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山石窟

雲門山石窟

中國佛教石窟。位於山東青州東南約4千米的王家莊東北雲門山南崖壁,今有洞窟和大龕5個及一些小龕。共有大小造像270身。由西向東,第一、二龕為大型龕,第三、四、五窟為小型窟。第一龕為摩崖尖拱龕,刻一佛二菩薩;第二龕形制同第一龕,刻一佛二菩薩二力士,其中菩薩頭戴冠,左右引出雙翅,並有寶繒下垂,下面裙帶刻出許多方格,四周作連珠紋,格中刻角技或扛托式力士像,以及蓮花忍冬的圖案,為隋代雕刻之傑作。第三、四、五窟內刻一佛二菩薩二力士或二天王像。第三窟內左右壁還有供養比丘像。第一、二龕之間刻有燃燈佛像。第一龕西邊小龕中有釋迦多寶說法像及供養人像。第二龕東邊小龕有唐代盧舍那佛。第五窟佛座下有孟都縣令唐明照及夫人韋氏供養像。造像原曾著色。

地理環境

雲門山石窟位於青州城南雲門山頂,和其他佛教石窟有所區別的是,這裡不但有佛教的摩崖石窟,有釋迦牟尼及其弟子們的塑像,也有沉睡在洞府的陳摶老祖,及打坐的全真七子之一馬丹陽等道教尊神,同時這裡也是文人墨客題詞的場所.佛教、道教和書法刻石構成了雲門山摩崖石窟的鮮明特色,成為青州近郊最受歡迎的觀光勝地。

雲門山簡介

雲門山石窟雲門山
雲門山在青州城南二公里處,以它美麗、俊俏的身姿和特殊的地理環境獨具風貌。在夏秋季節,雲門山南側的“雲窟”開閘放雲,即時白雲騰空而出,經雲門洞冉冉升天,雲門山因此得名。置身山巔,望雲海時隱時現,雲門仙境,名不虛傳;天氣晴朗時,綠地伴青山,層山疊巒,北國風光更使您陶醉,令您留連忘返。雲門山早在隋、唐、宋時期就深受佛、道兩家的青睞。山上有隋、唐石窟造像五處,石佛二百七十二尊,歷代文人墨客、善男信女的題刻碑碣,遍布雲門山摩崖。
山上的“三元占”、“天仙玉女祠”等建築都是幾代歷史風的遺物。山巔的天仙玉女祠是典型的明代全石無梁建築,匠工非凡。最近修復的“望壽閣”,東西“閬風亭”,給遊人又添了新的樂趣。雲門山不僅有佛窟,還有不可多見的“道洞”。洞雕有宋道教首領陳摶老人枕書長眠的臥石像一尊。據傳說也是壽的象徵,吉的祥物,是與山上的大字一緣而來。故老百姓有云:“摸摸陳摶頭,一輩子不發愁,摸摸陳摶腚,一輩子不生病”。所以不少遊人,為圖個吉利,已經把陳摶老祖的頭和腚摸得淨光發亮了。
游雲門山最終目的還是拜壽。明嘉靖年間為第二個衡王朱戴圭祝壽,內掌司冀陽周全,在山陰處摩崖上鐫刻了國內外罕見的大“壽”字,討好衡王。大“壽”字,字型結構嚴謹,端莊大方,坐南朝北,通高7.5,寬 3.7,僅“壽”字下面的“寸” 字就達2.23米。所以當地人經常說:“人無寸高”,“壽比南山”,“南佛北壽”等。雲門山、大“壽”字還流傳著許多美妙的傳說和典故。雲門山海拔四百0八米,遊人可拾階而上,信步登極,立足“壽”下,可使您思緒萬千
雲門山石窟雲龍之門
雲門山,是1985年山東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之一,位於青州城南2.5公里處,海拔421米。平原拔笏,松蔭蓋足,山雖不高而有千仞之勢,自古為魯中名山。主峰大雲頂,有洞如門,高闊過丈,南北相通,遠望如明鏡高懸,夏秋時節,雲霧繚繞,穿洞而過,如滾滾波濤,將山頂廟宇托於其上,若隱若現,虛無縹緲,宛若仙境,蔚為壯觀,謂之“雲門”,或稱“雲門境”。古“青州八景”稱之為“雲門拱壁”。登臨山巔,便可飽覽“駝嶺千尋”、“劈峰夕照”和“三山聯翠,障城如畫”的壯麗景觀。在主峰雲門洞南西側有一天然石罅,深不可測,當氣壓低時,常有蒸氣泛出,名曰“雲窟”。
雲門山早就為歷代名人所重視,山上斷崖峭壁間,遍布歷代文人名士的摩崖題刻和碑碣。雲門仙境,歷來頗得佛、道兩教的青睞。隋唐時期,佛教興盛,這裡就成為佛門弟子的勝地。據《新唐書》記載,唐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七月,法明和尚編撰了一部《大雲經》獻給武則天,稱武則天為西天彌勒佛下凡,應該取代唐朝做天下主。權欲薰心的武則天當然十分賞識,她當即下令將《大雲經》頒布天下,並且吩咐在長安、洛陽及諸州各建大雲寺一座。現在雲門山前崖壁上的“雲門山大雲寺”題刻還歷歷在目。《益都縣圖志》亦有“龍興寺,在城西北隅。北齊武平四年賜南陽寺,隋開皇元年改曰長樂,又曰道藏,則天天授二年改名大雲,玄宗開元十八年始號龍興。”由此可見,大雲寺之名起源於武則天時,而當時青州的大雲寺即原南陽寺。在明朝景泰年間,又將雲門山後的大雲寺徙建山南麓。現在雲門山前的山谷中,尚存當時大雲寺的遺址

