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溝門石窟

甘肅合水縣境內石窟已發現18處,主要有北魏的張家溝門石窟、保全寺石窟、馬勺場石窟,北宋的安平寺石窟、楊華寺石窟和窯莊背石窟,金代的安定寺石窟和李家莊佛龕,明清的店溝口石窟、黑石溝石窟、東關石窟、菩薩崖石窟、陽坡石窟、藥王洞石窟等。

簡介

石窟官辦的不多,主要以民辦為主,修造時間一般較長,如蓮花寺石窟前後421年。

附註

張家溝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是目前隴東地區已知的最早石窟。8個拱形龕、均為一佛二菩薩。面部方圓,兩頰豐滿,肩寬耳大,頸項短粗,下鄂肥厚,高鼻深目。佛著右袒袈裟,裙擺繞膝搭於平台,手做禪定印,結跏跌坐。菩薩均戴花蔓冠,寬肩細腰,披天衣袒胸,佩戴瓔珞串珠,衣裙平行密集,跣足而立。所雕供養人均著長袍,腰系寬頻,足穿長筒皮靴,袖手恭立。服裝完全是北魏孝文帝拓披宏改革前鮮卑族的普遍著裝,與雲崗石窟太和年間所造的供養人相同。2號、3號佛龕之間,陰刻紀念銘文1方:“太和十五年太歲在未癸已朔三月十五日/佛弟程弘慶供養佛時造石龕像一軀”。太和十五年(491年)距今已有1600年歷史。當時魏孝文帝拓拔宏正在力圖漢化,造像開始出現“褒衣博帶”的某些特徵。

著名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中國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開鑿的,多建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從北魏至隋唐,是鑿窟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在唐朝時期修築了許多大石窟,唐代以後逐漸減少。
印度石窟 埃洛拉石窟群|阿旎陀石窟|埃勒凡塔石窟|巴格石窟|巴雅石窟|加爾利石窟|坎赫里石窟 |象島石窟|阿旃陀石窟|耶奧拉石窟
中國石窟 阿爾寨石窟|安岳石窟|阿艾石窟|埃肯石窟|北齊石窟文化|巴中摩崖造像|彬縣大佛寺|柏孜克里克石窟|炳靈寺石窟|北石窟|柏孜克力克千佛洞|八峰崖石窟|北魏石窟寺|炳靈石窟|昌馬石窟|朝陽洞石窟|潮音洞石龕窟|蒼龍山石窟|大佛寺石窟|大象山石窟|大足石刻|大足石窟|大佛崖石窟|奉先寺洞窟|法華寺石窟|飛來峰石刻|法鏡寺石窟|固原須彌山石窟|鞏縣石窟|廣元千佛崖|廣元皇澤寺石刻|瓜州榆林窟|龜茲石窟|鞏縣石窟寺|河西石窟|皇甫公窟|華岩洞石窟造像|虎頭寺石窟|鴻慶寺石窟|劍川石窟|夾江千佛崖|金燈寺石窟|交河故城及附近石窟|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石窟|開河寺石窟|克孜尕哈石窟|克孜爾尕哈石窟|拉日石窟|拉梢寺摩崖造像|柳埠千佛崖石刻|洛陽龍門|靈岩石窟|龍山石窟|龍游石窟|龍門石窟|龍門藥方洞|龍門萬佛洞|蓮花洞石窟|靈應石窟寺|馬家河石窟|馬蹄寺石窟|麥積山石窟|南龕石窟|南岩石龕|南響堂山石窟|牛角寨石窟|南石窟|盤山石窟|七佛洞石窟|千佛寺石窟|千佛岩石窟|千佛洞石窟|潛溪寺|邛崍石窟|四川石窟|宋代以後的雲岡石窟|森木塞姆石窟|森木賽姆石窟|燒窯峪石窟|石堂會石窟|陝北石窟|勝金口石窟|掃帚嶺石窟|四大石窟|水泉石窟|石崆寺石窟|石鼓峽石窟|吐峪溝石窟|天梯山石窟|天龍山石窟|托乎拉克埃肯石窟|萬佛堂石窟|伍山石窟|萬佛山石窟|響堂山石窟|懸空寺石窟|西龕石窟|隰縣千佛洞|須彌山石窟|西華山石窟|仙佛寺石窟|雲岡石窟|雲門山石窟|榆林窟|緣獅洞石窟|智覺寺石窟|鎮川懸空寺石窟|鐘山石窟|張家溝門石窟
其他國家 巴米揚石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