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寺石窟

千佛寺石窟

千佛寺石窟又稱萬佛寺、石空寺、千佛洞等。位於延安市黃陵縣西四十公里處的雙龍鎮峪村西,石窟開鑿於半山石崖間。此窟為單室窟,窟口處鑿石為三開間雕石作仿木構窟檐,明間寬2.02米,通寬。5.04米。檐柱為八角形,為寶裝復蓮住礎。柱頭之間以闌額相連,施四鋪斗拱,櫨斗出單抄,令供上施替木,上承檐枋。平柱上有3處宋崇寧年間下(1102~1106)遊人題記。

基本信息

地理

佛像壁刻佛像壁刻

千佛寺石窟位於俘丘山碧霞宮西北角。此處有岩突兀,頂平壁峭,人稱山上山,石山西南角建“即武當”石坊。石山四壁有摩崖題記(字)2餘處。西南壁間鑿滿大小佛龕、佛像,石山西壁有兩個石窟,窟內造成像均為四壁三鋪式,一佛居中,兩側侍立二弟子,二菩薩。南角有一尊菩薩保存完好,高髮髻,窟口呈不規則拱形,穹窿頂,鈽有藻井,窟內造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尊式組合。右壁力士保存較好,窟壁雕龕44個,像120尊,題記5處,千佛寺石窟始鑿於唐永隆元年.1963年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中國佛學、雕刻藝術研究有較高價值。

布局

又稱萬佛寺、石空寺、千佛洞等。位於延安市黃陵縣西四十公里處的雙龍鎮峪村西,石窟開鑿於半山石崖間。此窟窟檐為陝西石窟中保留完好的原物,是研究宋代建築的珍貴資料。石窟平面呈“凸”形,坐西向東,窟口為方形,寬2.4米,深2.6米,有佛像60餘尊。窟口左右有佛龕各一個,以二園柱與洞口隔成三間,成檐廊。上有二層斗拱。這是宋代的仿建築雕鑿,極為壯麗、精巧。中間是入口,走廊兩壁浮雕觀音菩薩像。石窟內高5.3米,寬9.3米,深12米。正中為佛龕,高3.38米,寬5.9米,深4.73米,內有大佛坐像12尊。中央坐釋迦牟尼,兩邊站立文殊、普賢二菩薩和迦葉、阿難兩弟子。窟項正中雕有千手千眼觀音一尊。窟內東西兩壁雕有高2.8米的立佛九尊,其中東壁有姿態優美的赤足持碗雕像。後壁有五百羅漢和一百徒從脬雕像,場面宏大,氣勢恢宏,並間以佛說法圖、磐涅圖。

菩提樹下悟道、普濟眾生等佛傳故事。東南壁雕有佛像24尊,東北壁有16尊。雕像比例協調,刀法流暢,質感強烈,尤其是頭、手、足的造詣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是雕塑藝術珍品。窟北壁前側為藥師佛,高2.55米。藥師佛左手持缽,右手施“療病印”,旁為七級浮屠,塔下為兩比丘,作昂首仰望狀。藥師佛上方為相向馭風而行的飛天像。一飛天右手托缽,一飛天左手托缽,均乘如意雲朵。

現狀

景點掠影景點掠影

據窟內題刻記載,該窟開鑿於宋代紹聖年間,距今已千年,具有很高的考古和研究價值。1956年8月6 日,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窟現為茂林修木環圍,夏秋之際,樹蔭婆娑,清涼無限,一派“禪房花木深”的超凡境界。石窟下臨黃畛公路,每日有從縣城發出的中巴車輛,便於觀光旅遊。據窟內題刻記載,該窟開鑿於宋代紹聖年間,距今已千年,具有很高的考古和研究價值。1956年8月6日,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窟現為茂林修木環圍,夏秋之際,樹蔭婆娑,清涼無限,一派“禪房花木深”的超凡境界。

佛龕

千佛寺石窟千佛寺石窟

濬縣大劍山風景區有座浮邱山,山上有座四米高的孤峭石崖,貌不偉岸,然而,載於 《中華名勝大詞典》 的千佛寺石窟就在這兒。山路迂迴,夕陽斜照。一跨進石窿院,只覺一片靜穆。兩棵古柏佇著,全然老僧入定。石崖的某個皺摺里,仍舊殘留自然造物的痕跡。壁上歷代雕造的佛龕,殘破不全。佛像百態,有下襟危坐的,有飄飄欲仙的,有的跨青獅,有的騎白象,有的伸手示意,似在弘揚佛法,有的面目猙獰,似在鎮妖祛怪。大的近二米,小的只寸許,真是一個佛的世界。石窟在前面,石門洞開,坐東向西,石柱上鐫刻著聯句:“鏨破混沌別幻出七寶莊嚴妙相;燒殘劫盡常存留千佛洞自在法身。”洞內大大小小近千尊石佛層相疊壁間,姿態各異雕飾精美。

歷史沿革

濬縣大劍山風景區有座浮邱山,海拔103米,山上有座4米高的孤峭石崖,貌不偉岸,然而,載於《中華名勝大祠曲》的千佛寺石窟就在這兒。山路迂迴,夕陽斜照。一跨進石窿院,只覺一片靜穆。

