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姓

瞿姓

瞿(Qú)姓:中國姓氏中最早的姓氏之一,在中國《百家姓》中排名第326位。 商朝王武乙姓子名瞿,後“瞿”為封地名(即現在的四川省雙流縣東瞿上城)。武乙後裔受封於此,後世子孫遂尊名為“瞿父”。據《宣和博古圖》記載,商代遺留的青銅器皿有“瞿父鼎”。長江三峽第一峽得名為“瞿塘峽”,瞿姓歷史至少有三千多年以上。現今瞿姓人口約40萬,占全國總人口的0.003%,在中國姓氏人口數量上排名第205位。 清朝時期,瞿氏有私家藏書樓——鐵琴銅劍樓。

基本信息

姓氏源流

(Qú)姓源出有三:
1、以人名為姓。商代有一大夫官,因受封於瞿上(今四川省成都市雙流縣東瞿上城),而得名瞿父。其子孫後代遂以祖上名字為姓,形成瞿姓。
2、以地名為氏。據《宣和博古圖》記載,商代青銅器皿中有瞿父鼎。瞿父,是以封地名而命姓瞿的。以地名命姓的還有春秋時孔子的弟子商瞿,字子木,跟隨孔子學習《易經》。商瞿是魯國人,因生於四川雙流縣,居於瞿上,故名商瞿,其舊居稱為商瞿里,後來在這裡居住的人,分別以地名取商姓和瞿姓。
3、源於贏姓十四氏的一支,在《史記·秦本紀》[2] 中有記載,“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氏,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如今的廉、瞿、徐、江、秦、趙、黃、梁、馬、葛、谷、繆、鍾、費等姓,除了李、趙、馬等外,幾乎單一源於嬴姓。

瞿姓瞿姓

瞿姓始祖

瞿父:根據《姓氏考略》的記載,商代遺留下來的青銅器中,有一件瞿父鼎,見於《博古圖》,瞿父是瞿姓的祖宗,瞿姓都是以地名為姓氏的。瞿氏後人尊瞿父為瞿姓的始祖。

分布範圍

根據《風俗通》的記載,漢代有河南太守瞿茂,梁有鎮北將軍瞿延,而唐時有絳州刺史瞿稹,望族均出自高平,松陽。平江府與另外,根據《通志·氏族略》是的記載,瞿氏是晉東海王越參軍瞿莊的後代,是博陵人。又有王僧儒譜說,河東的裴桃的兒子娶了蒼梧瞿寶的女兒。”溫州平陽亦有瞿氏。望族居松陽郡,即現在的浙江省松陽縣西部。

湖南省岳陽汨羅市白水鎮鄧家坊村瞿家灣生活了約40多戶瞿姓人家。
湖北省黃石市西塞山區西塞工業園梁山村瞿家灣生活了100多戶瞿姓人家。
重慶市忠縣雙桂鎮瞿家巷子生活了幾十戶瞿姓人家。

安徽省合肥市居住較多瞿姓,主要在合肥市瑤海區城東花沖社區、廬陽區四里河、東瞿村、長臨河鎮熊瞿村、三十崗鄉瞿嘴村、瞿新莊、瞿小莊、瞿大郢、瞿老圩、瞿小店、瞿槽坊、瞿小郢、長豐縣崗集鎮桃山村等地,肥西縣有瞿南莊,另外還有很多沒有統計,總計約3000戶。
湖北省荊州市洪湖市瞿家灣鎮生活了數百戶瞿姓人家。
雲南省玉溪市紅塔區北城鎮蓮池村委會麻線屯村小組生活了約30戶人家
雲南省大理州、保山市等地也有較多分布;
安徽省安慶市樅陽縣周潭鎮瞿家村生活了有200多戶瞿姓人家
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七都鎮,永嘉縣岩頭鎮下園村人口1000多人。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南部
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倉前鎮賣鹽塘
湖南省沅陵縣明溪口鎮瞿家溪村、櫬木坪村(牛路坡組)約150戶人家
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禎旺鄉應章村約100多戶人家
安徽省金寨縣位於南溪鎮,古碑鎮,天堂寨鎮共有近100戶人家。
湖南省懷化市中方縣銅灣鎮和村(瞿家灣)瞿氏共2000餘人,有瞿氏宗祠,郡望松陽。
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閔廟村有南小灣、談書灣、瞿老灣、高灣及鄰近村落瞿氏100餘戶
湖南省醴陵市泗汾鎮經堂村1000餘人
貴州六盤水盤縣柏果有瞿氏100餘戶,盤縣紅果鎮花家莊村有300多戶,挪灣村有600多戶,舊鋪村200多戶,散居其它鄉鎮的約有300—400戶(未盡詳細統計,僅供參考)。
湖南省懷化市漵浦縣大渭溪鄉張家坪村生活約60戶瞿氏
湖北省恩施市宣恩縣白虎山村有瞿氏100多戶人家
湖南醴陵南橋鎮南橋村
江蘇省贛榆縣瞿溝村
四川省蓬溪縣群力鄉瞿家溝
江西省九江市武寧縣軍官蓮鄉官塘村瞿山80戶人家
湖北省浠水縣蔡橋村一組30多戶瞿姓人家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瞿家大園瞿姓上百戶(瞿家園也是清末狀元張謇祖居)
江蘇省鹽城亭湖區

