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和人》

《戰爭和人》三部曲,原來以《月落烏啼霜滿天》《山在虛無縹緲間》《楓葉荻花秋瑟瑟》三部單行本形式先後在一九八七年、一九八九年、一九九二年分別出版。一是因為寫成一部先由出版社審發一部,二是因為每部都能單獨閱讀、獨立存在。但無論從寫作時的整體構思或讀者的閱讀效果、閱讀要求來說,三部曲是有連貫性的,是三本系列,一個整體。所以現在再版,就以《戰爭和人》為總名,三部結成一套,改用統一的封面,獻給讀者。炎黃杯1986—1994年人民文學獎:第二屆國家圖書獎;第四屆茅盾文學獎;八五期間優秀長篇小說獎。

基本信息

作品概述

《戰爭和人》《戰爭和人》

《戰爭和人》三部曲,原來以《月落烏啼霜滿天》《山在虛無縹緲間》《楓葉荻花秋瑟瑟》三部單行本形式先後在一九八七年、一九八九年、一九九二年分別出版。《戰爭與人》共3卷,第一卷《月落烏啼霜滿天》(1987年),第二卷《山在虛無飄緲間》(1989年),第三卷《楓葉荻花秋瑟瑟》(1992年),全書共160餘萬字,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四川作協和《當代文壇》編輯部於1992年8月20日在成都召開《戰爭與人》討論會。《當代文壇》1992年第6期和1992年9月26日《文藝報》分別編髮了《戰爭與人》評論特輯。一是因為寫成一部先由出版社審發一部,二是因為每部都能單獨閱讀、獨立存在。但無論從寫作時的整體構思或讀者的閱讀效果、閱讀要求來說,三部曲是有連貫性的,是三本系列,一個整體。再版就以《戰爭和人》為總名,三部結成一套,改用統一的封面,獻給讀者。

長篇小說160多萬字的《戰爭和人》三部曲,出版後報刊發表評論、專訪、報導、創作談等近三百篇(次)、電視台及電台多次宣傳。此書五十年代即開始寫作,初稿毀於“文革”,王火歷經艱難,又重新寫成。書出版後,曾先後獲郭沫若文學獎、炎黃杯人民文學獎(1986——1994年長篇);1995年在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時,被中宣部作為向全國推薦的18種優秀圖書之一。1995年,《戰爭和人》被選入《世界反法西斯文學系列》出版。1995年9月,中國作協為王火的《戰爭和人》和李爾重、周爾復的另兩部反映抗戰的長篇在北京隆重舉行了盛大座談會。

作者簡介

王火,原籍江蘇如東,本名王洪溥,1924年出生於上海,194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文學學士),留校做過助教。1949年為中華全國文協上海分會會員,上海解放在上海總工會籌委會文教部工作。1950年參與籌建勞動出版社任副總編輯創辦《工人》半月刊。1953年調北京中華全國總工會,籌辦《中國工人》雜誌任主編助理兼編委。1961年後在山東做過十幾年省屬重點中學和出版社方面領導工作。曾任山東省作協常務理事。1983年到成都,任四川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參與籌建四川文藝出版社,為第一任書記兼總編。王火1987年春離休 。

角色分析

三卷《戰爭和人》三卷《戰爭和人》

小說《戰爭和人》為人們描繪了抗日戰爭時期社會各階層人們的生活百態,從饑寒交迫的貧苦農民,到家財萬貫的地主;從斤斤計較的小商販,到唯利是圖的巨商富賈;從朝氣蓬勃的進步青年,到苟延殘喘的封建貴族;從浴血奮戰的愛國將士,到紙醉金迷的達官顯貴。從不同角度為我們展示了特殊時期的特殊情態。有些人,他們有著高度的愛國熱情,甘灑熱血誓與祖國共存亡,用青春和生命譜就一曲嘹亮的戰歌,激勵著後來人。這樣的人,永遠活在人們心中;還有一些人,在前方戰士浴血奮戰的同時,卻蝸居在豪華的公寓洋房,過著醉生夢死的萎靡生活,任憑前線流血成海水。這樣的人,他們的靈魂早已死了,留下的只是一具行屍走肉。還有一類人,介乎這二者之間。他們也有崇高的正義感和愛國熱忱,但同樣有著明哲保身的怯懦和在官場的爾虞我詐中養成的圓滑世故,在需要做出選擇的時候往往舉棋不定。

