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家灣

瞿家灣

瞿家灣鎮地處洪湖市西部,西接監利柳關,南倚百里洪湖,北枕洪排大河,東臨沙口新場,三橫兩縱的自然水系,將整個鎮域劃分為功能各異的不同小區,突顯水鄉小鎮的特色風貌。

基本信息

簡介

瞿家灣瞿家灣
瞿家灣鎮地處洪湖市西部,西接監利柳關,南倚百里洪湖,北枕洪排大河,東臨沙口新場,三橫兩縱的自然水系,將整個鎮域劃分為功能各異的不同小區,突顯水鄉小鎮的特色風貌。在洪湖市區西北31公里,與監利縣接壤。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中心。1927年就有了中國共產黨的組織,1929年7月正式成立“洪湖游擊隊”,1931年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由監利周老嘴遷此。
至今還保存有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中共湘鄂西省委會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等革命機關的舊址和其他革命遺蹟20餘處。在中共湘鄂西省委會舊址內有革命紀念展覽、陳列著反映當年革命鬥爭的史料和文物。這座小鎮的街道和建築風貌仍如當年。小鎮濱洪湖,臨長夏河。瀕湖遠眺,風光明媚喜人。

歷史沿革

明朝以前,這裡是洪湖蘆葦河汊中一塊鮮為人知的荒洲。直到明朝弘治年間,一個叫瞿文暹的漢子,為逃避官府的追殺,盪一葉扁舟闖入這裡,舉銃打下第一隻野鴨荒洲才第一次留下拓荒者的足跡。 瞿文暹看中這裡的富饒,於是棄舟登岸,在此落腳生根,他用打野鴨換來的銀錢,築了瓦房,娶妻生子,繁衍後代。到明朝崇禎年間,此地取名為“打銃灣”。到清朝乾隆四十年(1775年),瞿氏家族逐漸發展到800多人,占當地人口八成,遂將“打銃灣”改名為“瞿家灣”。據《洪湖縣誌》記載:瞿家灣自明朝弘治九年(1496年)就開始形成,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老街全長700米、寬近3米,此街清朝末年即為聞名遐邇的瞿鄉集寨,1931年到1932年為湘鄂西根據地首府所在地。經過這么多年的磨礪,整條街的歷史建築一仍其舊,保存完好,現為瞿家灣革命歷史紀念館,也是著名的明清一條街。1988年4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文化

這座小鎮便是聞名遐邇的湘鄂西革命根據地首府——瞿家灣。紅荷吐艷、蓮菱飄香時節,伴著那曲廣為傳唱的《洪湖水》,我再次踏訪了這座水鄉名鎮。
那古老的小街,以她特有的濃重別開生面。窄窄的街道兩旁,一扇扇剝落了油漆的木板大門製造著一種神秘的森嚴,檐瓦、門樓及格子窗框上都刻著精細的花紋圖案,參差的屋頂一條一塊地盡鋪著那種古老的黑色魚鱗瓦。那些砌過了屋頂的山牆造型,橫看如座座威嚴的牌坊;錯落的飛檐上也鋪著黑瓦,豎看如條條蠕動的巨蟒。那些看似一體的建築,其實每幢都各成體系,每一系列橫豎交錯,形狀又不盡相同,單看那起伏跌宕又錯落有致的屋頂,就有不盡的詩情畫意。還有那獨具特色的宅門,一般為敞亮的大門,下有台階,階旁有下馬石,門檻較高,門枕石外側常做成抱鼓石或石獅子。門框上的門簪多做成八邊形或雕上精美的花飾,正中走馬板上刻有反映“家風”的匾額,像什麼厚德、凝秀、勤儉之類。徜徉在這老街,心中有一種痛飲明清文化“陳年佳釀”的滿足。
這小鎮的聞名不僅在於她具有明清建築藝術與楚地民俗文化完美結合的特色,更在於她曾為中國革命的燎原之勢點亮了星星之火,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據記載,這座小鎮始建於明弘治年間。1931年6月賀龍、周逸群、段德昌等老一輩革命先驅,在這裡建立起了湘鄂西革命根據地,使這座小鎮成為當年湘鄂西地區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這座彈丸小鎮,在革命戰爭年代卻容納了紅軍、赤衛隊的千軍萬馬,嚇得敵人膽顫心驚。瞿家灣以它在湘鄂西革命中獨領風騷的歷史地位,連同在這裡發生的革命壯舉一起名噪九州。
洪湖市瞿家灣洪湖市瞿家灣

