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博物館

荊州博物館

荊州博物館位於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是一座地方綜合性博物館,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占地4.8萬平方米。以其優美的環境、豐富的館藏文物和獨具地域特色的文物珍品陳列,以及考古研究的豐碩成果而享譽海內外。1994年經國家文物局專家評選,該館榮獲中國地市級“十佳博物館之首”的美譽。荊州博物館配合各項工程建設,發掘出土珍貴文物12萬餘件。其中,有戰國絲綢;吳王夫差矛;有戰國秦漢漆器;有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數學專著《算數書》和蕭和“二年造律”的《二年律令》等漢初簡牘;有迄今為止保存年代最久遠、最為完好的西漢男屍。荊州博物館現已出版了7本大型考古發掘報告,8本科研專著和300餘篇學術論文、簡報,其中《江陵雨台山楚墓》、《江陵馬山一號楚墓》等專著還分別獲得全國夏鼐考古學研究成果二等獎和湖北省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三等獎。

基本信息

基本建設

荊州博物館荊州博物館

該館配合各種基本建設,先後發掘了7000多座古墓葬和近20萬平方米的古文化遺址。有館藏文物13萬餘件,主要是考古發掘的出土文物,其次為傳世文物和部分革命文物,包括銅器、陶器、瓷器、漆木器、玉器、石器、絲織品、金銀器、歷代書畫、簡牘等,其中國家一級文物492件套,有世界上最早的泥塑動物群;史前巧奪天工的各種玉器;成色如新的4代越王劍;迄今我國保存最好、品種最全、織繡工藝最精湛、被專家學者譽為世界"絲綢寶庫"的馬山戰國絲織品;填補史書記載空白、被譽為地下書庫的楚漢簡牘;色澤絢麗、工藝精湛,占全國總數五分之三的楚秦漢漆木器以及迄今世界上發現最早的獨具類型的西漢古屍等堪稱國寶的珍貴文物。

藝術展覽

荊州博物館陳列展室建築面積7201平方米,展覽使用面積3500平方米。1997年對展室進行了全面的改造更新,先後推出了《江漢平原原始文化展》、《江漢平原楚漢文化展》、《荊州出土簡牘文字展》、《鳳凰山168號漢墓展》、《古代漆木器精品展》、《楚漢織繡品展》及《傳世文物展》等七個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專題展覽。其中《江漢平原楚漢文化展》榮獲國家文物局"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江漢平原原始文化展》展示了從舊石器時代的雞公山遺址到新石器時代的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原始先民生產和生活中所使用的石器、陶器、玉器等,從不同的角度再現了江漢平原史前時代的社會面貌和人們的生產及生活狀況。

《江漢平原楚漢文化展》所使用的展品主要來自歷年來的考古發掘,其中以青銅器和玉器為主。青銅器的類別有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生活用器等,玉器以裝飾品為主。展出的珍貴文物有商周時期的大銅尊、虎尊,東周時期的提梁壺、大鑊鼎、升鼎鼎、編鐘、越王州勾劍、越王不光劍、越王鹿郢劍、"兵辟太歲"戈、銀帶鉤、玉面具、玉壁、玉環等;秦漢的虎子、盛錢器、銅人推磨等。

《荊州出土簡牘文字展》包括楚簡、秦簡、漢簡、漢代木牘等,另外還展出有毛筆、筆筒、石硯、銅削刀等文書工具。

《鳳凰山168號漢墓展》展出了1975年該館考古工作者在位於楚都紀南城遺址東南角的西漢1 6 8號墓出土的一具完整的男屍及隨葬器物,展出的文物有耳環、圓盒、扁壺、勺、盤、案、幾等漆器;倉、罐、灶、釜等陶器;毛筆、墨、硯、削刀、竹牘等文具和紅棗、生薑、杏、李、梅等多種水果及雞蛋、家禽、家畜骨骸等食品,還有麻鞋、麻襪、玉印、天平衡桿等珍貴文物。據墓中出土簡牘記載,墓主為江陵縣市陽里人,爵位為"五大夫"(約相當於縣令),下葬於漢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 6 7年),距今已2100餘年。

