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文藝》

《長江文藝》

《長江文藝》創刊於1949年6月解放大軍解放武漢的隆隆炮聲中。創始人為郭小川、李季、俞林、於黑丁等。當時為中南局的雜誌。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停刊;1973年5月復刊,改名為《湖北文藝》;1979年恢復《長江文藝》刊名至今。《長江文藝》號稱新中國文藝第一刊,現為湖北作協會刊。

基本信息

簡介

《長江文藝》《長江文藝》

《長江文藝》創刊於1949年,有“新中國文學第一刊”之稱。 《長江文藝》誕生於大軍南下、渡江戰役的隆隆炮火中,創始人為郭小川李季俞林等著名作家、詩人。創刊以來總計出版了620期,是我國迄今出版時間最長的文學刊物。60年來,《長江文藝》發表的許多名篇名作都成為當代文學史上不可或缺的篇章;從《長江文藝》走出的全國知名作家更是大有人在,從五六十年代的李凖、未央,到新時期的方方、池莉、劉醒龍、鄧一光、陳應松、熊召政、劉繼明、田禾等,都曾得到《長江文藝》的培養和扶持。
《長江文藝》現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湖北省優秀期刊。為慶祝創刊60周年,該社編撰了5卷本“長江文藝60年叢書”,作為對刊物60年成績的總結和回顧。

發展歷程

《長江文藝》《長江文藝》

《長江文藝》創刊時,沒有編輯部,沒有固定的辦公地點,也沒有專職編輯。創刊號是由中原大學的政治教員俞林編輯的。中原大學此時設在開封原河南大學校址。俞林將編好的稿子送到鄭州的《中原日報》社。《中原日報》是中共中央中原局的機關報,由中原局宣傳部副部長熊復(1978-1988年任《紅旗》雜誌總編輯)管轄。《中原日報》的副刊部主編於黑丁接到俞林送來稿子,責成手下編輯負責出版事宜。中原日報的《文藝》副刊也才創辦三個月。封面是由畫家師群、徐立森設計的。待到付印時,《中原日報》改成了《長江日報》,原來準備叫《中原文藝》的刊物也相應改成《長江文藝》。
《長江文藝》創刊號於1948年6月18日鄭州出版,為24開本,繁體字,豎排,88頁。著作權頁上標明,編輯:中原文協籌委會《長江文藝》編委會。 中原文協,是中原文藝工作者協會的簡稱,它還在籌備中。1949年3月28日,在中原大學召開了中原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與會代表54人,包括21個文藝工作單位,代表中有中原各地的文藝工作幹部、中國小文藝教員,剛從國統區來的作家何家槐、音樂家林路也應邀參加。會議討論並通過了中原文協籌委會的決議,選出潘梓年、熊復、崔嵬、劉祖春、張鐵夫、黑丁、李季、俞林、劉志、李蕤、周奮之、巴南岡胡青坡、張星原、遲軻共十五人為籌備委員,還給未能參加會議的江漢、鄂豫、陝南三地和第二、四野戰軍留有九個名額。3月31日,中原文協籌委會召開第一次會議,選出11人為常委,潘梓年為主任,崔嵬、黑丁為副主任。下設輔導部、組織部和編審委員會,編審委員會由黑丁、李蕤、俞林、李季負責,擔任編輯審查出版等工作。創辦一個文藝刊物,就是在這次會上決定的。
《長江文藝》創刊號出版倉促,連定價和出版日都未印上去。這時,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在準備渡江戰役,當時的戰鬥口號是: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長江文藝》在炮火中誕生。創刊號由中原新華書店總店向解放區發行。形勢發展很快,5月16日,武漢解放。文藝工作者隨著大軍南下,扺達武漢。中原大學也遷到武昌曇華林,它的師範學院改建成華中師範學院,它的文藝學院改建成中南文藝學院。俞林帶著初編的第2期稿子,交給了剛從北平參加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後稱第一次文代會)來到武漢的李季。這時於黑丁從《長江日報》社要來了兩個年輕人,助理編輯馬漢章和王黎拓,這就是中南文聯籌委會的最初班底。於黑丁通過巴南岡向中山公園借來一間文娛室,李季和王黎拓、馬漢章,白天把桌球台子當辦公桌,晚上就掛起蚊帳,睡在桌球台子上。此時李季與李小為剛結婚,李小為在設在武昌的總工會工作,夫婦隔江分居,不得同房。李季發牢騷時就說:“他娘的,連跟小為過星期六的鬼地方都沒有”,“黑丁,你這個頭兒得想辦法啊!”
於是幾人便冒著驕陽酷暑到處找房子,終於在黎黃陂路找到了一家歇業錢莊的空房子,又在洞庭街找到一家官僚資本家的小公館,主人已隨蔣介石逃到台灣去了,他們便將公館裡的沙發、棕床、桌椅搬到黎黃陂路的錢莊,這便是《長江文藝》第1卷第3期上刊登的“黎黃陂路三十五號”,已安了電話,號碼是四位數:三四一四,門口掛起了“中南文聯籌委會”的牌子。馬漢章跟著於黑丁籌備中南文聯,王黎拓跟著李季編《長江文藝》。從稿件收發登記、組稿、退稿、拆信、覆信、選稿、編稿、畫版、校對,跑印刷廠,雜誌印出後送交中南新華書店,直到寫編後記、補白,都是王黎拓和李季兩個人做,由李季終審,把關。
稿源缺乏,王黎拓向李季建議,可否用發展報紙通訊員的方式來培養新作者呢?李季讓他寫出個書面方案,黑丁看了也十分贊同,馬上就向中南局宣傳部的領導人熊復、陳荒煤匯報,這就造成了後來在全國頗有影響的“《長江文藝》通訊員運動”。
開展“《長江文藝》通訊員”活動,必須增加人手,建立編輯部。李季帶著王黎拓過江找中南文藝學院的院長崔嵬、副院長俞林請求支援,於是從學院開辦的文訓班抽調了蔡明川張雲驤、劉剛、李薇四人;又找到中南文工團團長駱文支援,從文工團創作組調出蘇中。這樣《長江文藝》編輯部的架子搭起來了,由李季任編輯部主任,王黎拓任秘書兼編輯組組長,蘇中為通聯組長,張雲驤後來任編輯組副組長。
1949年10月20日,《長江文藝》出版第1卷第3期慶祝新中國成立,扉頁是旺親拉西所作的剪紙《慶祝新中國誕生》,目錄頁背面是洛井的年畫《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49年11月20日出版的《長江文藝》第1卷第4期,刊名改用從魯迅手書里採集拼湊的“長江文藝”四字,沿用至今。
1950年2月12日,《長江文藝》第2卷第1期出版,已改成16開本了,仍是繁體字,豎排。此期刊登了《華中文聯籌委會關於<長江文藝>改版及徵求文藝通訊員的通知》。
在《長江文藝》改版座談會上,李季說,《長江文藝》到1950年1月已出滿了第1卷。自創刊至今,迄無專人負責,昨天我們才成立編輯部。當這個刊物去年6月在中原創辦時,就全國範圍來說,還沒有一個全國性的文藝雜誌。但是自第3期以後情況就有了變化,首先北京出版了全國性的《文藝報》和《人民文學》……根據目前實際情況提出了改版計畫,其中一點是建立編輯部,改編委制為主編制,要求編輯部人員把它當作事業來做。
就解放區而言,《長江文藝》晚於1946年12月東北文協創辦由草明主編的《東北文藝》;對於新中國來說,《長江文藝》就是第一刊了,其首任主編李季,與於黑丁、李蕤、俞林一起開創了《長江文藝》隨後六十年的事業。