踏著斑駁的石板街,沉吟每一處舊址。這裡的“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中共湘鄂西省委員會”、“湘鄂西蘇維埃省政府”、“湘鄂西革命軍事委員會”、“《紅旗日報》社”、“《工農日報》社”等39處舊址,都在向人們陳述那難忘歲月的血與火的戰鬥。這是一片赤紅的土地,一條革命的老街。這裡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著先烈的熱血,每一段牆壁都刻有英雄的誓言,無論你走進哪一幢房子,那刀砍彈擊的印記,那風吹雨打的斑痕,都會向你訴說當年發生在它身邊的革命壯舉。在這裡,我仿佛看到了賀老總手握壓著荷葉菸絲的老虎菸斗和將軍們在昏暗油燈下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綽綽身影;在這裡,我仿佛聆聽到了出征將士豪邁的腳步聲和戰馬的嘶鳴以及歡慶的鑼鼓;在這裡,我仿佛聞到了載著勝利喜訊的《紅旗日報》、《工農日報》飄散出的陣陣墨香……
往事如煙,忠魂悠然。將軍一去不復返,但當年用鮮血和生命所鍛造的“洪湖精神”,卻穿越時空的隧道,化作一股神奇的力量,催動著老區兒女把家鄉建設成先輩期待的美好天堂。
而今的瞿家灣是一方生機勃發、日新月異的熱土。稻花飄香、蛙鼓蟲鳴的田野上響起隆隆機聲,一座座工廠眾泥土中崛起;雞相聞、炊煙裊裊的小村莊長成了現代化的新城鎮;荷鋤稼穡的莊稼人,搖身一變成了領取工薪的“上班族”……所有這些無不向人們展示著這水鄉小鎮的巨變。

地區特色

洪湖瞿家灣鎮洪湖瞿家灣鎮
瞿家灣是一塊紅色的土地,革命的火種曾經在這裡保存和燃燒,賀龍、周逸群、段德昌等老一輩革命先烈曾在這裡浴血戰鬥過,昔日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首府就坐落在這裡一條飽經滄桑的老街上,這條老街也早已列入國家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現存有革命舊遺址39處,成為全國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湖北省國防教育基地。 瞿家灣鎮抓住機遇,搶借外力,大力發展以生態農業、現代加工業和旅遊觀光業為基礎的三位一體的特色經濟,同時投入近十億元,高起點、高標準地大力發展城鎮建設,使紅色蘇區面貌煥然一新,以唐城大道為軸心的新型工業園區展示著大都市現代企業的風貌,以藍田生態園為中心的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突現著湖光水色、海市蜃樓的壯觀,以明清一條街為核心的古建築群飄逸著古色古香的民俗風韻……,整個鎮區之內,街道寬闊,高樓林立,紅花錦簇,綠樹成蔭,一入夜,萬燈齊明,霓虹閃爍,使整個瞿家灣似一顆耀眼的明珠,鑲嵌在洪湖之濱。盡顯現代都市之風貌。

