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

張居正,是明萬曆年間曾因厲行改革而彪炳史冊的一位傳奇人物。他榮登首輔之位後,理政十年:整飭吏治,刷新頹風;整肅教育,延攬濟世之才;革新稅賦,梳理財政。拯朱明王朝將傾之廈,使萬曆時期成為明王朝最為富庶的時代。其主事時聲勢顯赫,炙手可熱,聖眷優渥,無與倫比,但隆葬歸天之際,即遭人非議之時,結果家產盡抄,爵封皆奪,禍連八旬老母,罪及子孫。

基本信息

歷史人物張居正簡介

歷史小說《張居正》封面歷史小說《張居正》封面

張居正(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
他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等。隆慶元年(1567)穆宗即位後,升禮部侍郎兼翰林院學士。不久,又任吏部侍郎兼東閣大學士,上《陳六事疏》,後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隆慶六年,神宗即位,居正為內閣首輔,當政10年。

萬曆十年(1582),張居正病死,贈上柱國太師銜,賜諡文忠。萬曆十一年,神宗詔奪上柱國太師銜,並奪謚。次年詔令查抄家產,十餘口餓死。長子敬修自縊,次子懋修自殺未遂,與弟允修等充軍。崇禎三年(1630),還二蔭並誥命。十三年,思宗復居正子敬修官,復武蔭,並授居正孫同敞中書舍人。

作者簡介

作家熊召政作家熊召政

熊召政,1953年出生,湖北英山縣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詩人。曾任《長江文藝》副主編、湖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參過軍,下過鄉,經過商。1979年,以長詩《請舉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步入文壇,並榮獲當年中國首屆新詩獎,翌年調入湖北省作家協會。長期從事文學創作,在新詩、舊體詩詞、散文、小說諸領域均有很高造詣。2005年10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文學創作特別貢獻獎”,並被評選為當年“湖北十大新聞人物”。
耗十年心血創作的四卷本長篇歷史小說《張居正》,榮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湖北省政府圖書獎、首屆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獎、第五屆屈原文學獎。根據這部小說改編的大型歷史連續劇《萬曆首輔張居正》正在熱拍中,該劇由熊召政親自改編劇本,唐國強出演張居正。

熊召政和《張居正》

棄商從文,認準《張居正》

1998年,緣於對文學的不捨,久別文壇、在商海奮鬥多年的熊召政毅然決定放棄如日中天的生意,重新回歸文壇。研究了多年明史、做好了充足準備的他決定提筆,關門謝客創作《張居正》。朋友們都罵他瘋了,放著錦衣玉食的日子不過,偏要過苦行僧的生活。他們列出反對的理由:其一,名滿天下的歷史小說家已經先有了唐浩明、二月河等,熊召政可能無法超越;其二,熊召政經商這么多年,文壇已經把他遺忘;其三,別人寫的歷史人物個個名滿天下,而熊召政研究多年的張居正,在不熟悉歷史的人眼裡,可能連武大郎的名氣都不如。寫他,成功的幾率能有多大?儘管朋友們分析得有條有理,可熊召政已經認準了:就寫張居正!他說,有人喜歡錦上添花,他更喜歡雪中送暖。他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創作,把一位被歷史遺忘的人變成讓世人敬仰的人。
說到做到。在寫《張居正》的前夕,熊召政特意來了一趟荊州。那是1998年的清明節,雨下得很大。熊召政幾乎問遍了半個荊州城,竟然沒有一個人知道張居正的墓地在哪裡!後來在荊州博物館一位朋友的帶領下,熊召政終於找到了張居正的殘墳。卻見荒草叢生,墓碑殘破,旁邊的垃圾場比墓地大得多,一種蒼涼和辛酸湧上他的心頭。熊召政把點燃的香插進殘墳的縫隙里,不由自主地吟出這樣一首詩:“四百年前士可移,江南又見鷓鴣飛。杜鵑舌上煙波里,歷經斜陽是布衣。”面對殘破的墳,想著張居正不平凡的一生,熊召政暗暗立下誓言:我一定要讓民族和老百姓恢復對你的記憶!

