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禮》

《穆斯林的葬禮》

《穆斯林的葬禮》,作家霍達的代表作,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優秀文學作品獎、建國40周年優秀文學作品獎。這部五十餘萬字的長篇小說,通過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描寫了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以獨特的視角,真摯的情感,豐厚的容量,深刻的內涵,冷峻的文筆,巨觀地回顧了中國穆斯林漫長而艱難的足跡,揭示了他們在華夏文化與穆斯林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獨特的心理結構,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展現了奇異而古老的民族風情和充滿矛盾的現實生活。

基本信息

作品介紹

《穆斯林的葬禮》,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於1988年12月出版,是中國當代作家霍達的代表作品。講述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這部五十餘萬字的長篇,以獨特的視角、真摯的情感、豐厚的容量、深刻的內涵、冷峻的文筆,巨觀地回顧了中國穆斯林漫長而艱難的足跡,揭示了他們在華夏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的心路歷程,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著力塑造了梁亦清、韓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韓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文學畫廊中前所未有的人物群像,血肉豐滿,栩栩如生。作品含蓄蘊藉,如泣如訴,以細膩的筆觸撥動讀者的心靈,曲終掩卷,迴腸盪氣,餘韻繞樑。

內容介紹

小說寫一個穆斯林家族三代人半個多世紀的生活,歌頌回族人民自強不息的民族性格。古都京華老字號玉器行“奇珍齋”的主人梁亦清,原是回族低層的琢玉藝人,他家有兩個女兒,長女君壁長於心計,次女冰玉嬌小任性。一天有位長者帶名少年去麥加朝聖路過梁家,少年被精美玉器所吸引,決定留下當學徒,這就是本書主人公韓子奇。師徒兩人正為一件訂貨勞作,這是專做洋人賣買的“匯遠齋”定做的“鄭和航海船”。鄭和是回族的英雄,他們決心做好這件光耀民族精神的作品,三年的精雕細刻將在中秋佳節完成。不料梁亦清突然暈倒在轉動著的玉坨上,寶船被毀,人也喪命。為了抵債,韓子奇到“匯遠齋”當了學徒,苦熬三年終成行家。他回到奇珍齋娶了長女君壁,決心重振家業,十年之後名冠京華,又得貴子取名天星,幸福度日。可是日寇侵華戰爭爆發,韓子奇擔心玉器珍品被毀,隨英商亨特來到倫敦。妻妹冰玉不顧姐姐反對,偷出家門執意隨姐夫遠行。在倫敦冰玉與亨特之子奧立佛相戀,可是奧立佛在倫敦大轟炸中卻不幸喪生。韓子奇與梁冰玉在海外相依為命十年,曠男怨女終於結合併生下女兒新月。戰後一同回國,姐姐收留新月為自己女兒,冰玉遠走他鄉。新月逐漸長大成人,以優異成績考上北大西語系。上學後與班主任楚雁潮發生愛情,因楚系漢族,為梁家反對,他們的愛情卻在阻撓中愈加熾熱。可是紅顏薄命,新月因嚴重心臟病不幸逝世,楚雁潮悲痛欲絕。

目錄

(圖)《穆斯林的葬禮》《穆斯林的葬禮》

序曲月夢
第一章玉魔
第二章月冷
第三章玉殤
第四章月清
第五章玉緣
第六章月明
第七章玉王
第八章月晦
第九章玉游
第十章月情
第十一章玉劫
第十二章月戀
第十三章玉歸
第十四章月落
第十五章玉別
尾聲月魂

作者簡介

(圖)霍達霍達

霍達,生於1945年11月26日,當代著名女作家。回族,北京人。1966年畢業於北京建築工程學院。曾先後在四機部、北京市園林局、文物局做翻譯工作。1981年調北京電視藝術中心任一級編劇。迄今著有小說、報告文學、影視劇本、散文等文學作品600餘萬字,其中,長篇小說《穆斯林的葬禮》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優秀文學作品獎、建國40周年優秀文學作品獎;中篇小說《紅塵》獲第四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報告文學《萬家憂樂》獲第四屆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報告文學《國殤》獲首屆中國潮報告文學獎;話劇劇本《紅塵》獲第二屆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優秀劇本獎;電視劇《鵲橋仙》獲首屆全國電視劇飛天獎;電影劇本《我不是獵人》獲第二屆全國優秀少年兒童讀物獎;電影劇本《龍駒》獲建國40周年全國優秀電影劇本獎。長篇小說《補天裂》被評為建國50周年全國十部優秀長篇小說獎、第七屆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的優秀圖書和優秀電視劇兩個獎項,並獲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優秀文學駿馬獎。現為國家一級作家,全國政協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榮譽影響

