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古城歷史文化旅遊區

荊州古城歷史文化旅遊區

荊州古城歷史文化旅遊區座落於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內環北路與張居正街交叉口,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景區參觀主體荊州城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荊州古城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中國三國文化之鄉。2015年8月,荊州憑藉“文化魅力和特殊魅力”榮膺2015旅遊業“最美中國目的地城市”。荊州古城歷史文化旅遊區主要參觀景區點有:東門景區、張居正故居、關帝廟、關公義園、荊州古城牆、荊州博物館、大北門朝宗樓、西門景點、南紀門景點等。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荊州古城歷史文化旅遊區荊州古城歷史文化旅遊區

魏、蜀、吳荊州之爭,構成了三國歷史發展的主軸,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歷史經驗。終三國之世,無論是三國鼎足局面的形成,還是魏、蜀、吳霸業的興衰,無不跟荊州的得失相關;而其中興衰成敗的歷程,也無不給後人以有益的啟迪。荊州城,位於荊州市城區西部,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組成部分之一。其城名因地處荊山之南而得。荊州為天下九州之一。西漢時,改九州為十三刺史部(州),荊州居其中。魏晉以降,荊州均為州、府之名。其治所多不固定,直到明初,荊州才作為城名固定下來。

荊州城又稱江陵城,是因此地在秦破郢後置江陵縣,作為縣城而得名。其後兩千多年裡,江陵作為地名,歷代沿用,故有一城二名。荊州城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689年楚文王遷都郢(今荊州城北5公里的紀南城)後,這裡就是楚國的官船碼頭。楚成王(公元前671-前626年在位)還在此修築了別宮,取名渚宮。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占郢都,這裡成為江陵縣的治所。西漢初年,封臨江王於此地。其後有東晉安帝、南齊和帝、梁元帝、後梁、隋末梁王、唐代南都、荊南國等在此建都。楚、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宋、明等朝,封王侯於此地。荊州城的城郭,在戰國末年形成。漢代已有城牆。蜀將關羽、吳太守朱然,東晉桓溫、梁元帝、南平王高季興等,都對荊州進行修葺,北宋末年,城毀。南宋淳熙年間,重修城牆,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挖城壕。元初,忽必烈下令拆除荊州城。元末,朱無璋稱吳王時,派員依舊基重建荊州城。明末,張南忠率義軍攻占荊州城,將城牆拆毀多半。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又依明代城基重新修築荊州城,並重新命名城門:東門曰寅賓門,東南門(小東門)曰公安門,西門曰安瀾門,南門曰南紀門,大北門曰拱極門,小北門曰遠安門。荊州城現存磚城為明末清初建築。整座城呈不規則長方形,東西長3.75公里,南北寬1.2公里,城垣周長10.5公里,城內面積4.5平方公里,1970年後,隨著交通事業發展的需要,經國務院批准,城垣上新開3座三孔城門,原有的6座城門,共有9座城門。磚城內有土築城牆,與磚城相依,城上可通行。磚城外有外環道與水城環繞。水城俗稱護城河。荊州城牆高9米左右,城牆厚10米左右,城牆上有3座藏兵洞,24座炮台。原有城樓6棟,其中5棟毀於戰亂,僅存拱極門(大北門)城樓朝宗樓。八十年代,政府撥款重建寅賓門城樓,沿用舊名,曰賓陽樓。荊州城自明末清初最後一次修復以來,已有350年歷史,至今保存完好,是中國現存為數很少的古代城垣中較完好的一座,是長江中游地區唯一一座完好的古城垣,在國內外享有盛名。尤其是《三國演義》故事的廣泛流傳,使得荊州名揚四海。荊州城已成為中國三國旅遊線上的一個重要的旅遊區,有30多處三國遺蹤和文化景點供遊客探尋。

荊州古城積澱了豐厚的歷史文化。荊州城內及其城周附近,有著眾多的古蹟名勝。大禹治水的息壤,雄楚立國的故都,三國紛爭的遺蹟,歷代名人的勝蹤,似繁星點點,數不勝數。荊州古城牆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最有分量的古蹟之一。據《後漢書·地理志》記載,荊州古城牆的修造史,可以追溯到2800多年前的周厲王時期。經最新古城垣考古發掘實物科學驗證:荊州古城牆是中國延續時代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發展演變而來的唯一古城垣。1998年3月,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出了宋朝和五代時期的磚城;兩晉、三國時期的土城。疊壓在現城牆10米以下的五代磚城的發現、使荊州城磚城的修造歷史從始於明代的普遍認同,又上溯了400多年。這次考古發掘還證實:從三國時代起,荊州古城牆沒有發生過大的變遷,移位距離僅在50米左右範圍內;土城牆遠遠早於磚城牆。2000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荊州城小北門西側,發現了一段長近20米的明代成化年間夯築的石灰糯米漿城牆。此段城牆雖經500多年,至今仍堅如磐石,世所罕見。