遷徙分布

商朝時候有一位貴族被封到瞿上城那裡(現四川省雙流縣瞿上城)為王,建立了瞿國。瞿國公族的後代,就以封地名為姓氏,稱為瞿氏,世代相傳,是今天瞿姓最早的起源。最早進入上海地區的瞿姓,據史志記載是參軍瞿檜,宋靖康末年,瞿檜從康王南渡,自汴梁舉族遷上海地區,定居鶴沙(今南匯下沙),這是浦東翟氏,也是上海瞿氏的主幹,他們後來棋布奉賢分水墩、松江城、松江天馬山、高橋界浜和嘉定城。也在南宋初年,另一支瞿氏從嚴陵(今浙江省桐鄉)遷居龍華,與張、沈、趙三姓,世代結義,休戚與共、有“四姓墓”留為海上名跡。爾後,陸續又有遷入,如無至正間,瞿信由崑山避亂青龍江,同時期,任青龍鎮教諭的瞿智也留什定居。南宋嘉定年問,瞿愉維任下沙鹽場鹽監,子世代相繼,主持上海和浙西鹽政達150年之久。此中最有成就的是瞿家直管的下沙鹽場,產量鹽賦均為“兩浙之最”,見自《熬波圖》中所總結的製鹽技術,所訂刑紀,歸灶座、建團立盤等系列整頓改革工程,都是瞿氏的作為,遂使“團廳嚴且肅,立法無弊生”。從而使鹽場地區的下沙“商賈鹹集,遂成都會”,新場“歌樓酒肆,賈街繁榮,雖縣亦未之過也”。由於新場的繁榮,明中葉曾有立縣之議,由於川沙豪族喬鏜的反對,才未成功。元初,瞿霆發還兼領上海市舶司。煮鹽、海運、棉織是古代上海的三大經濟支柱,宋元際鹽業尤為發達,瞿氏世掌鹽業,聚集了大量財富,遂成松江府的首族。翟氏占地達7300頃,構築了當時江南最大園林——瞿家園,該園占地2頃,僅園內琴軒中收藏的名貴古琴就有百張,百客堂終日絲竹不絕,賓客滿座。明洪武十二年(1380),朱元漳下詔族滅松江巨族,瞿氏位列榜首。詔令明文規定,僅留長子“以存宗桃,余皆抄沒”,下沙瞿氏“其族數百家”,“殲之殆盡”。據記另有兩仆各負一幼兒逃出,其中之一即傳高橋界浜一脈。瞿姓遭此大劫,人員大減。明後期,瞿姓復起,隆慶、萬曆年間,武進士瞿彥威主持上海兵防12年,瞿氏與李、周、曹等姓同為上海望族。瞿彥威子騫廷,明末為膝縣令,抗清犧牲。(余略)