小說的主人公——童霜威。 他鼓勵抗日,但官場中的爾虞我詐使他終日憂心重重。在書中,他是一個有正義感和民族憂患意識,但同樣有著隱逸情結的文人形象,處於既不極左也不極右的“中間派”。正是這個“中間派”使他心中充滿了矛盾,因為他知道自己多年來官場上的失意,正是因為自己雖然是一個國民黨員,卻與國民黨右派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以致自己在遭受排擠的時候沒有一個複雜的關係網可以依託。在國民黨右翼勢力當政的年代,他也只有明哲保身,不求聞達了。他在官場失意後,一直受到排擠,最後還遭到了日本特務的監視和威脅。一些日本特務和國民黨右派的賣國者,企圖利用他“中間派”的特殊身份,實現他們剿共的陰謀,卻被童霜威嚴詞拒絕。足見在關乎國家命脈的大原則上,他是不會讓步的。這個“軟弱”的人,卻以他骨子裡的一股正氣,捍衛了祖國的尊嚴。童霜威在得知軍威為國捐軀後,悲痛欲絕。但是,弟弟的犧牲堅定了他保衛祖國的決心。在經歷了多年的宦海沉浮之後,他終於踏出混沌和懵懂,走上了覺醒和光明的道路。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童霜威的妻子方麗清,是上海一個富商家的千金小姐,平日裡嬌縱成性、刻薄潑辣,她言語粗俗、思想淺薄、舉止輕浮。

童霜威的弟弟童軍威,是一個鐵血丹心的愛國青年,一個極具正義感和民族氣節的英雄,象徵著中華民族的正氣和精魂。從走上戰場的那一刻起,他便發誓要與祖國共存亡,絕不做苟且偷生的奴才。他於戰亂中匆匆別過家人,心中已抱著必死的決心。對祖國的刻骨銘心的愛使他捨生忘死。在守城的官兵傷亡慘重,生者落荒而逃的情況下,他用血寫下一封遺書,託付給一名因受傷未來得及逃脫的小兵,並命令其先走,然後一個人留下來,準備同敵人進行最後的抗爭。在親手殺掉幾個日本兵之後,這位剛毅的軍人,英雄的戰士,慘烈地死在了敵人的屠刀下,用生命譜寫了一曲悲壯的戰歌。這一刻,蒼天都為之動容,大地都為之默哀。殘暴的敵人割下了他的頭顱,使他身首不能合一;而他那一顆拳拳赤子心,卻將化作不朽的英魂,永遠捍衛著祖國的尊嚴。童軍威的犧牲可謂是驚天動地的。作為一個軍人,他戰鬥到了最後一刻,他無負於那句曾經含著熱淚發下的誓言:“祖國啊,我愛你!正因為我是那么愛你,所以我要用我的生命來保衛你!”

柳葦是一個堅毅、倔強、熱忱的共產黨員,她積極回響抗日戰爭,在國民黨右翼勢力瘋狂“剿共”的年代,她毫無畏懼。在國民黨“白色恐怖”的籠罩下,她像一株高潔的梅花,凌寒怒放。但這樣一個勇敢、堅毅的女子,卻也成了國共鬥爭的犧牲品,和她的諸多同胞一起,慷慨就義於雨花台上。從她的堅毅、果敢的眼神中,清清楚楚地看到了這位女青年對祖國前途命運的憂患,但更多的是希望,和“正義必將戰勝邪惡”的信念。

家霆他本是一個可憐的孩子。在他還不記事的時候父母就已離異,所以在他的記憶中幾乎沒有母親的印象。但他親眼目睹了後母的所作所為,見證了國民黨的腐敗,特務的殘忍。使他從小是非分明,樹立了堅定的愛國精神。

小說中還描繪了一些小人物,“老壽星”、莊嫂、尹二……他們都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有著各自的悲慘的命運。在尹二、莊嫂搬到難民區的第二天,尹二就被強徵到戰場上,後來在渡江的時候,被奔騰的江水淹沒了;莊嫂在日本鬼子洗劫南京城的時候,為了免遭鬼子的凌辱,竟然自毀面容,挖出了自己的眼睛,最後慘死在日本人的屠刀之下!小人物同樣死得壯烈,他們用生命捍衛了自己的尊嚴,捍衛了祖國的尊嚴;“老壽星”當然也未能倖免。但他那種慷慨赴死的凜然正氣,讓我由衷地佩服。他在明知日本鬼子將要洗劫南京城的時候,拒絕逃難,決定跟日本鬼子做最後的較量。他在鬼子入侵的那天夜裡,趁鬼子們熟睡,在廚房裡放了一把火,然後悄悄地割下了兩個鬼子的頭。火勢的蔓延很快引起了騷亂,在鬼子們七手八腳地忙著救火的時候,他又揮刀砍死了兩個鬼子。最後,這位年逾六十的“老壽星”,在同鬼子們搏鬥的過程中,壯烈犧牲了。 有一種信念,能夠在人們的生死關頭化作一種力量,使死神都望而怯步,這種信念,就叫做“正義”。而真正的勇者,敢於直視死神的雙眼,即便知道自己不能遏止死亡的腳步,也要同命運抗爭到底。這樣的人,被尊奉為“英雄”。