雲門山主峰

雲門山主峰名大雲頂,形若魚脊,東西走向,上多寺廟宮觀。山巔植“東嶽大帝”之宮,樹“泰山老母”之祀,東西建閬風亭,修盤山石級968級。建雲門山天仙玉女祠、望壽閣,紅牆青瓦,古色古香,宏偉壯觀。

望壽閣

位於北極山腰,由正閣、東西廂房和垂花門組成。置身閣中,仰望南山,恰好望見“”字,故名望壽閣。

雲門山造像

雲門山石窟雲門山石窟造像
雲門山的陽坡有大小石窟5個,造像272尊。這些造像,雖經過一千餘年的滄桑,風雨侵蝕戰火洗劫,但大部分還基本完好,現已成為研究古代佛教藝術和當時造型藝術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它是我國東部現存石窟藝術中的一朵奇葩。造像主要為西方三聖像(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兩位菩薩),也有力士、釋迦多寶二佛說法像,還有供養人像等。這些石造像,絕大多數均附有準確的記年。僅第一窟的小龕中就有“開皇九年”、“開皇十年”、“開皇十八年”、“仁壽二年”等題記10餘處。

天仙玉女祠

雲門山石窟天仙玉女祠
位於山巔,為石質無梁建築,結構奇特,富麗壯觀,在建築史上別具一格,祠內塑有泰山老母像。天仙玉女祠是典型的明代全石無梁建築,匠工非凡

雲門獻壽

雲門山石窟雲門獻壽

在雲門山陰,有一海內罕見的巨大型摩崖石刻“壽”字,人稱為“雲門獻壽”,系“大明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初九日,衡府內掌司冀陽周全寫”。周全為衡王祝壽,以“壽比南山”之意而鑿。周全為明嘉靖年間衡王府的內掌司(典膳系掌管王宮膳食的官),善作斗方之字,雲門山留有他的許多作品。這個“壽”字,通高7.5米,寬3.7米,單是下部的“寸”字就2.22米高,為大個頭的男子漢所不及,所以當地有“人無寸高”的戲語。青州當地有一拜壽、二拜佛、三拜清官之說。近年來,眾多的中外遊客都把能到雲門山參拜大壽字作為自己最大的心愿。