兩次焚稿

回到武漢後,熊召政開始了漫長而艱苦的創作。他在文稿的扉頁寫到:“從今天開始,我的文學大三峽工程開工!”幾天后他又補上一句:“希望不是豆腐渣工程!”
經過幾年的潛心創作,《張居正》第一卷問世了。熊召政把手稿分別拿給三個朋友看:一位下崗工人、一位數學教授、一位政府公務員,他想看看讀者的反應,因為這三位朋友代表了不同階層的讀者群,結果反饋的信息讓他沮喪。數學教授說:“你這部小說非常有邏輯!”下崗工人直率地說:“太高深了,有點看不懂!”公務員說得更含蓄:“你的小說要靜下心來細細地品。”熊召政明白:自己失敗了。他想一部好的小說,如果在前5分鐘不能吸引讀者就是失敗。於是他也效仿“黛玉焚稿”,狠心將自己這部長達39萬字的小說稿付之一炬。做過房地產開發商的他認為寫小說就好比建房子,房子沒建好要把它毀掉重建,小說沒寫好也要燒了重寫。就這樣,《張居正》第一卷被他燒了重寫,第二卷被他燒了一半再重寫。在不斷的創新中,熊召政越寫越順,到了第三卷、第四卷,幾乎是下筆千言、一揮而就。

小說梗概

隆慶皇帝臨終託孤

張居正故居張居正故居

隆慶六年春,因長期沉湎酒色的隆慶皇帝朱載在一次早朝中突然中風。在隆慶病危期間,宮廷與內閣各派力量圍繞掌印太監與首輔的職位爭奪展開了鬥爭。

當時派往廣西剿匪的兩廣總督李廷連遭敗績。內閣次輔分管兵部的張居正早就有心將他撤換,但李延是首輔高拱的門生,高拱雖然對他軍事上的指揮無能也心存不滿,但顧及師生之情,多加袒護。  

在隆慶皇帝病危時,廣西前線又傳來李廷兵敗的快報。高拱為了羈縻張居正,突然一反常態,下令將李延撤職,而換上張居正的同年好友殷正茂。李延被革職後給高拱寫信,言利用軍費銀兩給高拱置辦了五千畝良田。  

高拱大驚,正好其好友邵方進京,他設計將邵方秘密逮捕,然後深夜探監,向邵方面授機宜。邵方星夜南下,在衡山福嚴寺後的高明台下將李延勒死,殺人滅口。此時正好有京城太監來衡山為隆慶皇帝祈福,張居正的好友、湖南按察使李義河負責接待。李延死時,李義河立即封鎖現場,把其家眷一應圈禁,搜出了那一張五千畝田契。他如獲至寶,用八百里加急送到張居正手中。此時,隆慶皇帝已殯天,臨終前,他把內閣首輔高拱、次輔張居正、高儀召入乾清宮,臨危託孤,要他們盡心輔佐幼主、年僅十歲的朱翊鈞……
接任首輔遭遇難題

隆慶六年六月二十五日,朱翊鈞登基,是為神宗皇帝,改明年為萬曆元年
他就任第二天,下旨令宮中掌印太監孟沖回籍閒住,讓秉筆太監、東廠提督馮保接任此職。聖旨一出,朝廷輿論大嘩,與孟沖私交甚好的內閣首輔高拱預感到權位不保,試圖驅逐馮保。但馮保深得神宗皇帝生母李太后的信任,加之又有張居正為之謀劃。六月底一次早朝,皇上再下諭旨,革除高拱首輔職務,張居正接任首輔。
張居正任首輔初,朝廷政局幾乎到了土崩魚爛的地步,最嚴重的莫過於國庫已經空虛,兩京官員的薪俸無法支付。此時張居正採用胡椒蘇木折俸。這樣一來,高拱留下的死黨糾合勢豪大戶趁機鬧事。  

京城各大衙門前來儲濟倉領取胡椒蘇木折俸的第一天,錦衣衛北鎮撫司糧秣官章大郎聽信武官的慫恿,與發放胡椒蘇木的戶部觀政金學曾發生爭執,儲濟倉大使王菘上前解勸,竟被章大郎失手打死。章大郎的舅舅乃是李太后最為寵信的太監,因這層關係,章大郎才有恃無恐。由於他的鬧事,胡椒蘇木折俸一開始就遇到麻煩。張居正為不讓事態發展,命巡城御使王篆設計把章大郎騙出北鎮撫司衙門執行逮捕。
整飭吏治推行新政  

誰知在推行胡椒蘇木折俸的第二個月,禮部儀制司主事章立本因生活無以為計懸樑自盡。以吏部左侍郎魏學曾、禮部右侍郎王希烈為代表的反對派藉此大做文章,決定利用童立本的公祭向張居正示威。那幾天,前往童府弔唁的官員絡繹不絕,局勢對張居正極為不利。  