《古代漆木器精品展》展出的主要是戰國、秦漢時期古墓葬中出土的楚國漆器和秦漢漆器,種類有飲食器、妝奩器、娛樂器、喪葬器、工藝品等。這些文物造型優美、工藝精湛、色彩瑰麗、圖案華美,是中國古代審美意識的高層次體現。特別是虎座飛鳥、虎座鳥架鼓、鎮墓獸、木雕動物座屏、彩繪鴛鴦豆、各式彩繪漆耳環、彩繪漆圓盒、七豹大扁壺、彩繪人物紋龜盾、針刻紋圓奩、豬形酒具盒、鳳鳥蓮花豆、龍鳳紋豆、羽人、避邪等為不可多得的漆器珍品。

《楚漢織繡品展》展示的該館藏品出自被世人譽為"絲綢寶庫"的馬山一號楚墓和鳳凰山一六七號漢墓,它們不僅集中體現了當時絲繡技術的最高水平,而且還是研究楚漢時期服飾和藝術的珍品。馬山一號楚墓因所出絲織品種類眾多,製作精美,保存完好、年代早而被譽為中國古代的絲綢寶庫。這些"冠帶衣履天下"的國寶主要有絹、綈、紗、錦、羅、綺、絛和繡等,成品則以衾、裙、袍、夾襦、衣等為主。這批絲織品充分反映了楚地高度發達的養蠶織絲技術。

《傳世文物展》展示的有宋代的荷葉紋青瓷蓋罐、荷花紋銀盞,元代的纏枝鳳紋釉里紅罐,明代的印花龍紋青瓷盤、銅釋加牟尼造像、象牙雕算盤、象牙雕壽星、水晶雕雙耳壺、翡翠雕佩飾、張文公(張居正)石硯,清代的人物紋豆青青花盂、彩繪龍紋碗、暗花青瓷瓶、窯變花瓶、犀牛角杯、玉雕雙人等珍貴文物。

荊州博物館現已出版了7本大型考古發掘報告,8本科研專著和300餘篇學術論文、簡報,其中《江陵雨台山楚墓》、《江陵馬山一號楚墓》等專著還分別獲得全國夏鼐考古學研究成果二等獎和湖北省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三等獎。2003年,"馬山一號戰國楚墓絲織物保護研究"課題獲得湖北省科技成果二等獎。

荊州博物館在做好館藏文物的科學保護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尤其在飽水漆木器脫水與古絲織品保護技術方面已居全國前列,並成功地為北京、雲南、湖南、江蘇、河南、安徽、江西等地的飽水漆木器、竹簡進行了脫水保護,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獲得榮譽

珍品館珍品館

荊州博物館現有工作人員一百多人,其中高級職稱19人、中級職稱45人,初步形成了一支門類齊全、學術水平較高的文博專業隊伍,並出版了一大批在省內外有重要影響的科研成果,先後出版了《江陵雨台山楚墓》、《江陵馬山一號楚墓》、《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文化概論》、《楚漆器研究》、《楚國絲織品研究》、《楚系簡帛文字編》、《肖家屋脊》、《荊州高台秦漢墓》、《棗林崗與堆金台》等專著及三百多篇學術論文,其中《江陵雨台山楚墓》、《江陵馬山一號楚墓》等專著還分別獲得全國夏鼐考古學術研究成果二等獎和湖北省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三等獎。一九九三年,荊州博物館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地縣級十佳優秀博物館之首,一九九五年被文化部、人事部命名為全國文化先進集體。一九九九年《江漢平原楚漢文化展》獲得國家文物局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二○○○年,荊州博物館榮獲國家旅遊局4A級旅遊單位稱號。二○○三年,我館“馬山一號墓戰國楚墓絲織物的保護研究”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館部歷史

開放前

荊州博物館的前身是1951年建立的湖北省文史館荊州工作組、湖北省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荊沙分會。當時,由荊州地委、專署委派王乾清同志(解放初任江陵縣副縣長)一人主持籌建工作,選擇開元觀作為館址,經費由專署、地委統戰部分別撥給,專署文教局直接開支。

荊州博物館荊州博物館

1952年調進兩名工作人員(53年調走),1953年又調進楊元發同志。由於人員編制少,因此常常採取臨時抽調縣專業人員或聘請社會上具有一定史學知識的老人,如鍾祥的戴祺生、江陵的張秘之等參與文史資料的鑑別、研究工作,宣傳貫徹國家文物保護政策法令,開展文物調查、保護管理工作。

