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須彌山石窟

固原須彌山石窟

固原須彌山石窟位於寧夏六盤山脈北端,在固原市西北55公里處,海拔1700多米。這裡峰巒疊嶂,岩石嶙峋,曲徑幽深。自北朝、隋、唐至宋、明各代,在山的東麓開鑿的石窟多達130餘處,總稱為“須彌山石窟”。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須彌山石窟須彌山石窟

在寧夏固原縣須彌山南麓,有一百多處石窟,總稱“須彌山石窟”,“須彌”是梵文音譯,意為寶山。這裡峰巒迭嶂,岩石嶙峋。夏秋之際蒼松挺拔,桃李郁然,景色異常秀麗,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少有的風景區。具有重要藝術價值的北朝、隋唐時期的須彌山大型石窟藝術造像,就開鑿在“寶山”諸峰的峭壁上。它和名震中外的敦煌、雲崗、龍門石窟一樣,都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瑰寶。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與僅開鑿在一座石崖上的國內大多數石窟迥然不同的是,須彌山石窟開鑿在鴻溝相隔的8座石山上,格局奇特,而且各溝之間有梯橋相連。須彌山峰巒疊嶂,林木繁茂,傍有流水,風景秀麗,是西北黃土高原不可多得的風景區。各溝之間都已架梯搭橋,以方便遊覽。

地理位置

須彌山石窟位於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境內,座落在市城北55千米處六盤山支脈的寺口子河北麓的山峰上,須彌山屬六盤山脈,山基以紫色砂岩,砂爍岩及頁岩組成,海拔2003米,峰巒疊嶂,怪石嶙峋,山中流水,風景秀麗。是寧夏著名景區之一。
須彌山石窟是絲綢之路上著名的佛教石窟寺。為中國十大著名石窟之一。它始建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明等朝代繼續營造修繕,長期以來是自長安西行之路上第一個規模最大的佛寺遺址,被譽為“寧夏敦煌”。
須彌山石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最早叫逢義山,唐代時須彌山開始稱“景雲寺”,五代、宋、西夏、金、元至明初都沿襲這一稱謂。須彌山作為佛教稱謂和石窟的代名詞,當推宋代。

須彌山石窟須彌山石窟

須彌山石窟初創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477~499年),興盛於北周和唐代,是中國開鑿最早的十大石窟之一,也是古代絲綢之路沿線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其開鑿規模、造像風格、藝術成就可與大同雲岡、洛陽龍門等大型石窟媲美。歷經西魏、北周、隋唐續鑿及宋元明清各代修葺經營,成為中國古代長安至關外之間規模最大的一處佛寺禪院,歷時已有1500多年。
“須彌”原為梵文音譯,相傳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名山,在佛經中也稱為“曼陀羅”。也可稱為須米樓、蘇彌樓、須彌樓等,意譯“妙高”、“安明”、“善積”等,指印度傳說中的佛教名山。傳說中的須彌山高達200多萬里,相當於地球到月球的三倍,也就是說有200個我們所生存的地球摞起來那么高。須彌山在佛教中具有非常的意義,它又稱須彌樓,是古印度神話傳說中的名山。依據佛教理念,它是諸山之王,世界的中心。在中國它不光寧夏有,同時也是北京最著名的喇嘛黃教寺院的景觀之一。
佛教教義認為小千世界分為上、中、下三部分,即風輪、水輪、金輪,這裡的須彌山就是金輪。金輪為地面,地上有九山八海,是人類生活的地方。再往上的東、西、南、北四方,各有一座宮殿,表示四大部洲:即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再往上卻是布滿天文星座的茫茫宇宙,星際頂部(須彌山頂為天際)有一座別致的小壇城,這就是帝釋居住的聖地,即所謂的天堂。
佛經《時輪經》記載,地球是由風、火、水、土、空五種物質和七金山、須彌山等構成的。世界之最下為風輪,其上為水輪,再其上為金輪,即地輪。在藏族古老的苯教創世說中,有位名叫南喀東丹曲格的國王擁有地、水、火、風、空五種本源物質,法師把它們收集起來,放入體內,輕輕地哈氣,吹起了風,當風以光輪的形式鏇轉起來的時候就出現了火,火越吹越旺,火的熱氣和帶有涼意的風產生了露(水),在露珠上出現了微粒,這些微粒反過來又被風吹落,堆積起來形成了山。這就是須彌山的來歷。
石窟寺簡稱石窟,依山崖開鑿建造的佛教寺院建築,起源於印度,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和弟子們坐禪說法的場所,常被稱為“石室”,約在東漢以後隨佛教經西域傳入中國內地,北魏至隋唐為興盛期,各地開鑿大量新窟,唐朝以後漸衰,建築型式分為中心柱和無中心柱兩種,石窟就是在河畔山崖或石壁上開鑿出來的佛教寺院或僧舍,其內或雕刻或泥塑佛像,頂部和四壁敷以泥胎後繪畫或雕塑,石窟一般也稱之為石窟寺。
須彌山石窟的初創和發展也和中國北方其它石窟發展大致相同。須彌山石窟所處的位置自古以來就是中原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交通樞紐和戰略要地。“絲綢之路”開通後這裡又成為“絲綢之路”東段北道的必經之地,是由長安到西域的最短的必經之地。到了唐代,唐王朝為了加強邊疆防衛,又在這裡設立了“石門關”,直接制約著中原與西域的軍事與交通,使這裡有著“關中咽喉”之稱。宋代,這裡又是懷得軍的駐地平夏城(黃鐸堡)的險要關隘。須彌山地處北上大漠,西出西域的要道,是絲綢之路西出長安後第一座著名的佛教石窟聖地,也是著名的古石門關遺址所在。清《甘肅通志》載:“州北九十里須彌山上有古寺,松柏郁然,即古石門關遺址。”石門關,是隋唐前後著名的七關之一,為西北通往都城長安的要衝,是禁止中原及長安的門戶。

