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麴黴原變種

黃麴黴原變種

菌落在查氏瓊脂上生長迅速,25℃7天直徑35- 40 ( -70mm) ,12-14天達55-70mm;質地主要為緻密絲絨狀,有時稍現絮狀或中央部分呈絮狀,平坦或現輻射狀至不規則的溝紋;菌落在麥芽汁瓊脂上25℃7天直徑55mm至長滿全皿;質地絲絨狀至絮狀,較厚;黃綠色,近於木犀綠色( Mignonette Green,R. XXXI) 至淺水芹綠色( Light Cress Green, R. XXXI) 菌落反面無色。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黃麴黴原變種黃麴黴原變種

菌落在查氏瓊脂上生長迅速,25℃7天直徑35-40(-70mm),12-14天達55-70mm;質地主要為緻密絲絨狀,有時稍現絮狀或中央部分呈絮狀,平坦或現輻射狀至不規則的溝紋;分生孢子結構多,顏色為黃綠至草綠色,初期較淡,老後稍深,大多近於淺水芹綠色至水芹綠色(LightcressGreen→CressGreen,R.XXXI);也有呈木犀綠色(mignonetteGreen,R.XXXI),暗草綠色(Kronberg'SGreen,R.XXXI)或翡翠綠色(JadeGreen,R.XXXI)者,有的菌株初期現黃色,近於鍶黃(StrontiumYellow,R.XVI),而後變綠;一般無滲出液;有的菌株形成少量或大量的菌核,大量時,影響菌落外觀,伴隨有滲出液,無色至淡褐色;菌落反面無色至淡褐色,產生菌核的菌株,在形成菌核處的反面顯現黑褐色斑點。分生孢子頭初為球形,後呈輻射形,(80-)200-500(-800)μm,或裂成幾個疏鬆的柱狀體,也有少數呈短柱狀者;分生孢子梗大多生自基質,孢梗莖(200-)400-800(-3000)μm×(4-)9.6-16(-20)μm,壁厚,無色,粗糙至很粗糙;頂囊近球形至燒瓶形,直徑(9-)23-50(-65)μm,大部表面可育,小者僅上部可育;產孢結構雙層:梗基6.2-13.2(-19)×3.2μm×6μm,瓶梗6.2-12μm×2.4-4μm,有的小頂囊只生瓶梗;分生孢子多為球形或近球形(2.4-)3.6-4.8(-6.4)μm,少數呈橢圓形3.2-5.2μm×2.7-4.2μm,壁稍粗糙至具小刺;有的菌株產生菌核,初時白色,老後呈褐黑色,球形或近球形,大小或數量各異,一般為(280-)420-980μm。

菌落在查氏酵母膏瓊脂上25℃7天直徑50-72mm;12-14無達65mm以上,質地絲絨狀或稍現絮狀,較厚;分生孢子結構多,黃綠色,近於淺水芹綠色(LightCressGreen,R.XXXI)至雨蛙綠(RainetteGreen,R.XXXI);菌落反面無色至淡黃褐色。

菌落在麥芽汁瓊脂上25℃7天直徑55mm至長滿全皿;質地絲絨狀至絮狀,較厚;黃綠色,近於木犀綠色(MignonetteGreen,R.XXXI)至淺水芹綠色(LightCressGreen,R.XXXI)菌落反面無色。

生境

土壤,穀物,藥材,飼料,風化煤,蟲草,介殼蟲,甘蔗蚜蟲及其他蟲體,野山椒,樹脂及霉腐材料。37℃生長良好。

中國分布

北京(MQ6601,MQ6606,MQ8120,MQ8453,MQ8456);天津(MQ1940,MQ1967);河北小五台山(Cl34,C278,C551,C1164,C1328);山西陽泉(MQ8440);內蒙古阿爾山(MQ4644,MQ4692,M04779,MQ4791);遼寧瀋陽(MQ8896,MQ8899)、昌圖(MQ2822);吉林長春(MQ1929,MQ1930)、琿春(MQ8452,MQ8667);上海(MQ290);浙江富陽(MQ8951)、溫州(MQ8468,MO8505);安徽黃山(MQ1917,MQ2447,MQ2545MQ2570);福建廈門(MQ1487,MQ9999)、仙遊(MQ8425)、地點不詳(MQ8119);江西弋陽(MQ8004);山東青州(M8939)、泰山(MQ6109)、嶗山(MQ8822);河南(MQ8467);湖北神農架(MQ7l00,MQ9099);湖南長沙(MQ2231,MQ2745)、益陽(MQ8146);廣東廣州(MQ8745)、翁源(MQ2764)、湛江(MQ8431)、肇慶(MQ2774);廣西宜山(MQ8291,MQ8292);地點不詳(8426);海南尖峰嶺(MQ1240);四川成都(MQ8483)、重慶(MQ9896)、儀隴(MQ5053);貴州貴陽(MQ5032);雲南昆明(MQ124,MQ223)、呈貢(C3907)、思茅(C8319)、麗江(C5359)、孟+力臘(C7107)、大理(C5389)、芒市(C6633);西藏隆子(MQ1992)、定日(Cl772)、聶拉木(C1635)、吉隆(C1775)、波密(MQ6746);陝西定邊、(MQ4905);青海西寧(MQ1973,MQ8445,MQ8446)、大通(MQ1982)、黃南(MQ1981)、玉樹(MQ8450);新疆托木爾峰(MQ4066,MQ4076)。