主要建築

荊州古城牆

荊州古城歷史文化旅遊區荊州古城歷史文化旅遊區

荊州古城牆擁有2800多年的歷史,目前是我國穿越時間最長、跨越朝代最多、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牆。楚故都紀南城、八嶺山古墓群、荊州城牆被考古界譽為“中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荊州古城呈不規則橢圓形,東西長3.75公里,南北寬1.2公里,總面積4.5平方公里。城牆周長11.28公里,城牆平均高8.83米,城垛4567個,炮台26座,藏兵洞5座,現荊州古城共有9座城門;城樓2座。古城分為三層,外面是水城,中間是磚城,裡面是土城。水城(護城河)全長約13000米,寬30-250米,平均水深4米,西通太湖,東連長湖,與古運河相連。明代時期建城時為防止城基下陷,洪水泛城,城牆整體為條石壘砌基腳,青磚砌築牆體,採用糯米石灰漿灌縫,因而城牆特別堅固。城牆設有瓮城、敵樓、戰屋、炮台、藏兵洞、復城門,防禦體系完備,易守難攻,素有“鐵打荊州”之說。

東門賓陽樓

荊州東門“寅賓門”俗稱“老東門”,城樓名“賓陽樓”,始建於明代,清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重建。1987年8月,由國家文物保護科研所設計修復完善,1987年正式向中外遊客開放。整個樓台高9.5米,東西寬12.65米,南北長34米,採用大木框架結構,氣勢宏偉,造型別致,保持了明代建築的風格。

大北門朝宗樓

大北門又稱拱極門,是通向中原和京城的古驛道出口,城外遍植楊柳,人們在這裡送親友遠行,折柳相贈,祝福平安,故大北門又稱柳門。大北門城樓名“朝宗樓”,是古城牆上唯一尚存的古建築,建於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電影《小花》、《路漫漫》、《戰地鐘聲》等均在此拍攝過外景。

張居正故居

荊州古城歷史文化旅遊區荊州古城歷史文化旅遊區
張居正故居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位於荊州城內東隅,原名“張大學士府”。公元1572年,張居正為尊藏萬曆皇帝褒獎他的手書而興建。明末改為“張文忠公祠”,清初稱“張相舊府”,後幾經興廢,抗戰時荊州淪陷時受到嚴重破壞,20世紀80年代初,荊州城在舊城改造時修建了張居正街,2008年修復了張居正故居並對外開放。

張居正,湖北江陵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明朝萬曆年間任內閣首輔。“張居正故居”匾額由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李瑞環同志題寫。

荊州關帝廟

荊州關帝廟位於荊州古城老南門內,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原為三國時期關羽鎮守荊州10餘年的府邸故基,後由其子關平後裔世襲守護。是全國最早建立的關廟,與山西解州關帝廟、湖北當陽關陵、河南洛陽關林並列為中國四大關公紀念聖地。

關帝廟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明萬曆時重建,清順治七年(1650年)、雍正十年(1732年)兩次重修並擴建。廟內現存有明萬曆年間栽植雌雄銀杏兩株(距今約六百年)、關羽青龍偃月刀、赤兔馬槽等珍稀文物。荊州關帝廟已被列為國家三國旅遊線重點遊覽勝跡。

關公義園

關公義園是荊州古城歷史文化旅遊區擴建升級項目一期工程,是荊州古城五環5A景區創建項目的引爆點,也是城南片區開發建設項目的啟動區。項目位於荊州古城東南側,東北緊鄰環境優美的護城河,南臨學苑路,西臨鳳台路,規劃用地面積228畝,主要建設內容為關公聖像、三國文化展示中心、三國文化體驗中心和聚寶盆觀演設施等。2014年入選國家優選旅遊項目,2015年納入中國文化產業重點項目庫並被評為湖北省第五批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關公聖像位於荊州市關公義園內,是荊州的地標性城市雕塑,由藝術大師韓美林設計完成,雕塑連同基座總高58米,重1200餘噸,外貼4000多片青銅片,平均每塊重量150KG。園區內配套布局完整的市民休閒及旅遊設施,可滿足全球華人舉辦各種形式、各種規模的尋根朝聖和紀念祭祀活動的需求。與義園同步規劃的《入城儀式》、《劉備招親》和《關公的世界》三台演藝劇目,由國寶級策劃大師朱海親自執筆策劃、北京奧運會導演團隊傾心打造,融荊楚元素、三國文化、關公忠義七德等內涵於一體,表現形式豐富,開創多項國內先河,將帶遊客們品味最精彩的浩瀚三國。

主要景觀

荊州古城歷史文化旅遊區荊州古城歷史文化旅遊區

主要景觀有賓陽樓、藏兵洞、炮台、文字磚、朝宗樓、城牆博物館、公安門(水門)、仲宣樓遺址、曲城、南紀門、遠安門、安瀾門等。

賓陽樓:位於古城東大門之上,是東門風景區的重要景觀,該樓始建於明代,清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重建,城樓採用大木框架結構,氣勢宏偉壯觀。

