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風流》

《都市風流》

《都市風流》,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作者為孫力、余小惠。小說以北方某大城市的市政建設為中心,刻畫了上至市長下至街道婦女的生態和心態,反映了當前城市改革的複雜面貌。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都市風流》都市風流

小說以北方某大城市的市政建設為中心,刻畫了上至市長下至街道婦女的生態和心態,反映了當前城市改革的複雜面貌。市委書記高伯年近來政務家事都不順心,未婚女兒高婕流產躺在家裡,妻子沈萍以為是高的秘書張義民所為,女兒卻說是她主動與別人所生。市長閻鴻喚年輕有為,決心改善交通,改建街道解決居民住房困難,總理叫市長去匯報工作又未通知市委書記,書記感到有種莫名的失落感。

普店街陳寶柱一家也命途多舛,父親原是三輪車夫,母親從良後抱了養子寶柱。“文革”中父親成了造反派副司令,後來數罪並發被鎮壓。寶柱又因聚眾鬥毆被判兩年,母親羞惱成疾,半身不遂。好心的鄰居楊大媽和在市政工程隊的兒子楊建華,鼓起了寶拄重新生活的勇氣。寶柱在工程隊越乾越出色,並拿出母親以前的積蓄做工人的獎金。可是他以前參與搶瓜分贓50元的案子發了,不得不受到制裁;他的心還留在工地,大家希望他好好改造,出來後更好工作。
楊建華母子生活坎坷而自尊自強。楊大媽15歲時與高伯年結婚,解放戰爭中支前時還繳獲過敵人的機槍。高伯年進城後卻與年輕美貌的護士沈萍結了婚。楊建華從小沒有見過父親,“文革”中到內蒙兵團勞動,與知青柳若菲結婚生子,後落實政策柳返城回到富裕的家庭,他倆的婚姻也隨之解體。楊建華在工程隊工作很好,得到市長肯定,而市委書記高伯年卻輕信誣告,派來調查組審查,引起工人不滿。
柳若菲的哥哥柳若晨也因資本家家庭受到牽連,直到改革開放才到研究所當工程師,後又任副市長,並與原市委書記徐克的女兒徐力里結婚。但兩人感情不和,原來徐力里曾與市長閻鴻喚相愛,為徐克反對未成,徐力里一直割不斷對閻的感情。她任市政工程局總工程師,全力用於橋樑設計,突然她患癌症,仍設計了十幾種鳳凰橋立交橋的方案,卻沒被採納,後來她不顧病痛終於設計出光明立交橋的最佳方案,並與柳若晨恢復了感情。

獲獎

《都市風流》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天津市第四屆魯迅文學獎

寫作背景

《都市風流》採用全景的結構方式,這其實是作者根據作品內容而決定的形式。這部小說寫在1986年到1987年,那時城市改革已經在不斷深化,申國社會的變化日新月異,他們意識到: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是中國的命運和歷史發展的一重要階段,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創作衝動,促使他們拿起筆來,要創作一部既有當代強烈的時代氣息又要有縱深歷史感的反映都市生活的長篇小說。在那種以一家一戶、一廠一街的視角去取材,雖然也可寫出當代都市的騷動,但那畢竟是一種折射。
人物從上層、中層到底層,事件從大到小,故事一環套一環像編織一張大網一樣,力圖全景地,站在歷史的高度,俯視當代都市中各個社會層次里人們的命運和心態,在歷史的變遷和複雜的人際關係變化中去寫現實生活的裂變中人們的觀念衝突和困惑,人們對自己命運的抗爭和奮鬥,寫出變革中的中國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歷史蛻變和預示。

