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勒凡塔石窟

埃勒凡塔石窟

是印度中世紀印度教石窟,也稱象島。埃勒凡塔石窟距孟買約10公里,因16世紀葡萄牙人在登入地點附近發現1尊石雕大象而命名。島上共有5座石窟。埃勒凡塔石窟通常特指第1窟,約開鑿於8世紀。埃勒凡塔石窟是一座鑿空山岩的濕婆神廟,形制類似埃洛拉石窟第29窟。正門北向,東西亦開入口。窟內列柱林立的大殿平面呈十字形,邊長約40米。

建築概述

埃勒凡塔石窟埃勒凡塔石窟濕婆像

埃勒凡塔石窟位於孟買附近阿曼海的一座島嶼上,乘船從孟買出發到埃勒凡塔石窟僅需半個小時。“埃勒凡塔”是早期葡萄牙殖民者對石窟所在島的稱呼,後來其名稱一直沿用至今。因島上有一頭“鎮島之寶”的石雕大象,所以被稱做“象島”。 埃勒凡塔石窟是孟買附近著名的古建築群之一,也是印度石窟中的傑出代表。全島兩邊為山丘,中間為山谷,棕櫚樹、普提樹、阿育王樹、鳳凰樹滿山滿谷,景色秀麗。

儘管石窟開鑿於公元450年到750年佛教衰落,印度教興起的階段。雖然經歷了葡萄牙侵略者的蓄意破壞,它的規模、景觀,以及藝術感染力仍然可以和世界上任意一處最出名的石窟相媲美。石窟內有大量的浮雕、塑像,其題材多為濕婆(印度三大神中司破壞之神)的傳說故事和古印度人的生活情景,其雕塑的神像、雕飾具有高超技巧,為印度石窟藝術的代表。

地理位置

埃勒凡塔石窟埃勒凡塔石窟
埃勒凡塔石窟,位於印度孟買以東6公里的阿拉伯海上。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象島石窟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象島石窟藝術屬印度教建築中的馬拉他派,即利用石材或巨大岩石鑿成,其營造時間較長,整個石建與雕刻裝飾渾然一體,十分壯觀。

埃勒凡塔石窟是一個幽靜而美麗的地方,印度名為加拉普利,源自該島南部一村莊的名字。16世紀葡萄牙人上島時,在登入地點發現了一頭石雕大象,所以將此島取名為象島。隨潮水漲落的不同,象島的面積也在10-16平方公里之間變化。金島被一個小山谷分成兩個小山丘,菩提樹、芒果樹、棕櫚樹、阿育王樹、鳳凰樹等遍布山谷,景色十分秀麗。但它最吸引人的地方還是島上一座座歷史悠久的石窟。

埃勒凡塔石窟埃勒凡塔石窟

埃勒凡塔石窟坐落在靠東南的小丘上,約開鑿於6世紀到9世紀,那個佛教逐漸衰落,而印度教和耆那教重新興起的年代。儘管這一小島四面環海,卻仍然不能避開不幸的降臨,在莫臥兒王朝時,象島的石窟就開始遭到破壞。英國殖民統治時期,不少軍人竟然把石窟雕刻當作打靶目標,許多石窟被毀壞殆盡,面目全非,只有少數的幾座保存了下來。

埃勒凡塔石窟寬宏雄偉,大多由岩石外部向內開鑿,形成了一座座巧奪天工的地下神殿。雕刻的題材多與印度教有關,表現了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濕婆神的傳說故事,也有表現古印度人民的生活情景。其中最著名的是5號石窟內一座高約5.5米的濕婆神像,這是一座三面胸像,正面代表創造者,神情莊重,左面代表毀滅者,面目猙獰;右邊代表守護神,面帶笑容。此外,關於體現舞神、濕婆斬魔、濕婆婚戀的雕刻也是世間少有的傑作。象島的石窟雕刻生動細緻,無不洋溢著生活的氣息。