1954年,王乾清同志調省後,彭桂全同志調任主任至1957年,工作人員先後雖充實到七人,但實際上只有少數同志堅持正常工作,為掌握全區文物分布概況,加強文物保護管理,文教局於1957年配備了專職幹部對文物重點地區進行調查摸底,為推動全區文物普查工作作準備。

荊州博物館工作人員考古圖片荊州博物館工作人員考古圖片

1958年,經專署辦公室批准,正式建立湖北省荊州專區博物館,隸屬荊州專區文教局主管。博物館是全地區的文物和博物事業機構,擔負全區的文物調查、勘探、保護、徵集和考古發掘工作,舉辦歷史文物及一些臨時性的陳列展覽,接待國內外觀眾參觀,負責館藏文物的保護和保養,開展考古學和博物館學的研究工作。當時由陳庭吉同志、黃生貴同志分別擔任副主任。1960年,李世蓀同志調博物館任副主任。1961年,經荊州專署批准,將原湖北省人民政府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荊沙分會更名為“湖北省荊州專區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江洪(行署副專員),辦公室主任潭道山,副主任李世蓀等。此機構雖屬地區文物管理機構,但不另配幹部,具體業務工作仍由博物館負責。

1964年,李世蓀同志任博物館副館長,1965年人員編制8人,其中行政1人,業務人員7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博物館成立了新的革命領導小組,滕壬生同志擔任組長,全館職工6人,其中業務人員5人。

1969年,博物館更名為“江陵縣展覽館”,隸屬江陵縣管理,陳列展覽內容以農業為主,同時舉辦收租院展覽。

1971年,博物館重新收歸地區管理,恢復荊州地區博物館革命領導小組,高道成同志調入博物館擔任黨支部書記。

1973年4月,經地區文化局批准,將原“博物館革命領導小組” 名稱改為“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當時,全館編制為16人,內部機構有行政組(3人)、業務組(11人)、後勤組(2人)。

展覽區展覽區

1974年8月,滕壬生同志擔任博物館黨支部副書記。1975年9月,張緒球同志被任命為博物館副館長,另又增加劉振芳同志為副書記(1976年4月調走)。

1976年至1977年,領導班子由黨支部書記高道成、副書記張鵬、滕壬生、副館長王堯、張緒球同志組成。內部機構有文物組、保管組、接待組、後勤組。76年人員編制為37人,77年增至40人,其中黨員有20人。

開放後

1978年,張鵬同志擔任博物館館長,增加副館長李世蓀、丁設科同志。彭浩、陳躍鈞同志為文物組負責人,劉立力為保管組負責人,另有接待組、後勤組等機構。全館人員編制為42人,其中黨員18人。

1979年,黨支部書記高道成、副館長王堯同志調走,人員編制為51人。

1980年,張鵬館長調往地區科委。6月,劉先杜同志調博物館擔任黨支部副書記和館長,滕壬生同志任副書記、副館長,張緒球、李世蓀、丁設科繼續擔任副館長。內部機構有文物組(組長陳躍鈞、副組長彭浩)、接待組(組長范典昭)、保管組(組長黃曼華)、後勤組(組長鄭中山)、辦公室(劉立力)。全館共有黨員20人。此外,博物館館址在開元觀對面西側(現為市婦幼保健院)興修擴建並正式對外開放。

1981年,館領導班子成員未變,人員編制發展為63人(其中固定職工53人)。

1982年,劉先杜同志被任命為黨支部書記。

虎座鳥架鼓虎座鳥架鼓

1983年5月,鄭中山同志被任命為副館長。1984年,副館長李世蓀同志離休。4月,黨支部書記劉先杜調往荊州地區賓館。博物館領導班子進行了相應的調整,經地區宣傳部批准:滕壬生同志任黨支部書記,張緒球同志任館長,丁設科、鄭中山、彭浩同志任副館長。內部機構有辦公室(主任黃曼華)、文物考古部(主任陳躍鈞)、文物保管部(主任代聲平、副主任吳順清)、陳列美工部(主任栗紅約、副主任朱由)、民眾工作部(主任范典昭、副主任郭傳玉)、革命文物部(副主任段紀明,後來調走此機構撤消)、總務科(科長鬍昌玉)、保衛科(副科長謝永滿)。同年六月,經地區工會批准,博物館工會正式成立,工會主席丁設科。全館人員編制為56人,其中黨員15人。