藏兵洞:荊州古城牆上的重要軍事設施,其牆體向外呈主體長方形凸出,洞內有洞,洞內藏兵,並設有諸多射孔,對攻城之敵可暗箭齊發,出奇制勝。

城牆博物館:通過部分史料和考古發掘實物解讀荊州古城厚重歷史,同時展出石灰糯米槳乾打壘特殊牆體和發掘現場。

歷史名人

楚莊王

荊州古城歷史文化旅遊區荊州古城歷史文化旅遊區
熊侶楚莊王熊侶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3年—公元前591年居於王位。楚莊王熊侶在前人的基礎上,領導楚國當上了春秋五霸之一的霸主。楚莊王的名言是:“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莊王執政第八個年頭,帶兵到洛陽,“觀兵於周郊”、“問鼎小大輕重”。他執政的第十六個年頭,創造“縣”這一地方政制,是後來秦的郡縣制之胚模。莊王在內政上起用賢臣孫叔敖等,並著力發展經濟,提倡勤儉,改革兵制,使國力兵力日盛。楚兩次伐宋,晉國不敢出兵,宋遂臣服於楚。魯、鄭、陳相繼俯首。莊王終於完成霸業。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因病逝世,歸葬紀南城郊八嶺山。

楚威王

熊商威王(前339年至前329年在位),羋姓,原名熊商,楚宣王之子。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打敗越王無疆,盡取吳地,在長江邊在石頭山(今清涼山)上建立金陵邑(南京城)。宋代有所謂威王埋金的故事,楚威王覺得南京“有王氣”,吩咐在龍灣(今獅子山以北的江邊)埋金。楚威王七年(前333年)大軍伐齊,與齊將申縛戰於泗水,進圍徐州,大敗申縛。威王十年而卒,子楚懷王繼位。

屈原

屈原(前339~前277)世界文化名人,戰國時楚國詩人,戰國時期黃老之學的傳播者。名平,字原,又名正則,字靈均。出生於郢都屈姓貴族家庭。父親伯庸曾任楚國大夫,為楚武王子瑕之後裔。屈原博聞強記,熟悉政治情況,善於外交辭令,楚懷王時任左徒很得信任,但為佞臣所不容。上官大夫向懷王進讒,誣屈原貪懷王之功以為己有,懷王由此而疏遠了屈原,乃至免其左徒之職。秦大破楚于丹陽、藍田之後,屈原受命使齊以修好。回郢都後,一再進諫,始則勸懷王殺了張儀,繼而勸懷王不入秦。懷王俱不從,遂被秦國擄去囚死。頃襄王即位後,屈原曾任三閭大夫,掌公族子弟的教育。不久又受讒見斥,放逐於江南。他深惡楚國政治之腐敗,痛感國家之淪亡,悲憤難禁,於公元前277年在湖南抱石投汨羅江而死。屈原學識淵博,志潔行廉,抗“溷濁”之世,違“工巧”之俗。他政治上不得志,遂將其理想、遭遇、憂憤、抱負形諸筆端,鑄成宏偉詩篇。其代表作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他的詩篇在博採民歌精華、廣泛吸收民間文學藝術營養的基礎上,創造出"騷體"這一嶄新詩歌形式,以其優美的語言、豐富的想像融入神話傳說,塑造出鮮明的形象,富有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對後世影響巨大。魯迅贊道:“被讒放逐,乃作離騷,逸響偉辭,卓絕一世。”相傳屈原死後,才有了端午節,以示紀念。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決定紀念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為其一。

孫叔敖

孫叔敖(約前630—前593),蒍氏,名敖,一字艾獵,蒍賈之子於莊王十五年(前599)任令尹,是協助楚莊王完成霸業的首要人物。概括他的業績和品格是勤國、利民、廉身六個字。楚莊王十五年(公元前599年)孫叔敖拜為充尹,主張“施教於民”,“布政以道”。他極為重視民生經濟,制定、實施有關政策法令,盡力使農、工、賈各得其便。他在漢西利用沮水興修水利,還在江陵境內修築了大型平原水庫“海子”。鼓勵農民秋冬上山採礦,使青銅業大力發展。楚國出現了一個“家富人喜,優贍樂業,式序在朝,行無螟蜮,豐年蕃庶”的全盛時期。孫叔敖還是傑出的軍事家,他選擇適合於楚國的條文,立為軍法,對各軍的行動、任務、紀律等都制定了明確規定,運用於訓練和實戰。莊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楚軍在訴地(今河南正陽一帶)修築城池,由於他用人得當,計畫周密,物資準備充足,30天就完成了任務。次年,楚與晉大占於邲,他輔助莊王機智靈活地指揮了這場戰鬥,剛一出動戰車,他即鼓動楚軍勇猛衝擊,一鼓作氣,迅速逼近晉軍,使其措手不及,倉惶潰散,逃歸黃河以北,中原霸主的地位便轉向楚國。去世後,歸葬於江陵白土裡。另在沙頭鎮(今沙市區)有衣冠冢。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立有“楚令尹孫叔敖墓”石碑。墓在今中山公園東北隅.司馬遷評價說,孫叔敖“三月為楚相,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奸邪,盜賊不起”。

