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寨石窟

阿爾寨石窟

阿爾寨石窟,又名百眼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鄂托克旗棋盤井鎮境內的一座孤立凸起的平頂紅砂小山上,因山體周圍分布眾多石窟而得名。阿爾寨石窟是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發現的規模最大的石窟建築群,是中國西夏至蒙元時期較大的石窟寺。也是中國唯一的草原石窟,被譽為“草原敦煌”。

基本信息

概況

阿爾寨石窟阿爾寨石窟

阿爾寨石窟是中國長城以北草原地區“碩果僅存的晚期佛教石窟遺蹟”,俗稱“百眼窯”,位於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公其日嘎蘇木西南30公里處,距烏蘭鎮有130公里,距烏海市50公里。

在茫茫大漠草原上,聳立著一座孤零零的紅砂岩石小山。該山東西長約400米,南北寬約200米,高出周圍地面約40餘米,在險峻的峭壁上分布著大大小小的石窟,尚存49座。

據初步研究,該石窟開鑿於西夏時期,盛於元朝,至明代還在延續使用。窟內現存近千平方米的彩繪壁畫,大部分壁畫屬藏傳佛教系統,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極高。窟內現存的藏文、回鶻蒙古文榜題,反映了古代多民族文化交流 。

名稱由來

阿爾寨石窟俗稱百窯,阿爾寨蒙古語“隆起的”、平地突起的“之意,蒙古人也稱”阿爾寨烏蘭烏蘇、“阿爾寨烏里雅蘇”、“阿爾寨阿貴”等。當地稱為阿爾寨的山崗有三處,即“蘇美圖阿爾寨”(有廟阿爾寨)、“伊克阿爾寨”(大阿爾寨)、“巴嘎阿爾寨”(小阿爾寨),阿爾寨石窟指蘇美圖阿爾寨 。

地理位置

阿爾寨石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阿爾巴史達林蘇木呼都格村東2公里,距旗政府所在地烏蘭鎮西北約130公里。地處阿爾巴斯山中,是鄂爾多斯高原與黃河河套地帶的交接處,。地理坐標為北緯39度52分,東經109度16分。

歷史

 阿爾寨石窟 阿爾寨石窟

1987年阿拉坦達來在《阿拉騰甘德爾》上稱阿爾寨為“阿爾迪爾”認為其始建年代在1616~1634年 。

有的學者認為石窟寺建造工程可能始於西夏時代或更早些 。

1993年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文物處組織專家對石窟寺的結構、壁畫進行了專門研究,認為阿爾寨石窟始鑿於北魏中晚期,經歷了西夏、蒙元、明三個興盛期,毀於明朝後期戰火 (明末佛寺毀於林丹汗西征鄂爾多斯之役)。

蒙元時期是阿爾寨石窟的全盛時期。成吉思汗晚年南征西夏時,曾在阿爾寨地區活動過。滅西夏之後,阿爾寨石窟即為蒙古人祀佛之地,又為祭禮成吉思汗之所。因此,在山頂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藏傳佛教寺廟,用於佛事和祭祀。

千手千眼觀音院始建於一九九五年,占地面積五千平方米,是呼和浩特地區漢傳佛教觀音道場之一。

特點

阿爾寨石窟是集寺廟、石窟、岩刻為一體的佛教建築群。儘管在歷史上有所損毀,但迄今為止,並沒有失去它的古老文化價值。佛像、佛雕仍然琳琅滿目,五彩繽紛,其特點與敦煌莫高窟榆林窟麥積山石窟頗為相似。

阿爾寨石窟的普遍特點是近似正方形,均為單間式,多數窟面壁中央鑿有1米見方、10厘米深的橢圓形佛龕,石窟面壁和左右牆壁底部留有長條台階。石窟內壁用摻加麥秸的粘泥抹平並塗白後畫滿了佛教諸神像、佛本身故事圖、供養圖等。

石窟間的峭壁上雕刻的佛塔中僅有一處為方形樓閣式佛塔,其餘造型全是統一的,是屬於中國現存佛塔五大類形之一的“喇嘛塔”,酷似北京妙應寺白塔及額濟納旗黑城遺址中的塔型。

文化與藝術

壁畫

阿爾寨石窟內部壁畫 阿爾寨石窟內部壁畫

阿爾寨石窟的壁畫內容主要有佛像、菩薩像、諸天鬼神像和藏傳佛教上師、高僧以及佛教本生、變相故事圖、供養人圖等。也有帝王、貴族、平民以及山川草原、飛禽走獸等內容。其中的《各族僧侶俗人等禮佛圖》最早將蒙古、藏、党項、漢等各族人物同繪於一圖,是中世紀草原地區各族人民友好相處的歷史寫照。

在題材方面,有表現真善美、假惡醜的畫面,如靜穆慈祥的菩薩和為非作歹的異教徒、獰惡醜陋的妖魔鬼怪等;有表現五馬分屍、烏鴉啄屍等宗教地獄圖和一些神話故事,還有大量的裝飾圖案和背光景色,造型十分逼真、莊嚴而富麗,向人們昭示著阿爾寨遙遠的輝煌。

阿爾寨石窟第28號窟中,西面牆上有一幅壁畫。有的專家認為是“蒙古族喪葬圖”,鄂托克旗旅遊局編制的《鄂托克旅遊》中介紹是“蒙古貴族喪葬圖”,阿爾寨石窟文化保護所製作的說明牌上介紹的是“蒙古帝王喪葬圖”,也有專家認為這幅壁畫是“成吉思汗安葬圖” 。