石窟特色

須彌山石窟現存石窟150多座,分布在連綿2公里的8座山峰上,自南而北大佛樓、子孫宮、圓光寺、相國寺、桃花洞、松樹窪、三個窯、黑石溝8區。北魏石窟集中於子孫宮,以第14、24、32、33窟為代表,多是3~4.5米見方的中心塔柱式窟。塔柱四面分層開龕造像,第32窟塔柱多達7層。第24窟塔柱上層龕內雕刻佛傳故事。

須彌山石窟須彌山石窟

北周石窟開鑿工程向北發展,集中於圓光寺、相國寺區域,規模大、造像精,現存主要窟有第45、46、51、67等窟,都是平面方形的中心塔柱式窟。塔柱每面各開一大龕,四壁亦開龕,有的一壁三龕,龕形雕飾華麗。第45窟和46窟是須彌山最繁麗的洞窟。第51窟由前室、主室和左、右耳室四部分組成,主室寬13.5米、高10.6米,是須彌山最大的中心柱式窟。後壁通寬的寶壇上並列3尊坐佛高達6米,雄偉壯觀,在現存北周造像中最罕見的傑作。隋唐時的石窟主要分布在相國寺以北、以唐代石窟數量最多,一般4~5米見方,沿正壁和左右壁設馬蹄形佛壇,成鋪的造像配置壇上,5尊或7尊,多至9尊,不另開龕。第105窟是一座大窟,俗稱桃花洞,主室內有近6米高的中心柱,柱四面和壁面開大龕,表現出磅礴的氣勢。第5窟(大佛樓)是一座巨大的摩崖造像龕。龕內倚坐佛像高達20.6米,是現存可數的唐代大佛像之一。須彌山保存著造像350餘身,題記33則,壁畫7處,明代石壁3通,是中國古代佛教藝術史上的一筆重要的遺產,對於石窟藝術和宗教文化的研究,是不可多得的珍貴實物資料。

時代特點

須彌山石窟最早開鑿的年代已無從查考。從石窟形制和造像風格判斷,大約開鑿於北朝中晚期,是中國開鑿最早的石窟之一,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據有關專家介紹,北朝至唐、宋,歷代都在這裡進行過大規模的鑿窟造像活動。先後開鑿石窟130多處,其中70多窟雕塑了造像。這些大大小小的石窟,依山附勢,錯落有致的分布在7座崖面上,迂迴曲折,綿延近兩公里,場面甚是壯觀。唐代據考證,到了唐代,這裡已經是頗具規模的佛教寺院了,人稱“景雲寺”。明朝正