書中的童軍威、柳葦、“老壽星”、莊嫂、尹二都是這樣可歌可泣的英雄。他們平凡的人生有著不平凡的意義。他們用寶貴的生命築造了一座傲然屹立的豐碑。

篇章構成

小說改變連續劇劇照小說改編連續劇劇照

第一卷 “雙十二”,狂飆從西安來
第二卷 舊夢新怨,一支金陵散曲
第三卷“八·一三”前後,那個不平凡的夏天
第四卷 意馬心猿,蟄居流離
第五卷 滔滔洪波曲,武漢有低調
第六卷 啊!血雨腥風南京城
第七卷 香港宦遊人,滿目興亡事
第八卷 潮生潮落,海天悠悠
失而復得的喜悅(後記)

作品特點

1. 整個過程描寫細膩,書中刻畫的人物比較多,其寫作類似記敘文,使人能認真讀下去。

2. 作者文學知識豐富,大量引用了唐詩,宋、元的詞。作者描寫抗日戰爭時期,從國民黨中間派來描寫,通過中間,展開極左、極右及左右逢源,忽左忽右的人物,並時刻用共產黨人柳葦及其兄弟來作童霜威的引路人。著重描寫了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及所作所為,代表了國民黨當時的實際情況及腐敗現象,也說明了共產黨為什麼能夠戰勝國民黨的主要原因。

3. 作者運用對比的手法比較好。比如:柳葦和方麗清,時刻對照她倆的思想、氣質、性格;共產黨和國民黨的對比;過去與現在的對比等。

4. 作者能用一句話把一個人物介紹完整的手筆實在高超。但是整個作品中比較羅嗦,什麼事情的來龍去脈介紹的都比較多,有時讓人無法忍受。

作品評價

一、這是一部具有詩史品格的巨著。作品以主人公童霜威、童家霆父子在抗戰全過程中的飄泊行蹤為線索,表現從1 936年12月西安事變到1946年3月抗日勝利、內戰迫在眉睫這一段時間的中國社會生活,人物的行蹤遍布淪陷區和解放區以外的大半箇中國。“這種全景式的時空結構在意義蘊涵上有史的效應,也為人物的描寫設定了一個放眼神州、俯仰古今的宏大背景,使讀者感受到作者擁有強烈的史詩意識,作品具有突出的史詩結構和鮮明的史詩風格”。

二、主題思想的哲理高度。作者“力圖從巨觀上把握歷史,表現時代,進而上升到‘戰爭和人’的哲理高度”。“全書總題《戰爭和人》,虛化了抗日戰爭的時空特指性,則可見出作者寄寓著對題材的哲理超越意圖。”

三、從題材上彌補了描寫抗日戰爭小說的一個薄弱環節。在反映抗日戰爭的新中國文學中,作家一直著意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武裝鬥爭,而鮮有表現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特別是表現戰爭在國民黨高層人士中引起的深刻分裂和分化。《戰爭與人》彌補了這一缺陷。小說保持了一個“特有的聚焦點,“那便是深厚悠遠的民族文化精神與抗日戰爭這個特殊時期的風雲突變相結合,終於熔煉、澆鑄出了一個歷史上從來不曾有過、今後也不會再有的、集民族特色與時代精神於一身的愛國民主人士這一社會階層。”這也是前此反映抗日戰爭小說所“不曾認真觸及過的社會層面”。

作者感言

王火近照王火近照

王火:我寫《戰爭和人》,有獨特性的作者,必然有其不可替代性。我始終認為好的小說應當有獨特性,這種獨特性會吸引讀者,會使作品區別於平庸及隨波逐流,會使作者儘量發揮其特有的優勢。

從50年代初開始,我就利用業餘時間構思並寫作《戰爭和人》的前身(此稿120萬字後來毀於“文革”)。促使我寫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一條就是因為我覺得我自己有獨特的生活經歷和道路。我曾衡量過自己掌握的生活分量,感到我所經歷的時代、生活,可以寫這樣一部與眾不同的站在當今、回顧過去,昭示或召喚未來的作品,它會有豐富的內涵和多姿的形態,會有思想的宏偉和情感的豐滿,更會有獨特的情節、獨特的解悟和頑強的生命力。