藏書樓

鐵琴銅劍樓是清代四大私家藏書樓之一,位於常熟市區以東古里鎮。藏書樓建於清乾隆年間,建築面積285平方米。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原名“恬裕齋”,創始人瞿紹基,瞿氏五代藏書樓主都淡泊名利,以藏書、讀書為樂。瞿氏第二代、紹基之子瞿鏞,對鼎彝古印兼收並蓄,在金石古物中,瞿氏尤為珍愛一台鐵琴和一把銅劍,鐵琴銅劍樓由此得名。樓主瞿氏數代藏書,綿延二百多年,給後人留下了一筆豐富的文化遺產。1991年12月,鐵琴銅劍樓紀念館開館。
“鐵琴銅劍樓”,坐落於江蘇省常熟市古里鎮區中心。始建於清朝乾隆末年,是由常熟古里籍人氏瞿紹基所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與山東聊城的海源閣、歸安陸氏的皕宋樓、錢塘江丁氏的八千卷樓合稱清代四大私家藏書樓。乾隆年間,為瞿氏住宅。1792年瞿氏後代陽湖訓導瞿紹基定居古里後,取“引養引恬,垂裕後昆”之意。將靠東四進院落的後兩進藏書樓取名為“恬裕齋”藏書樓。清同治十三(1874)年,因避光緒帝載恬之諱改稱“敦裕堂”。紹基與子鏞收藏到鐵琴1張、銅劍1把後,即把鐵琴銅劍放於後樓,並把藏書樓改稱為鐵琴銅劍樓。鐵琴銅劍樓以藏書質量高、數量多而著稱於世。藏書過程歷經200年,五世傳承,可以簡單的概括為十字:“讀書、藏書、刻書、護書、獻書”。解放後,該樓由國家收管,1982年11月,為縣級市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新的鐵琴銅劍樓紀念館於2006年底正式開建,2009年上半年將基本建成並對外開放。新鐵琴銅劍樓紀念館共前後三進,建築面積約為600平方米,全館圍繞瞿氏五代藏書、讀書、刻書、護書、獻書的歷程,以書為整個紀念館的靈魂,反映和表現中國歷代知識分子尊重知識、保護知識、傳承知識以及知識是人類共有財富的認知和奉獻精神。
鐵琴銅劍樓紀念館一、二、三進為紀念館的陳列主體,以現代聲、光、電的手法和實物(複製品)結合,營造出強大的視覺衝擊,充分的展示出鐵琴銅劍樓在中國近代藏書史所具有的地位和價值。

歷史名人

瞿通:

合肥人,明朝開國將領,隨朱元璋開國有功,在江淮軍中以使長槍有名,文武全才,勇武有加。生子瞿能。
元末江淮兵起,瞿通在行伍間,以其善長槍,故號“長槍千戶”。明朱元璋賜鳳陽衛指揮使,瞿通以大都督府僉事致仕歸第。歲乙未,上在和州,瞿通來歸,積功至今官。
後洪武二十九年正月疾卒,上諭葬,贈“右都督”,子瞿能嗣。瞿通墓園在長豐縣崗集鎮瑤英山下(今長豐縣崗集鎮臥龍山東)。

瞿能:

《明史·卷一百四十二·列傳第三十》:
瞿能,合肥人。父瞿通,洪武中,累官都督僉事。能嗣官,以四川都指揮使從藍玉出大渡河擊西番,有功。又以副總兵討建昌叛酋月魯帖木兒,破之雙狼寨。燕師起,從李景隆北征。攻北平,與其子帥精騎千餘攻彰義門,垂克。景隆忌之,令候大軍同進。於是燕人夜汲水沃城。方大寒,冰凝不可登,景隆卒致大敗。已,又從景隆進駐白溝河,與燕師戰。能父子奮擊,所向披靡。日暝,各收軍。明日復戰,燕王幾為所及。王急佯招後軍以疑之,得脫去。薄暮,能復引眾搏戰,大呼“滅燕”,斬馘數百。諸將俞通淵、滕聚復帥眾來會。會鏇風起,王突入馳擊。能父子死於陣。通淵、聚俱死。精兵萬餘並沒。南軍由是不振。
瞿能——靖難之役歷史事件簡介:
朱棣起兵“靖難”的時候,建文帝任命李景隆為大將軍,召調瞿能為南軍都督同李景隆北上討伐燕王朱棣。在攻打北平戰役的時候,瞿能和他的兩個兒子率領數千驍勇善戰的起兵攻進了彰義門,就在快要取勝潰敵的時候,李景隆命令讓他們等候後方大軍一同前來,於是便貽誤了這千載難逢的戰機,使得燕軍在短時間內迅速修正補充,終因寡不敵眾,瞿能父子率眾被迫又退出了北京城。
恰逢當夜天氣寒冷,燕軍便用水澆在城牆上,不一會水便凝結成冰,等到再次攻城的時候,因為城牆濕滑而未成功,最終,李景隆全軍覆沒。後來,瞿能跟隨李景隆大軍駐紮在白溝河與燕軍作戰,瞿能父子奮勇殺敵,驍悍難當,所向皆為所破。
第二天在此作戰的時候,瞿能等人更加驍勇,幾乎擒獲了朱棣,正在危急時候,朱棣假裝召來後續部隊來掩護自己,使得南軍懷疑而不敢追擊,因此朱棣才得以逃脫。天快黑的時候,瞿能等人又率領軍隊尋找燕軍主力作戰,同時全軍高呼“滅燕”來渙散燕軍軍心,提升自身士氣,一戰斬殺燕軍數百人。
後來,南軍將領俞通淵、滕聚等人又率領軍隊和瞿能會和,一時間,南軍士氣大振,大有頃刻間將燕軍踏為齏粉的勢力和氣魄。但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就在燕軍士氣低落,即將潰敗的時候,上天將自己的同情降落到了朱棣身上,突然之間,一陣狂風突起,將南軍的將旗吹折,在“天人感應”大行其道的那個時候,這對南軍的打擊是致命的,一時之間,軍中為之相視而動,南軍即使勝算在握,但此時軍心大亂,無心作戰,而燕軍則是爭先恐後,奮勇殺敵。朱棣遂乘機以精騎突出繞其後乘風縱火,揮師猛攻,瞿能父子及俞通淵滕聚等將領不幸被擊而死。李景隆無奈,率領殘軍敗將逃往濟南堅守不出,從此,戰爭的優勢開始轉向朱棣一方,最起碼從天意上可以這樣說。
瞿通、瞿能、瞿陶(或史稱瞿良才)一門三代為大明朝盡忠,真可謂“滿門英烈,世代忠良”。明成祖朱棣念起瞿能威武英姿,對其各為其主,忠心耿耿的英勇壯舉頗為賞識,遂令人傳言,將以其感人事跡召示天下,令人收骨安葬,屍魂還鄉。後明福王朱由菘在長豐縣考察時得知此事後,心有感動,賜瞿能諡號“平陽伯”,在瞿能墓、其父瞿通墓前渡碑立記,以傳後世。
雍正七年,皇詔敕賜在合肥城中(原安徽省政府大院位置)為瞿能建“瞿公祠”,春秋致祭。