須彌山石窟須彌山石窟

統年間,高僧綽吉汪速又建一座新寺,並上書皇帝請求賜名,於是明英宗又賜名“園光寺”,這就是須彌山石窟又叫“園光寺石窟”的原因。後來由於自然與人為的破壞,特別是海原大地震(1920),使石窟藝術遭到極大摧殘。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時,其中保存較為完整的只有20餘窟。它們主要是北魏、北周和唐代開鑿的,並集中在石窟南部和中部的大佛樓、子孫官、園光寺、相國寺和桃花洞五區。北魏北魏的石窟,大多集中在子孫官區的崖面上,從現存的造像窟來看,窟室為方形,室中方形塔柱四面分層開龕。這種形式的窟室,是從印度“支提”式石窟演化而來的。多是一佛二菩薩:佛像較大,居中端坐;菩薩矮小,侍立兩旁。但也有特殊情況,如須彌山開鑿最早的第十四窟,這裡的佛像有雕刻的也有彩繪的,除一個龕內為釋迦多寶佛外,其餘的龕內都是一尊佛像,沒有旁侍菩薩。縱觀這些造像,造法古樸,面形豐滿,與雲崗、敦煌石窟的早期造像有相似之處。第二十四與三十二窟開鑿年代比之稍晚,但這裡已是“標準的”一佛二菩薩。其造型特點,臉形清癯,體型修長,佛穿雙領下垂的大袍,菩薩穿漢式對襟袖襦,與十四窟大不相同。據我國著名學者潘夢陽先生撰文介紹,北魏孝文帝太和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服式改制:禁民穿“夾領小袖”的胡眼,一律改穿漢裝,並親自給群臣頒賜“冠服”,讓他們穿戴。所以,佛像的造型和衣著特點,正是太和改制後南朝漢式衣冠和“秀骨清相”的藝術風格,流傳到北方的反映。北周北周石窟,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造像之精美,在須彌山石窟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與北魏石窟相比,其最大的變化是中央塔柱小龕已不見,代之以大龕及髮鬢低平、面相方圓、兩肩寬厚、腹部鼓出的大型造像,給人以厚重敦實之感。現存造像最多的第四十五、四十九兩窟,有比真人還大的造像40餘尊,每龕內,有的是立佛,一般皆為一佛一菩薩。裝飾性的雕刻,如幔帳式的佛龕;龕邊龍嘴銜口的流蘇;龕頷上的各種小佛;龕座下手執各種樂器的伎樂人,或吹橫笛,或彈琵琶,或擊羯鼓。窟頂圍繞塔柱,還雕有一對相向手舞足蹈的伎樂飛天,披巾飄動,顯示了北朝音樂藝術的盛況。以上琳琅滿目的藝術精品,都是未加修飾的原作,十分珍貴。在這些石窟當中,標碼為五十一窟的北周時期所鑿的高達6米的一個一佛二菩薩造像,裝飾華麗,高大雄偉,實屬全國北周造像中罕見的雕塑精品。

石窟保護

須彌山石窟位於固原西北55公里寺口子北麓,始建於北魏,距今已有1400餘年歷史,現保存洞窟162座,1982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於長年受風雨地震等自然災害及人為影響,石窟佛像、彩繪壁畫出現大面積風化,文物被毀壞的速度逐年加快。今年6月6日,世界歷史遺蹟保護基金會公布寧夏固原須彌山石窟為“2008年全球百大瀕危文明遺址”之一。
為了搶救須彌山石窟文物,在國家發改委和國家文物局今年編制的《國家“十一五”搶救性文物保護設施建設專項規劃》中,將須彌山石窟環境綜合整治列入其中。根據專項規劃要求,國家將按照80%的比例補助建設資金近200萬元,地方出資150萬元,共投資350萬元用於須彌山石窟維修整治。
據須彌山文物管理所所長楊坤介紹,此次須彌山石窟文物保護和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將建設防護網6050米,鋪設砂石路1230米,修建防洪渠1840米,修建排洪涵洞3座,安裝岩石裂隙監測儀3套,圓光寺配置安防設備1套,新建文物庫房357平方米。該項工程建成後,須彌山石窟的防洪、防盜等主要問題將得到基本解決。