優秀作家

《長江文藝》《長江文藝》

60多年來,多次在《長江文藝》上發表作品的老一代作家有:李爾重、陳荒煤、徐懋庸、郭小川、海默、莎蕻、辛雷、黎辛、周立波、田濤、林漫、伍禾、趙尋、峻青、秦牧、曾卓、蘇金傘、勤耕、劉真、鄧洪、蘇鷹、公劉、白樺、浩然、南丁、鄭克西、馬國昌青勃、姚雪垠、張光年、徐遲、碧野、馮德英、吉學沛、李準、未央、西虹、汪曾祺等。
更有一大批活躍文壇的老中青作家。他們最早的作品或重要作品都是在《長江文藝》上發表的,《長江文藝》與他們的成長有著緊密的關係。他們中有:劉不朽、管用和、李德復李建綱、孫樵聲王維洲、韋其麟、曉雪、周年豐、謝璞、劉富道、映泉、葉明山、汪洋、李叔德姜天民、張宇、李佩甫、楚良、方方、池莉、劉醒龍、鄧一光、陳應松、熊召政、沈虹光、葉梅、董宏猷、劉繼明、田禾、徐魯、曉蘇、馬竹、何存中、馮慧、華姿、阿毛、王芸等。
評論家有:黃曼君、王先霈、陳美蘭、於可訓、李運摶、樊星、李俊國、劉川鄂、尉蘭等。《長江文藝》還推出過一批在中國文壇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的工人農民作家,他們是工人詩人黃聲孝、農民詩人習久蘭、還有浠水的四大農民作家:魏子良、張慶和、徐銀齋、王英,他們曾是中國文壇的一道風景。

