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天空》

《歷史的天空》

《歷史的天空》,長篇小說,由徐貴祥所著,曾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等多個獎項。作品敘述了以梁大牙、陳墨涵為代表的一代人,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文化大革命直至新時期的生命歷程,如實描繪出了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的近半個世紀複雜多變而又跌宕起伏的革命歷史,塑造了一批性格鮮活,可敬可感的平凡英雄。

基本信息

內容梗概

《歷史的天空》《歷史的天空》
藍橋埠鎮被日軍占領,戰火中逃出四個年輕人:梁大牙和朱一刀欲投奔國民黨,卻誤入八路軍陣營;陳墨涵和韓秋雲想尋找八路軍,卻被國民黨強征入伍。命運的陰差陽錯,使他們開始跌宕起伏的人生:梁大牙因敢打硬拼屢立戰功,卻也因不拘小節的草莽英雄性格,屢犯紀律;陳墨涵被分在非蔣介石嫡系部隊的79軍,目睹國難當頭軍隊卻派系林立,互相傾扎和迫害,於慷慨悲壯中成為79軍繼任者,最終率部起義……他們究竟會有怎樣的結局呢?四個性格不同的年輕人,又會有怎樣不同的命運呢?

點評鑑賞

屈指算來,自從1991年徐貴祥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我們建立亦師亦友的關係至今已經超過20年。20年來,軍旅文學風雲際會,潮起潮落,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活劇。其中徐貴祥頻頻亮相,多有精彩表演。我亦始終是這一幕幕大劇的忠實觀眾,並且不斷地為其擊掌喝彩,也留下了不少叫好聲或噓聲。今天借給《徐貴祥軍事精品系列》作序的機會,我來作一個回望與勾連,把徐貴祥納入“朱氏語境”中,就算“老話新說徐貴祥”吧。
何謂“孤島”?我說的是進入新世紀以來軍旅文學整體態勢中的一個突出現象,即“孤島現象”。這也是它區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軍旅文學的一大特點。自新時期以來,無論是80年代之初的“兩代作家在三條戰線作戰”,還是90年代之初的“農家軍歌”,總體都呈現一種“集團衝鋒”方式,人數眾多,聲勢浩大,不成思潮也成現象,令文壇為之側目。然而進入新世紀以後,由於“商業語境強化和政治語境淡化”的雙重夾擊,軍旅文學也急遽邊緣化。當年人多勢眾動輒群體作戰的軍旅作家隊伍也作鳥獸散,或人員流散,或鬥志渙散,只有少數執著的堅忍者在“商海橫流”中顯出英雄本色,遂像滔滔商海中的“孤島”一樣,巋然屹立蔚成大家氣象。比如以長篇小說崛起的徐貴祥,比如以非虛構文學坐大的王樹增,還比如朱秀海柳建偉等等。
何謂“坦克”?這是套用十幾年前我評價柳建偉的一個比喻:突出重圍的文學推土機——如果把中短篇小說家比喻成中巴、轎車的話,那么,長篇小說作家則更像推土機,它不以靈活、精美討巧,而是靠力量、氣勢取勝。準此,徐貴祥則是正面強攻戰爭文學的重型坦克。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徐貴祥連續推出了《仰角》、《明天戰爭》、《歷史的天空》、《八月桂花遍地開》、《高地》、《特務連》、《四面八方》、《馬上天下》等8部長篇小說。除前兩部外,基本上都是直面戰爭的重磅之作。時間上涵蓋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韓戰幾個重大歷史階段,塑造了一大批敵、我、友軍從基層官兵到中高級指揮官以及戰術專家、思想政治工作者、特種兵、醫務人員等各色人等,特別是《歷史的天空》中個性強悍奇譎的草莽英雄梁大牙,《八月桂花遍地開》中高蹈空靈而又深藏內斂的沈軒轅,再到《馬上天下》中深謀遠慮執著追求“不戰而勝”之戰爭至境的戰術專家陳秋石等人物造像,已經登堂入室,進入了當代戰爭文學人物長廊,顯示了作家在21世紀戰爭文學探索的進程,文學視野不斷拓展,戰爭理解趨向深入,寫作技巧漸入佳境。
《歷史的天空》與柳建偉的《英雄時代》(非軍旅題材)聯袂獲得第六屆茅盾文學獎,令人振奮的同時亦令人感慨。徐、柳二位和獲得這一獎項的老一輩軍旅作家魏巍、劉白羽之間,在年齡上存在著40年的“斷裂”!徐、柳的獲獎或從一側面表明,部隊的中年作家已趨成熟,特別是徐貴祥,已成了戰爭文學長篇小說創作領域的主要標誌性人物。這輛正面強攻的重型坦克已然占領了戰爭文學的“高地”。
