風格近於陝西長安、甘肅麥積山一帶的石窟藝術,形象古樸凝重,線條雄渾而簡潔。隋唐時期的造像常以“天龍八部”入窟,可見作為佛教的主要護法神,他們是在隋唐時代才普遍為人們所接受的。唐代佛教彌陀淨土思想盛極一時,千佛崖石窟造像中也體現了這一特色,有多處阿彌陀佛和極樂淨土的主題造像。另外初唐以後,密教傳入中土,千佛崖石窟中也有不少密教造像,如毗盧遮那佛、藥師琉璃光如來、十一面觀音、四臂觀音等典型的密教本尊造像。唐代為千佛崖造像最輝煌的時期,以後的造像一般多為補塑、原窟重塑或重新裝飾,偶有零星新添,其藝術價值卻遠遜於前朝了。
據清鹹豐四年刻題記載,全崖造像總數有一萬七千餘尊,規模遠遠大於現在所能看到的部分。上世紀30年代,川陝公路興修至此,因為別無其它道路可選,只好對千佛崖臨江峭壁進行爆破施工,對整個石窟的破壞極大,計有四分之一的洞窟遭到損毀,令人扼腕嘆息。
與千佛崖隔嘉陵江相望的皇澤寺背靠的山崖上,也有為數眾多的石窟造像,其大小洞窟總計50個,造像1203尊。皇澤寺石窟與千佛崖石窟形制相類,時間前後也相差無幾,可判為同一個石窟群落。

石刻文化

廣元千佛崖石刻豐富多彩,古、多、精、美是它的特點。

廣元千佛崖廣元千佛崖
古,是其雕刻年代久遠,可溯源於東漢崖墓中的石刻圖像,據歷史記載它在南北時期開始興起,並且在唐宋時期達到頂峰,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因此它具有古樸的歷史韻味,體現出了豐富而又濃郁的歷史氣息。

多,是其數量居多,全縣有摩崖石刻造像105處,造像10萬尊左右,高3米以上的上百尊,5米以上的40多尊,15米以上的兩尊,經文40余萬字,至今保存較完好並具有一定規模和文物價值的石刻有45處,如此多的時刻體現出了安岳人民對石刻的執著和喜愛。石刻以佛教造像為主,也有少數道教造像和儒、釋、道三教合龕造像,這說明當時宗教已盛行於民間,並且人們已將它具體化,它也體現出各個時代人們的信仰。石刻的內容豐富,包括佛、菩薩、羅漢、金仙、供養人、力士伎樂、飛天、珍禽和各種護法神外,還雕刻有“經變圖”和古建築圖像,它從不同角度反映古代社會和世俗生活風貌。

廣元千佛崖廣元千佛崖
精,是其雕工精細,刀法嫻熟,技術精美,每一尊石刻都神態各異、炯炯有神。能工巧匠們將它們化靜為動,化虛幻為現實,並且都充滿著生命的氣息,生動而富有情趣。這些讓人充滿著想像力的鬼斧神工般的摩崖石刻仿佛在講述一個個遠古的故事,無不引人遐思。如此精美的石刻,不僅體現出了設計者高超的技藝,而且體現出安岳人民對雕刻藝術及技藝的熱愛與崇拜。

美,是其姿態美,形象美,氣質美,而且千姿百態。世界著名女作家韓素音女士就稱讚“紫竹觀音”為“東方的維納斯”。其獨特而優美的姿勢再加上精妙的彩繪,讓人覺得美不勝收,無論你在何處觀賞它,都感覺到它注視著你。八廟臥佛溝的臥佛,堪稱世界左側臥佛之最。它不僅身軀龐大,而且姿態怡然,頸枕花石枕,大耳垂掛一雙綻花耳環,雙目微閉,臉旁慈祥端莊,顯出坦然神情,令人對佛的美喟然浩嘆!這些都無一不展現出安岳人民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更顯示出他們博大的智慧。

廣元

廣元千佛崖廣元千佛崖
廣元古稱利州,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廣元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元人民對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

境內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即中國唯一女皇帝武則天的祀廟皇澤寺和被譽為“歷代石刻藝術陳列館”的千佛崖摩崖造像,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處,即觀音崖摩崖造像、鶴鳴觀道教石刻造像、覺菀寺唐代壁畫、紅軍石刻標語碑林和柳橋紅軍標語牌坊等。

