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國、義大利、日本法西斯軸心國( 及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翻譯 World Anti-Fascist War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紀念二戰勝利60周年
兩大陣線:
參加反法西斯同盟國家方面的有:等50國,參加法西斯國家集團的有: 等7國。主要戰場:
(1)亞洲太平洋戰場
(2)歐洲戰場
(3)非洲戰場

主要國家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china

中國:


中國是抗擊日本侵略的主戰場。據不完全統計,在日本侵略軍的屠刀下,中國死傷人數達3500萬。按1937年的比價計算,日本侵略者給中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和重要的歷史貢獻。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蘇聯:
蘇聯是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主戰場,二戰參戰國蒙受的全部損失中有41%是蘇聯的損失。據俄羅斯公布的材料,蘇聯在1941到1945年衛國戰爭期間,蘇聯紅軍犧牲866.84萬人;物質損失按照1941年價格計算達6790億盧布。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美英:
美國和英國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員,它們也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付出了重大代價。據戰史材料,美國共有40多萬人在二戰中喪生,英國有27萬軍人在戰爭中死亡。

過程掠影

1929年至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嚴重經濟危機。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為轉嫁國內矛盾,在世界各地發動侵略戰爭,迫使被侵略國家和全世界人民投入反法西斯戰爭。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占中國東北。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蘆溝橋事變,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奮起抗日,揭開了世界大規模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1939年9月1日,德國出動62個師、160萬人進攻波蘭。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在柏林締結軍事同盟條約,形成侵略集團。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大舉進攻蘇聯,蘇聯境內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要戰場。同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和美英荷在太平洋的其他屬地。次日美英對日宣戰,11日德意對美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1942年1月1日,中、蘇、美、英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1943年2月蘇軍在史達林格勒會戰中獲勝,使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發生歷史性轉折。同年7月美英盟軍在義大利南部登入,9月義大利投降。1944年同盟國發起全面戰略反攻。6月6日英美盟軍在法國諾曼第登入,開闢了第二戰場。蘇軍追擊德軍,配合東南歐各國人民反法西斯的解放鬥爭。1945年初,蘇軍和英美軍隊分路攻入德國本土。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歐洲戰事結束後,美英軍隊集中力量在太平洋上展開進攻。8月6日和9日,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核子彈。蘇聯也於8月8日對日宣戰。中國抗戰轉入全國反攻。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簽署投降書。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
這場戰爭先後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波及20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的80%),戰火燃及歐、亞、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公里。交戰雙方動員兵力達1.1億人,因戰爭死亡的軍人和平民超過5500萬人,直接軍費開支總計約1.3萬億美元,占交戰國國民總收入的60%至70%,參戰國物資總損失價值達4萬億美元。
中國是抗擊日本侵略的主戰場,蘇聯是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主戰場,兩國蒙受的劫難也最為慘重。二戰參戰國蒙受的全部損失中有41%是蘇聯的損失。中國在八年抗戰中共有2100多萬同胞犧牲,占二次大戰參戰國死亡總人數的42%,直接經濟損失達1000億美元。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和重要的歷史貢獻。

階段

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不僅是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勝利,同時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勝利。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

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日本侵華野心由來已久,它早就把中國東北地區視為其“生命線”。經過一系列精心策劃和準備後,日本帝國主義於1931年9月18日發動了對中國東北地區的突然襲擊,史稱“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後,處於國破家亡境地的東北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與影響之下,對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展開了不屈不撓的鬥爭,並且迅速波及全國,揭開了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日本帝國主義為消滅其大陸政策的背後威脅,並取得北侵蘇聯和南下南洋群島的戰爭基地,在英美法等實行綏靖政策的縱容下,與德意在歐洲發動局部侵略戰爭相呼應,於1937年7月7日在亞洲發動了全面侵略中國的戰爭,把法西斯國家發動的局部戰爭推向了新的高潮,在走向世界大戰的道路上邁出了危險的一步。面對日本法西斯的野蠻侵略,中國抗日軍民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克服困難,奮勇抗戰,開闢了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的反法西斯戰場,把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打亂了法西斯的全球侵略計畫

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表明,軸心國的政治軍事同盟是極其脆弱的,特別是一度雄踞歐洲和東方的德日兩國,一直未能實現其預定的戰略協同計畫。除了它們各懷鬼胎、互蓄異志外,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戰場堅持持久抗戰,始終抗擊和牽制日本陸軍主力,打亂了日本的“北進”計畫,遏制和遲滯了日本“南進”的侵略步伐,使其無法同德軍採取戰略上的聯合軍事行動,從而打亂和粉碎了德國企圖勾結日本東西夾擊蘇聯和德日兩軍會師中東的計畫。

“北進”侵蘇,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奉行“大陸政策”,妄圖稱霸亞洲和稱霸世界的重要目標之一。但這一目標未能變成現實,一是因為蘇聯本身注重加強遠東邊境地區的軍事防禦,在擊退日軍挑釁基礎上進行了重大外交努力;二是因為中國人民堅持進行的抗日戰爭有力地拖住了日本的後腿,完全打亂了其侵略計畫。同樣是由於中國軍民的持久抗戰拖住了日軍主力,致使日本的“南進”計畫一再推延實施。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具有戰略眼光和膽識的美國軍政首腦並沒有因為自己遭到日本的攻擊而轉移其戰略重心。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的領袖們對盟軍的“先歐後亞”(“先德後日”)戰略給予高度評價與支持。毛澤東強調指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問題的樞紐在歐洲;歐洲問題解決,就決定了世界法西斯和反法西斯兩大陣營的命運。”再如,1942年緬甸戰場吃緊,邱吉爾羅斯福籲請澳大利亞增援連遭拒絕後,轉而向中國國民政府緊急求援。中國政府在國內抗戰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仍抽調十萬精兵緊急入緬,與盟軍並肩對日作戰,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一系列重大勝利……總之,中國的持久抗戰為同盟國順利實施“先歐後亞”(“先德後日”)戰略提供了前提,為其先後解決二戰中的主次要矛盾和確保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全勝奠定了可靠的基礎。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勝利。戰勝日本法西斯是中、蘇、美、英和許多亞洲國家在亞太戰場上互相配合、共同作戰的結果。而自始至終堅持抗日武裝鬥爭的中國人民,在打敗日本法西斯的鬥爭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中國抗日戰場,是世界上最早開闢的反法西斯戰場。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仍然是東方反對日本法西斯的重要戰場,日本陸軍的主力仍然被牽制在中國。歷史證明,中國戰場始終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確立了中國戰後的國際大國地位