由於茅獎和電視的雙翼,《歷史的天空》幾近家喻戶曉,成為徐貴祥的標誌性作品,這裡就多說幾句。作為第六屆茅盾文學獎評審,我曾受評審會委託,為《歷史的天空》寫下如下評語:‘《歷史的天空》在種種歷史的偶然背後,顯示出了歷史的必然,縱向而又曲折地演繹了梁必達從一介草莽到高級將領的性格史與心靈史,通過個體生命對歷史的重新言說,以真切厚重的軍人生命體驗的細節和碎片,去填充和修補想像中的歷史,使歷史中的戰爭和戰爭中的英雄都變得更加真實、豐富和耐人尋味,從而以鮮活強悍的人物性格和人格光芒照亮了蒼茫深邃的歷史的天空和當代戰爭文學的人物畫廊。作品凝重雄渾,充滿了戰爭文學的陽剛之氣和崇高風範,故事跌宕起伏,包蘊了聰穎的戰爭藝術和兵家智慧。”
20年來,我可以說是一步步看著徐貴祥如何蛻變和涅槃的。當然,全面分析,評價他的創作並非這篇短序的任務。我在此倒是想起了26年前提出的“尋找合點”的命題,今天面對徐貴祥的戰爭文學成就,我想借用這個命題但突破其界定,僅以《歷史的天空》為例,來說明徐貴祥是如何“尋找”到成功的“合點”的。
首先是個人特質、秉性、經驗、閱歷與創作題材的合點。徐貴祥是個真正從兵堆里滾出來的軍人,從戰士、班長、排長、指導員一路走來,拾級而上,又兩次進入南疆戰場,經歷了戰火的淬鍊(這一下就和大批戰後去採訪的作家劃清了界限。後在出版社參與編輯撰寫《百戰將星》叢書時,又接觸過大量梁必達式的原型人物的原生態資料。僅此,徐貴祥就足以成為《歷史的天空》的最佳人選。然而事實還遠不止於此。徐貴祥少年時期的鄉村生活經歷,甚至他一貫良好的“自我感覺”,風趣幽默、大大咧咧而又粗中有細的個性,都跟梁必達有契合之處。我大膽作個判斷,梁必達這個人物,一半取於原型,一半則來自徐貴祥自己或者對自己的想像。此外,徐貴祥對軍事的熱愛,對戰略戰術戰法的鑽研,對單兵動作和班、排、連戰術的諳熟,以及刻骨銘心的兵的生活經驗和生命體驗等等,都在小說中一覽無遺。作者的性格就是作品的風格,這句話用在徐貴祥和《歷史的天空》上,嚴絲合縫。
其次是思想與體驗的合點。小說沒有思想不行,傑出的作品更不能沒有思想,任何杰作都一定是在哲學層面有作家的獨到思考。但問題是為表達思想而表達思想,讓思想罩住人物,讓人物成為思想的奴隸,則小說難免會因為過於圖解化而成為敗筆。其實主題先行未必就不能出好作品,關鍵看你的主題是不是從生命體驗中來,在小說敘述過程中又以生命體驗為基礎。《歷史的天空》最大的成功之處就是寫活了梁必達這個人物,而這部小說顯然是灌注了作家一種獨到的新英雄觀或新歷史觀。徐貴祥的成功之處恰恰在於他沒有或者說無力控制梁必達這個人物,這個人物自己“活”了,有了自己的生命,有了自己的精氣神,已經逸出了作家的設計與掌控。所以,在寫作過程中,是作者跟著人物走,而非牽著人物走。能達到這種境界,作者一定是有著充分的體驗沉澱,以此為前提,任人物如何“衝撞”,也不會脫離在體驗基礎上生髮的主題,而只會使主題得到更為充分的展現。此外,《八月桂花遍地開》中的沈軒轅,《馬上天下》中的陳秋石等,均可作如是觀。
再次是作品的藝術性與可讀性的合點。儘管好讀的不一定是優秀的,但不好讀肯定不是作品的優點。何況一部幾十萬字的長篇小說如果不具備相當的可讀性,在今天這個讀圖時代其客群恐怕就要打一個很大的折扣了。徐貴祥的長處正是編故事,他始終將目光聚焦於人物在戰爭與政治的多重糾葛和激烈碰撞中的複雜境遇和傳奇經歷,人物性格既有發展,又有恆定的基本元素貫穿始終。命運起伏跌宕,故事大開大合,常常出人意料卻又總在情理之中。環環相扣,抽絲剝繭,草蛇灰線,引人入勝。再加上語言的粗獷勁道,酣暢淋漓,勢如破竹,也加強了閱讀的快感,一旦開卷便欲罷不能,非一氣呵成而後快。顯然,我們從中看出了中國傳統章回小說對徐貴祥的深深浸淫,使這種一度被視為傳統、保守的敘事形式越來越顯示出了歷史積澱的巨大穿透力和生命力。
最後,如果要對徐貴祥戰爭文學創作提出建議的話,我還是那句老話:寫得再慢一點。15年來,徐貴祥保持了平均兩年一部長篇的寫作速度,就質量和速度的綜合指數而言,他無疑是當下軍旅作家中的冠軍。他自己曾經在一個對話中有所辯白:難道十年寫一部就一準能寫好嗎?潛台詞似乎就是:我一年一部又快又好怎么啦?看得出,他對自己的寫作速度和創作能量頗為自得。其實,是否寫得快就一定寫不好,或者說寫得慢就一定寫得好,這個問題還真不好說,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是一般來說,容易“蘿蔔快了不洗泥”。至少對徐貴祥來說,多看多思少寫,慢一點再慢一點,就有可能掙脫已然明顯的輕車熟路的既定故事結構模式和人物關係模式;就有可能使小說語言更精細、豐盈、飽滿和空靈一點。如此等等。今天,多一部少一部對徐貴祥來說意義已經不大了。他應該有一種自我要求,一種對當下軍旅文學的引領或楷模的擔當精神。總之,希望徐貴祥放慢速度,提高難度,降低產量,提高質量。不僅要立馬可取地打造出謀生的柴刀斧頭,更要千錘百鍊鍛造出傳之後世的幹將莫邪。
是為序。
著名評論家、解放軍藝術學院原副院長朱向前
壬辰春月於京西黑白齏