伍子胥

伍子胥(前559~前484)春秋時吳國大將。名員,字子胥。春秋末期楚國大夫伍奢之次子,先祖原姓乾,名荒,因有功於周,被賜封為伍哲功,其子孫遂以伍為姓。荊州監利人。一說襄樊谷城人。主要政績在吳國。輔佐過兩代吳王,對吳國的強大起了巨大作用。

申包胥

申氏,名包胥,又稱王孫包胥,生卒年待考。荊州監利人。春秋時楚國大夫。原與伍子胥友善。楚平王七年(前522),伍子胥因父親冤案逃離楚國,途遇申包胥道“我必覆楚”。申包胥答曰:“子能覆之,我必能興之。”楚昭王十年(前506),吳王用伍子胥計破楚入郢。申包胥隨昭王撤出輾轉隨國。後自請赴秦,求秦哀公出兵救楚。初未獲允,乃七日不食,日夜哭於秦廷。哀公為之感動,終於答應發兵車五百乘前往救援。在秦、楚軍隊的反擊下,楚人驅走吳國軍隊,收復了郢都。申包胥歸郢後,昭王對他欲予獎賞,他聲稱請救兵是為了楚國人民,拒受賞賜。隨即隱居山中,以度餘年。

老萊子

老萊子,生卒年待考。春秋晚期思想家,道家人物。荊州人。著書立說,傳授門徒,宣揚道家思想。魯哀公六年(前489),孔子應楚昭王之邀來楚國,會見老萊子,請教如何輔助國君。老萊子要孔子改變那種經營四海、以賢能自負的態度,表露出戒除驕矜、淡泊名利、忘卻善惡、順乎自然、清靜無為的道家思想。其言論在戰國時期多為各國策士徵引。老萊子不願"受人官祿,為人所制",長期隱居山林。楚惠王十年(前479),發生"白公勝之亂",繼而陳國南侵。為避世亂,他攜妻子逃至紀南城北百餘里的蒙山之陽,"葭牆蓬室,木床著席,衣?食藪,墾山播種"。楚惠王曾親自駕車前往蒙山迎接老萊子出任官職,輔助國政,老萊子婉言謝絕。為避免楚惠王再來聘求,他捨棄茅屋,渡過長江,至荊州南部地區棲身,過著"鳥獸之解毛可績而衣,其遺粒足食"的生活。楚惠王末年卒。遺著有《老萊子》16篇(一說15篇)。

岑文本

岑文本(595~645)唐朝宰相。字景仁。鄧州棘陽人。博通經史,善寫文章。後更家荊州。14歲時,其父岑之象仕隋陷冤獄,他至司隸府申辯,辭情剴切,官員驚訝,令其作《蓮花賦》,下筆即成,觀者莫不讚嘆。父冤因此得以昭雪,文本也由此揚名。入唐後,先任荊州別駕,繼任秘書郎兼直中書省。貞觀元年(627),擢為中書舍人,詔誥及軍國大事文書皆出其手。忙時擬稿,常令屬吏六七人各執紙筆,分別口授,須臾即就,各成文章,太宗深為器重,遷為中書侍郎,專典機要。又與令狐德?撰《(北)周書》。其中史論多出岑手。書成,封為江陵縣子。貞觀十一年(637),?NC029?洛大水泛濫。時魏王泰盛修第宅,他上奏,勸崇節儉,侈不可長。太宗嘉許,賜帛三百段。貞觀十七年(643),加銀青光祿大夫,遷中書令,但仍以"漢南一布衣"自稱。不營產業,儉樸節省。貞觀十九年(645),隨太宗出征遼東,負責籌措軍中輜重,積勞成疾。四月,在幽州病逝。贈侍中、廣州都督,謚“憲”,陪葬昭陵。詩多散佚,僅存詩4首、文20篇。

岑參

岑參(約715~770)唐代詩人。荊州人。岑羲之侄。少年孤貧,刻苦讀書。天寶三年(744)進士,始任右內率府兵曹參軍。天寶八年(749)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中掌書記。天寶十三年(754),隨封常清赴北庭,任節度判官,往來於北庭、輪台間。八年邊塞生活期間,其詩歌創作呈現高峰。肅宗時返京,歷任右補闕、起居舍人、虢州長史。大曆初年(766~768),任嘉州刺史,故稱岑嘉州。後欲返故里,因蜀中戰亂,終未成行,卒於成都。岑參早年寫山水詩,意境新奇,後幾度出塞,久佐戎幕,詩境大為開闊,著力描繪軍旅生活及邊塞風光,如《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等皆為唐代邊塞詩代表作。與高適齊名,並稱"高岑"。"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等名句膾炙人口。陸游稱譽其為"太白、子美之後一人而已"。傳世作品有後人所輯《岑嘉州詩集》8卷