基層建設

瞿家灣鎮團省委組織召開全省農村基層團組織建設座談會。團省委黨組成員、紀檢組長鬍勇政,組織部部長李燕、農村青年工作部部長燕元沂出席座談會。
基層建設會議基層建設會議
瞿家灣鎮委書記分析了當前農村基層團組織建設的實際狀況,交流了推進農村基層團組織建設,激發農村青年就業創業先進做法和先進經驗,就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團建工作進行了熱烈的探討,並對《關於加強鄉鎮團建工作的意見》、《關於開展全省農村團建"十佳百優"鄉鎮爭創活動的通知》等四個檔案(草案)進行了認真討論。 團省委黨組成員、紀檢組長鬍勇政認真聽取了大家的發言,充分肯定了瞿家灣鎮委在加強農村基層團組織建設、服務新農村建設中取得的成效,同時就如何加強全省農村團的基層組織建設提出四點要求。一是要強化責任意識。把團的基層組織建設放到更加重要的地位,目光向下,重心下移,扎紮實實做好基層基礎工作。二是要具有創新精神。在堅持黨建帶團建的同時,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青年的特點,大膽探索新的建團方式,靈活設定團的基層組織。三是要健全工作機制。要研究團的工作、組織體系、工作考核等制度建設,推進農村團建工作規範化、制度化建設。四是要有務實的作風。要深入了解農村青年,密切聯繫農村青年,與農村青年交朋友,為農村青年辦實事,做農村青年的貼心人,當好農村青年的表率。要始終堅持將加強團的建設和推動團的工作的有機結合,以團的建設推動團的工作,以團的工作促進團的建設,不斷鞏固和拓展團的基層組織,增強基層團組織的活力,努力實現團的基層組織網路覆蓋全體青年,使團的各項工作和活動影響全體青年的目標。

旅遊資源

瞿家灣鎮距洪湖市城區85公里,與監利縣接壤。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這裡曾是湘鄂西蘇區的革命中心。1931年3月,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中共湘鄂西省委,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湘鄂西省軍事委員會以及下屬的二十餘個機關均先後設在這裡。賀龍周逸群段德昌謝覺哉柳直荀等均在瞿家灣領導過根據地的革命鬥爭。
瞿家灣鎮瞿家灣鎮
現將湘鄂西革命舊址分別簡介如下:
中共中央湘西分局,座落在瞿家灣正街南側東段,屋長十五米,寬七米,為二進二間中式磚瓦結構。1931年3月至1932年9月間,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機關設在此處。 中共湘鄂西特委,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湘鄂西蘇維埃聯縣政府,洪湖獨立團(新六軍)舊址。 上述四機關舊址,座落在瞿家灣正街南側西段,原為瞿氏宗祠,現為湘鄂西瞿家灣革命紀念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王震為該館親筆題寫館名。房屋長三十二米,寬二十一米,為三進二廂房中式磚瓦結構,房屋始建於1903年。1980年以前,由於多年失修,加上木結構被白蟻蛀壞,房屋損壞嚴重,湖北省人民政府為保護這一珍貴舊址,於1980年拔款十萬元進行復修。經修葺後。恢復原來面貌,王震題書的館匾在大門內廳正中懸嵌著,顯得莊嚴肅穆。 中共湘鄂西省委員會舊址,座落在瞿家灣正街北側東段,房屋建於1922年,長十八米,寬十一米,為二進中式磚瓦結構建築,1931年6月至1932年9月,中共湘鄂西省委機關駐此。  
瞿家灣鎮瞿家灣鎮
明清一條街湘鄂西省革命軍事委員會,湘鄂西省郵局二機關舊址,座落在瞿家灣正街北側東段,1977年在此設立“洪湖革命歷史博物館瞿家灣分館陳列室”,房屋長三十一米,寬十一米,為三進二廂房中式磚瓦建築,1931年3月至1932年9月,賀龍、段德昌曾在這裡主持過重要軍事會議,房內右側有一單間,曾是賀龍住室兼辦公室,二進東正房是段德昌住室兼辦公室。賀龍、段德昌住室已恢復當年原貌,保存完好。湘鄂西省政治保衛局舊址、湘鄂西省政治保衛局、湘鄂西省法務部二機關舊址在瞿家灣正街北側東頭,是一座長九米,寬十一米的中式磚瓦建築。當年,湘鄂西省政治保衛局由彭國材主持工作,他在此辦公,住宿一年多(1931年7月至1932年9月)。湘鄂西省政治保衛局、湘鄂西省法務部經常合署辦公,曾在這裡審理過國民黨密探。不法豪紳地主也在此審理過“改組派”案。1981年,洪湖縣民政局在此設有瞿家灣光榮院。對舊址在保持外觀不變的情況下進行了修葺。 中國共產黨湘鄂西第四次代表大會,於1932年1月在這裡召開,這是一棟三間二進磚瓦結構樓房,舊址門牆大門曾部分損壞,近幾年來,由市民政部門撥款修復,現保存完好。
《紅旗日報》是中共湘鄂西省委機關報,1931年4月至1932年8月,先後由毛簡青李培芝任主編。房長九米,寬十米零五。是一進三間中式磚瓦建築。 湘鄂西省總工會,共青團湘鄂西省委,湘鄂西省婦女生活改善委員會和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機關報《工農日報》四機關,同在瞿家灣正街北側中段,房屋長二十五米,寬七米,為三進二間中式磚瓦結構。1931年5月至1932年9月,湘鄂西省共青團省委書記兼省總工會主席張昆弟在這裡主持共青團省委和總工會工作。謝覺哉主編的《工農日報》也在此辦公。
洪湖市瞿家灣洪湖市瞿家灣