成就與影響

《歷史的天空》大氣磅礴,透過一段特殊的戰爭歷史,顯現了中國革命的深層奧秘和令人拍案叫絕的戰場智慧、官場兵法、情場藝術,榮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第八屆五個一工程獎、第三屆人民文學獎、第十屆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2]。

作者簡介

《歷史的天空》《歷史的天空》
徐貴祥,筆名楚春秋,性別:男,出生年月:1959/12/27,民族:漢族。安徽霍邱縣人。大學畢業。1991年又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
1978年12月應徵入伍,歷任班長、排長、連長,集團軍組織處幹事、師宣傳科科長,1994年調入解放軍出版社任編輯、解放軍出版社總編室主任,現為解放軍出版社科技編輯部主任兼副編審。199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著有長篇小說《仰角》、《歷史的天空》,中短篇小說集《彈道無痕》、《天下》等。
中篇小說《彈道無痕》獲1991年-1992年《解放軍文藝》優秀作品獎;中篇小說《瀟灑行軍》獲1991年-1992年《崑崙》優秀作品獎;中篇小說《決戰》獲第七屆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電影文學劇本《彈道無痕》(已拍攝發行)獲第二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政府電影華表獎;長篇小說《仰角》獲第九屆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長篇小說《歷史的天空》獲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第三屆人民文學獎、第十屆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第八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國產的軍旅題材電視劇

在建國60周年之際,軍旅題材的大熱,一時間,電視螢屏高唱“軍歌嘹亮”,處處槍林彈雨、硝煙瀰漫。下面盤點一下國產的軍旅題材電視劇。

軍旅題材影視作品

軍旅題材的電影電視曾“你方唱罷我登場”,軍“火”燒出了一片激情歲月。這些影視劇演繹了一曲曲壯麗雄奇的軍歌,為廣大民眾塑造了一代代威武文明的軍人形象。
《大刀》
《中國近衛軍》
《我的長征》
《夜襲》
《炊事班的故事》
《兒子同志》
《脊樑》
《飛彈旅長》
《我心飛翔》
《衝出亞馬遜》
《陸軍特戰隊》
《軍中紅舞鞋》
《女子特警隊》
《長空鑄劍》
《和平使命》
《五月的鮮花》
《雄關漫道》
《井岡山》
《一路格桑花》
《地雷戰傳奇》
《隱形將軍》
《高地》
《狼煙》
《DA師》
《幽靈計畫》
《垂直打擊》
《紅十字方隊》
《戰爭目光》
《武裝特警》
《席捲大西南》
《淮海戰役》
《絕密押運》
《海天之戀》
《革命到底》
《和平年代》
《熱帶風暴》
《天嘯》
《鐵血豪情》
《幸福像花兒一樣》
《兵心依舊》
《浴血堅持》
《鋤奸》
《激情燃燒的歲月》
《解放》[電視劇]
《歷史的天空》
《歸途如虹》
《第五空間》
《旗艦》
《軍歌嘹亮》
《光榮之旅》
《進城》
《天下兄弟》
《礪劍》
《風雨龍虎山》
《沙場點兵》
《情系北大荒》
《立正》
《霓虹燈下新哨兵》
《戰鬥的青春》
《紅領章》
《郭海的家事》
《高山下的花環》
《內線》
《白狼》
《紅七軍》
《我是特種兵》
《大學生士兵的故事》
《最後的騎兵》
《波濤洶湧》
《走進軍營》
《心靈的搏鬥》
《藍色較量》
《軍人機密》
《鐵甲英豪》[中國電視劇]
《槍聲背後》
《為了勝利》
《幸福的完美》
《驚雷》
《解放區的天》
《開國前夜》[中國電視劇]
《哨所外的風景》
《特戰DR師》
《不可忘卻的長征》
《紅色滿洲里》
《女裝甲團長》
《幸福在路上》
《共和國之旗》
《花籃的花兒香》
《軍醫》
《走出硝煙的男人》
《仰望崑崙》
《新雷鋒班故事》
《哈兒傳奇》
《西線兵車行》
《壯志凌雲》[中國電視劇》
《軍旗飄揚》
《川西大決戰》
《南線大追殲》
《邊防風暴》
《森林特警》
《我們的連隊》
《藍色三環》
《英雄榮耀》
《霧都獵狐》
《中國儀仗隊》
《石破天驚》[中國電視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