1987年冬至1988年春發表於《長篇小說》季刊總第17、18期,1987年第6期《中國作家》選載,1988年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書,1989年和1992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在《小說連播》欄目兩度全文播出本書,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和許多地方電台又曾多次轉播。自1991年以來,中國文學出版社和外文出版社陸續出版了本書的英、法、阿拉伯、烏爾都等文字的譯本。1992年,台灣《世界論壇報》以一年的時間連載本書,1993年台灣國際村文庫書店出版了上、下冊繁體字版。許多作家、評論家、穆斯林學者和廣大讀者給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認為這是新時期文學和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中第一部成功地表現了回族人民的傳統文化和現實生活的長篇小說,有著獨特的文學地位和審美價值。

被譽為最有生命力的茅盾文學獎經典作品,二十年發行上百萬冊、感動中國幾代讀者,最純潔的夢想、最悽美的愛情、最痛楚的命運。本書自出版以來,不斷重印,暢銷不衰,先後被列入北京市十大暢銷書、全國文教類優秀暢銷書、家庭書架百種常備書目、北京市青少年1994- 1997讀書工程推薦書目、大學生所喜愛的作家及其作品,部分章節選人高中和大學語文教材。據香港《鏡報》月刊1996年7月號報導,在中國青年最喜歡的二十本古今中外文學名著中,《穆斯林的葬禮》名列第五位。

最有生命力的茅盾文學獎經典作品,二十年發行上百萬冊、感動中國幾代讀者,最純潔的夢想、最悽美的愛情、最痛楚的命運。

本書於1991年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1990年獲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和建國四十周年北京市優秀文學獎。

人物形象

《穆斯林的葬禮》韓子奇

韓子奇,被玉俘虜的一個假回族,漢族穆斯林。他的一生,琢玉,賣玉,護玉,守玉,愛玉。視玉如命。——玉,確實醉人。雖沒有鑽石的璀璨,寶石的富貴,水晶的晶瑩,但它神秘,精緻,宥永,富有生命力。玉,中國所特有的藝術品,集五千年華夏之精華。那一絲絲,一縷縷精華融合的“神物”,經歷史滄桑,國變家遷,其“姿容”仍不減當年,更甚至增添了些許厚重感,歲月的厚重感,歷史的厚重感,情感寄予的厚重感。一塊玉,該是怎樣雕琢?鏤空,浮雕,鐫刻,那一環扣一環,一層又一層,該是怎樣刻出來的?不能焊,不能接,所有的工序要恰如其分,多伸出去的一刀,都可能會毀了整個作品。玉,中國;中國,玉,歲月造就的精華。

梁君璧

梁君璧,忠誠信仰伊斯蘭教的“回回”,真正的穆斯林。沒有文化,霸道,強勢,心中只有信仰與家庭。——信仰,它的信條是:老實做人,寬厚仁愛,生活簡樸,不驕傲自大,不誹謗他人,捍衛信仰,遵循聖行——穆罕默德之路。他們相信善行必定得到報償,邪惡必定受到懲罰......她的一生沒有愛情,她的思想“單純”,所以認為愛情是噁心的東西。她為人“耿直”,所以說話口無遮攔,以至惡毒,對親人也不例外。擁有信仰的人不是寬厚仁愛的嗎?她好像不是。她阻止女兒的愛情,強烈反對回漢通婚,那是不符合教義的,可是最後她才知道,自己的丈夫韓子奇是一個漢人。這真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梁冰玉

梁冰玉,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新女性。上過大學,思想不像姐姐梁君璧那樣陳腐。嚮往純真的愛情,也因愛情傷過心,經歷的兩段感情,使她畏懼,所以最後才將自己的心交給姐夫韓子奇,只有相濡以沫的感情才是最真,最切的。

韓新月

韓新月,純真,善良,美麗。命運沒有眷顧她,十九歲的女孩子的生命慢慢的在消逝,但她全然不知,對生活仍然充滿希望,對未名湖仍然充滿期望。愛情,看似遙遠,卻給了她的生命最後一次的溫暖,細水常流的情感更會讓人回味無窮。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愛好,共同的念想,那才是愛情!