瞿佑:

字宗吉(1334—1427),號存齋,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明初著名文學家。少時即有詩名,他的詩綺艷柔靡,但終生懷才不遇,僅在洪武年間任教諭、訓導、長史之類小官。永樂年間因寫詩蒙禍,被貶謫十年。著有《香台集》、《詠物詩》、《存齋遺稿》等20多種,還著有小說集《剪燈新話》等著作。

瞿俊:

明蘇州府常熟人,字世用,號學古。成化五年進士,由御史遷廣東按察副使。性廉介,人不能幹以私。以病致仕歸,不取嶺南一物。工書畫,蘭竹行筆瘦勁,書法二王。善為詩。與漁民為鄰,時時席地與飲,酒酣吟詩作畫,分贈之,權台北時間富室以金帛請求莫能得。年六十八卒。有《留余堂集》、《學古齋集》。

瞿鏞:

清江蘇常熟人,字子雍。瞿紹基子。歲貢生。瞿氏以藏書著名,藏書之精,與山東楊以增海源閣有“南瞿北楊”之稱。鏞秉承父志,篤志藏書,不為名利所動。傳說光緒帝欲得其一珍秘本,賞以三品京官,並給銀三十萬兩,竟不奉詔。有《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續海虞文苑詩苑稿》、《續金石萃編稿》、《集古印譜》、《鐵琴銅劍樓詞稿》。

瞿九思:

明代理學家,字睿夫,黃梅人。父晟,嘉靖三十二年進士。歷官廣平知府。鑿長渠三百里,引水為四閘,得田數十萬畝。卒於官。九思十歲從父宦吉安,事羅洪先。十五作《定志論》。後從同郡耿定向游,學益進。舉萬曆元年鄉試。居二年,縣令張維翰違制苛派,民聚毆之,維翰坐九思倡亂。巡按御史向程劾維翰激變。吏部尚書張瀚言御史議非是,九思遂長流塞下。子甲,年十三,為書數千言,歷抵公卿,訟父冤。甲弟罕,亦伏闕上書求宥。屠隆作《訟瞿生書》,遍告中外,馮夢禎亦白於楚中當事,而張居正故才九思,乃獲釋歸。三十七年,以撫按疏薦,授翰林待詔,力辭不受。詔有司歲給米六十石,終其身。乃撰《樂章》及《萬曆武功錄》,遣罕詣闕上之。卒年七十一。九思學極奧博,其文章不雅馴,然一時嗜古篤志之士亦鮮其儔。甲,字釋之,年十九舉於鄉,早卒。罕,字曰有,七歲能文。白父冤時,往返徒步,不避寒餒,天下稱雙孝。崇禎時,辟舉知州。

瞿景淳:

