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丹散囊菌

阿姆斯特丹散囊菌

菌落在查氏瓊脂上生長緩慢,25℃12-14天直徑24-31mm;菌落在40%蔗糖麥芽汁瓊脂上生長很快,25℃10-12天長滿全皿;分生孢子結構大量,近於橄欖綠色;閉囊殼貼於培養基表面形成,亮黃色;菌落反面無色至淡黃褐色。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阿姆斯特丹散囊菌阿姆斯特丹散囊菌

菌落在查氏瓊脂上生長緩慢,25℃12-14天直徑24-31mm;平、薄或具皺紋;分生孢子結構與閉囊殼混在,前者呈暗綠色,近於翡翠綠(JadeGreen,R.XXXI),後者呈亮黃色;菌落反面黃色。

菌落在20%蔗糖查氏瓊脂上生長較快,25℃10天直徑達60-70mm;平、薄或具不規則皺紋;閉囊殼數量不等,呈亮黃色,近於鍶黃(StrontiumYellow,R.XVI);分生孢子結構極少至大量,暗灰綠色,近於暗常春藤綠色(DarkIvyGreen,R.XLVII);滲出液極少或無;菌落反面黃色,可見不規則皺紋。閉囊殼球形或近球形,直徑75-170(-220)μm,裸露,亮黃色;子囊近球形,8-12μm;子囊孢子雙凸鏡形,4.5-5.5μm×3.6-4μm,兩瓣中間("赤道"部分)具溝及兩個不規則的脊,凸面不規則地粗糙。分生孢子頭初為球形,後呈輻射形或疏鬆短柱形,104-195μm;分生孢梗莖100-300μm×7-14μm,帶綠色,壁光滑;頂囊燒瓶形,直徑16-26(-30)μm,大部表面可育;產孢結構單層,瓶梗5-7(-12)μm×2.5-3.5μm;分生孢子球形,近球形,4-6μm,少數橢圓形至梨形,5-6.5μm×3-5μm,壁具小刺。

菌落在40%蔗糖麥芽汁瓊脂上生長很快,25℃10-12天長滿全皿;分生孢子結構大量,近於橄欖綠色;閉囊殼貼於培養基表面形成,亮黃色;菌落反面無色至淡黃褐色。

生境

土壤、糧食、木屑、羊糞、霉腐物。37℃生長。

中國分布

北京(MQ1816,MQ18l7,MQ6567,MQ6658,MQ6668);河北小五台山(C70,Cl55,C507,C1181,Cl272)、靈霧山(MQ6556);內蒙古土默特左旗(MQ6453)、赤峰(MQ6554)、阿榮旗(MQ8064,MQ8065)、阿爾山(MQ4686);江蘇南京(MQ5468);湖北神農架(MQ6890,MQ6922,MQ7516,MQ9192);河南(MQ5006);湖南長沙(MQ6056);海南海口(MQ1136);貴州梵淨山(MQ6169);雲南昆明(C4198)、呈貢(C3910)、思茅(C8146)、保山(C6336)、麗江(C5325)、大理(C5567);西藏聶拉木(C1759)、吉隆(Cl787)、南迦巴瓦峰(MQ6262);寧夏永寧(MQ5933)、平羅(MQ6412,MQ6456)、陶樂(MQ6526)、中寧(MQ6458)。

