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鏡寺石窟

法鏡寺石窟,又名石堡石窟,位於甘肅西和縣城北12公里的石堡村,窟龕開鑿於五台山支脈飛來山南北兩側的山岩上。

法鏡寺石窟

 飛來山自西向東蜿蜒,狀若飛龍,翱翔於漾水之濱。北接深邃險峨之塞峽,南枕天然獨立之石堡城,塔山煙雲遙遙相望,楊戩斬蟒洞依稀可辨。祁西公路宛如銀鏈將塞峽、石窟、石堡連結一起。唐代詩人杜甫從秦州赴同谷時,路經其寺,並寫有《法鏡寺》著名詩篇。他以“嬋娟碧蘚淨,蕭槭寒籜聚……泄雲蒙清晨,初日翳復吐”等詩句,歌吟法鏡寺嫵媚多姿的幽雅情景。法鏡寺原是窟前建築,山環水繞,建造宏麗。杜甫詩云:“洄洄山根水,”“愁破崖寺古”,“朱甍半光焰,戶牖粲可數”。據說明清之際,殿宇被大水沖毀,將法鏡寺移建在五台山,今已圮。現保存清代重建“法鏡寺”的三通碑。(康熙丁亥年(1707年)《法禁寺碑記》,康熙歲次戊辰(1688年)孟夏三月《復建五台五發鏡寺碑》,雍正三年(1725年)四月立《重建五台山發鏡寺碑》)。法鏡寺石窟1978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法鏡寺石堡位於縣城北12公里石堡鄉石堡村五台山支脈崖壁上。建造於北魏太和年間(447~499),分南北崖兩處,現存31窟,南崖15窟,北崖16窟,有造像13尊。最大的七號窟,高寬各8米,深1米,最小的11號窟,高寬各0.8米,深0.5米。北崖原建有法鏡寺正殿,為崖前建築,結構宏偉。現僅在離地面四米高的石崖上留下3個石龕,石雕三世佛像,居中的釋迦佛像約高6米。北崖16窟內有保存完整的“寒山笑世佛”,高6米,高髮髻,雙耳與下顎齊,面容古拙,胸平扁呈直壁形,手作施大無畏狀,整體造形有矩形、薄葉形、半圓形、中字形四種。唯中字形最獨特,全國少有。公元759年,杜甫從秦州赴同谷,路經法鏡寺,有詩記述所見情景是“朱甍半光炯,戶牖粲可數”。當為盛時情景。明清之時,崖前建築毀於大水,寺院便移建五台山,現存康熙、雍正年間重修法鏡寺的三通石碑。法鏡寺石創建年代待考,據窟形與造像特點看,初定為北魏中期年間建造。窟形有長方平頂形,方楣四面坡形,穹窿形,中心塔柱形窟是早期自印度傳入我國的一種。法鏡寺石窟由於石質鬆散,不宜精雕細刻,故採用“石雕”、“石胎泥塑”、“彩塑”創作。造像凝鍊簡括,大劈大開,形成寫意傳神的風格。遙望幾尊大佛肅穆莊重,暗露睿智慈悲的形象,無不讚嘆勞動人民的創造智慧,它為研究我為石窟藝術提供了重要證據。

著名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中國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開鑿的,多建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從北魏至隋唐,是鑿窟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在唐朝時期修築了許多大石窟,唐代以後逐漸減少。
印度石窟 埃洛拉石窟群|阿旎陀石窟|埃勒凡塔石窟|巴格石窟|巴雅石窟|加爾利石窟|坎赫里石窟 |象島石窟|阿旃陀石窟|耶奧拉石窟
中國石窟 阿爾寨石窟|安岳石窟|阿艾石窟|埃肯石窟|北齊石窟文化|巴中摩崖造像|彬縣大佛寺|柏孜克里克石窟|炳靈寺石窟|北石窟|柏孜克力克千佛洞|八峰崖石窟|北魏石窟寺|炳靈石窟|昌馬石窟|朝陽洞石窟|潮音洞石龕窟|蒼龍山石窟|大佛寺石窟|大象山石窟|大足石刻|大足石窟|大佛崖石窟|奉先寺洞窟|法華寺石窟|飛來峰石刻|法鏡寺石窟|固原須彌山石窟|鞏縣石窟|廣元千佛崖|廣元皇澤寺石刻|瓜州榆林窟|龜茲石窟|鞏縣石窟寺|河西石窟|皇甫公窟|華岩洞石窟造像|虎頭寺石窟|鴻慶寺石窟|劍川石窟|夾江千佛崖|金燈寺石窟|交河故城及附近石窟|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石窟|開河寺石窟|克孜尕哈石窟|克孜爾尕哈石窟|拉日石窟|拉梢寺摩崖造像|柳埠千佛崖石刻|洛陽龍門|靈岩石窟|龍山石窟|龍游石窟|龍門石窟|龍門藥方洞|龍門萬佛洞|蓮花洞石窟|靈應石窟寺|馬家河石窟|馬蹄寺石窟|麥積山石窟|南龕石窟|南岩石龕|南響堂山石窟|牛角寨石窟|南石窟|盤山石窟|七佛洞石窟|千佛寺石窟|千佛岩石窟|千佛洞石窟|潛溪寺|邛崍石窟|四川石窟|宋代以後的雲岡石窟|森木塞姆石窟|森木賽姆石窟|燒窯峪石窟|石堂會石窟|陝北石窟|勝金口石窟|掃帚嶺石窟|四大石窟|水泉石窟|石崆寺石窟|石鼓峽石窟|吐峪溝石窟|天梯山石窟|天龍山石窟|托乎拉克埃肯石窟|萬佛堂石窟|伍山石窟|萬佛山石窟|響堂山石窟|懸空寺石窟|西龕石窟|隰縣千佛洞|須彌山石窟|西華山石窟|仙佛寺石窟|雲岡石窟|雲門山石窟|榆林窟|緣獅洞石窟|智覺寺石窟|鎮川懸空寺石窟|鐘山石窟|張家溝門石窟
其他國家 巴米揚石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