明代官員。字師道(1507-1569),號昆湖,諡號文懿。常熟五渠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以一甲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清廉剛直,不畏權貴。曾奉敕往鳳陽封鄭王子朱載?為世子攝國事,拒受重禮。倭寇侵江南,返京面質大學士嚴嵩,揭發總督胡宗憲坐擁重兵禦敵不力。歷官太常寺卿、南京國子監祭酒、吏部右侍郎。隆慶元年(1567年)被召為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總校《永樂大典》,修《嘉靖實錄》,所著《石經大學質疑》,得後世的推崇。後以疾歸,卒贈禮部尚書。

瞿汝說:

瞿景淳次子,萬曆年間官到湖廣提學僉事,以剛正而著稱,著有《皇明臣略》一百卷,學術成就也很高。

瞿式酈:

南明文淵閣大學士,抗清志士。字伯略(1590-1650)、起田,號稼軒。瞿景淳孫。常熟五渠人。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授江西永豐知縣,政績卓著。崇禎初,擢戶部給事中,後被誣入獄,去職家居。清兵入關,於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出任廣西巡撫,立志抗清。隆武二年(1646年)擁立桂王於肇慶,建號永曆,晉文淵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自請留守桂林,多次擊退清兵進攻,收復湖廣大片失地。永曆四年,清兵大舉圍攻桂林,城破後與總督張同敞被俘。堅貞不屈,數拒招降,以文天祥自比,賦《浩氣吟》明志。同年十一月從容就義於桂林風洞山仙鶴岩。永曆五年,被追贈粵國公,諡文忠。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又追謚忠宣。著有《瞿忠宣公詩文集》等。

瞿鴻機:

清湖南善化人,字子玖(1850-1918),號止庵,晚號西岩老人。同治十年進士,授編修。光緒間累遷內閣學士,典福建、廣西鄉試,督河南、浙江、四川學政。遷禮部侍郎,光緒二十六年,隨慈禧太后避八國聯軍西行,晉工部尚書、軍機大臣,兼充政務處大臣。曾建議以西安為陪都。鏇任甸務部尚書,充中日議約全權大臣。又參與“新政”及預備立憲籌劃。授協辦大學士,以忤西太后意罷歸。辛亥後寓上海。

瞿中溶:

清代篆刻家。字鏡濤(1769-1842),號木夫。生於長至日,故又號萇生。晚號木居士。江蘇嘉定縣(現屬上海市嘉定區)人。同里清朝知縣錢大昕之婿。嘉慶十九(1814)年進士,官湖南布政司理問。博學多識。尤精金石考證之學,廣搜訪,富收藏,工書畫。好篆刻。其篆刻宗漢人,得浙派神韻,布局尚穩,用刀生澀。因生平勤於著述。故篆刻、書畫作品存世較少。但他自謂:“白文不如陳鴻壽,朱文則過之。”一生著作頗多。著有《湖南金石志》、《吳郡金石志》、《漢金文編》、《集古官印考》《三體古經辨證》、《弈載堂古玉圖錄》、《集古虎符魚符考》、《武粱祠畫像考》、《說文地名考異》、《春秋三傳經異備考》、《漢石經考異辨正》、《弈載堂文集》、《古泉山館詩集》等。

瞿應紹:

字陛著(1778-1849),號子冶,又號月壺,上海人。清嘉慶年間廩貢生,詩文甚佳,擅篆刻,善繪畫,師宗惲南田。生平收藏古物甚多,宅內陳設皆尊彝及古今名人墨跡。一生制壺不少,多摹陳曼生之作。他雇陶工多人,用宜興陶土製成各式壺模,自己在壺上畫竹題詩,由友人鄧符生篆刻。晚年創製月壺,人稱“瞿壺”,制壺法未能傳世。瞿壺有粗、細二種:粗沙製作工致;細沙皆畫竹,寥寥數筆,更顯古樸。上海開埠後,日人搜求瞿壺,攜至日本,一壺可售數十銀元。鹹豐年間,上海小刀會起義,瞿應紹所藏書畫古玩在兵燹中散失,僅有所作《月壺題詩畫》存世。

瞿紹基:

字厚培。又字蔭棠。少時。家中曾為聘邑中著名學者教讀,學識淵博。授廩貢生,曾當過陽湖(今武進縣)縣學訓導,獎掖後進,業績顯赫。但他不樂仕進,不久便回家奉母。他生活儉樸,獨樂於慷慨買書,廣積善本,不遺餘力,經他校閱的書不下萬餘卷,丹黃滿架,怡然自得。十年之中,藏書達十萬卷之多。

瞿方書:

湖南省保靖人,一作永順人。名一作方思(1884-1947),字孫婁,亦作蓀婁。早年肄業桃源漳江書院。1900年參加自立會,後入華興會。1906年留學日本,入東京明治大學,並加入同盟會,襄理《民報》事務。1907年任吉林法政學堂教習。後又加入南社。曾任南京臨時政府法制局編纂、參事,參與起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二次革命失敗後主辦天津《公民報》,宣傳反袁。之後,歷任北京大學、湖南大學教授。著有《中國文學史》。