與之相串連的31號窟西側洞窟頂部鑿有精美天井圖案,內壁牆面壁畫留存最為完整,壁畫使用淡灰色的水彩顏料,這一點與其他壁畫有明顯的區別,而且還留有部分未畫完或沒有塗完顏料而短促停頓的痕跡。從內容上看,有佛本身故事圖,諸菩薩從八難中救渡眾生圖等。

文字

阿爾寨石窟中的回鶻蒙古文、梵文、藏文榜題,與敦煌莫高窟榆林窟保存的回鶻蒙古文榜題風格頗為相似,是研究中古蒙古文的珍貴資料。石窟內發現印有回鶻式蒙古文的土坯,從土坯凸出的文字來分析,原來是在土坯的模子底部刻寫了凹型文字,內容為蒙文瑪尼六字真言 。

建築

阿爾寨石窟的一角阿爾寨石窟的一角

阿爾寨石窟主要以第28號窟建築為主,因為它基本還保留著北魏石窟建築風格。從位置上看,這座石窟占據了整個阿爾寨石窟岩石最合適的位置。這是阿爾寨最古老的一眼石窟。壁畫顏料均屬古代石墨顏料,至今還遺存的壁畫中東西壁面上方諸神像大概為本尊、護法神像;西壁面上畫有馬首金剛、密集金剛等;東壁面上方畫有黃勝樂金剛、藍勝樂金剛、歡喜金剛等 。

與之相串連的31號窟,無論是從石窟的開鑿、壁畫的設計藝術風格,還是從石窟內設布局看,這座內外連串的石窟屬阿爾寨石窟群當中最晚期的遺存之一,並且壁畫裝飾工作進入結尾階段,而於1632年的戰亂中被半途而廢 。 

縱觀中國佛教文化史,大型佛教石窟建築一般都出現於早期,並且都經過不同歷史時期的修繕或擴建。在阿爾寨石窟群同樣可以隱約看到不同時期的痕跡。比如:15號窟門上側開鑿窟檐時刻掉了原有塔雕的一半,這足以證明其絕非同一時期之作。

保護

阿爾寨石窟 阿爾寨石窟

1978年鄂托克旗革命委員會公布阿爾寨石窟為文物保護單位。

1991年11月13日鄂托克旗人民政府批准阿爾寨石窟為旗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3年鄂托克旗人民政府批准阿爾寨石窟保護範圍是以石窟為中心,東西1000米,南北800米。

1996年5月28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7年正式成立阿爾寨石窟文化研究所。

2000年鄂托克旗人民政府公布阿爾寨石窟建築控制地帶為方圓3公里。

2003年3月2日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增補)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鄂托克旗人民政府把阿爾寨石窟保護範圍調整為南北1500米,東西1100米。

2008年成立阿爾寨石窟研究院。

著名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中國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開鑿的,多建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從北魏至隋唐,是鑿窟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在唐朝時期修築了許多大石窟,唐代以後逐漸減少。
印度石窟 埃洛拉石窟群|阿旎陀石窟|埃勒凡塔石窟|巴格石窟|巴雅石窟|加爾利石窟|坎赫里石窟 |象島石窟|阿旃陀石窟|耶奧拉石窟
中國石窟 阿爾寨石窟|安岳石窟|阿艾石窟|埃肯石窟|北齊石窟文化|巴中摩崖造像|彬縣大佛寺|柏孜克里克石窟|炳靈寺石窟|北石窟|柏孜克力克千佛洞|八峰崖石窟|北魏石窟寺|炳靈石窟|昌馬石窟|朝陽洞石窟|潮音洞石龕窟|蒼龍山石窟|大佛寺石窟|大象山石窟|大足石刻|大足石窟|大佛崖石窟|奉先寺洞窟|法華寺石窟|飛來峰石刻|法鏡寺石窟|固原須彌山石窟|鞏縣石窟|廣元千佛崖|廣元皇澤寺石刻|瓜州榆林窟|龜茲石窟|鞏縣石窟寺|河西石窟|皇甫公窟|華岩洞石窟造像|虎頭寺石窟|鴻慶寺石窟|劍川石窟|夾江千佛崖|金燈寺石窟|交河故城及附近石窟|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石窟|開河寺石窟|克孜尕哈石窟|克孜爾尕哈石窟|拉日石窟|拉梢寺摩崖造像|柳埠千佛崖石刻|洛陽龍門|靈岩石窟|龍山石窟|龍游石窟|龍門石窟|龍門藥方洞|龍門萬佛洞|蓮花洞石窟|靈應石窟寺|馬家河石窟|馬蹄寺石窟|麥積山石窟|南龕石窟|南岩石龕|南響堂山石窟|牛角寨石窟|南石窟|盤山石窟|七佛洞石窟|千佛寺石窟|千佛岩石窟|千佛洞石窟|潛溪寺|邛崍石窟|四川石窟|宋代以後的雲岡石窟|森木塞姆石窟|森木賽姆石窟|燒窯峪石窟|石堂會石窟|陝北石窟|勝金口石窟|掃帚嶺石窟|四大石窟|水泉石窟|石崆寺石窟|石鼓峽石窟|吐峪溝石窟|天梯山石窟|天龍山石窟|托乎拉克埃肯石窟|萬佛堂石窟|伍山石窟|萬佛山石窟|響堂山石窟|懸空寺石窟|西龕石窟|隰縣千佛洞|須彌山石窟|西華山石窟|仙佛寺石窟|雲岡石窟|雲門山石窟|榆林窟|緣獅洞石窟|智覺寺石窟|鎮川懸空寺石窟|鐘山石窟|張家溝門石窟
其他國家 巴米揚石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