文人墨跡

最為引人注目的,是須彌山入口處高達20.6米的彌勒大座佛。它高坐於唐代大中三年(849年)開鑿的一個馬蹄形石窟內,身披袈裟,頭流螺髻;臉如滿月,雙耳垂肩,神情莊重,十分壯觀。這座大佛比雲崗石窟中最大的十九窟坐佛和龍門石窟的奉先寺盧舍那佛還高,是全國最大的造像之一。走近觀察,只見那佛高大魁梧,足有五六層樓高,耳朵有兩人高,眼窩直徑1米多,佛雖大,但雕刻卻十分的精緻。專家說,這完全是一塊完整的罕見巨石雕琢出來的,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和雄偉氣魄。唐代統治者提倡佛教,武則天曾下令全國各州建大佛寺,造大佛像。有學者推測,這等大佛可能是在武則天掀起的崇拜佛的浪潮中建造的。站在大佛的腳下,眼前似有雲霧繚繞,耳旁隱聽山泉叮咚,山石霧松組成大西北黃土高原上獨特的山水畫卷在須彌山現存的石窟中,題刻和墨跡雖然數量不算太多、但卻是唐“大中三年呂中萬”,宋“紹聖四年三月二十二日收復隴乾姚雄記”、“崇寧癸未”、西夏“奢單都四年”、金“大定二十一年”等,各個時期的題記和碑刻。這些碑刻、題記,不僅能使我們對石窟的歷史有更多的了解、還為今人研究唐、宋、金、西夏各代佛教傳播,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資料。
此外,國內絕大多數石窟都開在一面崖面上,而須彌山石窟卻開鑿在為洪溝間隔的7座山崖上,形成了數峰並舉、山形變幻、曲徑通幽、對景叢生的奇特布局。因而,隨著新聞媒體的不斷宣傳,這裡又必將成為一個很有價值的風景區。有人甚至預言:用不了多久,這裡就會成為中國西部的旅遊“熱點”。值得慶幸的是,當地政府已對此引起重視,目前須彌山石窟群所分布的各個山崖間,均已架梯搭橋,暢通無阻。遊客觀覽十分方便。

最佳旅遊季節

須彌山石窟的地理位置比較偏僻,所以選擇天氣比較好的季節去遊覽。一般來說夏季最佳,春秋也可,冬季就不太適合了。須彌山石窟同四大石窟不同,需要爬山,因此下雪的冬季和雨天都不太適合遊覽。遊覽時間夏天儘量避開中午,比較曬,需要補充大量的水。自駕車路不是特別好走,雨雪天氣最好小心.。觀光時儘可能不要吸菸,以免對洞體造成破壞。
景區外交通 從固原縣城乘坐公車到三營鎮(行程1個多小時),在鎮北的路口有車去須彌山(行程近1個小時)。旅遊淡季,從三營前往須彌山只能包車。
住宿 須彌山石窟地理位置比較偏僻,附近只有三營鎮是比較大的地方,但是根本不能滿足旅遊者的住宿要求,都是一些大車店。因此一般對住宿有點標準要求的都要回到固原城裡去住。固原城很小,幾條街道而已。在汽車站附近有四、五個比較大的賓館,如六盤山賓館等,標準間大概在100元左右。離汽車站兩站地的垂直街上有幾家新裝修的中擋賓館,我們住的是宏達賓館,設施也相當不錯...
門票價格及開放時間
門票價格:10元
開放時間:08:00-18:00