瞿秋白:

江蘇省武進縣人,1919年,在北京“五·四”運動中,被推為俄專代表,1920年10月,被聘為北京《晨報》記者,前往蘇俄。此後寫了大量通訊報導,成為我國最早介紹這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知識分子。1922年2月,瞿秋白加入中國共產黨,年底歸國。回國後,在上海主編《新青年》和《前鋒》,同時擔任上海大學教務長和社會學系主任。大革命失敗後,瞿秋白在漢口主持召開“八-七”會議,1930年9月,在上海主持召開中共六屆三中全會。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被撤銷政治局委員職務。此後他在上海同魯迅一起,領導左翼文化運動。1934年1月到達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擔任中央工農民主政府教育委員。紅軍長征後,留在根據地。1935年2月,在轉移途中被俘,6月18日,在福建長汀被押赴郊野刑場。瞿秋白瞭望四周山水,駐足說:“此地甚好”。遂平靜坐地,從容就義。著述編有《瞿秋白文集》、《瞿秋白選集》等。

瞿啟甲:

藏書家。字良士(1873-1940)。清代全國四大藏書樓之一的鐵琴銅劍樓第四代樓主。常熟古里人。擅文學、書法,維護先世遺書尤謹。宣統元年(1909),兩江總督端方遣人令瞿氏獻書,許以官職,不為所動。1924年,軍閥內戰,為免兵災,將全部珍本秘運上海庋藏。主張文化流通,對求閱學人,一概樂於助成。以所藏本支持商務印書館,輯印《四部叢刊》。又創建常熟縣立圖書館,捐獻鄉邦文獻,首任館長。輯錄出版的瞿氏藏書書目、書影、題跋、集錄等著述數種。重氣節,民國初曾任國會眾議員,堅拒曹錕賄選而歸。1950年,其子濟蒼、旭初、鳳起遵父遺命,將全部善本書籍捐獻國家。

郡望堂號

1、郡望
松陽郡(縉雲郡):舊郡名,興於唐之世,宋初已廢。在今浙江省西南部。
2、堂號 瞿姓的主要堂號有:“松陽堂”、“華鄂堂”、“八桂堂”、“述古堂”、“瞻遠堂”等。
============================================================
【瞿姓宗祠通用對聯】
〖瞿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世用發帚;
龍躍鐫詩。
——李文鄭撰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常熟人瞿俊,字世用,號學古,成化年間進士,歷官侍御史、廣東按察副使。為官清廉,性格耿直,曾買來笤帚分送給同僚中那些沒有清名的,人問緣故,他說:“你家裡多污穢啊!”後因病辭官歸鄉,常與漁民席地飲酒。工書畫,能寫詩,著有《留餘堂集》、《學古齋集》。下聯典指明末清初武陵人瞿龍躍,字天門,明末崇湞年間拔貢,喜歡游名山大川。明亡後,更是常年外出不歸,所到之處,常把自己題詠的詩句鐫刻在絕壁上,自號一勺行腳道人。所 作詩多有奇氣。
鹿裘高隱;
龍躍奇詩。
——佚名撰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桓溫造訪瞿硎,見其披鹿裘,坐石室,神色雍容,乃命伏滔為之銘贊。下聯典指清·瞿龍躍之詩有奇氣,多棘蹇之音。
賦成碧落;
名擢會魁。
——佚名撰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瞿楚賢嘗作《碧落賦》。下聯典指明·瞿景淳會試第一。
-----------------------------------------------------------------
〖瞿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善本藏恬裕;
大名擢會魁。
——佚名撰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昭文(今常熟)人瞿紹基,字蔭棠,廩貢生,曾代理陽湖訓導。喜歡藏書,廣為購買宋、元善本,築恬裕堂珍藏。與聊城楊氏同為道光年間著名藏書家,世稱“南瞿北楊”。他兒子瞿鏞,繼承父業,積書至十萬餘卷,著有《鐵琴銅劍樓書目》、《集古印譜》等。下聯典指明代常熟人瞿景淳,字師道,號昆湖,嘉靖年間會試第一、殿試第二,歷官編修、禮部左侍郎、翰林院學士,曾總校《永樂大典》,修《嘉靖實錄》。著有《制敕稿》及詩文集。
-----------------------------------------------------------------
〖瞿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潁悟馳聲翰苑;
文詞舉顯唐詩。
——佚名撰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瞿景淳,累官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下聯典指唐·瞿楚賢,工文詞,嘗作《碧落賦》。
-----------------------------------------------------------------
〖瞿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仰先烈而勇戰白溝,曾勞王事;
繩祖武而大魁黃榜,再振家聲。
——瞿文暹撰瞿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湖北省洪湖市沙口瞿氏宗祠聯。為明末忠臣、文學家瞿式耜故里。
雅有諸葛風,定鞠躬盡瘁而死已;
死守桂林郡,能捨生取義以效忠。
——瞿文暹撰瞿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湖北省洪湖市沙口瞿氏宗祠聯。
--------------------------------------------------------------------------------
【中國人民解放軍瞿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瞿道文少將
瞿道文(1919-——),1932年秋參加兒童團並任團長,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和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5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川陝省委黨樣秘書,紅31軍政治部科員。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總衛生部文書,總衛生部直政部幹事,八路軍總醫院青年幹事。1939年被派到新四軍五支隊從事鋤奸工作,歷任五支隊政治部鋤奸科幹事、政治指導員,新四軍江北指揮部鋤奸部科長。皖南事變後,負責領導淮南和津浦路西鋤奸工作,派人打入敵偽要害部門,獲取了大量情報。1944年升任新四軍2師政治部保衛部部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中軍區政治部保衛部副部長,1946年任華東野戰軍10縱政治部保衛部部長,1949年任第三野戰軍第9兵團政治部保衛部部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調空軍,任華東軍區空軍政治部副主任,華東軍區防空軍政治部副主任,南京軍區空軍政治部第二主任,空軍第4軍副政治委員。1956年畢業於解放軍政治學院,1973年調到北京參加林彪事件專案的調查。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長。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