1985年,領導班子成員未變。博物館館址則由開元觀西側(現婦幼保健院)重新遷至開元觀東側,新陳列大樓對外試展。

1986年5月,增加副館長陳躍鈞同志。6月,經省公安廳批准,我館建立了民警室。6月11日,新建博物館陳列大樓、珍寶館舉行開館典禮,正式對外展出。全館人員發展為63人。

1987年至1990年,領導班子成員未變,仍由滕壬生(黨支部書記)、張緒球(館長)、丁設科、鄭中山、彭浩、陳躍鈞(副館長)組成。

1987年,博物館人員為71人,內部機構新增設了文保部。

楚文化出土文物楚文化出土文物

1988年,經地區編委批准,內部機構為辦公室、考古部、群工部、保管部、文保部、總務科、保衛科,人員編制為72人。1989年人員增加到83人,其中副研究館員4人,館員24人。

1990年,內部機構增加了革命文物部,郭傳玉同志任主任。全館人員增至90人。新修珍寶館正式對外開放。

1991年,王從禮同志任副館長。丁設科同志享受副縣級待遇。餘元枝同志任辦公室副主任,鮑仁偉同志任外展部副主任,李紅同志任群工部副主任。

1992年,經地區編委批准,增設“對外展覽部、旅遊服務部、文物複製工藝部、財務科”四個內部機構。副館長、工會主席丁設科同志因病逝世。全館幹部職工91人。

1993年,何努同志任考古部主任,陳官濤任辦公室主任。全館幹部職工增至96人。

1994年12月,荊沙合併,博物館更名為“荊沙市荊州博物館”。國家文物局、公安部批准我館為文物系統博物館一級風險單位。四月,市旅遊局批准我館為旅遊涉外定點單位。同年,胡昌玉同志任我館黨支部副書記。全館幹部職工增至101人。

1995年,省文化廳同意我館設立湖北省文物總店荊沙市分店。12月,市委組織部批准陳元高同志任博物館黨支部書記、張緒球任博物館館長、滕壬生任名譽館長。彭浩、陳躍鈞、胡昌玉、鄭中山、王從禮任副館長。院文清任陳列部主任。全館幹部職工102人。1996年,王從禮同志任工會主席。我館進行了內部機構改革和調整,任命何努任考古部主任、劉德銀、陳官濤任副主任,柯光榮任保衛科科長,代聲平任保管部主任,龔英明任陳列部主任,李紅任群工部主任、侯純珍任副主任,周先素任財務科科長,郭傳玉任總務科科長、謝永滿、楊乾松任副科長,史基礎任服務公司經理、朱江松任副經理、餘元枝任楚樂宮主任,張群英任辦公室副主任,史玉芬任省文物商店荊沙市分店經理、金陵任副經理。

1997年,我館更名為“湖北省荊州市博物館”。全館幹部職工97人。

1998年10月,黨支部書記陳元高同志調離我館。全館進行機構改革,張萬高任考古部主任、劉德銀、陳官濤任副主任,陳華亮任保管部主任,龔英明任陳列部主任,李紅任群工部主任,張群英任辦公室主任,餘元枝任楚樂宮主任,肖璇任票務科科長、廖平任副科長,翟玉莘任總務科科長、楊乾松任副科長,史基礎任服務公司經理。全館幹部職工93人。

1999年4月,經市編委批准,成立荊州市文物考古勘探大隊,掛靠博物館,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進一步實行機構改革,我館內設機構12個,即辦公室、總務科、財務科、保衛科、考古部、文物保管部、陳列部、群工部、旅遊服務部、流散文物工作部、楚樂宮、票務科。全館幹部職工94人。