石窟藝術

石窟藝術是一種宗教文化,取材於佛教故事,興於魏晉,盛於隋唐。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羅藝術精華,融匯了中國繪畫和雕塑的傳統技法和審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漢化過程,是研究中國社會史、佛教史、藝術史及中外石窟藝術與佛教是十分密切的。石窟藝術是為當時信佛的人們服務的。因信仰佛教的各階級、各階層人物不同,他們所屬的佛教宗派也不一樣,因而在造像與壁畫的題材上,也要根據自己那一宗派的經典造像。所以石窟藝術的發展,因時間、地點的不同,發展情況也不一樣。如新疆石窟,除唐代或以後漢人所開的窟畫出一些大乘經變以外,其餘早期開鑿的各窟,全看不到反映大乘經中的故事造像。這些石窟群中,遺存到今天的雕像,主要是釋迦和菩薩等單獨的形象,其次則多是佛本生、佛本行(即如何苦行、忍辱、尋求解脫)等故事畫像。這些畫像多數是根據《聲聞藏》各經創造出的,與外國商人竺婆勒子竺法度學小乘教唯禮釋迦的記載相同,與法顯、玄奘等人所記天山南簏各國信仰小乘教的記錄也完全吻合。石窟藝術是佛教藝術,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發生、發展的過程,它所創造的像、菩薩、羅漢、護法,以及佛本行、佛本生的各種故事形象,都是通過具體人的生活形象而創造出來的。因而它不能割斷與歷史時期人們的生活聯繫,它不像其他藝術那樣直接地反映社會生活,但它卻曲折地反映了各歷史時期、各階層人物的生活景象。這應該是石窟藝術的一個特點。
評價
須彌山石窟是我區最大的石窟群,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洞窟162座,保存
須彌山石窟
有各代造像雕刻品、彩繪、壁畫、石刻題記的洞窟70餘座,造像350餘軀,漢藏文刻記12處,碑刻3方,殘碑11塊,尤其以北周和隋唐開鑿的大型廟窟的石雕造像最為精美。整個石窟呈扇型開鑿在自南向北八座山峰的東南崖面上,即:大佛樓區、子孫宮區、圓光寺區、相國寺區、桃花洞區、松樹窪區、三個窯區、黑石溝區。千百年來,須彌山石窟雕刻品長期遭受了風雨侵蝕,岩石風化,自然坍塌,地震破壞和人為的損壞,致使許多精美雕像已面目全非,甚至蕩然無存。雖然如此,須彌山仍有一大批規模較大的石窟造像比較完好的保存至今,在全同石窟造像中占有獨特的地位,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和精湛的藝術價值,是研究中國石窟藝術、民族宗教歷史不可多得的寶貴實物資料。2003年被自治區旅遊局評為AA級景點。

著名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中國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開鑿的,多建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從北魏至隋唐,是鑿窟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在唐朝時期修築了許多大石窟,唐代以後逐漸減少。
印度石窟 埃洛拉石窟群|阿旎陀石窟|埃勒凡塔石窟|巴格石窟|巴雅石窟|加爾利石窟|坎赫里石窟 |象島石窟|阿旃陀石窟|耶奧拉石窟
中國石窟 阿爾寨石窟|安岳石窟|阿艾石窟|埃肯石窟|北齊石窟文化|巴中摩崖造像|彬縣大佛寺|柏孜克里克石窟|炳靈寺石窟|北石窟|柏孜克力克千佛洞|八峰崖石窟|北魏石窟寺|炳靈石窟|昌馬石窟|朝陽洞石窟|潮音洞石龕窟|蒼龍山石窟|大佛寺石窟|大象山石窟|大足石刻|大足石窟|大佛崖石窟|奉先寺洞窟|法華寺石窟|飛來峰石刻|法鏡寺石窟|固原須彌山石窟|鞏縣石窟|廣元千佛崖|廣元皇澤寺石刻|瓜州榆林窟|龜茲石窟|鞏縣石窟寺|河西石窟|皇甫公窟|華岩洞石窟造像|虎頭寺石窟|鴻慶寺石窟|劍川石窟|夾江千佛崖|金燈寺石窟|交河故城及附近石窟|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石窟|開河寺石窟|克孜尕哈石窟|克孜爾尕哈石窟|拉日石窟|拉梢寺摩崖造像|柳埠千佛崖石刻|洛陽龍門|靈岩石窟|龍山石窟|龍游石窟|龍門石窟|龍門藥方洞|龍門萬佛洞|蓮花洞石窟|靈應石窟寺|馬家河石窟|馬蹄寺石窟|麥積山石窟|南龕石窟|南岩石龕|南響堂山石窟|牛角寨石窟|南石窟|盤山石窟|七佛洞石窟|千佛寺石窟|千佛岩石窟|千佛洞石窟|潛溪寺|邛崍石窟|四川石窟|宋代以後的雲岡石窟|森木塞姆石窟|森木賽姆石窟|燒窯峪石窟|石堂會石窟|陝北石窟|勝金口石窟|掃帚嶺石窟|四大石窟|水泉石窟|石崆寺石窟|石鼓峽石窟|吐峪溝石窟|天梯山石窟|天龍山石窟|托乎拉克埃肯石窟|萬佛堂石窟|伍山石窟|萬佛山石窟|響堂山石窟|懸空寺石窟|西龕石窟|隰縣千佛洞|須彌山石窟|西華山石窟|仙佛寺石窟|雲岡石窟|雲門山石窟|榆林窟|緣獅洞石窟|智覺寺石窟|鎮川懸空寺石窟|鐘山石窟|張家溝門石窟
其他國家 巴米揚石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