內部結構

埃勒凡塔石窟埃勒凡塔石窟
第5號石窟有一尊濕婆像,高達6米,一首三面,以不同的面部表情表示了濕婆神不同的形象,正面像莊嚴,代表了梵天(印度教中的創造之神)或守護者毗濕努;右邊像表情溫順,面帶笑容,代表濕婆神精神化身婆婆娣;左邊像雙眉緊皺,口半開,嘴角露出獠牙,代表破壞者濕婆,即恐怖之神。另一尊濕婆神化身為舞王的健舞石刻,象徵著生、住、滅、轉化和解脫等宇宙創造、守護和破壞的過程,姿態優美,動作靈活。

埃勒凡塔石窟是孟買最主要的參觀旅遊點。是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孟買港灣內一座神奇的海島,位於印度門東北11公里處。島上有4座在岩石上鑿出的印度教廟宇,大概建於公元450-750年間,當時該島以“城堡城市”著稱。16世紀葡萄牙人在島上登入地點附近發現一尊獨石圓雕的大象,因此就用葡語大象為該島命名。葡萄牙人入侵時期石窟遭到嚴重破壞。象島古稱(Charapuri),即“有許多洞窟的地方”,約公元6至8世紀,德乾地區的遮盧枷人和拉什特拉庫塔人在這裡的沙石丘陵中先後開鑿了7座石窟,其中最有名的是保存尚好的第一窟濕婆神廟。從象島山坡上的石階進入濕婆石窟神廟,就好像進入印度教大神濕婆的洞府。埃勒凡塔石窟濕婆神廟被稱作“濕婆之家”。在神廟大殿的天然砂石壁面上共鑿出9塊大型壁龕浮雕,每龕約3.35米見方,刻畫濕婆作為宇宙生命活力的化身的各個不同側面或者各種濕婆教神話,包括《濕婆三面像》、《永恆的濕婆》、《半女之主》、《持恆河者》、《舞蹈的濕婆》等。其中最出名的《濕婆三面像》是印度雕刻乃至世界雕刻的不朽傑作之一。

主題特徵

埃勒凡塔石窟埃勒凡塔石窟佛像
1號窟主殿堂是邊長約28米的正方形,柱式大廳北側有正面入口。不同的神祠面向不同的中院。主殿堂建有30多根柱子,每個柱子都有北方型帶紋和方圓形柱頂,柱身上部分是圓柱,下部分是方形柱。如今,破損的柱子被用水泥制的仿造柱子代替了。從北側入口進去,最裡面的石壁上是主神濕婆的巨大雕像,好像是貫通南北的中軸。東西兩面也有入口,三面採光。在東西軸偏西一點的地方,有供奉濕婆神的象徵——林伽(男性生殖器)的聖室。

靠西側的聖室四面也有開口,分別由一對護衛神保護著。東西軸上的東側入口建得很漂亮,從這點上推斷,東側可能曾經是正面,北側的入口是後來建造的。東側中院也是人工開鑿的,規模雖小,但整齊有序。主殿堂天頂高約6米,各壁面都有雕刻精美的高浮雕。這也是埃勒凡塔石窟最值得欣賞的地方。南側裡面的石窟以柱型分割成三部分,中間部分雕刻著巨大的三面濕婆神胸像。胸像面向東側的面部,表現恐怖的破壞神的一面;面向西側的是優美的女性面部,表現喜悅和美麗的一面;中間是端莊、冥想的表情,表現和諧。

葡萄牙人曾把其中的一座石窟寺廟用做基督教的教堂,三種不同面部表情組合而成的雕刻,令人想起基督教的三位一體。因此,這種三面像沒有受到破壞,保存完好。主殿堂壁面浮雕共有15處,描繪了許多源於古代印度教敘事詩的神話場面。有表現濕婆神左半身女性、右半身男性的兩性像;有描繪濕婆神和帕爾瓦蒂在凱拉薩山舉行婚禮的場面。表現婚禮場面的浮雕損壞嚴重,但仍能看清佩戴美麗寶石、被其他神服侍的帕爾瓦蒂的身影。旁邊有帕爾瓦蒂的父親——喜馬拉雅神,他將女兒的右手(已損壞)放在濕婆神的右手上,以此託付女兒的未來。還有邁納卡山的神拿著盛滿象徵純潔的天上聖水的容器、梵天神擔任司儀、毗濕奴神擔任侍從的場面。