誰知公祭時,馮保指使東廠特務在現場偷偷放了火,當場燒死二十多名官員。本來撲朔迷離的局勢因為馮保的“奧援”,峰迴路轉。張居正趁機在兩京十八個衙門中推行“京察”,對四品以上官員實行考核,凡昏官與庸官一律裁汰。從此,張居正開始他構思多年的改革,史稱“萬曆新政”。  

穩定政局之後,張居正把一些銳意改革的循吏給予重用,安排到各個重要部門。並通過清查皇室子粒田、處理荊州抗稅,追查京營兵士棉衣造假事件,大刀闊爺地整頓經濟,為國理財。為實現富國強兵的願望,他不惜得罪權貴。改革雖順利,但也種下了禍根,這為他日後的悲劇埋下伏筆。

老父去世攪起紛爭

萬曆五年,萬曆王朝出現了中興之象。這年張居正的老父張文明病逝。按明代官制,父母去世須回家守制三年。此時張居正若回家,他所推行的“萬曆新政”將前功盡棄。神宗皇帝也不想讓他回家,提出要他“奪情”。而新政的反對者藉此反撲,意欲將張居正逐出京城。圍繞此事,朝廷上下又展開了殊死鬥爭。

神宗皇帝與兩宮太后授意吏部尚書張瀚上折勸張居正“奪情”。在很多官員看來,張瀚是張居正“夾袋中人物”。  

萬曆二年,原吏部尚書楊博因年邁致仕,廷推三位候選人由小皇帝裁決。當時無論是資歷還是名望,張瀚都稍遜一籌,只擺在第三位。按以往經驗,末位的只是陪襯。但這次相反,張居正建議起用張瀚,張瀚對張居正感激涕零,幾年來大小事務都向他請示。這次,張瀚一反常態,竟不肯具名上折請皇上準予張居正奪情。一來是因為他認為“奪情”有違孝道,二來也是迫於京城清流官員的壓力。
皇帝力保轉危為安
小皇上對張瀚大失所望,命令張瀚致仕。如此一來,輿論大嘩,以翰林院一幫詞臣為首的年輕官員紛紛上折,要求皇上準予張居正回家守制。  

上第一道摺子的是修撰趙用賢與編修吳中行,兩人的奏摺對張居正的“奪情”大有攻擊之詞。小皇上派錦衣衛將兩人逮捕,押往午門外栲掠示眾。兩人不以為恥,神態自若地跪在地上聯詩,以明心志。執行栲掠任務的緹騎兵認為他們過於“猖狂”,正要懲罰他們,這時,從看熱鬧的官員中走出兩人——刑部員外郎艾穆與刑部主事沈思孝。兩人針對同道受虐,再度抗疏,艾穆當眾念他們給皇上的奏摺,比之趙用賢、吳中行的奏疏,艾穆、沈思孝的奏疏更為尖刻。  

一時間,京城輿論洶洶。張居正只好再次向皇上請求回老家守制。在李太后的支持下,小皇上斷然下旨,對上書反對“奪情”的四位官員施以廷杖。行刑那天,緹騎兵將四位“罪臣”押至午門城樓前廣場上。當行刑官一聲令下,片刻間廣場上血飛如雨,四位“罪臣”被打得皮開肉綻,昏死過去。不待他們甦醒,便被拖出紫禁城,送上騾車,一刻不準停留地逐出京城。但就在此時,新科進士刑部觀政鄒元標又踏著血跡走進午門,第三次遞上反對張居正“奪情”的奏摺,小皇上幾欲下令將他斬首,因馮保一旁解勸,才改旨為鄒元標廷杖八十,發配貴州不毛之地充軍,並惡狠狠地說了一句:“鄒元標之後,有誰再敢反對朕的奪情之旨,殺無赦!”

經過這場風波,張居正再次整肅反對派,又處分了一批官員。此時,張居正的威望也達到巔峰。朝廷政局穩定,國家財力大為增加,朝野一派生機。
鐵腕治國毫不妥協

翌年春天,年滿十七歲的萬曆皇帝舉行大婚。張居正操辦完婚事後回荊州葬父。途中,他前往高家莊拜會下野的高拱,兩個既是政敵又是摯友的故人重逢,一見面就有電石火光。高拱雖身在鄉野,但對朝廷的動靜了如指掌,他說出對去年“遼東大捷”的疑竇。
在荊州太暉山葬父的那天,湖廣以及南方各省府的官員,來了約一千多人,這些朝廷命官,一概為張文明披麻戴孝。張居正俯地痛哭時,他當年的朋友,如今已是名滿天下的陽明心學的傳人何心隱領著一幫學生出現在墓道上。張居正出任首輔前何心隱曾趕到京城向張居正提出治國建議。張居正覺得何心隱雖經綸滿腹,卻行為偏執,不堪大用。此番相見,何心隱又對張居正語涉譏諷。  