我有自己特殊的不平凡的經歷和感受。隨著風轉、踩著人家腳印走,吃人家的剩飯或“東施效顰”都非我的追求。這當然不是說我寫的是自傳或寫我自己。《戰爭和人》中確有我的直接生活和間接生活,也有眾多我熟悉的人物的影子。甚至,凡我寫到的地方我都到過,凡我用真名寫的人,我都見過。但我在創作中努力的是使自己有過的獨特生活小說化,不拘泥於原來的生活,儘量使人物典型集中,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努力使往事構成的畫卷,通過藝術的聚光鏡,有助於人們認識歷史,開拓生活。

獨特的生活經歷和感受,應當體現在自己的獨特個性中。寫過去那段歷史的作品,當然也要參考資料,但只是“參考”,絕不是根據資料寫。這是保持獨特的重要的一環。我寫《戰爭和人》用了一個非常獨特的寫法:從“反面切入”,既寫“反面”也寫“正面”,有人“正面文章反面做”,我是“反面文章正面做”。這也是獨特生活的賜予。因為熟悉蔣管區和淪陷區是我的優勢,但由於同地下黨有聯繫,在大後方生活過,我也了解到地下黨的活動及解放區的情況,所以我雖正面寫了蔣管區和淪陷區,實際卻特別注意全面反映抗戰,按照生活如實地寫了中國共產黨對抗戰的領導及其偉大作用。書從西安事變寫起,就體現了這種用心。在一、二部里,我用虛寫的技巧寫了解放區和敵後游擊區的抗日活動,也通過寫地下黨的活動和犧牲,使人時刻見到黨的存在和力量的壯大。到第三部終於正面托出黨的領導人及愛國民主人士的形象。

獨特的生活經歷和獨特的感受,應當體現在自己的獨特個性中,例如比利時的超現實主義繪畫大師雷納·馬格里特(1898—1967年)和P·德爾沃(1897—?),他們的作品被人稱頌為有神奇的美,有神秘的謎,有濃郁的詩的創意,但兩人的畫風又絕不相同。文學界的人比喻說:看馬格里特的畫有些像讀卡夫卡的作品,看德爾沃的畫有些像讀普魯斯特的作品。馬格里特是最能蘊含現代藝術精神的大師之一,德爾沃則是人體藝術史上立下豐碑的大師之一。他們全賴有獨特的創造的個性。畫家和作家都一樣,沒有獨特的東西,只能拾人牙慧。沒有創造就沒有藝術,而沒有獨特的個性就不可能有創造。在注意獨特這個問題時,我同時也注意藝術個性和時刻讓自己充滿旺盛的創造力。大到人物,小到敘述方式,都努力如此。

有評論家說《戰爭和人》“既不會與過去的任何同類寫抗戰的作品重複,今後也不會有任何作品可能與它雷同或相仿。作品中塑造的 主要人物是‘這一個’,這部作品在同類寫抗戰的作品中也是‘這一個’!這部作品也唯有‘這一個’作家能寫,別人是難以代替的。”倘若評論家和讀者能有一點這樣的認可,那我就欣慰地感到無負我創作的初衷了!

所獲榮譽

1996年1月,《戰爭和人》三部曲榮獲國家圖書歸高獎項——第二屆國家圖書獎。

1995年,《戰爭和人》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和四川作協同時提名參加第四屆準評選。

1998年獲茅盾文學獎榜首,同時又獲全國“八·五”期間優秀長篇小說獎。

作品改編

2008年12月30日,30集電視連續劇《戰爭和人》的開機儀式在烏鎮西柵景區舉行,該劇根據王火同名小說《戰爭和人》改編。該劇的兩個主角分別由朱游騰和樊錦霖飾演。

電視劇

中文名:戰爭和人
出品時間: 2010年
導演: 黃克敏
編劇: 王火
主演: 趙文瑄,鄧英
集數: 26集
類型: 抗戰
上映時間: 2010年

劇情介紹

第二次國共合作期間,民主人士童霜威在經歷愛情挫折和敵人陷害後被迫流亡到香港,但沒想到香港同樣是生死存亡的角斗場,在汪偽和敵人的威逼下童霜威不得已藉助地下黨幫助悄悄潛回上海。在上海,童霜威看清了汪精衛偽政權和蔣介石軟弱的政府,毅然幫助地下黨活動,被敵人恐嚇以及利誘後依舊視死如歸,大大激勵了他兒子童家霆的抗日救國之心分享者影視。來到重慶後,童家霆得知愛人歐陽素心犧牲後痛定思痛,毅然投身到新聞行列並立志救國到底,並在一次行動中意外遇到了自己母親柳葦,然而柳葦卻在童家霆被特務追殺時替他擋住了罪惡的子彈。父子二人最終認識到,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的真理,和全國人民一道融入了抗日的洪流之中。

茅盾文學獎歷屆獲獎作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