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馬石窟

昌馬石窟

昌馬石窟,位於玉門市昌馬鄉水峽村,是敦煌石窟的重要組成部分,類型為石窟寺及石刻。昌馬石窟開鑿於五代宋初,後曆元明又有續鑿和修復。原有石窟總計24座,分為上窖石窟和下窖石窟,現僅存四座洞窟。1981年,昌馬石窟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昌馬石窟昌馬石窟

昌馬石窟是敦煌石窟的重要組成部分(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和玉門昌馬石窟等),是莫高窟和榆林窟的姊妹窟。昌馬石窟開鑿於五代宋初,後曆元明又有續鑿和修復。

原有石窟總計24座,分為上窖石窟和下窖石窟。窟群包括大壩千佛洞和下窖兩處。窟內原有早期塑像及五代宋初之壁畫,現大壩石窟殘存窟皇,塑像和壁畫已毀。

位置

玉門市昌馬鄉水峽村西面緊靠村莊的地方,坐落著一座南北走向的約50米的山崖,山體南北長約500米。昌馬石窟,就坐落在這高高的山壁的最中央,離地面約25米。從石窟向南到昌馬鄉政府約5公里,從石窟向北到玉門鎮及312國道約70公里。

歷史

昌馬石窟昌馬石窟
昌馬石窟屬白堊紀泥岩層,石質鬆軟,狀如泥塊。大壩石窟早年已圮,現存下窖窟11個,鑿於峭壁之上。洞窟距地面約4.5米,自南向北排列。分南、北、中三段,南北兩端數窟遺物早已無存。中段第2、第4窟保存比較完整。洞窟形制為中心柱窟。中心柱每面開雙層完造像,大多已毀,留有殘跡。壁面原畫已毀,現存為西夏重繪。壁畫內容有坐佛、菩薩、騎獅文殊、騎象普賢、經變故事、供養天女、飛天、纏枝蓮花團花圖案等。因石窟毀壞嚴重,又無確鑿資料可據,其年代僅依形制和造像風格推斷,最早當為十六國時期的北涼,最晚為西夏所改繪的壁畫。

2012年12月,敦煌研究院在對昌馬石窟調查過程中發現了一幅北魏壁畫,按照此前昌馬石窟開鑿於五代宋初的歷史記載,此次發現將昌馬石窟歷史提前了數百年。

損毀

自然破壞

1932年12月25日8時45分,昌馬盆地發生了一起震級為7.7級的強烈地震,就在這次大地震中,昌馬上窖石窟的12座洞窟全部被震塌,石窟中的壁畫、彩塑等各種文物被全部損毀。而昌馬下窟石窟的大多數洞窟也被這次大地震損毀,只有4座洞窟倖存。

人為破壞

石窟內壁畫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些人為破壞,亂刻亂畫。甚至有人在石窟內居住,煙燻火燎。加之岩體滲水,引起的壁畫剝落等病害。

藝術價值

昌馬石窟昌馬石窟
昌馬石窟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從洞窟開鑿形成上看,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及新疆的石窟寺相似之處很多;從藝術價值上說,其彩繪和彩塑的手法新穎,形象逼真,風格色麗,大多數壁畫入選《河西石窟圖譜》,從洞窟的壁畫和雕塑內容看,主要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生產和生活狀況,當然在其中也滲透了較為濃厚的佛教思想。其藝術手法,與敦煌及新疆等古絲綢之路的石窟藝術手法極為相似。有些已經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也許是同時代或同類型的工匠所繪。

保護

昌馬石窟壁畫昌馬石窟壁畫
20世紀80時代開始,當地政府相繼投入資金對昌馬石窟進行了“封閉保護”。對石窟岩體進行加固,將山下的十畝耕地都征回進行平整,將沙石小道修成了柏油路,並在路旁刻了些石碑。同時,還僱傭石窟周邊農戶對石窟進行日夜看護。

1981年,昌馬石窟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9月,玉門市投資120萬多元對省級保護文物昌馬石窟進行維修加固。

開放

20世紀80年代開始,為了對僅存的4座洞窟進行保護,當地實施了“封閉保護”,對外“謝絕參觀”,這裡也被封藏“深閨”,鮮有人問津。

玉門市文體在對昌馬石窟周邊環境進行整治,待安防工程建設後才能考慮接待遊客。

著名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中國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開鑿的,多建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從北魏至隋唐,是鑿窟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在唐朝時期修築了許多大石窟,唐代以後逐漸減少。
印度石窟 埃洛拉石窟群|阿旎陀石窟|埃勒凡塔石窟|巴格石窟|巴雅石窟|加爾利石窟|坎赫里石窟 |象島石窟|阿旃陀石窟|耶奧拉石窟
中國石窟 阿爾寨石窟|安岳石窟|阿艾石窟|埃肯石窟|北齊石窟文化|巴中摩崖造像|彬縣大佛寺|柏孜克里克石窟|炳靈寺石窟|北石窟|柏孜克力克千佛洞|八峰崖石窟|北魏石窟寺|炳靈石窟|昌馬石窟|朝陽洞石窟|潮音洞石龕窟|蒼龍山石窟|大佛寺石窟|大象山石窟|大足石刻|大足石窟|大佛崖石窟|奉先寺洞窟|法華寺石窟|飛來峰石刻|法鏡寺石窟|固原須彌山石窟|鞏縣石窟|廣元千佛崖|廣元皇澤寺石刻|瓜州榆林窟|龜茲石窟|鞏縣石窟寺|河西石窟|皇甫公窟|華岩洞石窟造像|虎頭寺石窟|鴻慶寺石窟|劍川石窟|夾江千佛崖|金燈寺石窟|交河故城及附近石窟|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石窟|開河寺石窟|克孜尕哈石窟|克孜爾尕哈石窟|拉日石窟|拉梢寺摩崖造像|柳埠千佛崖石刻|洛陽龍門|靈岩石窟|龍山石窟|龍游石窟|龍門石窟|龍門藥方洞|龍門萬佛洞|蓮花洞石窟|靈應石窟寺|馬家河石窟|馬蹄寺石窟|麥積山石窟|南龕石窟|南岩石龕|南響堂山石窟|牛角寨石窟|南石窟|盤山石窟|七佛洞石窟|千佛寺石窟|千佛岩石窟|千佛洞石窟|潛溪寺|邛崍石窟|四川石窟|宋代以後的雲岡石窟|森木塞姆石窟|森木賽姆石窟|燒窯峪石窟|石堂會石窟|陝北石窟|勝金口石窟|掃帚嶺石窟|四大石窟|水泉石窟|石崆寺石窟|石鼓峽石窟|吐峪溝石窟|天梯山石窟|天龍山石窟|托乎拉克埃肯石窟|萬佛堂石窟|伍山石窟|萬佛山石窟|響堂山石窟|懸空寺石窟|西龕石窟|隰縣千佛洞|須彌山石窟|西華山石窟|仙佛寺石窟|雲岡石窟|雲門山石窟|榆林窟|緣獅洞石窟|智覺寺石窟|鎮川懸空寺石窟|鐘山石窟|張家溝門石窟
其他國家 巴米揚石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