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與各盟國並肩作戰並做出了重大貢獻,共同贏得了勝利,同時中國也贏得了大國地位。百年來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的各種不平等條約基本上得以廢除。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積極倡導者和有力推動者。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本身即是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對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1942年1月1日,26個反法西斯國家在華盛頓發表《聯合國家宣言》,美英蘇中四國領銜簽字,然後才由其它國家的代表簽署。這是中國第一次以“四大國”之一身份出現在戰時的國際政治舞台上。1943年10月30日,美英蘇中四國在莫斯科簽署《普遍安全宣言》,標誌著中國正式成為四大國之一。11月下旬,美英中三國首腦羅斯福、邱吉爾、蔣介石聚會埃及首都開羅,商議對日作戰問題,並於12月1日發表《開羅宣言》,三國表示團結一致,決心把戰爭進行到日本無條件投降為止,並規定戰後把日本占領的中國東北、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開羅會議是戰時中國外交的最高峰,是中國政府首腦參加的惟一一次盟國最高級會議,標誌著戰時中國的大國地位達到頂峰。據此,中國有權參與各大國之間為結束戰爭而採取的協調行動,有權參與籌建聯合國。因此,後來中國參加了1944年夏天的敦巴頓橡樹園會議和1945年4月的舊金山聯合國會議,成為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中國抗戰勝利成為中國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要轉折點,並為被壓迫民族爭取獨立解放樹立了光輝的旗幟,極大地推動了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使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

啟示

第一,贏得世界持久和平,必須堅決破除種族歧視和狹隘的民族利己主義價值觀,倡導種族平等、民族平等、人類平等的世界主義價值觀。

民族歧視與狹隘的民族利己主義價值觀是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的理論基石。日本軍國主義宣稱:日本民族是天照大神的後裔,是最優秀的民族;應該由天皇制日本統一世界,建立一個“皇民化”的東亞、亞洲乃至世界。同時,他們又把其他的亞洲各國人民稱為“未開化的”、“劣等民族”,認為這些民族沒有能力開發自己國家中的各種資源,“應於其他優等民族之指揮監督下增加生產”,才能走向開化與文明

他們鼓吹人種差異論,宣揚黃種人白種人開戰,擺脫歐美人的殖民統治,實現亞洲各國人民的解放。但在他們看來,亞洲的解放卻不能由亞洲各國人民自己去實現。因為,這些民族是“劣等的”,沒有這個能力。這些民族必須在日本的領導、指導和占領下,才能實現解放,達到“共榮”。這樣,侵略“合理”,侵略“正義”,侵略“神聖”,似乎也就“順理成章”了。

每一個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全面發展和進步的前提。每一個民族和國家的全面發展,才有人類社會整體的全面發展與進步。這是近代以來世界歷史給予我們的重要歷史啟示。因此,必須剷除種族歧視、民族歧視以及極端民族利己主義的贅瘤,實現民族平等、人類平等,才能建設人類的長久和平,謀求人類的共同福祉。

第二,要避免戰爭災難的發生,應建構對破壞人類和平、製造戰爭者進行有效約束和制裁效力的國際社會新的“規則”和機制。

日本之所以能夠在侵略戰爭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發動對中國和亞洲各國的極其野蠻的全面侵略戰爭,是當時資本主義國家為主體的國際社會對其侵略行徑的麻木綏靖縱容,甚至支持,當時缺少一個促進和平、增進和平的國際社會秩序,缺乏一種對戰爭行為進行有效制約、強制制裁的制度機制。

近代以來的國際社會,實質上是西方列強在資本擴張的邏輯推動下,通過殖民侵略戰爭建立起來的以資本主義國家為主體的世界體系。在這一國際體系中,他們關心的是其資本的利益和國家的利益,而不是國際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因此,一戰後,為“圍剿”新興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他們默許日本不斷擴大在中國的侵略。甚至法西斯軸心同盟已經形成,威脅著全世界的和平之際,他們依然在謀劃“遠東慕尼黑”的綏靖政策。而且,即便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後,法西斯勢力對人類和平的威脅已經為世人所共睹之後,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和冷戰的戰略需要,美國依然作出了在一定程度上庇護戰犯,蔑視受害國家和人民的事情。

由歷史到現實,我們可以說,要建設人類的持久和平,消滅侵略戰爭這一人類社會的禍害和災難,人類要走的路還很長。而建立一個有別於資本主義國家體系的世界體系,建構起國際和平的國際社會經濟政治新秩序,建構對於戰爭具有有效約束和制裁效力的國際制度化機制,乃為必由之路。另外,在如今國際社會中,後發民族和國家要想生存、發展,確保領土、主權的完整而不受外敵的侵略和欺凌,必須不斷實現國家的富強、現代化和民族的團結。

重要戰爭

蘇德戰爭抗日戰爭太平洋戰爭巴爾幹戰爭反法西斯同盟反法戰爭反法西斯防衛牆戰爭電影與人類和平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