楚雁潮

楚雁潮,“背景”不好的教師。卻始終執著與自己的理想:翻譯出中國文學的精華,展現給世界。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那個時代的氛圍不公了他的命運,什麼父親身份不明,家庭背景不詳,所以他不能有晉升講師的資格。可是他不太在意,心中有理想,有尊師的囑託,有愛情的滋潤,就夠了。畢竟,那個大背景在那個時代一時是轉變不過來的。

書中的人物是鮮活的。作者匠心獨具,將時空錯隔,玉與月,父親與女兒,他們的命運被鋪陳開來,所有找不到答案的,變換時空,喔,原來是這樣。人物的命運,是真神安拉的安排,還是自身的演繹。不管是什麼,愛永遠在人的心中流轉。兩顆同樣愛著第三個人的心聚到了一起,真心希望那第三個沉睡中的人在另一個世界安寧,快樂。此時,有無信仰已經不再重要。愛,也是一種信仰,不是嗎?

作品鑑賞

《穆斯林的葬禮》主題思想

這部小說在主題上是比較新穎的,也是比較深刻的。它寫人物的悲劇命運,注意從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深入人心、約束人們心理世界的教規等方面入手。“在長期極左的思想影響下,少數民族比之漢族人民更多一層矛盾——宗教信仰長期留傳下來的種種教規,對青年一代的精神世界更增添了一副桎梏。以前還很少有作品表現出這種極為複雜的精神生活,如新月之死,如韓子奇臨死還不勝惶恐,認為有罪,因為他也不是伊斯蘭教徒。而最忠實按教規辦事的韓太太,實際上是趕走了親妹妹,逼死了新月,破壞了兒子天星的婚姻,也催促了韓子奇之死,當然她也悲痛,但是她也無法擺脫這種家破人亡的命運悲劇,更無法理解自己對宗教的虔誠製造的悲劇。”作品在尊重宗教自由的前提下,也揭示了宗教偏見給新一代思想情感、道德上造成的某些消極的影響。更可貴的是,“作品不是簡單地去否定什麼、批判什麼,而是通過生活的現象與真實,顯示了宗教在歷史發展上原有的一些真誠的善良的理念和信念,形成人性方面的一些美好的感情。這就把這種歷史的悲劇性的矛盾揭示得更深刻了,更加激起人們的思考。”

內容結構

(圖)《穆斯林的葬禮》《穆斯林的葬禮》

這部小說還充分展示了作者對宗教、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對文物的豐富的知識,在敘述故事情節的同時,以酣暢的筆墨,對穆斯林信徒的日常生活習慣、婚喪嫁娶風習做了詳盡、細緻、真實的描繪,還對玉器雕刻等文物行業的行規、行話、工藝流程作了詳盡的介紹。作品中的這些部分一方面對細節的真實起了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像百科全書似的,容量大、內含豐富、行文從容,顯得作品很豐厚。再有,也在給讀者增加了許多知識的同時,幫助讀者對小說中人物性格和內心世界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另外,也使得這部本來就是寫少數民族生活的作品少數民族生活氣息與民族性格的特徵更加濃郁。

這部小說在結構方式上是較有創新意味的,做得也很成功,它採取交叉的模式,分別寫兩代人的命運。“用電影語言來講,就是用平行蒙太奇,交叉地表現兩代人的命運,但是都是因為在歷史的重負(民族、宗教的習俗)之下形成了愛情悲劇,起了相映對比的作用。”這樣的結構方式,不僅加強了作品的時代感,而且也通過對比,使得雙方命運的悲劇性愈加濃厚,從而也就進一步深化主題,加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作品在表現舊時代時,對舊社會場景的描寫、生活氣息、社會背景,甚至包括二次大戰倫敦的某些生活現象,寫得都非常細膩、生動,“可是,對比下來,新中國60年代的時代、社會背景的描繪似乎都太簡略了一些。”這是一個遺憾。總之,這部小說以其新穎的主題,獨特的結構方式,細緻、真實、感人的細節描寫以及對人物性格的深刻刻畫取得了成功,也贏得了廣大的讀者。

藝術特色

在傳統文化中,月亮多與女性相關——同為陰性,表征內守,寒冷以及陰暗。在《穆斯林的葬禮》中,反覆出現的“新月”意象與主人公構成一種隱喻關係,其明淨、清秀和淒楚與新月的聰慧、美麗與不幸異質同構。喻體、諭指渾然一體,成為聯結人與物、感性和理性的橋樑,即將作者寄予的物象提升至人生命運的高度,也加深讀者於大喜大悲後的生命體驗。“新月”這一意象因其不完滿而令人感慨萬千、更因其殘缺而使文本充溢悲劇色彩。而在伊斯蘭文化中,新月是崇高、清靜和希望的象徵,二者對“新月”的理解是截然相反的。
全書五十餘萬字,以獨特的視角、真摯的情感、豐厚的容量、深刻的內涵、冷峻的文筆巨觀地回顧了中國穆斯林漫長而艱難的足跡,塑造了梁亦清、韓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韓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豐滿的人物,展現了奇異而古老的民族風情和充滿矛盾的現實生活。作品含蓄蘊藉,如泣如訴,以細膩的筆觸撥動讀者的心靈,曲終掩卷,迴腸盪氣,餘韻繞樑。作品用樸實的語言描述了穆斯林與穆斯林之間的純真厚愛的感情,用歡快的字跡書寫了楚老師和新月之間的師生之情和可歌可泣的師生戀情。故事最後的情節跌宕起伏,一些難以面對的事實層層呈現在了活人面前,讓讀者真實的感情都融進了作者的心血之中,感情高昂,悲壯。