埃勒凡塔石窟埃勒凡塔石窟
其他兩部分以笈多王朝時期的風格雕刻而成,有的表現濕婆神在做冥想的沉思修行;有的描繪舞蹈王那吒羅闍的形象。苦行僧巴哈吉拉塔為被燒成灰燼的先祖贖罪,濕婆神同情他,為救贖其先祖的靈魂,要把恆河的水交給大地。這一場面表現在高約6米、寬約4米的浮雕中。慈悲神允許恆河降落,命令恆河女神把河水降落到自己的頭上,聖水順著濕婆神鬈曲的頭髮注入大地,淨化了巴哈吉拉塔先祖的灰燼。還有的場面描繪了神通廣大、纏著象皮的濕婆神追趕拿箭的敵人,把濕婆神的象徵之一、被稱做特里休拉的三叉戟扎進敵人身體的場面。殺盡所有魔鬼,是濕婆神作為破壞神的任務。開放、寧靜的石窟內部的氣氛,與激烈的浮雕場面形成強烈的對比。類似的浮雕在別處沒有出現過。

石窟內描繪擲骰子遊戲的精美雕刻,製作於6世紀到8世紀之間。濕婆神與自己的妻子——喜馬拉雅神的女兒帕爾瓦蒂玩擲骰子的遊戲輸了,很生氣,用四隻胳膊把桌子上的骰子扔到地上,對帕爾瓦蒂嚷道:“你耍花招了。”但是,帕爾瓦蒂平靜地拾起骰子放回桌子上,裝出生氣的樣子。這樣,她不但使丈夫濕婆神平息了怒氣,還讓他悟出了勝敗乃兵家常事這一道理。在象島的印度教石窟寺廟看各式各樣的壁雕,誰都會領悟到印度古代雕刻家留下的寓意:勝不驕,敗不餒。象島的7座石窟寺廟是出於讓古代印度的神從自然洞窟深處出現在信徒面前的想法和皈依濕婆神的心理建造的。歷經幾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島上的石窟和雕像損壞嚴重,為頌揚濕婆神而建造的這座石窟已經漸漸被人們遺忘了,但這些用岩石雕刻而成的神像,至今仍令人感動。

歷史意義

埃勒凡塔石窟埃勒凡塔石窟
1534年,孟買作為特別經濟保護區,歸葡萄牙所有。葡萄牙人來到附近一處方圓僅7千米的小島時,發現了石窟寺廟外的大黑象雕刻,於是就給這個島起名為象島。後來,英國殖民者來到這裡。1864年,他們把大象拆卸下來,準備通過海路運往英國,結果運到孟買後,計畫受挫。1912年,大象雕刻被恢復原狀,後來被放置在孟買的維多利亞加登茲博物館。

從孟買乘聯運船到象島大約1個多小時。沿碼頭往上走,走完約千級台階後便來到1號窟前。1號窟的正面未完成,建有許多柱子的外側大部分沒有雕刻。當時,石窟寺廟好像被木製建築包圍著,但現在已經沒有了這些建築。鑿山而建的石窟寺廟內很涼爽,倒是避暑的好地方,而且這種建築形式也反映了印度教的教誨:回歸大地的懷抱。

埃勒凡塔石窟是自公元6世紀以來印度石窟中的一朵奇葩,它是模仿印度宗教儀式中壇場的擺設來安排布局的。石窟建築群內共有兩條主軸線,南北方向的軸線從主門延伸到石窟內,東西方向軸線從偏門一直延伸到石窟內的神殿。南北軸線塑像群是石窟南北方向建築的核心,在南北沿線上分布著許多加粗的長柱,頗為壯觀。沿東西軸線分布的大部分建的築是一些風格獨特的浮雕,形成了該方向建築的一大特色。東西軸線恰好穿過埃勒凡塔石窟內的神殿。近年來,有些遊客對埃勒凡塔石窟有一些破壞行為,這使得石窟管理部門苦不堪言。但如果每一位遊客都能愛護、珍視這處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相信孟買之游會成為許多遊客一生中記憶深刻的經歷。