現狀

2000年7月,范志謙同志調任我館黨支部副書記,王明欽同志任副館長,鄭中山同志任工會主席,陳躍鈞同志任主任科員。全館幹部職工95人。

2001年,實行機構改革和調整,撤消票務科,合併為財務科,朱茵任財務科科長,肖璇任群工部主任,翟玉莘任保管部主任,陳華亮任保衛科科長,楊開勇任辦公室主任,張萬高、劉德銀任考古部副主任。全館幹部職工94人。

2002年5月,我館進一步實行機構改革和調整,共設10個部門,即文保中心(吳順清任主任)、考古所(劉德銀、張萬高任副所長)、保管部(翟玉莘任主任),陳列部(龔英明任主任),群工部(肖璇任主任),辦公室(餘元枝任主任),保衛科(陳華亮任科長),財務科(朱茵任科長),楚樂宮(程潔任主任)總務科(楊乾松任科長)。12月,經市委宣傳部批准,張萬高、劉德銀同志任博物館副館長,胡昌玉同志任主任科員,工會主席鄭中山同志離職退養。全館幹部職工91人。

2003年4月,內部機構進行調整,楚樂宮和併入群工部,程潔任主任,肖璇任保管部主任,賈漢清任考古所所長。7月,領導班子進行了調整,原館長張緒球同志延退,任命為名譽館長,劉娟同志調任博物館黨支部書記,王明欽同志任館長,范志謙(兼任黨支部副書記、工會主席)、張萬高、劉德銀任副館長、彭浩同志任主任科員。

2004年4月,陳列部改名為陳列外展部,群工部改名為宣教部,李紅任宣教部主任,楚樂宮重新獨立出來,鮑仁偉任楚樂宮主任。彭昊任總務科科長,丁鍵任辦公室主任。

2005年,荊州博物館第一屆學術委員會成立,張萬高任主任委員;中共荊州市委編委辦公室批覆設立荊州博物館熊家冢考古工作站;李亮任荊州博物館團支部副書記。

2006年1月,荊州博物館對各部門幹部進行調整:龔英明任陳列外展部主任;李紅任宣教部主任;彭昊任行政科科長;楊開勇任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朱江松任文物勘探大隊副隊長;范志謙任荊州博物館主任科員,不再擔任博物館副館長、黨支部副書記職務;荊州市委編委辦公室同意在荊州市博物館熊家冢考古工作站加掛荊州市熊家冢管理處牌子;張緒球退休,不再擔任荊州博物館名譽館長職務。

2007年5月,成立信息技術部,金陵任主任。

2008年,荊州博物館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並實行免費開放,為加強安全保衛工作,成立了安全應急領導小組和行動小分隊。

2009年劉德銀任荊州博物館黨支部副書記;賈漢清、彭昊均當選為荊州博物館副館長。

2010年,荊州博物館對中層幹部進行調整:楊開勇任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趙曉斌任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劉瑋任財務科科長,鄭梅任財務科副科長;雷中翠任辦公室副主任;毛芳任宣教部副主任;程潔任陳列部副主任;劉露任保管部副主任;肖玉軍任信息部副主任;黃成家任保衛科副科長;趙寧武任後勤科副科長。同年,荊州博物館工會第五屆委員會成立,由趙自剛、劉雁、羅軍、李亮、翟玉莘、李曉紅等六位組成,趙自剛任工會主席,羅軍任工會審查委員,李曉紅任女職工委員。

2011年,中共市委編委辦公室批准荊州博物館加掛荊州市簡牘研究所牌子, 楊開勇任所長,趙曉斌任副所長。

陳列展覽

荊州博物館荊州博物館

陳列展覽是博物館的基本功能,是博物館面向大眾的第一視窗。荊州博物館陳列展廳建築面積7201平方米。1997年以來,我們籌集了近千萬元資金,對7000多平方米的展室進行了全面的改造更新,將展廳分為主體陳列樓和珍品館兩大部分,先後推出了《江漢平原原始文化展》、《江漢平原楚漢文化展》、《荊州出土簡牘文字展》、《鳳凰山168號漢墓展》、《古代漆木器精品展》、《楚漢織繡品展》及《傳世丈物展》等七個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專題展覽,全面而系統地展示了荊州出土的文物精品,展示了荊楚文化的璀璨風采。其中《江漢平原楚漢文化展》以其鮮明的主題、詳實的內容、精彩的展品、新穎的形式榮獲國家文物局“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為了弘揚民族文化,推介中華精品,荊州博物館還先後多次選調部分文物赴美國、德國、日本、台灣等地舉辦外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考古研究