【中國人民解放軍瞿姓當代將軍生平簡介】

瞿新發少將
瞿新發(1931-——),筆名海雲,江蘇省南通市人。1946年底參加革命。1947年初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48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
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入伍後,參加過卞南、淮海、渡江、上海、福建廈門等戰役戰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長期從事炮兵工作,畢業於武威炮校。歷任第二炮兵第56基地司令部作戰處科長、副處長,二炮第56基地副參謀長、副司令員、司令員等職。1992年冬離休,後參加老年大學學習書畫、詩詞等。把參加學習活動作為晚年追求生活的樂趣,部分作品還被編入《共和國百位將軍暨書畫名家書畫精品集》、《中國歷代皇帝名人名將書畫家筆跡大觀》、《紀念魯迅誕辰100周年國際書畫精品集》、《共和國百位將軍與書畫名家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書畫詩詞精品集》、《共和國百位將軍與書畫名家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書畫精品寶典》等多部書典。書法作品多次在軍內外展出。現為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北京詩詞學會會員、總參老幹部書畫協會會員、中國·三味書畫院高級藝術顧問。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
--------------------------------------------------------------------------------
【中國人民解放軍瞿姓高級將領、革命英烈生平簡介】
瞿宏堤烈士
瞿宏堤(1913-1932),湖北省洪湖縣人。1919年6歲時入學讀書,13-14歲時習武健身。1930年17歲時隨父務農。1929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8年洪湖革命根據地逐步形成。1929年秋天參加了洪湖縣瞿家灣赤衛隊。1931年春在一次反“圍剿”戰鬥中,所在的赤衛隊與敵軍遭遇。因寡不敵眾,赤衛隊迅速撤退,他擔任炮手,阻擊敵人,掩護赤衛隊安全撤退後,背上土炮,抄近路追趕赤衛隊。敵人見他單兵一人,大膽朝他包抄過來。由於身負土炮,行動緩慢,被敵人開槍擊中小腿肚,鮮血直涌,行走不便,匍在麥田,繼續向赤衛隊撤退的方向爬。正在這時,敵人已出現在面前,一個為頭的敵人向他開槍,子彈射進胸膛,英勇犧牲,時年僅19歲。
--------------------------------------------------------------------------------
【中國共產黨瞿姓高級領導人、革命英烈生平簡介】
瞿雲白譯員
瞿雲白(1902-1958),又名瞿昀白,江蘇省常州縣人。瞿秋白(見下)之二弟。早年畢業於北京俄文政法專科學校,受兄瞿秋白的影響參加了“五·四”運動。大革命時期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被捕“反省”脫離中國共產黨。
大革命時期,到兄長瞿秋白任教的上海大學讀書。同年1月和上海大學的女學生王劍虹結婚。在上海大學學習期間,被調派到上海總工會參加革命工作,經歷了大革命時期許多重要活動。1925年又被派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因學習成績突出,畢業後就在蘇聯共產黨(布)的中央出版局擔任翻譯。
土地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1930年奉命回國,在上海參加中共黨的地下工作,是中共開展地下出版工作的重要一員。1931年以開辦綢布莊的名義作掩護,在上海周家嘴路綢布莊內秘密設立中共地下的印刷廠。1932年又以一家住宅式店鋪的名義為掩護,設立上海全總秘密印刷所。後被捕入獄,獄中結識了難友的鄧拓。又從監獄遷至蘇州反省院,在國民黨的“反省政策”作用下,與兄、弟走上了一條相反的道路。當時國民黨特務組織吸收了不少從莫斯科回來的中山大學學生,和這些同學成了專門破壞共產黨組織的國民黨特務。此外還參加了國民黨的反共宣傳工作。
