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麴黴

焦麴黴

菌落在查氏瓊脂上25℃7天直徑25- 40mm,10- 14天達40- 55mm;質地大多為絮狀,少數絲絨狀;菌落在麥芽汁瓊脂上℃7天直徑26-42mm,10-14天達5O-70mm;質地絮狀,厚度中等或較厚。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菌落在查氏瓊脂上25℃7天直徑25-40mm,10-14天達40-55mm;質地大多為絮狀,少數絲絨狀;平坦或現輻狀溝紋,分生孢子結構分布於全部菌落或作不均勻分布,邊緣較多,有時呈現同心環紋,顏色為不同程度的茶褐色,近於灰褐色(Drab.R.XLVI),陰暗灰褐色(DuskyDrab,R.XLVI),深茶褐色(Saccardo'sUmber.R.XXIX),暗褐灰色(Fuscous,R.XLVI)或淡墨色(Sepia,R.XXIX),邊緣仍為白色;滲出液有或無,無色或淡黃色;有的菌株老後出現白色或淡黃色的殼細胞團塊;菌落反面無色或不均勻的黃褐色至暗褐色。分生孢子頭幼時為球形,老後成為輻射形,60-100(-150)μm,或疏鬆短柱形;分生孢子梗生自基質或氣生菌絲,前者的孢梗莖較長,可達700μm,後者一般較短,40-280μm,直徑3-7μm,具褐色,壁光滑,有的稍彎曲;頂囊近球形或半球形,直徑6-13(-20)μm,顏色與孢梗莖者相同,可育表面約3/4;產孢結構雙層:梗基4-7(-9)μm×3-4μm,瓶梗4-9μm×(2-)2.4-3.2μm;有的菌株從氣生菌絲生出短而不完整的小分生孢子結構;分生孢子球形或近球形,(2.7)3.2-4.8μm,明顯粗糙,具刺或小突起,帶褐色;許多菌株產生殼細胞,形狀為不規則的卵形、長形或彎曲狀不等,有時集成團塊,肉眼可見。菌落在查氏酵母膏瓊脂上25℃7天直徑26-36mm,10-14天達40-60mm;質地絮狀,薄或稍厚,有輻射狀溝紋,有的菌株老後邊緣呈繩狀;分生孢子結構呈不同程度的灰褐色,近於淺黃褐色(LightBuff,R.XLVI),暗褐灰色(Fuscous,R.XLXI),肉桂淺褐色(cinnamonBuff,R.XXLX)、陰暗灰褐色(DuskyDrabR.,XLVI)至橄欖褐色(OliveBrownR.XL);有的菌株呈同心環紋;滲出液無色,呈小滴狀;菌落反面淡灰褐色至灰橄欖色。  

菌落在麥芽汁瓊脂上℃7天直徑26-42mm,10-14天達5O-70mm;質地絮狀,厚度中等或較厚;有的稍現輻射狀溝紋;分生孢子結構少或較多,分布不均勻,顏色為灰褐色,近於暗橄欖褐色(DarkOliveBuff,R.XL),肉桂淺褐色(cinnamonBuff.R.XXIX)或暗褐灰色(DrabGray,R.XLVI),有的菌株形成白色的殼細胞團塊;菌落反面無色或淡褐色。

生境

土壤,糧食(玉米、小米、四季豆、蕎麥)、臭米麵,羊油,魚粉、藥材(懷牛膝,石斛),牛輕革,介殼蟲,牛糞等。37℃不生長,極少數菌株微弱生長。

中國分布

北京(MQ30,MQ1833,MQ663OMQ8565,MQ8566,MQ8789);天津(MQl947);河北張家口(MQ5955,MQ6484)、興隆(MQ6561)、小五台山(MQ3658、C36,C161,C385);內蒙古包頭(MQ5884,MQ5888,MQ5893,MQ5897)、清水河(MQ6373)、阿爾山(MQ4770);遼寧本溪(MQ2254),地點不詳(MQ8173);黑龍江哈爾濱(MQ2886,MQ8175)、北安(MQ8068);上海(MQ2740,MQ2741,MQ10500);浙江杭州(MQ5228,MQ8810,MQ10440),安徽合肥(MQ2683);福建福州(MQ10092)、建寧(MQ8724)、廈門(MQ1458,MQ3614,MQ3619MQ9884,MQ10004);江西南昌(MQ5843,MQ5845)、全南(MQ5059);山東萊西(MQ2251)、煙臺(MQ2221,MQ8723);湖北神農架(MQ2742,MQ9152,MQ9378,MQ9657);湖南長沙(MQ5370,MQ5379);廣西桂林(MQ1037);四川新都(MQ2092)、巴中(MQ5064)、峨眉山(MQ2108);雲南昆明(C4518-1)、保山(C5683)、麗江(C5613)、景洪(C8032),楚雄(MQ128)、大理(C5486);西藏薩迦(C1751,Cl755)、吉隆(C2023);陝西定邊(MQ4909)、驪山(MQ2120);甘肅武威(MQ5827);寧夏(MQ8193);新疆瑪納斯(MQ82)。