世界分布

分布遍及全世界。

模式產地

玻璃紙

報導

文獻報導我國的分布尚有河北、吉林、黑龍江、陝西、江蘇、浙江、湖北、廣東、四川、雲南、西藏,基物是土壤、糞、種籽、食品、酒麴,各種材料,腐爛物質等(戴芳瀾,1979);台灣台北、花蓮、南投,基物有土壤、儲存大豆種子和稻米(Tzeanetal.,1990)。

本種與A.oryzae的主要區別是本種的菌落為較鮮明的黃綠色而不變成帶褐色,分生孢梗莖較短,具有較小的細密粗糙的分生孢子,與A.parasiticus的主要區別則是本種的菌落不呈暗綠色,分生孢子較小而不具粗疏小刺。本種分離自各種基物,具多種生化活性(Domschetal.,1980),最主要的特點是產生致癌性的黃麴黴毒素(aflatoxins)。我國分離的黃麴黴約1/3是產毒株(張國柱等,1983)。本菌也能引起動物(包括昆蟲、鳥類和人)致病(Kozakiewiczl989).本種不產生有性型,因此EurotiumflavusdeBarv&Woron.名稱是不正確的。

盤點麴黴屬及其相關有性型的真菌

麴黴屬是叢梗孢目(Moniliales)叢梗孢科中的一屬。在自然界分布極廣,是引起多種物質霉腐的主要微生物之一。本期主要是盤點該屬及其相關。
石座菌屬
新薩托菌屬
皺摺裸胞殼
裸胞殼屬
亮白組
環繞組
黑色組
黃綠組
溫特組
環繞亞屬
黃梗組
土色組
焦色組
雜色組
巢狀組
巢狀亞屬
棒狀組
棒狀亞屬
煙色組
煙色亞屬
局限組
麴黴組
麴黴亞屬
無冠裸胞殼
茴香裸胞殼匙囊新薩托菌
異冠裸胞殼
波狀裸胞殼
褶皺裸胞殼
四脊裸胞殼
構巢裸胞殼
洋蔥石座菌
寬脊新薩托菌
刺孢新薩托菌
四繞新薩托菌
光滑新薩托菌
費希新薩托菌
淺黃新薩托菌
刺孢裸胞殼
散囊菌屬
麴黴屬
煙麴黴橢孢變種
弗萊麴黴
煙麴黴原變種
燕麥麴黴
糙孢麴黴
瘤突散囊菌
高滲散囊菌
赤散囊菌
匍匐散羹菌偽灰變種
匍匐散囊菌原變種
蠟葉散囊菌
刺孢散囊菌
局限麴黴
肋狀散囊菌
謝瓦散囊菌
阿姆斯特丹散囊菌
亮白麴黴
菌核麴黴
帚狀麴黴
孔麴黴
赭麴黴
蜂蜜麴黴
兔糞麴黴
硫色麴黴
塔賓麴黴
淺藍灰麴黴
日本麴黴棘孢變種
日本麴黴原變種
臭麴黴
炭黑麴黴
泡盛麴黴
肇慶麴黴
毒麴黴
溜麴黴
醬油麴黴
寄生麴黴
米麴黴疏展變種
米麴黴原變種
黃麴黴柱頭變種
黃麴黴原變種
溫特麴黴煙色變種
溫特麴黴原變種
棲土麴黴
埋藏麴黴
雪白麴黴
黃柄麴黴
肉色麴黴
土麴黴金色變種
土麴黴原變種
焦麴黴
紅紫麴黴
彎頭麴黴
雜色麴黴疣梗變種
雜色麴黴原變種
多育麴黴
兩形頭麴黴
粒落麴黴
爪甲麴黴
合陽麴黴
埃及麴黴
具黃麴黴
巨大麴黴
棒麴黴
矮棒麴黴
綠垂麴黴
煙束麴黴
冠突散囊菌
聚多麴黴
黃叉麴黴
黑麴黴
佩特麴黴
叢簇麴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