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島石窟

象島石窟

象島石窟(Elephanta Cave),又叫埃勒凡塔石窟,印度中世紀印度教石窟。

地理位置和由來

象島石窟
象島石窟浮雕像

象島石窟(Elephanta Cave),又叫埃勒凡塔石窟,印度中世紀印度教石窟。位於距孟買約10千米的海島上,16世紀由葡萄牙人登入時發現一石雕大象而命名,有5座石窟,象島石窟指的第1窟,約建於8世紀。石窟為一鑿空山岩的濕婆廟,窟平面呈十字形,列柱林立,邊長約40米,西端另鑿一供奉林伽的獨立式方形祠堂。祠堂四門兩旁各立有兩尊高浮雕守鬥神巨像,石窟門廊兩側及窟內岩壁上有9幅巨大的高浮雕嵌板,所刻內容為印度教大神濕婆的各個不同側面,著名者有高約5.5米的石刻巨型胸像《濕婆三面像》。石窟雕像造型渾厚、雄勁而典雅,充滿神秘主義的象徵。稱為“石窟城”的埃勒凡塔位於阿曼海臨近孟買港灣的島嶼上。石窟內集中了大量表現崇拜濕婆神的石雕藝術作品。通過石窟里的那些作品,特別是主洞內高大的浮雕,印度藝術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現。
埃勒凡塔石窟位於孟買附近阿曼海的一座島嶼上,乘船從孟買出發到埃勒凡塔石窟僅需半個小時。"埃勒凡塔"是早期葡萄牙殖民者對石窟所在島的稱呼,後來其名稱一直沿用至今。因島上有一頭"鎮島之寶"的石雕大象,所以被稱做"象島"。
埃勒凡塔石窟是孟買附近著名的古建築群之一,也是印度石窟中的傑出代表。全島兩邊為山丘,中間為山谷,棕櫚樹普提樹阿育王樹鳳凰樹滿山滿谷,景色秀麗。
儘管石窟開鑿於公元450年到750年佛教衰落,印度教興起的階段。雖然經歷了葡萄牙侵略者的蓄意破壞,它的規模、景觀,以及藝術感染力仍然可以和世界上任意一處最出名的石窟相媲美。石窟內有大量的浮雕塑像,其題材多為濕婆(印度三大神中司破壞之神)的傳說故事和古印度人的生活情景,其雕塑的神像、雕飾具有高超技巧,為印度石窟藝術的代表。
第5號石窟有一尊濕婆像,高達6米,一首三面,以不同的面部表情表示了濕婆神不同的形象,正面像莊嚴,代表了梵天(印度教中的創造之神)或守護者毗濕努;右邊像表情溫順,面帶笑容,代表濕婆神精神化身婆婆娣;左邊像雙眉緊皺,口半開,嘴角露出獠牙,代表破壞者濕婆,即恐怖之神。另一尊濕婆神化身為舞王的健舞石刻,象徵著生、住、滅、轉化和解脫等宇宙創造、守護和破壞的過程,姿態優美,動作靈活。
石窟中最為著名的是一尊高約5.5米的西瓦三面胸像:右面像為女性,手拈蓮花,表情溫存,面帶笑容正面做手托淨瓶神情莊嚴,睿智超脫;左面像為男性,手握毒蛇,雙眉微皺,口露獠牙。一般認為西瓦的三面做分別象徵宇宙創造、保存、毀滅的永恆變化.也有人認為這是將印度教三大教--布茹阿瑪創造之神)、維施紐保護之神)、西瓦破壞之神)合雕於一身,這三神的雕像叫做(三面神像)。這尊不朽的傑作現在幾乎與泰姬陵齊名。
石窟內西瓦斬殺阿達卡的石雕像展現了智慧對愚昧的勝利。大自在天西瓦一面揮動利劍砍殺象徵黑暗的魔鬼,一面用一隻碗盛接污血以防止其濺落地面。記述西瓦神與帕爾瓦蒂完婚及對弈場面的石刻則洋溢著生活氣息。西瓦神化身舞王的石雕,姿態優美,動作靈活。埃勒凡塔石窟的雕刻獨具特色,風格屬從芨多古典主義的靜穆。莊嚴向印度巴洛克的激動、華麗過渡期間,造型淳厚、雄勁而典雅,主題充滿了神秘主義的象徵。前往石窟的路旁兩邊聚居了很多猴子,經常向遊人乞討食物。
埃勒凡塔石窟是自公元6世紀以來印度石窟中的一朵奇葩,它是模仿印度宗教儀式中壇場的擺設來安排布局的。石窟建築群內共有兩條主軸線,南北方向的軸線從主門延伸到石窟內,東西方向軸線從偏門一直延伸到石窟內的神殿。南北軸線塑像群是石窟南北方向建築的核心,在南北沿線上分布著許多加粗的長柱,頗為壯觀。沿東西軸線分布的大部分建的築是一些風格獨特的浮雕,形成了該方向建築的一大特色。東西軸線恰好穿過埃勒凡塔石窟內的神殿。