瞿家灣旅遊圖逸群書店舊址在正街中段南側,原房屋長十五米,寬六米,為二進中式磚瓦建築。 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在瞿家灣誕生後,此屋辦為“列寧室”,是湘鄂西省機關幹部北斗星室。 1931年5月,周逸群同志犧牲後,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社會各界人士為緬懷烈士在湘鄂西革命鬥爭中的巨大功績,在沉痛哀悼周逸群的同時,為永誌不忘烈士業績,於1931年6月改“列寧室”為湘鄂西省“逸群書店”。 上屬遺址保持著明清風格,古樸的湖鄉集鎮,又稱明清一條街。原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王任重題寫了:湘鄂西蘇區首府——瞿家灣;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王震題寫了:瞿家灣革命烈士紀念碑。198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決定瞿家灣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又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交由中國藍田公司託管,開創了國家文物保護的先河。藍田公司投巨資對革命舊址進行整修,2001年對外重新開放。雕龍畫鳳的古建築,古樸的商業文化,純樸的民風讓您飽嘗明清風光。

黨政建設

瞿家灣鎮為深入推動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按照荊州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2008年12月14日,市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吳必武一行來到洪湖瞿家灣鎮,為鎮200多名黨員幹部作十七大精神宣講。洪湖市委宣傳部、洪湖市旅遊局、瞿家灣鎮相關負責人到會聽取了宣講。
瞿家灣鎮旅遊瞿家灣鎮旅遊
報告會上,吳必武局長做了題為“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奮力開創旅遊大鎮新局面”的報告。吳必武局長以十七大精神為主題,就十七大的歷史方位、重大意義、主要精神、特點和亮點作了闡述,並對如何在實踐中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和新任務、黨的建設等方面,結合實際貫徹十七大,對瞿家灣建設旅遊大鎮進行思考,為瞿家灣鎮的黨員幹部進行了詳細而又生動的宣講。 吳必武局長認為,瞿家灣旅遊的發展,要從以下方面著手:一是要發揮獨特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紅色旅遊和濕地生態游產品,打造旅遊重鎮和旅遊大鎮;二是要抓住機遇,把握好旅遊業發展的形勢、機遇與政策;三是要圍繞“五大提升”,打造旅遊大鎮:抓發展理念的提升;抓旅遊產品的提升;抓旅遊品牌的提升;抓企業素質的提升;抓旅遊招商的提升。吳必武局長表示,將不遺餘力的支持瞿家灣旅遊的發展,在政策上提供好信息服務;在項目上特別是在發展紅色旅遊項目積極向省里和國家爭取;在市場促銷和旅遊推介上把瞿家灣的紅色旅遊和生態旅遊作為荊州精品名牌推出;在盤活旅遊資源上利用荊州招商的大平台宣傳瞿家灣的旅遊開發項目;在行業管理上積極為旅遊企業服好務,促進企業加強管理,提高綜合效益。 在兩個小時的宣講中,瞿家灣的黨員幹部全神貫注,認真聽講,為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營造了濃厚的氛圍。宣講結束後,大家一致認為宣講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歷史與現實相結合,既有理論深度,又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對於全面、準確地理解和把握十七大精神、發展瞿家灣旅遊很有啟發和幫助。