168號漢墓男屍168號漢墓男屍

考古調查、勘探、發掘與研究不僅是博物館的基本職能,而且起著關乎全局、舉足輕重的作用。荊州博物館比較系統的田野發掘和考古研究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三十多年來,該館考古工作者進行了大量的田野考古發掘和室內整理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考古學研究成果。

為了配合各種基本建設,荊州博物館先後發掘了7000多座古墓葬和20多萬平方米的古文化遺址。其中雞公山舊石器時代石器製作場,陰湘城、走馬嶺新石器時代古城址,天星觀一、二號楚墓,馬山一號楚墓,雨台山、拍馬山楚墓群,張家山、鳳凰山、高台秦漢墓地,鳳凰山168號漢墓等項目,皆屬重大考古發現。1992年雞公山舊石器時代遺址和1999年潛江章華台遺址的發掘分別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這些古墓葬和古文化遺址的發掘,不僅為國家搶救了大量的人類文化遺產,增加了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和展品,而且為各學科的研究提供了極為難得的研究資料。

考古資料的整理與研究是衡量田野考古水平的標尺。荊州博物館十分重視考古資料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並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5年8月止,該館共出版學術報告和學術著作18部,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還有大量的發掘簡報、藏品介紹、譯文等文章。這些著述研究領域比較寬廣,其內容主要為長江流域大溪、屈家嶺、石家河三大原始文化、南方地區的夏商文化、東周楚文化、秦漢時期的考古學文化以及戰國、秦漢簡牘文字等。其中《江陵雨台山楚墓》榮獲“夏鼐考古學成果”二等獎。

文物保護

此外,在文物保護領域也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荊州的文物保護科研工作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經過三十年的努力,攻克了古代飽水漆木器、簡牘的脫水保護和古代絲織品的加固保護等難題。2003年,“馬山一號戰國楚墓絲織物保護研究”課題獲得湖北省科技成果二等獎,近年來,運用生物技術保護古代絲織品的實驗也取得了重大成果,專家鑑定是“開拓性的、原創性的”,“居國際領先水平”。現正廣泛運用於古代各類文物的保護中。

文物收藏與保護是博物館的重點工作之一。荊州博物館館藏文物13萬餘件,絕大多數是考古發掘的出土文物,也有一部分傳世文物和革命文物,其類別包括銅器、陶器、瓷器、漆木器、玉石器、絲織品、金銀器、古字畫、簡牘等。其中國家一級文物553件套,荊州博物館在做好館藏文物的科學保護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尤其在飽水漆木器脫水與古絲織品保護技術方面已居全國前列,並成功地為北京、雲南、湖南、江蘇、河南、安徽、江西等地的飽水漆木器、竹簡進行了脫水保護,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宣傳教育

宣傳教育是博物館的基礎功能,多年來,我們在貫徹執行中共中央《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狠抓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建設,與學校共建“德育教育基地”,多種形式地開展適合中國小生的教育活動,對未成年人實行免費參觀。2004年,組織大中國小生20000多人次參觀博物館,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並在全市大中國小生中開展“愛我家鄉文物”作文競賽活動。

新的歷史時期,荊州博物館面臨著新的挑戰,只要我們始終不渝地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堅持業務興館的正確方向,切實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與時俱進,荊州博物館就一定能再創新的輝煌。

荊州博物館3年免費接待觀眾200萬人次——來自海南的安先生昨日榮幸地成為荊州博物館免費開放三年來的第200萬名觀眾。安先生高興地說:這是我到過的地市級博物館中建築面積最大,館藏文物最多,最吸引眼球的頂級博物館。

楚樂宮

楚樂宮是荊州博物館別具一格的開發項目。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一前221年)的楚國,是中國南方第一大諸侯國,物阜民豐,文化燦爛。其音樂文化獨領風騷,“楚辭”、“楚聲”、“楚歌”、“楚舞”,馳名天下,呈現出“八音克諧”、“展詩會舞”的欣榮景象。