有國家級風景區劍門蜀道(廣元是中心地帶),“天下雄關”劍門關,“三百里程十萬樹”的翠雲廊以及千仞絕壁之上的古棧道遺址等,境內還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唐家河、鼓城山森林公園、天中山森林公園等。

旅遊小帖士

景區簡介:廣元千佛崖位於廣元市城北5公里的嘉陵江東岸,古棧道險閣——石櫃閣就在崖南頭,與皇澤寺隔江相望。千佛崖是四川境內規模最大的石窟群。1961年4月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最佳旅遊季節:廣元千佛崖氣候涼爽。春夏兩季是最佳旅遊季節。

美食:劍門豆花稀飯、火燒饃、酸菜劍門豆腐木耳鮮花白玉雞片、核桃餅女皇蒸涼麵、蓉城鴛鴦

相臨景點:

廣元千佛崖廣元千佛崖
九寨溝風景區
亞丁風景區
四姑娘山
黃龍風景區
米亞羅風景區
僰人懸棺
五須海
松潘古城
蜀南竹海風景區
臥龍自然保護區
自貢恐龍博物館
塔公草原
跑馬山

相關圖片

廣元千佛崖廣元千佛崖
廣元千佛崖廣元千佛崖

著名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中國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開鑿的,多建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從北魏至隋唐,是鑿窟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在唐朝時期修築了許多大石窟,唐代以後逐漸減少。
印度石窟 埃洛拉石窟群|阿旎陀石窟|埃勒凡塔石窟|巴格石窟|巴雅石窟|加爾利石窟|坎赫里石窟 |象島石窟|阿旃陀石窟|耶奧拉石窟
中國石窟 阿爾寨石窟|安岳石窟|阿艾石窟|埃肯石窟|北齊石窟文化|巴中摩崖造像|彬縣大佛寺|柏孜克里克石窟|炳靈寺石窟|北石窟|柏孜克力克千佛洞|八峰崖石窟|北魏石窟寺|炳靈石窟|昌馬石窟|朝陽洞石窟|潮音洞石龕窟|蒼龍山石窟|大佛寺石窟|大象山石窟|大足石刻|大足石窟|大佛崖石窟|奉先寺洞窟|法華寺石窟|飛來峰石刻|法鏡寺石窟|固原須彌山石窟|鞏縣石窟|廣元千佛崖|廣元皇澤寺石刻|瓜州榆林窟|龜茲石窟|鞏縣石窟寺|河西石窟|皇甫公窟|華岩洞石窟造像|虎頭寺石窟|鴻慶寺石窟|劍川石窟|夾江千佛崖|金燈寺石窟|交河故城及附近石窟|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石窟|開河寺石窟|克孜尕哈石窟|克孜爾尕哈石窟|拉日石窟|拉梢寺摩崖造像|柳埠千佛崖石刻|洛陽龍門|靈岩石窟|龍山石窟|龍游石窟|龍門石窟|龍門藥方洞|龍門萬佛洞|蓮花洞石窟|靈應石窟寺|馬家河石窟|馬蹄寺石窟|麥積山石窟|南龕石窟|南岩石龕|南響堂山石窟|牛角寨石窟|南石窟|盤山石窟|七佛洞石窟|千佛寺石窟|千佛岩石窟|千佛洞石窟|潛溪寺|邛崍石窟|四川石窟|宋代以後的雲岡石窟|森木塞姆石窟|森木賽姆石窟|燒窯峪石窟|石堂會石窟|陝北石窟|勝金口石窟|掃帚嶺石窟|四大石窟|水泉石窟|石崆寺石窟|石鼓峽石窟|吐峪溝石窟|天梯山石窟|天龍山石窟|托乎拉克埃肯石窟|萬佛堂石窟|伍山石窟|萬佛山石窟|響堂山石窟|懸空寺石窟|西龕石窟|隰縣千佛洞|須彌山石窟|西華山石窟|仙佛寺石窟|雲岡石窟|雲門山石窟|榆林窟|緣獅洞石窟|智覺寺石窟|鎮川懸空寺石窟|鐘山石窟|張家溝門石窟
其他國家 巴米揚石窟

絕壁上的藝術:石窟(一)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隱修,因此僧侶們選擇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開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

絕壁上的藝術:石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