戎昱

戎昱(744~800)唐代詩人。荊州人。少年舉進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後中進士。寶應元年(762),從滑州、洛陽西行,經華陰,遇見王季友,同賦《苦哉行》。大曆二年(767)秋回故鄉,在荊南節度使衛伯玉幕府中任從事。後流寓湖南,為潭州刺史崔?、桂州刺史李昌?幕僚,頗受信用。建中三年(782)居長安,任侍御史。翌年貶為辰州刺史。後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職,流寓桂州而終。他是中唐前期比較注重反映現實的詩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寫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羈旅遊宦、感傷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臘友》較有名。存詩125首,明人輯有《戎昱詩集》。

陳友諒

陳友諒(1320~1363)元末農民起義領袖。荊州洪湖人。出身漁家,飽嘗生活艱辛。自幼崇尚武藝,至元六年(1340)五月,到玉沙(洪湖)縣城考試武科,雖"神力"過人,但名落孫山,只被任為錄事。至正十年(1350)八月在洪湖率漁民千餘人起義,到至正十三年已有二萬餘人。後投靠徐壽輝,被封為中書省平章政事兼都元帥。至正十八年至十九年,利用元軍主力在北方與紅巾軍作戰之機,加緊擴充地盤,使其領導的南方紅巾軍已擁有湘、鄂、贛以及皖、浙、閩部分地區。至正二十年陳友諒派人在江中沉殺了徐壽輝,於江州(九江)稱帝,國號漢,年號大義。隨即統軍沿江東下,攻打朱元璋的據點應天(南京),因部下或自立為王,或被敵重金收買不戰而降,只得放棄江州退都武昌。後經兩年的準備,於至正二十三年五月率兩湖軍馬25萬(號稱30萬)並戰艦500餘艘進攻洪都(南昌),歷85天久攻不下,後遭敵火攻,且被切斷退路,被迫水上突圍,陳友諒的座艦擱淺於涇江口(九江口),在換乘小船出艙指揮戰鬥時不幸被流箭射中頭顱而死。

張居正

張居正於嘉靖四年(1525)出生在荊州城東門外的草市,明朝宰相,字叔大,號太岳,少名白圭。參加郡試時,大司徒李士翔替他更名為居正。張居正自幼好學,5歲啟蒙,7歲即通六經大義,12歲考中秀才,16歲中為舉人,被稱為“江陵神童”,馳名湖廣。他幼年讀書的地方,位於荊州城東門外的古柏堂。張居正23歲經會試、殿試取中進士。三年後由庶吉士(見習官)升授翰林院編修。他43歲進入內閣,當上了大學士。48歲成為內閣首輔(宰相)。前後主政10年。其時國家危機四伏,為維持明王朝的統治,他厲行改革,於萬曆元年(1573)提出“考成法”,整頓吏治,裁減冗員,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以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為主,雖萬里之外,朝下而夕行”。萬曆六年提出丈量天下土地,使大地主豪強隱瞞的土地被清查出來,改變“小民稅存而產去,大戶有田而無糧”的現象。萬曆九年又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將田賦、徭役及各項雜稅合併,按畝折納,徵收銀兩,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他任用名將戚繼光等練兵,加強防禦韃靼貴族的攻擊掠奪,使明王朝北部邊關數十年無烽火之驚;任用潘季馴主持浚治黃、淮,成效卓著。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改變了嘉、隆以來政治混亂,財政匱乏的窘境,國勢出現中興景象,受到上至皇帝、下至僚佐的敬重,李贄贊他為“宰相之傑”。萬曆十年病卒於北京,謚“文忠”。