葬父歸來,張居正回到京師後,立即派員前往遼東調查“遼東大捷”真相,並因此將皇上已頒旨賞賜給有關官員的爵祿盡行追繳。由此,他不但得罪了權貴,更得罪了他的改革計畫的執行者。  

與此同時,在武昌城中,擔任湖廣學政的金學曾按張居正的授意,星夜派人捉拿何心隱,將他瘐死獄中。死訊傳出,數千學生圍攻學政衙門,幾欲激起民變。張居正鐵腕治國,毫不妥協,藉此事件說服皇上,一下子封掉全國七十多座書院……
隆葬歸天即遭非議

張居正張居正

萬曆十年,張居正因積勞成疾,死於任上。  

早在萬曆七年,萬曆皇帝因在曲流館調戲宮女而遭到李太后訓斥,張居正替他寫“罪已詔”告示天下,萬曆皇帝因此記恨在心。

張居正一死,年已二十歲的萬曆皇帝開始親政。他設計將馮保逐出京城,發往南京孝陵種菜,然後對其抄家。如此同時,萬曆皇帝又將張居正執政時處分的官員盡數起復重用。萬曆十一年,下旨褫奪張居正的所有爵職,並進行抄家。  

在張居正去世的周年祭日,薄暮時分,張居正生前所鍾愛的紅顏知己玉娘和他始終欣賞並刻意栽培的循吏金學曾兩人不約而同來到荊州,在張居正的墳前相遇。此時,張居正的墳已十分荒涼,兩人回想張居正生前的所作所為和死後的淒涼,無不百感交集。  

自此,張居正推行的“萬曆新政”終於夭折。

社會反映

《張居正》問世後,立即在文壇引起轟動。一位在文壇德高望重的老編輯對熊召政說:“你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是我多少年都沒有過的。我們現在有很多作家都不尊重文學了,你卻讓我看到了你對文學宗教般的虔誠,看到了歷史小說新的希望。”
2005年,《張居正》以21票(全票)通過評審會評審,獲得茅盾文學獎
此後,小說《張居正》被拍成電視連續劇《萬曆首輔張居正》,熊召政又親自操刀編寫劇本。他說把小說改成劇本,就像是給自己的孩子動手術、整容一樣,很困難。劇本中的每一句台詞、每一個眼神他都要琢磨半天,一個小小的道具,他都會作出詳盡的描述。可以說,一部《張居正》,滲透了他對明朝的理解。  

評論

《張居正》是一部政治小說,作者對現實變革的熱情,就在一位“楚狂”式“鄉賢”的政治改革悲劇中找到言說切入點,最大眾化的敘事結構和最通俗的話語方式,包客著最精英化的深度思考,這就是小說成為雅俗共賞的作品的原因。

從作者創作準備和創作目標的確立可以看出正確的唯物史觀的表現。作者在《讓歷史復活》一文中這樣寫道:“讓歷史復活,使今天的人們能夠從遙遠的過去審視當下,洞察未來,這不僅是歷史學家的責任,同時也是作家的責任。”熊召政正是從這種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出發,用了近十年的時間,蒐集有關史料,構思寫成這么一部表現封建社會改革家的政治生涯和悲劇命運的歷史小說長卷。我們可以從張居正這一形象的塑造中看到作者的正確歷史觀。

關於歷史小說創作中的歷史真實問題,《張居正》的作者也從創作實踐及其上升到理論的總結中給予正確的回答。在熊召政看來,所謂歷史真實,不僅僅是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某些言行的真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更是某種歷史環境和歷史氛圍的真實,而這種歷史氛圍的真實,他以為應包括典章制度的真實、風俗民情的真實和文化的真實等三個方面。我們看到,在《張居正》中,從典章制度,官職服飾到奏章詔書,詩詞唱和,人物對話,都是經過充分考證力求符合四百多年前明代中後期的歷史真實的,尤其是民俗風情,人物言辭和思維方式,更是力求符合文化的真實,從而營構一種真實的歷史氛圍。惟其如此,這部小說才能真實地再現和復活了四百多年前“萬曆新政”那段歷史,寫活了從皇帝、太后、宰相、太監到文武百官、歌女遊俠等百餘個人物形象。

獲獎原因

熊召正的《張居正》“因其豐贍的文史修養、恢宏均衡的藝術架構能力、對特定歷史底蘊的富於當代性的揭示”而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

茅盾文學獎歷屆獲獎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