荊州是楚文化的中心,楚國國都紀南城所在地,楚國先後有20個王在此立國稱霸。楚墓中出土的古代樂器,數量之多,種類之繁,工藝之精,保存之好,享譽海內外。

1992年,荊州博物館將楚樂、楚舞搬上了“楚樂宮”的舞台,再現二千多年前楚國宮廷樂舞的藝術風采。那古老的編鐘、石磬,那渾厚綿長的歷史鏇律,那宮中舞女的翩翩風姿,既展示了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又給人以餘韻不絕的精神美感。

荊州博物館荊州博物館

“楚樂”包括“荊楚八音”、“楚十二律”。前者指金(編鐘、鐃、鉦、鐸)、石(編磬)、土(瓦釜)、革(懸鼓、手鼓)、絲(琴、瑟)、木(木鹿鼓)、匏(笙)、竹(竹相、仿竹石排簫)等。後者是根據荊州雨台山出土的楚律管及其它鐘磬文字資料復原的楚樂律體系。

“楚舞”包括樂舞圖像中的“舞姿”,出土絲織品中的“舞衣”和乾(盾)、戚、戈、矛、木劍、羽扇等“舞器”。

楚樂宮用於演奏的樂器,主要是根據楚墓中出土的古代樂器復原、複製的。其表演方式,演奏方法等則是在科學研究基礎上所進行的復原性藝術實踐。以彩繪石磬、青銅編鐘、石排簫、虎座鳥架鼓、古箏、古琴等楚時樂器再現楚國宮廷音樂舞蹈,獨具魅力。其中25具一套的石編磬,聲音清脆,當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在太空中播出的《東方紅》樂曲,即由這一套石磬演奏而成。

荊州博物館楚樂宮自1992年成立以來,先後有江澤民、李鵬、溫家寶、吳邦國、吳儀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了楚樂演奏。1993年楚樂展演還應邀參加了澳門國際藝術節,並受到了葡萄牙總督和海內外觀眾的高度讚賞。

館藏精品

一、青銅器:中國古代青銅器源遠流長,絢麗璀璨,不但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而且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二、絲織品:楚國的絲織和刺繡品種齊全,製造精細,花型秀麗多變且色彩鮮艷。

三、漆木器:戰國秦漢漆木器種類繁多、製作精良、紋飾華美,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魅力。

四、玉器:玉器造型豐富多采,在那些以人、虎、蟬、鷹、鳳為題材的作品中,有不少都堪稱新石器時代珍品。

五、陶器:江漢平原原始文化以大溪文化和屈家嶺文化的彩陶最發達,製作精美,紋飾華麗,形成了鮮明的地方特色。

古屍專介

1975年上半年,我國文物考古工作者,配合基本建設工程,在湖北省江陵縣楚故都紀南城內的鳳凰山發掘了168號西漢墓,出土了一批珍貴的文物和一具保存完好的男屍。據墓中出土的文字記載,死者名"遂",是江陵縣市陽里人,爵位為五大夫,下葬於漢文帝十三年,即公元前167年,距發掘出土已有2142年,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時代最早的一具

西漢古屍西漢古屍

古屍。

古屍出土時,面部和四肢被棺液染成了絳紅色。死者年齡60歲左右,體重52.5公斤,身長1.678米;皮膚肉等軟組織有彈性,四肢大小關節都可活動;32顆牙齒章全而牢固,鼻道通暢,但全身的毛髮由於棺液的浸泡均已溶解消失。解剖發現,腦膜血管很清晰,腦髓占顱腔五分之四,重970克,12對腦神經幾乎都能辨認。內腔各種器官齊全,保存完好。皮下膠原纖維與新鮮組織相當接近,體內的蛋白質、脂肪、糖類等也不同程度地有所保存。血型為AB型。死者生前曾患有膽囊炎、膽石症、胸膜炎等疾病。在內臟里還發現有血吸蟲、人鞭蟲、絛蟲和華氏睪吸蟲等寄生蟲卵。血吸蟲卵的發現,與馬王堆一號漢墓女屍中查出的血吸蟲卵相印證,說明兩千多年前,血吸蟲病在兩湖地區就已流行。