萬春洞

雲門山石窟萬春洞
雲門山後東側,還有冀陽周全開鑿的“萬春洞”。該洞高1.6米,寬1.2米,洞室寬闊,深達5米。在洞內南側,雕有陳摶老人枕書長眠的石像一尊。在陳摶石雕像頭部的上方,有明朝隱士雪蓑題寫的《山居吟》一首:野宿石床類洞天,斗笠脫放海東邊。夜深熟睡白雲起,莫管龍來榻下眠。其詩文豪放,字型剛勁有力。雪蓑,明代隱士,河南杞縣人,姓蘇名洲,道號為蓑,居青州數年,與衡王有交往。嗜,飲量無算,醉後箕踞嘲罵王公,有人辱之也不在意。他善作大字,信手揮灑,筆勢矯健,一揮即成。現在雲門山上留下他的六處墨跡,如“神在”、“超塵離夢”、“鬼斧神工”等。這些作品,均為不可多得的書法傑作。洞中石壁上還有明代姜寒古所作的“君睡容我醉,我醉學君睡,醒者徙紛紛,未許把同臂”等句,可謂膾炙人口,耐人尋味。洞外另有“涼書台”、“仙人腳印”等古蹟。

著名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中國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開鑿的,多建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從北魏至隋唐,是鑿窟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在唐朝時期修築了許多大石窟,唐代以後逐漸減少。
印度石窟 埃洛拉石窟群|阿旎陀石窟|埃勒凡塔石窟|巴格石窟|巴雅石窟|加爾利石窟|坎赫里石窟 |象島石窟|阿旃陀石窟|耶奧拉石窟
中國石窟 阿爾寨石窟|安岳石窟|阿艾石窟|埃肯石窟|北齊石窟文化|巴中摩崖造像|彬縣大佛寺|柏孜克里克石窟|炳靈寺石窟|北石窟|柏孜克力克千佛洞|八峰崖石窟|北魏石窟寺|炳靈石窟|昌馬石窟|朝陽洞石窟|潮音洞石龕窟|蒼龍山石窟|大佛寺石窟|大象山石窟|大足石刻|大足石窟|大佛崖石窟|奉先寺洞窟|法華寺石窟|飛來峰石刻|法鏡寺石窟|固原須彌山石窟|鞏縣石窟|廣元千佛崖|廣元皇澤寺石刻|瓜州榆林窟|龜茲石窟|鞏縣石窟寺|河西石窟|皇甫公窟|華岩洞石窟造像|虎頭寺石窟|鴻慶寺石窟|劍川石窟|夾江千佛崖|金燈寺石窟|交河故城及附近石窟|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石窟|開河寺石窟|克孜尕哈石窟|克孜爾尕哈石窟|拉日石窟|拉梢寺摩崖造像|柳埠千佛崖石刻|洛陽龍門|靈岩石窟|龍山石窟|龍游石窟|龍門石窟|龍門藥方洞|龍門萬佛洞|蓮花洞石窟|靈應石窟寺|馬家河石窟|馬蹄寺石窟|麥積山石窟|南龕石窟|南岩石龕|南響堂山石窟|牛角寨石窟|南石窟|盤山石窟|七佛洞石窟|千佛寺石窟|千佛岩石窟|千佛洞石窟|潛溪寺|邛崍石窟|四川石窟|宋代以後的雲岡石窟|森木塞姆石窟|森木賽姆石窟|燒窯峪石窟|石堂會石窟|陝北石窟|勝金口石窟|掃帚嶺石窟|四大石窟|水泉石窟|石崆寺石窟|石鼓峽石窟|吐峪溝石窟|天梯山石窟|天龍山石窟|托乎拉克埃肯石窟|萬佛堂石窟|伍山石窟|萬佛山石窟|響堂山石窟|懸空寺石窟|西龕石窟|隰縣千佛洞|須彌山石窟|西華山石窟|仙佛寺石窟|雲岡石窟|雲門山石窟|榆林窟|緣獅洞石窟|智覺寺石窟|鎮川懸空寺石窟|鐘山石窟|張家溝門石窟
其他國家 巴米揚石窟

絕壁上的藝術:石窟(二)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隱修,因此僧侶們選擇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開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

絕壁上的藝術:石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