袁宗道

荊州古城歷史文化旅遊區荊州古城歷史文化旅遊區
袁宗道(1560~1600)明代文學家,“公安派”的發起者和領袖之一,與弟宏道、中道並稱"三袁"。字伯修,號玉蟠,又號石浦。荊州公安人。萬曆十四年(1586)禮部會試第一,次年任翰林院編修,授庶吉士。萬曆二十五年八月,以翰林院修撰充東宮講官,“雞鳴而入,寒暑不輟”。萬曆二十八年秋,在北京“竟以憊極而卒”。終年41歲。光宗繼位,贈禮部右侍郎。在文學上既反對模擬復古,又注重學習前人“古文貴達”的精神,先後發表《論文》上下兩篇,在中國文學史上起過重要的作用,至今仍有一定的進步意義。這兩篇論文批駁前後“七子”違反文學發展規律,倡導剽竊蹈襲、復古倒退的謬論,主張作家應“從學生理,從理生文”。萬曆二十六年,三袁共同發起,在北京西郊崇國寺組織“蒲桃社”,吟詩撰文,抨擊“七子”。為人神清氣秀,穩健平和。居官15年,“省交遊,簡應酬”,“不妄取人一錢”,身為東宮講官,死後竟僅餘囊中數金,幾至不能歸葬。著有《白蘇齋集》22卷行世。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公安派”主帥,袁宗道二弟。字中郎,號石公,又號六休。荊州公安人。生性直爽,喜游山水。萬曆十六年(1588)鄉試中舉。翌年考進士落第,回鄉與因公歸里的胞兄宗道朝夕切磋學問。萬曆二十年中進士。萬曆二十三年出任吳縣縣令,不到兩年,“一縣大治”,“吳民大悅”。但他厭惡官場陋習,曾七次上書辭職。宰相申時行讚嘆“二百年來,無此令矣!”獲準離任後,遍游東南名勝,寫下《虎丘記》、《晚游六橋待月記》等名篇。萬曆二十六年(1598),再次入京,先後任京兆校官、禮部儀制司主事。又作《滿井遊記》、《徐文長傳》等名篇。胞兄袁宗道辭世,他悲痛不已,告假歸里建"柳浪館",栽花種柳、吟詩著文、參禪悟道、閒遊山水達6年之久。萬曆三十四年(1606),又入京任禮部儀曹主事,兩年後調任吏部驗封司主事,致力整頓吏治。著名的《摘發巨奸疏》就作於這時。萬曆三十七年,被派往陝西任主考官,次年春天獲假南歸,同年九月初六因病去世。其文學主張的核心是“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強調文學要表現個性,道出真情,“一一從自己胸中流出”,隨著時代前進,文學應不斷創新。傳世的有詩歌1700多首,遊記、書札、序跋、碑記、傳狀、日記、雜文等近600篇。成就最大的是山水遊記,清新秀俊,自成一家。後人將其全部詩文編為《袁中郎全集》行世,近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袁宏道集箋校》本。

袁中道

袁中道(1570~1626)明代文學家,“公安派”領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字小修。荊州公安人。16歲中秀才,以豪傑自命,性格豪爽,喜交遊,好讀老莊及佛家之書。成年後科場考試,幾經落第,至萬曆三十一年(1603)34歲時才考中舉人。考進士又多次名落孫山,從此更加縱情山水,學禪悟道,以詩酒自娛。宏道病逝,他悲慟過度而隱居玉泉山讀書學佛、修身養性,但未移昔日處世之志。萬曆四十四年考中進士,次年朝廷授徽州府教授,後升國子監博士。此間他系統地整理、校對、出版了兩胞兄及自己的著作,使“三袁”的作品及其文風發揚光大。萬曆四十八年升南京吏部主事。天啟四年(1624)升南京吏部郎中。兩年後病逝於南京,終年57歲。他的文學主張基本與兩胞兄相同,反對模擬剽竊,崇尚個性。著作有《珂雪齋集》、《游居柿錄》等。

現代名人

諶龍

中國羽毛球國家隊隊員,生日:1989年1月18日,持拍手:右手,打法特點:身高臂長,拉吊突擊型打法,擅長防守反擊。主要成績:2007年全國青年賽甲組、全國冠軍賽男單亞軍2007亞青賽男單冠軍2007年世青賽團體、男單冠軍。

吉新鵬

中國羽毛球國家隊隊員。生日:1977.12.30身高:183cm運動生涯:1986年至2002.10加盟國家隊時間:1996年2月身份:國家羽毛球男單一隊主教練迄今為止:第一個中國羽毛球奧運會男子男單打冠軍第一個沙市奧運會冠軍國家教練組第一個奧運會冠軍以往戰績:1996年全國錦標賽,男單第五名;1999年中國公開賽,男單第五名;1999年荷蘭公開賽,男單亞軍;2000年3月瑞士公開賽,男單亞軍;2000年3月全英公開賽,男單季軍;2000年4月日本公開賽,男單冠軍;2000年9月悉尼奧運會男單冠軍;2001年蘇迪曼杯冠軍

袁泉

中國著名電影演員。出生日期:1977年10月16日

湖北沙市女孩袁泉11歲時便已離開親人獨自遠涉千里學習進修,在學校的時候,性格內向的袁泉同樣出類拔萃,1996年袁泉考入了中央戲劇學院,與章子怡、梅婷、劉燁成為同班同學。還在上中戲時,袁泉就與第五、六代導演滕文翼、霍建起等合作了《春天狂想曲》《藍色愛情》《上海紀事》等影片,其中《春天狂想曲》獲得了當年金雞獎的最佳女配角獎,《上海紀事》獲當年金雞獎的最佳女主角提名,《藍色愛情》獲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同時獲得當年金雞獎的最佳女演員提名,到2002年,電影《美麗的大腳》讓這位只有25歲的女孩再次奪走了“金雞獎最佳女配角”的桂冠。