世界分布

幾乎遍及全世界,大多在熱帶和溫帶的土壤和各種不同基物上(Raper&Fennell,1965;Domschetal.,1980)。 

模式產地

美國

特點

大多在熱帶和溫帶的土壤和各種不同基物上(Raper&Fennell,1965;Domschetal.,1980)。
本種範圍較大,不同菌株的菌落外觀,特別是菌落質地差異較大,從純絲絨狀、厚絮狀到呈現環紋不等;產生殼細胞的菌株有時形成黃色的團塊;但菌落顏色則在茶褐色範圍內,且微觀特徵如產孢結構和殼細胞的形狀也相當一致而易於辨認。本菌能利用多種酯型的增塑劑作為碳源(Berkatal.,1957);可以產生D-賴氨酸(Seto,1962)及脂肪(wix&woodbine,1959a,b);有(0633)-半乳糖苷酶活性可資利用(劉波等,1979);能產生焦曲二醇(austdiol),是一種腸胃毒素(Cole&Cox,198l)。

盤點麴黴屬及其相關有性型的真菌

麴黴屬是叢梗孢目(Moniliales)叢梗孢科中的一屬。在自然界分布極廣,是引起多種物質霉腐的主要微生物之一。本期主要是盤點該屬及其相關。
石座菌屬
新薩托菌屬
皺摺裸胞殼
裸胞殼屬
亮白組
環繞組
黑色組
黃綠組
溫特組
環繞亞屬
黃梗組
土色組
焦色組
雜色組
巢狀組
巢狀亞屬
棒狀組
棒狀亞屬
煙色組
煙色亞屬
局限組
麴黴組
麴黴亞屬
無冠裸胞殼
茴香裸胞殼匙囊新薩托菌
異冠裸胞殼
波狀裸胞殼
褶皺裸胞殼
四脊裸胞殼
構巢裸胞殼
洋蔥石座菌
寬脊新薩托菌
刺孢新薩托菌
四繞新薩托菌
光滑新薩托菌
費希新薩托菌
淺黃新薩托菌
刺孢裸胞殼
散囊菌屬
麴黴屬
煙麴黴橢孢變種
弗萊麴黴
煙麴黴原變種
燕麥麴黴
糙孢麴黴
瘤突散囊菌
高滲散囊菌
赤散囊菌
匍匐散羹菌偽灰變種
匍匐散囊菌原變種
蠟葉散囊菌
刺孢散囊菌
局限麴黴
肋狀散囊菌
謝瓦散囊菌
阿姆斯特丹散囊菌
亮白麴黴
菌核麴黴
帚狀麴黴
孔麴黴
赭麴黴
蜂蜜麴黴
兔糞麴黴
硫色麴黴
塔賓麴黴
淺藍灰麴黴
日本麴黴棘孢變種
日本麴黴原變種
臭麴黴
炭黑麴黴
泡盛麴黴
肇慶麴黴
毒麴黴
溜麴黴
醬油麴黴
寄生麴黴
米麴黴疏展變種
米麴黴原變種
黃麴黴柱頭變種
黃麴黴原變種
溫特麴黴煙色變種
溫特麴黴原變種
棲土麴黴
埋藏麴黴
雪白麴黴
黃柄麴黴
肉色麴黴
土麴黴金色變種
土麴黴原變種
焦麴黴
紅紫麴黴
彎頭麴黴
雜色麴黴疣梗變種
雜色麴黴原變種
多育麴黴
兩形頭麴黴
粒落麴黴
爪甲麴黴
合陽麴黴
埃及麴黴
具黃麴黴
巨大麴黴
棒麴黴
矮棒麴黴
綠垂麴黴
煙束麴黴
冠突散囊菌
聚多麴黴
黃叉麴黴
黑麴黴
佩特麴黴
叢簇麴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