文學作品

《長江文藝》自創刊以來,除了推出一批批的作家外,還發表了大量的反映時代,貼近生活,歌頌社會主義祖國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各類文學作品。這些作品經過歷史的檢驗,已經載入了文學的史冊。這些作品有許多被國內外報刊轉載、翻譯、推薦、評論,被改編拍攝成電視和電影,並且獲獎。
反映人民解放戰爭的作品,有周潔夫的小說《追擊》,白刃的小說《拚命搶橋》,西虹的小說《戴獎章的人》,張忠的小說《總攻的前夜》等;
反映農村土改和合作化的作品,有章明的小說《喜事重重》,吉學沛的小說《有了土地的人民》,李文元的小說《水利委員》,李準的小說《不能走那條路》,海默的電影文學劇本《洞簘橫吹》等;
反映抗美援朝的作品,有俞林的小說《和平保衛者》,未央的詩歌《祖國,我回來了》、《槍給我吧》,西虹的小說《蔑視它》;
在國家進入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發表的作品有南丁的小說《檢驗工葉英》,辛雷的小說《實習生》,以及李冰、洪洋、張瀛的詩歌和一批關於長江大橋、三門峽工程的散文特寫;
粉碎四人幫後,發表了對四人幫罪行進行鞭撻和揭露,以及人民與四人幫進行鬥爭的作品,有雁翼的電影文學劇本《十月的風雲》,汪洋的小說《紅燭》,李建綱的小說《打倒賈威》,節流等人的報告文學《線》,熊召政的詩《請舉起森林般的手,制止》,易山的組詩《我憶念的山村》等;
《長江文藝》還發表了反映革命鬥爭歷史題材的作品,有李季的長詩《五月端陽》,鄧洪的革命回憶錄《潘虎》、《山中歷險記》,勤耕的小說《進山》,陳立德的電影文學劇本《吉鴻昌》、《黃英姑》等;根據民間傳說整理,反映少數民族生活習俗的作品,有韋其麟的長詩《百鳥衣》,白樺的長詩《孔雀》,李凍的長詩《巫山神女》等。
姚雪垠的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一二卷出版前,其中精彩章節都是先在《長江文藝》上發表的;徐遲來湖北落戶後,他的長篇特寫《一橋飛架南北》、散文《橋墩上》、報告文學《火中鳳凰》都發表在《長江文藝》上;碧野的散文《漢江上游叢山間》、《神農架之行》及《情滿青山》等,也先後發表在《長江文藝》上。
新時期以來,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發表了楚良的小說《新演諸葛》、李叔德的小說《賠你一隻金鳳凰》、方方的小說《桃花燦爛》、沈虹光的小說《春與秋》、池莉的小說《一去永不回》、劉醒龍的小說《秋風醉了》、鄧一光的小說《左牽黃右擎蒼》、陳應松的小說《歸去來兮》、曉蘇的小說《三個人的故事》、郭雪波的小說《大漠魂》、馬竹的小說《父親不哭》 、石鐘山的小說《國旗手》、馮慧的小說《濕桂花》、王芸的小說《大戲》等。
李叔德的短篇小說《賠你一隻金鳳凰》、熊召政的長詩《請舉起森林般的手,制止》、節流等的報告文學《線》、易山的組詩《我憶念的山村》、肖思科的報告文學《尋找公僕》、根據劉醒龍的小說《秋風醉了》改編的電影《臉靠臉背靠背》,石鐘山的短篇小說《國旗手》等,均在全國性評獎中獲獎。

期刊意義

《長江文藝》《長江文藝》

《長江文藝》自創刊以來,始終堅持黨的文藝“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堅持弘揚時代精神、培養和扶持文學新人為己任的辦刊宗旨,發表了大量體現時代風貌和廣大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的優秀文學作品,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在全國有影響的作家,為湖北文學創作的繁榮乃至新中國文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長期以來,湖北省作家深入實際,勤奮寫作,創作出了一大批思想性、藝術性、 可讀性俱佳的優秀文學作品,屢獲全國性的文學大獎,提升了湖北的文化影響力,深受廣大讀者的歡迎。

教科文藝期刊大全(一)

教科文藝期刊雜誌涵蓋了各國民俗文化、民間藝術、民間傳統手工藝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國際文化、藝術,且對其保護與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長江文藝》
《愛我中華》
《鞍山師範學院學報》
《百花洲》
《班主任》
《版納》
《保定學院學報》
《保山學院學報》
《北大荒文學》
《北方音樂》
《北京電視》
《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北京教育(普教版)》
《北京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北京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北京卡通》
《北影畫報》
《比較教育研究》
《畢節學院學報》
《邊疆文學》
《標準科學》
《博覽群書》
《搏擊》

《搏擊·武術科學》
《滄桑》
《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
《草原》
《昌吉學院學報》
《長城》
《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
《長江師範學院學報》
《NBA特刊》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安順學院學報》
《北京紀事》
《北京教育(高教版)》
《安陽師範學院學報》
《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白城師範學院學報》
《百花園》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北京舞蹈學院學報》
《阿凡提畫報》
《百家作文指導》
《百色學院學報》

《愛樂-音樂與音響F》
《21世紀國小生作文》
《標準生活》
《冰雪運動》
《邦錦梅朵(藏文版)》
《搏》
《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長治學院學報》
《編輯學報》
《編輯學刊》
《編輯之友》
《安徽新戲》
《百柳》
《濱州學院學報》
《白樺林》
《兵團教育學院學報》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
《長春教育學院學報》
  • 《北嶽風-通俗文學選刊》
    《阿勒泰春光(哈文版)》
    《報告文學》
    《布拉克(維文版)》
    《阿拉騰溫都蘇(蒙文版)》
    《常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長白山(朝文版)》
    《采寫編》
    《阿拉騰甘德爾(蒙文版)》
    《編譯參考》
    《標準·計量·質量》
    《標準動態研究》
    《北嶽》
    《北京文學(原創版精彩閱讀)》
    《百花》
    《采貝》
  • 純文學期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