古屍為何歷久不腐?據研究,其主要原因是深埋、密封和棺液抑菌殺菌防腐的結果。深達十米的墓坑,逐層夯結的填土,封閉嚴密的棺槨,使古屍長期處在缺氧和恆溫的穩定環境中。內棺十萬毫升含有硫化汞等成份的棺液,具有抑菌和力的作用,更是古屍得以保存的不可缺少的條件。

湖北風景錄

湖北出於中國的中部 ,是一個交通要道 從而也具有很好的旅遊資源 有著各種美不勝收的自然風景
鹹寧市星星竹海風景區
鹹寧市澄水洞旅遊區
黃岡市薊春李時珍紀念館
黃石大冶雷山風景區
黃石東方山風景區
荊州市荊州碑苑
鹹寧市太乙洞風景區
鄂州蓮花山旅遊區
仙桃市沔城風景名勝區
荊門京山大洪山鴛鴦溪
隨州高貴三潭風景區
應城湯池旅遊風景區
隨州炎帝神農故里烈山風景名勝區
荊州古城歷史文化旅遊區
宜昌中華鱘園
十堰市房縣神農峽景區
巴東神農溪旅遊區
武漢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
棗陽市白水寺旅遊風景區
興山縣昭君村旅遊區
當陽玉泉風景區
保康縣五道峽自然風景
保康縣湯池峽溫泉度假區
南漳縣水鏡莊風景區
武漢華泰湯孫湖旅遊度假
穀城縣薤山旅遊度假
襄樊棗陽青龍山熊河風景區
襄樊錦繡園高新農業觀光園
神農架天燕原始生態旅遊區
襄樊南漳香水河風景區
通山縣闖王陵景區
襄樊襄王府綠影壁
鹹寧市玄素洞風景區
鄂州蓮花山
黃岡市浠水三角山風景區

十堰市四方山植物園
神農架神農頂風景區
鄂州梁子島生態旅遊度假區
隨州曾侯乙墓景區
米芾紀念館
荊州市荊州關公館
荊州市荊州盆景園
黃岡市浠水聞一多紀念館
神龍架
十堰市牛頭山森林公園
十堰市人民公園
十堰市伏龍山自然風景區
東湖鳥語林
襄樊宜城張自忠將軍紀念館
董永公園
洪湖藍田生態旅遊風景區
荊州市萬壽園
編鐘
鄂州市博物館
南河風景區
隆中風景區
神農架紅坪景區
鄂豫邊區革命烈士陵園
長江三峽工程罈子嶺旅遊區
武漢東湖風景區
武當山風景區
歸元禪寺
荊州博物館
長江三峽
大洪山
西塞山
晴川閣
荊州古城
湖北省博物館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黃鶴樓
九宮山

荊州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荊州位於湖北省中南部,地處長江中游和漢水下游的江漢平原腹地。荊州又稱江陵,為中國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荊州地勢平坦,氣候溫和,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2條,長江流經本區453公里。
荊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文化的發祥地和三國文化集中地之一。相傳禹劃九州,始有荊州。在古代,荊、楚指同一地區,荊、楚的字義,本是同一種樹木的名稱。據史書記載,荊楚作為地,先是稱荊,後才稱楚。商代,荊州之地的楚,作為方國列入商朝的管轄範圍之內。周朝封楚國先君熊繹于丹陽,國號為荊。春秋初期,楚成王改荊為楚。
景點八寶山|春秋閣|樊妃冢|放鷹台|關公陳列館|洪湖|華容故道|江瀆宮|江陵碑苑|江陵盆景園|金鳳騰飛|荊江分洪工程紀念碑|荊州博物館|瞿家灣|開元觀|老萊山莊|龍泉書院|陸夫子祠|明遼簡王墓|明顯陵|三國公園|三袁故里|孫叔敖墓|太暉觀|萬壽寶塔|濱湖公園|靈鷲寺|桃花島|洈水國家森林公園|洈水湖|新神洞|中華廳石館|文星樓|象山|小皇陵|玄妙觀|張居正墓|章華寺|荊州古城|萬壽園|走馬嶺遺址|陰湘城遺址|鍾祥|荊州長江天鵝洲白暨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荊州石首糜鹿自然保護區|八嶺山國家森林公園|張居正故居|綠林山|洪湖藍田生態區|八嶺山古墓群|紀南故城|鐵女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