埃勒凡塔石窟(ElephantaCave),印度中世紀印度教石窟。位於距孟買約10千米的海島上,16世紀由葡萄牙人登入時發現一石雕大象而命名,有5座石窟,象島石窟指的第1窟,約建於8世紀。石窟為一鑿空山岩的濕婆廟,窟平面呈十字形,列柱林立,邊長約40米,西端另鑿一供奉林伽的獨立式方形祠堂。祠堂四門兩旁各立有兩尊高浮雕守鬥神巨像,石窟門廊兩側及窟內岩壁上有9幅巨大的高浮雕嵌板,所刻內容為印度教大神濕婆的各個不同側面,著名者有5號石窟內高約5.5米的石刻巨型胸像《濕婆三面像》,這是一座三面胸像,正面代表創造者,神情莊重,左面代表毀滅者,面目猙獰;右邊代表守護神,面帶笑容。此外,關於體現舞神、濕婆斬魔、濕婆婚戀的雕刻也是世間少有的傑作。象島的石窟雕刻生動細緻,無不洋溢著生活的氣息。石窟雕像造型渾厚、雄勁而典雅,充滿神秘主義的象徵。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象島石窟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著名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中國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開鑿的,多建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從北魏至隋唐,是鑿窟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在唐朝時期修築了許多大石窟,唐代以後逐漸減少。
印度石窟 埃洛拉石窟群|阿旎陀石窟|埃勒凡塔石窟|巴格石窟|巴雅石窟|加爾利石窟|坎赫里石窟 |象島石窟|阿旃陀石窟|耶奧拉石窟
中國石窟 阿爾寨石窟|安岳石窟|阿艾石窟|埃肯石窟|北齊石窟文化|巴中摩崖造像|彬縣大佛寺|柏孜克里克石窟|炳靈寺石窟|北石窟|柏孜克力克千佛洞|八峰崖石窟|北魏石窟寺|炳靈石窟|昌馬石窟|朝陽洞石窟|潮音洞石龕窟|蒼龍山石窟|大佛寺石窟|大象山石窟|大足石刻|大足石窟|大佛崖石窟|奉先寺洞窟|法華寺石窟|飛來峰石刻|法鏡寺石窟|固原須彌山石窟|鞏縣石窟|廣元千佛崖|廣元皇澤寺石刻|瓜州榆林窟|龜茲石窟|鞏縣石窟寺|河西石窟|皇甫公窟|華岩洞石窟造像|虎頭寺石窟|鴻慶寺石窟|劍川石窟|夾江千佛崖|金燈寺石窟|交河故城及附近石窟|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石窟|開河寺石窟|克孜尕哈石窟|克孜爾尕哈石窟|拉日石窟|拉梢寺摩崖造像|柳埠千佛崖石刻|洛陽龍門|靈岩石窟|龍山石窟|龍游石窟|龍門石窟|龍門藥方洞|龍門萬佛洞|蓮花洞石窟|靈應石窟寺|馬家河石窟|馬蹄寺石窟|麥積山石窟|南龕石窟|南岩石龕|南響堂山石窟|牛角寨石窟|南石窟|盤山石窟|七佛洞石窟|千佛寺石窟|千佛岩石窟|千佛洞石窟|潛溪寺|邛崍石窟|四川石窟|宋代以後的雲岡石窟|森木塞姆石窟|森木賽姆石窟|燒窯峪石窟|石堂會石窟|陝北石窟|勝金口石窟|掃帚嶺石窟|四大石窟|水泉石窟|石崆寺石窟|石鼓峽石窟|吐峪溝石窟|天梯山石窟|天龍山石窟|托乎拉克埃肯石窟|萬佛堂石窟|伍山石窟|萬佛山石窟|響堂山石窟|懸空寺石窟|西龕石窟|隰縣千佛洞|須彌山石窟|西華山石窟|仙佛寺石窟|雲岡石窟|雲門山石窟|榆林窟|緣獅洞石窟|智覺寺石窟|鎮川懸空寺石窟|鐘山石窟|張家溝門石窟
其他國家 巴米揚石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