作品鑑賞

史詩式的奮鬥史
1、開闊宏大的生活場面
在品讀《都市風流》時,很多人都會在不知不覺中被書中開闊壯大,而又真實的改革畫面所吸引。改革開放是是時代的潮流,是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牽一髮而動全身,即使是一座城市的改革也是影響巨大的,用書中典型的改革者形象的閻鴻喚的話來說就是:“造福人民的舉動,在開始時也未必被民眾所理解,因為它需要破壞舊的,建立新的。一座舊宅,頂上換瓦,房主人會心滿意足,而推到這座舊房子,主人是要發牢騷、罵大街的。”“在農村,農民蓋間房還懂得土木不可擅動,備齊料,才敢破土。更何況我們給城市動個大手術呢,差一成也不敢輕舉妄動。”只要是牽涉到利益的問題,絕對不能掉以輕心。對於改革,的確是有很多的未知數,可能會遇到很多的阻力,但作者對於改革開放的態度是鮮明的,其立場是堅定的,對於改革的畫面敘述也處理得十分到位。
2、不甘人後,力爭上遊
《都市風流》用簡練、平實、樸素的語言為我們打造了一幅恢弘壯大氣勢磅礴的的都市改革畫面,而其中所刻畫的主要人物,無論是身居要職的市長、市委書記還是普店街的勞改犯陳寶柱、個體戶萬家福,又或是建橋工人楊建華和那一大群默默無聞、埋頭苦幹的市政工人們無一不是在歷史的進程中奮鬥著。
《都市風流》可也以說是作者對工人們的謳歌。改革開放是一場機遇,也是一種挑戰,而作者就是意識到人們在面對這一種社會的改變中所產生都市騷動,人們的觀念衝突和困惑,人們對自己命運的抗爭而創作此書的。每個人不管身在何處,高官也好,小市民也好,都在努力地尋找自己的位置,都在為自己的命運奮鬥著,都在這種改革開放的潮流中貢獻出自己的價值,證明自己。在閻鴻喚、楊建華等改革者的帶領下,經歷文革後的轉變,由散沙凝聚成金字塔,凝聚成萬里長城,借小市民、大市長的眼睛看城市的進程,看無法抑制的發展潮流,無法抑制的生命力。對此,作者是這樣描述的:“我們這部小說寫在1986年到1987年,那時城市改革已經在不斷深化,中國社會的變化日新月異,做為作家,我們意識到: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是中國的命運和歷史發展的一重要階段,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創作衝動,促使我們拿起筆來,要創作一部既有當代強烈的時代氣息又要有縱深歷史感的反映都市生活的長篇小說。我們覺得,那種以一家一戶、一廠一街的視角去取材,雖然也可寫出當代都市的騷動,但那畢竟是一種折射。所以考慮採用全景的結構方式,人物從上層、中層到底層,事件從大到小,故事一環套一環像編織一張大網一樣,力圖全景地,站在歷史的高度,俯視當代都市中各個社會層次里人們的命運和心態,在歷史的變遷和複雜的人際關係變化中去寫現實生活的裂變中人們的觀念衝突和困惑,人們對自己命運的抗爭和奮鬥,寫出變革中的中國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歷史蛻變和預示。”這就是《都市風流》一書的創作動機。