世界分布

阿根廷、澳大利亞、比利時、巴西、荷蘭、印度、以色列、日本科威特、巴基斯坦、秘魯、南非、斯里蘭卡、蘇丹、蘇利南、瑞士、敘利亞、英國、美國、烏拉圭等。

模式產地

哈薩克斯坦。

特點

本菌由於其亮黃裸露的閉囊殼和具"赤道"溝和不規則粗糙的子囊孢子而易於區分。

種內不同菌株可能在外觀上差異很大,從幾乎沒有分生孢子結構的亮黃色菌株至大量形成為分生孢子結構的菌株。一株分離自人的耳鼓膜並被認為是致病菌的Eurotiummon-tevidensis即屬於後者,現被作為本種的異名。Novobranova(1972)發表的Aspergillusvitis新種時僅見閉囊殼和子囊而未見子囊孢子,Samson(1979)和Kozakiewicz(1989)分別用其模式繼代培養物觀察到與本種相同的子囊孢子,結合其他特徵認為與本種是同一個種。pitt&samson(1990)指出本種的名稱和模式存在問題,即:Mangin(1909)描述的A.amstelodami具光滑的子囊孢子,Thom&Church(1926)的描述與Mangin所述是一致的;但Thom&Raper(1941)修訂Aspergillusglaucus群時,將本種的子囊孢子壁描述為具不規則的脊,Raper&Fennell(1965)專著中也是如此,他們引證的代表株109號菌也是Thom&Church(1926)所引證過的。因此只能推斷為109號菌已被本屬另一不同的種所取代了。顯然現在所用的E.amstelodami名稱與原始提出的不是相同的菌,因此新模式標定也是錯誤的,名稱和新模式必須廢棄,另外尋求一個新名稱。這個問題尚未得到解決,本書暫維持現狀。

盤點麴黴屬及其相關有性型的真菌

麴黴屬是叢梗孢目(Moniliales)叢梗孢科中的一屬。在自然界分布極廣,是引起多種物質霉腐的主要微生物之一。本期主要是盤點該屬及其相關。
石座菌屬
新薩托菌屬
皺摺裸胞殼
裸胞殼屬
亮白組
環繞組
黑色組
黃綠組
溫特組
環繞亞屬
黃梗組
土色組
焦色組
雜色組
巢狀組
巢狀亞屬
棒狀組
棒狀亞屬
煙色組
煙色亞屬
局限組
麴黴組
麴黴亞屬
無冠裸胞殼
茴香裸胞殼匙囊新薩托菌
異冠裸胞殼
波狀裸胞殼
褶皺裸胞殼
四脊裸胞殼
構巢裸胞殼
洋蔥石座菌
寬脊新薩托菌
刺孢新薩托菌
四繞新薩托菌
光滑新薩托菌
費希新薩托菌
淺黃新薩托菌
刺孢裸胞殼
散囊菌屬
麴黴屬
煙麴黴橢孢變種
弗萊麴黴
煙麴黴原變種
燕麥麴黴
糙孢麴黴
瘤突散囊菌
高滲散囊菌
赤散囊菌
匍匐散羹菌偽灰變種
匍匐散囊菌原變種
蠟葉散囊菌
刺孢散囊菌
局限麴黴
肋狀散囊菌
謝瓦散囊菌
阿姆斯特丹散囊菌
亮白麴黴
菌核麴黴
帚狀麴黴
孔麴黴
赭麴黴
蜂蜜麴黴
兔糞麴黴
硫色麴黴
塔賓麴黴
淺藍灰麴黴
日本麴黴棘孢變種
日本麴黴原變種
臭麴黴
炭黑麴黴
泡盛麴黴
肇慶麴黴
毒麴黴
溜麴黴
醬油麴黴
寄生麴黴
米麴黴疏展變種
米麴黴原變種
黃麴黴柱頭變種
黃麴黴原變種
溫特麴黴煙色變種
溫特麴黴原變種
棲土麴黴
埋藏麴黴
雪白麴黴
黃柄麴黴
肉色麴黴
土麴黴金色變種
土麴黴原變種
焦麴黴
紅紫麴黴
彎頭麴黴
雜色麴黴疣梗變種
雜色麴黴原變種
多育麴黴
兩形頭麴黴
粒落麴黴
爪甲麴黴
合陽麴黴
埃及麴黴
具黃麴黴
巨大麴黴
棒麴黴
矮棒麴黴
綠垂麴黴
煙束麴黴
冠突散囊菌
聚多麴黴
黃叉麴黴
黑麴黴
佩特麴黴
叢簇麴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