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墓

張居正墓

張居正墓區位於在湖北省荊州市沙市西北張家台,占地15 畝。墓地原有的石人、石馬、石龜、石獅等大多在“文革”期間損毀。現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陵墓簡介

張居正墓張居正墓

張居正墓在荊州市沙市西北張家台。張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字 叔大,號太岳,世居江陵。嘉靖進士,神宗時為相,曾下令清丈土地,推行一條鞭法,改革賦稅制度,裁減冗員,加強邊防,浚治河道等都有成效。死後葬此。墓前原有石人、石馬等附屬文物,現存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所立石碑一通,高3. 6米,寬1.24米,上刻“明相太師太傅張文忠公之墓”。碑前還有石制香爐、燭台,再前有半月池,墓四周有土築瑩牆,高3米,占地15畝,頗具規模。

張居正墓區占地10餘畝。墓地原有的石人、石馬、石龜、石獅等大多在“文革”期間損毀。“文革”後,墓葬已被修葺一新。現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人物簡介

張居正墓張居正墓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岳,諡號文忠公,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出 生於荊州城東現張家台村,自幼聰慧好學,12歲考中秀才,16歲中舉,被譽稱為“江陵神童”。他23歲入京會試中進士,42歲進入內閣大學士行列,48歲任內閣首輔。當時神宗皇帝年幼,朝政實際上由張居正一人掌管,直至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病卒,前後當政長達十年之久。在任期間,他採取了一系列果決改革措施。在政治上,整飭吏治,推行考成法,嚴格獎罰,主張唯賢是用,堅決裁減冗員;在經濟上,改革漕運,清丈土地,打擊豪強,推行“一條鞭法”,將田賦、徭役、各項雜稅合併,增加財政收入;在軍事上,加強邊備,有力地抵禦了倭寇對東南沿海的侵擾,促進了國泰民安。這些有利於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改革

措施,使朝政為之一新。由於這些改革觸動了不少權貴的利益,因而招致了頑固守舊派的竭力反對。張居正死後不到一年,其功績曾被徹底否定,改革措施遭延止,張居正在荊州的老家被查抄,直到30多年後才平反昭雪。

歷史自有公論。與張居正同時代的著名清官海瑞高度評價他“工於謀國,拙於謀生”。明代思想家李贄稱譽張居正為“宰相之傑”。歷史永遠銘刻著他的功績。荊州大地永遠承載著他的英靈,古城內就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張居正街”,荊州市藝術博物館收藏有他的“御賜硯台”、手跡等珍貴文物。張居正長期遠離故土和親人,孤身一人,在京貴為宰相,為國為民操勞一生。他深情地眷戀著故土。明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病卒後,遵其遺囑,千里迢迢,發喪回鄉,歸葬荊州故土。

張居正一生著作頗豐。主要有《書徑直解》、《張太岳集》 、《張太岳雜著》、《帝鑒圖說》等。其中,《帝鑒圖說》以歷史上117個帝王正反兩方面為政的故事,教育小皇帝,論述為官之道,影響最大。

荊州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荊州位於湖北省中南部,地處長江中游和漢水下游的江漢平原腹地。荊州又稱江陵,為中國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荊州地勢平坦,氣候溫和,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2條,長江流經本區453公里。
荊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文化的發祥地和三國文化集中地之一。相傳禹劃九州,始有荊州。在古代,荊、楚指同一地區,荊、楚的字義,本是同一種樹木的名稱。據史書記載,荊楚作為地,先是稱荊,後才稱楚。商代,荊州之地的楚,作為方國列入商朝的管轄範圍之內。周朝封楚國先君熊繹于丹陽,國號為荊。春秋初期,楚成王改荊為楚。
景點八寶山|春秋閣|樊妃冢|放鷹台|關公陳列館|洪湖|華容故道|江瀆宮|江陵碑苑|江陵盆景園|金鳳騰飛|荊江分洪工程紀念碑|荊州博物館|瞿家灣|開元觀|老萊山莊|龍泉書院|陸夫子祠|明遼簡王墓|明顯陵|三國公園|三袁故里|孫叔敖墓|太暉觀|萬壽寶塔|濱湖公園|靈鷲寺|桃花島|洈水國家森林公園|洈水湖|新神洞|中華廳石館|文星樓|象山|小皇陵|玄妙觀|張居正墓|章華寺|荊州古城|萬壽園|走馬嶺遺址|陰湘城遺址|鍾祥|荊州長江天鵝洲白暨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荊州石首糜鹿自然保護區|八嶺山國家森林公園|張居正故居|綠林山|洪湖藍田生態區|八嶺山古墓群|紀南故城|鐵女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