藝術貢獻

文學的真使命就是:“表現個人對環境的情緒感覺,欲以作者的歡愉與憂悶,引起讀者同樣的感覺。或以高尚飄逸的情緒與理想,來慰藉或提高讀者的乾枯無澤的精神與卑鄙實利的心境。” ——鄭振鐸
表現情感,引起共鳴
這一點《都市風流》無疑是做得非常出色的。《都市風流》是作者有感於現實的環境變化所帶來的人們的心態、道德、性格等多方面的變化,結合了作者的感受,用恰當的藝術手法所創造出來的。它是結合了歷史的真實與藝術的虛構而產生的,這一點也正好回響了茅盾先生的藝術美學的觀點。《都市風流》不僅僅是簡單地敘述一座城市的改革。年紀雖輕,功力不淺,“兩位作者也許聲名尚欠顯赫,但這部《都市風流》卻以囊括現實廣闊、剖掘生活深邃、鋪排故事流暢、運措筆法嫻熟,表現出了起點高、氣魄大、韻致深的顯著特點,使得人們不得不刮目相看。”(白燁)可見,作者並不是簡單的把自己所思所想描述出來而已。
粗中有細,個性鮮明
作者“站在歷史的高度,俯視當代都市各個社會層次里人們的命運和心態”緊扣時代的變化,寫出了一曲改革開放的讚歌。文本中所刻畫的都市改革的畫面無疑是開闊宏大、氣勢磅礴的,然而,更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是作者對人物的刻畫,精煉、傳神而達意。
一座城市的改革只是當時全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社會的變革給人們帶來的一系列變化,不同層次的人物,在作者的筆下顯得個性鮮明。作者對人物的刻畫是細膩的,相對於城市改革的宏大,作者在刻畫人物方面更是緊緊抓住了他的時代感和生活感。“好的作品必須以真實的感情、真實的話語來真實地反映生活和打動讀者”(吳同瑞、閻開德),可見無論是哪一個人物的刻畫都傾注作者的心血,有賴於作者對現實生活中的深入觀察。如年輕有為的市長閻鴻喚,他的幹練與衝勁,充滿智慧的頭腦,改革開放帶給他的是一個可以大顯身手的舞台,這是一個典型的改革者形象。西裝布履的高伯年,廉潔奉公,恪守原則,在工作上盡心盡力,卻又迂腐守舊。面對年輕有為的閻鴻喚,他既承認閻鴻喚的能力,他堅信自己的位置是無法取代的,但是又害怕他會危及自己的地位和驕傲,一直處於矛盾之中。正直、肯乾、有才華的工人代表楊建華;樂於助人、善良、受人尊重的街道大娘楊元珍;命途多舛,曾是勞改犯後在楊元珍母子的幫助下改過自新,從新鼓起生活得勇氣的陳寶柱;作者眼中的知識分子代表柳若晨、徐力里;不甘落於人後的個體戶萬家福;有才華但有心計,熱衷於權力,老謀深算的反派人物張義民……這一切人物都是生活在變革中,掙扎在權勢與時勢的夾縫中的小人物和大人物,但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位置,努力地生存著。這些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在作者的筆下顯得栩栩如生。“出身低微但欲望很強,他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就採取了他們能夠採取的手段”“他的思維複雜性,處事圓滑多變,性格中的抑鬱和狂躁,內心裡的自卑和自尊,手段中的虛偽,卑鄙又以高尚、偉大的形式出現……都帶有強烈的當代特徵和個性特徵,這個人物只能出現在當代中國。”這是作者對於像張義民這類人的概括。
環環緊扣,跌宕起伏
在創作《都市風流》一書時,作者採用的是全景的結構方式,其目的用作者的話來說就是“採用全景的結構方式,人物從上層、中層到底層,事件從大到小,故事一環套一環像編織一張大網一樣,力圖全景地,站在歷史的高度,俯視當代都市中各個社會層次里人們的命運和心態,在歷史的變遷和複雜的人際關係變化中去寫現實生活的裂變中人們的觀念衝突和困惑,人們對自己命運的抗爭和奮鬥,寫出變革中的中國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歷史蛻變和預示”。作者在故事情節的安排,是一環緊接一環的。在行文的表現上,作者巧妙的視覺設定和轉換恰到好處。作者採用全方位的視覺,像一個導演般,看透書中每件事的發生乃至結局,透析筆下每個人的內心世界。書中最鮮明的兩條線索就是楊建華等人所代表的好的一方,還有就是否定性人物張義民、嚴克強等人所代表的一方。先是由貧窮落後的普店街入手,引出曾經出身低微如今已成為市委書記的高伯年,立意改革,有能力、有魄力的市長閻鴻喚等人,再圍繞著普店街的主要人物和變革一步步展開,一環緊接一環。有意借不同性格,不同層次的人的眼睛來反映現實。
另外,作者的在結構上安排非常勻稱,很難讓人說出哪一章、那一節是最著力刻畫的,但這並意味著毫無新意,反而更顯構思精細。環肥燕瘦,各有精彩。全景式的結構方式更能網路大事小事。書中有改革場面的開闊壯大,也有感情描寫的細膩動人,在敘述時,哪一筆該濃,哪一筆該淡,作者心中有數。而且作者在這方面拿捏得非常到位。在情節的安排方面,作者的做法是平中見奇,如年輕善良的橋樑總工程師與柳若晨之間微妙的愛情轉變和徐力里的死;曾經對張義民不屑一顧,膽大敢為的高捷的驚人轉變;張義民在羅曉維、徐援朝等人的影響下一步步變質……這一切都離不開作者的精心策劃。故事情節扣人心弦,越是往下看就越讓人愛不釋手。