曾黎

中國電影女演員,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

2005年《理髮師》陳逸飛導演飾演宋嘉儀

電視劇

2005年《別問我是誰》潘峰導演飾演趙靈

2005年《票友》方軍亮導演飾演女主角

2005年《此情可問天》江澄導演飾演聶凱凱

相關詩句

登荊州城樓

【登荊州城樓】張九齡

天宇何其曠,江城坐自拘。

層樓百餘尺,迢遞在西隅。

暇日時登眺,荒郊臨故都。

累累見陳跡,寂寂想雄圖。

古往山川在,今來郡邑殊。

北疆雖入鄭,東距豈防吳。

幾代傳荊國,當時敵陝郛。

上流空有處,中土復何虞。

枕席夷三峽,關梁豁五湖。

承平無異境,守隘莫論夫。

自罷金門籍,來參竹使符。

端居向林藪,微尚在桑榆。

直似王陵戇,非如寧武愚。

今茲對南浦,乘雁與雙鳧。

荊州歌

【荊州歌】李白

白帝城邊足風波,瞿塘五月誰敢過。

荊州麥熟繭成蛾,繰絲憶君頭緒多。

撥穀飛鳴奈妾何。

荊州泊

【荊州泊】李端

南樓西下時,月里聞來棹。

桂水舳艫回,荊州津濟鬧。

移帷望星漢,引帶思容貌。

今夜一江人,唯應妾身覺。

荊門行

【荊門行】王建

江邊行人暮悠悠,山頭殊未見荊州。

峴亭西南路多曲,櫟林深深石鏃鏃。

看炊紅米煮白魚,夜向雞鳴店家宿。

南中三月蚊蚋生,黃昏不聞人語聲。

三國-吳-荊州(公元262)

三國-吳-荊州(公元262)(4張)

生紗帷疏薄如霧,隔衣噆膚耳邊鳴。

欲明不待燈火起,喚得官船過蠻水。

女兒停客茆屋新,開門掃地桐花里。

犬聲撲撲寒溪煙,人家燒竹種山田。

巴雲欲雨薰石熱,麋鹿度江蟲出穴。

大蛇過處一山腥,野牛驚跳雙角折。

斜分漢水橫千山,山青水綠荊門關。

向前問個長沙路,舊是屈原沈溺處。

誰家丹旐已南來,逢著流人從此去。

月明山鳥多不棲,下枝飛上高枝啼。

主人念遠心不懌,羅衫臥對章台夕。

紅燭交橫各自歸,酒醒還是他鄉客。

壯年留滯尚思家,況復白頭在天涯。

荊州歌二首

【荊州歌二首】劉禹錫

渚宮楊柳暗,麥城朝雉飛。

可憐踏青伴,乘暖著輕衣。

今日好南風,商旅相催發。

沙頭檣竿上,始見春江闊。

古城特產

荊州古城歷史文化旅遊區荊州古城歷史文化旅遊區
雪裡藏鳳:“松滋菜餚美味多,難比遠華雪裡鳳”。這是人們對新神洞賓館特級廚師李遠華獨創地方風味名菜“雪裡藏鳳”的讚譽。雪裡藏鳳的選料是:嫩母雞、蛋清、蔥節、薑末、花椒、味素、精鹽、料酒、醬油等。其烹飪方法是:將雞宰殺洗淨去腸肚,放入湯鍋內同各種調料一起燉。雞將燉熟時起鍋,砍成4分見方雞塊後拼成全雞模樣,放入少許味素,回籠清蒸。然後,將6個雞蛋清倒入湯盤中,用筷子順方向攪成蛋泡,直到筷子能直立蛋泡中不倒時,再將蛋泡入籠上灶,用旺火蒸半分鐘取出,用勺子將蛋泡覆蓋在全雞上面即成。蛋泡潔白鬆軟,酷似雪團,鳳者,雞之雅稱也,故名“雪裡藏鳳”。雪裡藏風的特點是:外觀新穎別致,潔白一片,似雪鋪蓋;吃時雞肉鮮嫩,食而不膩,營養豐富,香味無窮。

荊江麻鴨:荊江鴨,即荊江麻鴨,鳥綱,雁形目,屬蛋用型地方優良品種。因其主要產於荊江沿岸,故稱荊江鴨。

監利縣地處長江中游平原湖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適應荊江鴨的生長發育。且地廣田多,溝河縱橫,湖塘密布,盛產魚蝦螺和澤草。有豐富的飼料資源,是荊江鴨的主產區。