評論

(圖)《穆斯林的葬禮》《穆斯林的葬禮》

冰心在給《穆斯林的葬禮》寫國際版的序言時,她說在讀這本書之前,幾乎對穆斯林一無所知。看過之後,我深深贊同這點,我缺乏對其他民族和宗教的了解,哪怕是最基本的了解都沒有。當然,穆斯林和回族僅僅是小說的故事背景,要想真正理解民族和宗教,還是要看一些專門的書。小說大概講述了一個北京玉器家族兩代人的故事,章節交錯的方式,讓故事有穿越時空的感覺。講述民國時的故事,讓我想起了老北京的那些各行各業的老字號和文化;講述北大燕園的景色,讓我對北大和學生時代有些感傷;講述避難倫敦,讓我想起上個世紀的世界戰爭。當然,最最重要的還是主人公新月的命運和與老師之間的愛情。新月還是死了,帶著遺憾走了。但是讓我們明白了一個真理:愛情以及人性中美好的東西是可以超越宗教和種族的,雖然在現實中經常會被扼殺,而正因為現實的殘酷,才越發覺得這些東西的珍貴。

要走的人,注定是要走的,誰也留不下,這是她的宿命。她離去的時候,他那瘋狂的吻,是初戀的吻,也是訣別的吻。死亡可以奪走生命,卻帶不走愛情。小說寫的很真實,無論是歷史,宗教,手工藝,還是人的感情。雖然有關很多歷史我都不太清楚,穆斯林的宗教文化我也不甚了解,但是看完這書,就是覺得,很多東西好像就那么真真切切的放在面前,大到一個葬禮,小到一塊玉。

在這本厚重的書里,可以看到兩代人的悽美愛情,看到愛情中的無奈和悲哀。有時候我們確實是愛著的,但也因為愛著,才會感到無奈,做出些傷到別人也傷到自己的事。愛情到底該是一種責任?或者說由責任萌發愛情?還是患難中的惺惺相惜?抑或是生命有了交點後所碰撞出的火花?怎么樣的愛情才能不被時間遺忘?

媒體評論

一九八一年春,茅盾先生遺囑將自己的二十五萬元稿費損獻給中國作家協會,作為基金,設立一個長篇小說獎,獎勵每年最優秀的長篇小說。是為茅盾文學獎的緣起。其後二十多年中,這一中國當代文學的最高獎項一直備受關注,影響甚巨。
迄今,茅盾文學獎已歷五屆,二十二部長篇小說獲獎(另有兩部作品獲榮譽獎)。我社自一九九八年春出版“茅盾文學獎獲獎書系”,先後收入在我社出版並獲獎的十一部作品。其後不斷有作者、讀者及有關人士表示,希望看到整體推出的茅盾文學獎全部獲獎作品;認為完整地體現中國當代文學最高獎項的成果,是必要而有益的。在作者、作者親屬和有關出版單位的大力支持下,“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全集”終於問世。
此次編輯出版的“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全集”,對所有作品進行了文字校勘;一些以部分卷冊獲獎的多卷本作品,此次將整部收入。

名家點評

看了《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就如同走進一個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覺得它是現代中國百花齊放的文壇上的一朵異卉奇花,挺然獨立。————冰心
《穆斯林的葬禮》以獨特的視角,真摯的情感,豐厚的容量,深刻的內涵,冷峻的文筆,巨觀地回顧了中國穆斯林漫長而艱難的足跡,揭示了他們在華夏文化與穆斯林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獨特的心理結構,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韓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韓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豐滿的人物,展現了奇異而古老的民族風情和充滿矛盾的現實生活。————張麗君

所獲榮譽

1990年獲建國四十周年北京市優秀文學獎。
1991年獲中國作家協會第三屆茅盾文學獎,中國作家協會、國家民委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優秀長篇小說獎。

茅盾文學獎歷屆獲獎作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