兩棵古柏佇著,全然老僧入定.石崖的某個皺摺里,仍舊殘留自然造物的痕跡。壁上歷代雕造的佛龕,殘破不全。佛像百態,有下襟危坐的,有飄飄欲仙的,有的跨青獅,有的騎白象,有的伸手示意,似在弘揚佛法,有的面目猙獰,似在鎮妖祛怪.大的近2米,小的只寸許,真是一個佛的世界。

石窟在前面,石門洞開,坐東向西,石柱上鐫刻著聯句:“鏨破混沌別幻出七寶莊嚴妙相;燒殘劫盡常存留千佛洞自在法身。”洞內大大小小近千尊石佛層相疊壁間,姿態各異雕飾精美。仔細辨認龕間的題記,"永隆元年”、“耀二年”……皆唐代年號。

文化意義

千佛寺石窟千佛寺石窟

從殘存碑刻和清代碑記考稽,千佛寺當建於勝唐。因寺內有千佛洞而得名。窟之洞有佛像千餘,故稱"千佛洞"。內供三世佛,仰復蓮花須彌座,洞壁有唐代唐高宗、武后年間的題詞,洞口有書法家程淓題"佛國"二字。洞前有卷棚頂拜殿為清代所建。千佛寺前院,有一孤山有石峰,高約4米,面積150平方米,南北兩端鑿石階數級。供遊人攀登。峰西南下建有一石坊,橫額書“即武當”三字。石峰巔有舊廟一間,內訖真武。千佛寺石窟歷史悠久,為中國石窟藝術瑰寶。1963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郭沫若同志親筆指示,要保護好千佛寺石窟,2001年與大石佛一起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56年8月6日,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窟現為茂林修木環圍,夏秋之際,樹蔭婆娑,清涼無限,一派“禪房花木深”的超凡境界。石窟下臨黃畛公路,每日有從縣城發出的中巴車輛,便於觀光旅遊。

相關詞條

張良廟 浦城橋陵
金絲大峽谷 小雁塔
長安博物館 延安清涼山

著名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中國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開鑿的,多建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從北魏至隋唐,是鑿窟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在唐朝時期修築了許多大石窟,唐代以後逐漸減少。
印度石窟 埃洛拉石窟群|阿旎陀石窟|埃勒凡塔石窟|巴格石窟|巴雅石窟|加爾利石窟|坎赫里石窟 |象島石窟|阿旃陀石窟|耶奧拉石窟
中國石窟 阿爾寨石窟|安岳石窟|阿艾石窟|埃肯石窟|北齊石窟文化|巴中摩崖造像|彬縣大佛寺|柏孜克里克石窟|炳靈寺石窟|北石窟|柏孜克力克千佛洞|八峰崖石窟|北魏石窟寺|炳靈石窟|昌馬石窟|朝陽洞石窟|潮音洞石龕窟|蒼龍山石窟|大佛寺石窟|大象山石窟|大足石刻|大足石窟|大佛崖石窟|奉先寺洞窟|法華寺石窟|飛來峰石刻|法鏡寺石窟|固原須彌山石窟|鞏縣石窟|廣元千佛崖|廣元皇澤寺石刻|瓜州榆林窟|龜茲石窟|鞏縣石窟寺|河西石窟|皇甫公窟|華岩洞石窟造像|虎頭寺石窟|鴻慶寺石窟|劍川石窟|夾江千佛崖|金燈寺石窟|交河故城及附近石窟|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石窟|開河寺石窟|克孜尕哈石窟|克孜爾尕哈石窟|拉日石窟|拉梢寺摩崖造像|柳埠千佛崖石刻|洛陽龍門|靈岩石窟|龍山石窟|龍游石窟|龍門石窟|龍門藥方洞|龍門萬佛洞|蓮花洞石窟|靈應石窟寺|馬家河石窟|馬蹄寺石窟|麥積山石窟|南龕石窟|南岩石龕|南響堂山石窟|牛角寨石窟|南石窟|盤山石窟|七佛洞石窟|千佛寺石窟|千佛岩石窟|千佛洞石窟|潛溪寺|邛崍石窟|四川石窟|宋代以後的雲岡石窟|森木塞姆石窟|森木賽姆石窟|燒窯峪石窟|石堂會石窟|陝北石窟|勝金口石窟|掃帚嶺石窟|四大石窟|水泉石窟|石崆寺石窟|石鼓峽石窟|吐峪溝石窟|天梯山石窟|天龍山石窟|托乎拉克埃肯石窟|萬佛堂石窟|伍山石窟|萬佛山石窟|響堂山石窟|懸空寺石窟|西龕石窟|隰縣千佛洞|須彌山石窟|西華山石窟|仙佛寺石窟|雲岡石窟|雲門山石窟|榆林窟|緣獅洞石窟|智覺寺石窟|鎮川懸空寺石窟|鐘山石窟|張家溝門石窟
其他國家 巴米揚石窟

延安市主要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