景點美食

瞿家灣鎮“紅燒野鴨”瞿家灣鎮“紅燒野鴨”
瞿家灣鎮“紅燒野鴨”原料:野鴨一隻(約重二斤),豬油半兩,芝麻油一兩,白糖四兩,紹酒二兩,硝水一兩,精鹽三分,胡椒粉二分,蒜白半兩,蔥花三分,薑片半兩,薑末三錢。製法:
(1)選用洪湖產青頭對鴨一隻,乾拔去粗毛後,在明火上燎盡細絨毛,剖腹去內臟,留用肫、心,用清水洗淨。鴨肫剖開,除去皮雜,切成塊。砍掉鴨頭、尾、腳爪和脊骨鴨頸用刀梢拍,切成四塊;其餘切成一寸長,四分寬的塊。
(2)炒鍋置旺火上,下芝麻油燒熱,放入鴨塊加硝水煸炒,待鴨塊血水炒乾時,加紹酒翻炒二分鐘,至鴨肉剛熟後起鍋。
(3)原炒鍋置旺火上,放入鴨塊稍炒,家精鹽、薑片、清水(浸沒鴨塊),蓋上鍋蓋燜燒半小時,待鴨塊八成熟,鍋內尚有少量湯汁時,再加入蒜白、白糖繼續燜燒至糖汁能拉絲,起鍋盛盤。把鍋內剩下的糖汁稍燒,加熟豬油,起鍋澆在鴨塊上,撒入蔥花、胡椒粉即成。特點:此菜色澤黃亮,烹調精細,講究火功,肉質肥嫩香酥,鮮甜爽口,湯汁稠濃。

旅遊貼士

門票價格:15元
交通提示 可從武漢(在漢口金家墩客運站武昌付家坡客運站乘坐,在峰口鎮下,然後轉乘前往瞿家灣的中巴即可,約需3小時,35元)、荊州(在荊州長途客運站乘車,在峰口鎮下,然後轉乘前往瞿家灣的中巴即可,約需4小時,45元)

荊州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荊州位於湖北省中南部,地處長江中游和漢水下游的江漢平原腹地。荊州又稱江陵,為中國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荊州地勢平坦,氣候溫和,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2條,長江流經本區453公里。
荊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文化的發祥地和三國文化集中地之一。相傳禹劃九州,始有荊州。在古代,荊、楚指同一地區,荊、楚的字義,本是同一種樹木的名稱。據史書記載,荊楚作為地,先是稱荊,後才稱楚。商代,荊州之地的楚,作為方國列入商朝的管轄範圍之內。周朝封楚國先君熊繹于丹陽,國號為荊。春秋初期,楚成王改荊為楚。
景點八寶山|春秋閣|樊妃冢|放鷹台|關公陳列館|洪湖|華容故道|江瀆宮|江陵碑苑|江陵盆景園|金鳳騰飛|荊江分洪工程紀念碑|荊州博物館|瞿家灣|開元觀|老萊山莊|龍泉書院|陸夫子祠|明遼簡王墓|明顯陵|三國公園|三袁故里|孫叔敖墓|太暉觀|萬壽寶塔|濱湖公園|靈鷲寺|桃花島|洈水國家森林公園|洈水湖|新神洞|中華廳石館|文星樓|象山|小皇陵|玄妙觀|張居正墓|章華寺|荊州古城|萬壽園|走馬嶺遺址|陰湘城遺址|鍾祥|荊州長江天鵝洲白暨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荊州石首糜鹿自然保護區|八嶺山國家森林公園|張居正故居|綠林山|洪湖藍田生態區|八嶺山古墓群|紀南故城|鐵女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