荊江鴨頭稍小,額微隆起,似“鱔魚”頭型,眼大有神,眼上方有一長條眉狀白毛。勁細長而靈活,體軀稍長,戶部較窄,背平直向後傾斜並逐漸變寬,腥部深。

魚糕魚糕是荊州一帶特有的風味,以吃魚不見魚,魚含肉味,肉有魚香,清香滑嫩,入口即溶被人稱道。又名百合糕,俗稱荊州花糕,作為荊州的八大名餚其歷史淵源流長,相傳為舜帝妃子女英所創。傳說舜帝攜女英、娥皇二妃南巡,經過荊州時,因路途勞累,娥皇染疾喉嚨腫痛,唯欲吃魚而厭其刺,於是善良的女英結合當地一漁民的指導,融入自己的廚藝,用魚、肉、蓮子粉等蒸成魚糕,娥皇吃後,病情迅速好轉,舜帝聞之,對魚糕大加讚賞。魚糕因此在荊楚一帶廣為流傳,春秋戰國時開始成為楚宮庭頭道菜,直到清朝,仍是一道宮廷菜,據說乾隆嘗過荊州花糕後脫口而詠:食魚不見魚,可人百合糕。

八寶飯八寶飯是荊州“聚珍園”傳統名小吃,相傳為清末慈禧太后御廚蕭代所創製。蕭代流落荊州城,被“聚珍園”老闆留用傳授技藝,從此,八寶飯便成為聚珍園珍品而名播四方。八寶飯主要原料是糯米、紅棗、蓮子、苡仁米、桂圓肉、蜜冬瓜條、蜜櫻桃、桂花糖等。先蒸製成坯,再加白糖、豬油散燴而成。色澤光亮,油而不膩,甜而不厭,素有“淺盞小勺細品嘗,離席數時回味長”的美譽。

千張扣肉:也叫千張肉以肥瘦兼有的五花豬肉為原料,經煮炸,上紅糖色,切成薄片,以碗扣住蒸熟,由於肉片薄如紙,形如梭,片數多,故名千張扣肉,又名梳子肉。相傳此菜為唐宰相段文昌回江陵省親時,在傳統的梳子肉製法基礎上加以改進而成,並將其帶回長安供朋友品嘗,自此,此菜名揚八方。

古城申遺

荊州市政府高度重視荊州城牆文物保護和環境整治工作,共籌集資金1.3億元,用於荊州城牆保護範圍內約30萬平方米違章建築的拆除、內外環道的建設、護城河的疏竣和污水治理及周邊環境整治。從2004年開始,就一直著手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2005年,通過湖北省政府正式向國家文物局遞交“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07年1月,國家文物局同意將荊州城牆與西安、南京、興城共四個明清城牆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交通信息

荊州市內乘坐公交1路、15路、19路、33路、34路、51路、101路到三監獄站下,12路、14路、18路、20路、21路、22路、23內環、23外環、32路、104路到碑苑站下可到。

湖北風景錄

湖北出於中國的中部 ,是一個交通要道 從而也具有很好的旅遊資源 有著各種美不勝收的自然風景
鹹寧市星星竹海風景區
鹹寧市澄水洞旅遊區
黃岡市薊春李時珍紀念館
黃石大冶雷山風景區
黃石東方山風景區
荊州市荊州碑苑
鹹寧市太乙洞風景區
鄂州蓮花山旅遊區
仙桃市沔城風景名勝區
荊門京山大洪山鴛鴦溪
隨州高貴三潭風景區
應城湯池旅遊風景區
隨州炎帝神農故里烈山風景名勝區
荊州古城歷史文化旅遊區
宜昌中華鱘園
十堰市房縣神農峽景區
巴東神農溪旅遊區
武漢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
棗陽市白水寺旅遊風景區
興山縣昭君村旅遊區
當陽玉泉風景區
保康縣五道峽自然風景
保康縣湯池峽溫泉度假區
南漳縣水鏡莊風景區
武漢華泰湯孫湖旅遊度假
穀城縣薤山旅遊度假
襄樊棗陽青龍山熊河風景區
襄樊錦繡園高新農業觀光園
神農架天燕原始生態旅遊區
襄樊南漳香水河風景區
通山縣闖王陵景區
襄樊襄王府綠影壁
鹹寧市玄素洞風景區
鄂州蓮花山
黃岡市浠水三角山風景區

十堰市四方山植物園
神農架神農頂風景區
鄂州梁子島生態旅遊度假區
隨州曾侯乙墓景區
米芾紀念館
荊州市荊州關公館
荊州市荊州盆景園
黃岡市浠水聞一多紀念館
神龍架
十堰市牛頭山森林公園
十堰市人民公園
十堰市伏龍山自然風景區
東湖鳥語林
襄樊宜城張自忠將軍紀念館
董永公園
洪湖藍田生態旅遊風景區
荊州市萬壽園
編鐘
鄂州市博物館
南河風景區
隆中風景區
神農架紅坪景區
鄂豫邊區革命烈士陵園
長江三峽工程罈子嶺旅遊區
武漢東湖風景區
武當山風景區
歸元禪寺
荊州博物館
長江三峽
大洪山
西塞山
晴川閣
荊州古城
湖北省博物館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黃鶴樓
九宮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