著名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中國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開鑿的,多建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從北魏至隋唐,是鑿窟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在唐朝時期修築了許多大石窟,唐代以後逐漸減少。
印度石窟 埃洛拉石窟群|阿旎陀石窟|埃勒凡塔石窟|巴格石窟|巴雅石窟|加爾利石窟|坎赫里石窟 |象島石窟|阿旃陀石窟|耶奧拉石窟
中國石窟 阿爾寨石窟|安岳石窟|阿艾石窟|埃肯石窟|北齊石窟文化|巴中摩崖造像|彬縣大佛寺|柏孜克里克石窟|炳靈寺石窟|北石窟|柏孜克力克千佛洞|八峰崖石窟|北魏石窟寺|炳靈石窟|昌馬石窟|朝陽洞石窟|潮音洞石龕窟|蒼龍山石窟|大佛寺石窟|大象山石窟|大足石刻|大足石窟|大佛崖石窟|奉先寺洞窟|法華寺石窟|飛來峰石刻|法鏡寺石窟|固原須彌山石窟|鞏縣石窟|廣元千佛崖|廣元皇澤寺石刻|瓜州榆林窟|龜茲石窟|鞏縣石窟寺|河西石窟|皇甫公窟|華岩洞石窟造像|虎頭寺石窟|鴻慶寺石窟|劍川石窟|夾江千佛崖|金燈寺石窟|交河故城及附近石窟|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石窟|開河寺石窟|克孜尕哈石窟|克孜爾尕哈石窟|拉日石窟|拉梢寺摩崖造像|柳埠千佛崖石刻|洛陽龍門|靈岩石窟|龍山石窟|龍游石窟|龍門石窟|龍門藥方洞|龍門萬佛洞|蓮花洞石窟|靈應石窟寺|馬家河石窟|馬蹄寺石窟|麥積山石窟|南龕石窟|南岩石龕|南響堂山石窟|牛角寨石窟|南石窟|盤山石窟|七佛洞石窟|千佛寺石窟|千佛岩石窟|千佛洞石窟|潛溪寺|邛崍石窟|四川石窟|宋代以後的雲岡石窟|森木塞姆石窟|森木賽姆石窟|燒窯峪石窟|石堂會石窟|陝北石窟|勝金口石窟|掃帚嶺石窟|四大石窟|水泉石窟|石崆寺石窟|石鼓峽石窟|吐峪溝石窟|天梯山石窟|天龍山石窟|托乎拉克埃肯石窟|萬佛堂石窟|伍山石窟|萬佛山石窟|響堂山石窟|懸空寺石窟|西龕石窟|隰縣千佛洞|須彌山石窟|西華山石窟|仙佛寺石窟|雲岡石窟|雲門山石窟|榆林窟|緣獅洞石窟|智覺寺石窟|鎮川懸空寺石窟|鐘山石窟|張家溝門石窟
其他國家 巴米揚石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