名家點評

1、白燁(著名評論家)
孫力、余小惠的《都市風流》(浙江文藝出版社1989年版)榮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讀過作品的人們都不會感到意外。兩位作者也許聲名尚欠顯赫,但這部《都市風流》卻以囊括現實廣闊、剖掘生活深邃、鋪排故事流暢、運措筆法嫻熟,表現出了起點高、氣魄大、韻致深的顯著特點,使得人們不得不刮目相看。優秀的作品不一定都能獲重要的文學獎,但重要的文學獎卻不應忽略優秀的作品,尤其是他們之中的佼佼者。從這個意義上看,可以說茅盾文學獎給《都市風流》添了彩,也不妨說《都市風流》給本屆茅盾文學獎也增了色。
讀《都市風流》,人們很難明顯感覺到作品的哪些部分強,哪些部分弱,哪些地方粗,哪些地方細,那好像是一卷筆墨勻稱、色彩自然的都市生活的如實寫生。作者的最大技巧,似乎就是設法隱藏自己的技巧。他們把自己對於生活的獨到領悟消解於客觀事象之中,把自己個性化的審美意向融化於生活鏇律本身,以極現實客觀的敘述方式追求一種不露痕跡的真實,使人們不受干擾地進入對於生活的體味和現實的思索。
2、雷立剛
《少年天子》《都市風流》《第二個太陽》,乍一看,我還以為是少年文藝比賽的作文標題。但不是的,這些可是千錘百鍊的茅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啊。
3、白燁(評論家)
“從一個文學從業者的角度看,第一、第二屆茅盾文學獎,大致上接近於按照茅盾生前的遺願拔優選萃,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的特點是‘平穩’,既沒有特別好的作品,也沒有特別差的作品,但拿當時獲獎的《少年天子》《平凡的世界》《都市風流》和《第二個太陽》,與同時期的《活動變人形》《古船》《洗澡》相比,即可看出不少的差距。到了第四屆,四部作品可謂三個檔次,只有《白鹿原》真正當之無愧。”
4、陳曉明(北大教授,評論家)
“都市題材對中國作家一直是個很大的難題。鄉土文學是我們的主流,作家的經驗也豐富,但作家對城市的經驗,對後現代經驗,都比較欠缺。”
…………
在歷屆“茅獎”獲獎作品中,也有一些都市題材作品,比如孫力、余小惠的《都市風流》、柳建偉的《英雄時代》。前者寫的是城市建設,後者寫的是國企改革。這些作品儘管不無缺陷,卻至少體現了探索精神。若它們能對中國作家“進城”,起到一定的領路作用,則幸甚。
5、張春生(天津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
《都市風流》取材於天津的道路建設和平房改造,以壯闊的畫面、起伏的情節和全景式的描寫,刻畫出一座正在變革的大城市,如何克服重重困難,理順幹群關係,攜手共渡到新的彼岸。

作者簡介

孫力,1949年生於廣西,河北定縣人。曾去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支邊,後畢業於天津師範大學中文系。曾任天津團校校長、天津青年報社長、總編輯、青少年報

孫力孫力

刊總社社長、總編輯。

余小惠,1949年生於上海。江蘇揚州人。曾去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支邊,後畢業於天津大學中文系。曾任天津工藝美術學院副主任、百花文藝出版社《小說月報》編輯部副主任。

1984年以後,孫力、余小惠合著長篇小說《都市風流》、《但願人長久》、中篇小說《真誠》、中短篇小說集《棗花蜜》等。

茅盾文學獎歷屆獲獎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