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政策

大陸政策

日本“大陸政策”的緣起,並非從日本近代開始的。早在豐臣秀吉(1536-1598)初步統一日本後,就曾於1592、1597年兩度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至德川幕府末期則出現了“海外雄飛論”。大陸政策也稱大陸經略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維新後,“不甘處島國之境”,立足於用戰爭手段侵略和吞併中國、朝鮮等周邊大陸國家的對外擴張政策,是日本近代軍國主義的主要特徵和表現。在這一背景下,俾斯麥力圖拉攏俄國,阻止法俄接近,以孤立法國;聯合奧匈帝國,抑制俄國在歐洲的擴張;拉攏英國;加劇英俄對抗。

普魯士

大陸政策大陸政策

19世紀60~70年代德意志帝國宰相俾斯麥(OttoVon Bismarck)推行的外交政策。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完成了德國的統一大業。該政策確定統一後德國的主要活動舞台不是海外而是歐洲大陸,其重點是削弱和孤立法國,阻止其他大國結盟。普法戰爭後期,俄國幾度揚言干涉,並與英國協商共同行動,構成對德國的最大威脅。在這一背景下,俾斯麥力圖拉攏俄國,阻止法俄接近,以孤立法國;聯合奧匈帝國,抑制俄國在歐洲的擴張;拉攏英國;加劇英俄對抗。從而構成極其錯綜複雜的外交網。1873年俾斯麥促成締結俄、奧、德三皇同盟。1879年德奧締結軍事同盟,1882年義大利加入後,針對俄法組成三國同盟。此後同俄國關係緊張,80年代後期幾啟戰端。1887年締結德俄再保險條約,以使德國避免兩面作戰。對於英國,俾斯麥設法避免衝突,1878年柏林會議上,俾斯麥實際支持英國,阻止俄國取得黑海制海權。80年代末隨著德國帝國主義的興起,德俄矛盾、德英矛盾加深,大陸政策破產,俾斯麥被迫辭職。1890年後,大陸政策讓位於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

日本

大陸政策也稱大陸經略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維新後,“不甘處島國之境”,立足於用戰爭手段侵略和吞併中國、朝鮮等周邊大陸國家的對外擴張政策,是日本近代軍國主義的主要特徵和表現。早在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一開始,明治天皇就確定了用武力征服世界的方針。1868年3月,明治天皇睦仁頒布“繼承列祖列宗偉業,……宣布國威於四方”的《御筆信》,成為日本軍國主義和日本大陸政策的思想理論基礎。

日本大陸政策於19世紀80年代趨於成熟,並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戰爭中得以實施。因此中日甲午戰爭本質上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而是日本近代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必然產物。

所謂“大陸政策”,是指做為島國的日本向中國和朝鮮等大陸國家進行武力擴張,夢想稱霸亞洲,征服全世界的侵略總方針。作為一種侵略政策的形成,必有其歷史的必然性。日本“大陸政策”形成的歷史條件,則源於明治維新前後已奠定的經濟、政治、軍事,尤其是思想基礎。

所謂“海外雄飛論”是當時日本儒學家、國學家和洋學家從不同角度集中論述的對外擴張主義思想,矛頭指向朝鮮和中國。因此,它並非某一思想家所提,而是多家主張的概括。其主要代表人物為本多利明、佐藤信淵和吉田松陰等。他們的主張雖具有不切當時日本實際的幻想性,但卻奠定了“大陸政策”的思想基礎。

德國

“大陸政策”(德語:Kontinental politik)是德意志帝國首任宰相奧托·馮·俾斯麥在執政期間(1870年代至1880年代)推行的對外政策。俾斯麥出於現實政治的考慮,認為德國的利益重心在歐洲大陸而不在海外殖民。“大陸政策”的策略是拉攏英國、聯合奧匈帝國,以孤立和削弱法國並抑制俄國。1890年,俾斯麥被迫向新即位的德皇威廉二世辭職,“大陸政策”讓位於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