解放戰爭時期,在張國燾主持的《創進雜誌》社擔任發行會計。國民黨潰敗大陸前夕,當張國燾等中共叛徒相繼逃出大陸後,瞿雲白沒有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安排在中國人民大學擔任俄文譯員。但是好景不長,因為歷史問題,在此後的政治運動中受到管制的處分。
1958年逝世,終年56歲。走完了歷史色彩十分駁雜的一生。
瞿堅白烈士
瞿堅白(1912-1943.5.14),江蘇省常州縣人。瞿秋白(見下)之五弟。早年國小畢業,受兄瞿秋白的薰陶,多才多藝,尤其愛好京劇,擅寫文章,不時有短小的劇評寄給報館發表。
大革命時期,分別任職於浙江淳安、嘉善、鎮海等縣的教育局事務員。在兄瞿秋白的影響下,剛正不阿,堅決抵制了集體加入國民黨的強令。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浙江省鎮海縣教育局任事務員。1935年當獲悉大哥瞿秋白犧牲的噩耗,強行克制內心的悲痛,毅然拋棄了安逸的生活,繼承哥哥的遺志,矢志投身革命。
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曆盡艱辛輾轉找到武漢中共辦事處,經徐特立介紹奔赴革命聖地延安。先後在陝北公學、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40年畢業後,主動要求到前線工作,遂在冀魯豫邊區從事教育工作。後又被分配到八路軍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第六專署調查研究室工作。1944年(一說1943年)5月14日在河北省武安縣柏草坪村參加反“掃蕩”時,與“掃蕩”日軍遭遇,英勇犧牲,時年32歲。
其遺體被安葬在河北省武安縣車谷村,1963年遷葬到武安市烈士陵園,建有瞿堅白烈士碑,劉伯承元帥為之題詞:“英名不朽”。
瞿鍾斗烈士
瞿鍾斗(1911-1931),江蘇省南通縣人。出生於貧農家庭。1928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大革命時期,1924年報考了免費就讀的江蘇省第一代用師範。在進步青年學生組織“晨光社”的引導下,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啟蒙教育。1925年上海“五·卅”慘案的訊息傳到南通,代師的學生義憤填膺,迅速行動起來,和同學們於31日晚集結在學校禮堂召開聲援大會。又參加集體素食兩周,將節約的膳費捐助上海工人。1926年代師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組織,追求進步。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8年以讀書為掩護,致力於中共的宣傳工作。同年冬,中共南通縣委在東鄉建立武裝小組後,積極配合武裝小組,冒著風險,繼續散發傳單,張貼標語,組織街頭宣傳。1930年初夏活躍在通海如泰地區的中國工農紅軍第14軍,向國民黨反動武裝不斷出擊。為了配合農村的革命鬥爭,中共南通縣委發動南通各校黨支部展開了聲勢浩大的宣傳活動。當時任中共南通縣委宣傳委員,親自組織編印了大量的揭露反動當局腐敗和地主豪紳殘酷剝削、壓迫人民的罪行、鼓勵苦難的工農大眾起來革命的傳單。5月8日深夜,於東門外把傳單印好後,在返校途經東門小石橋附近時,突然遭到敵警的搜查,因傳單被查出被捕。受盡嚴刑拷打,始終隻字不供。後被轉解到蘇州監獄囚禁。終因敵人的殘暴摧殘,於1931年不幸病死於獄中,犧牲時年僅20歲。

瞿秋白烈士

瞿秋白(1899.1.29-1935.6.18),原名瞿雙,後改名瞿霜、瞿爽,再後才改名瞿秋白,江蘇省常州縣人。出生於沒落士大夫家庭。1921年夏秋在莫斯科加入蘇聯共產黨(布)。1922年轉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共產黨早期主要(繼陳獨秀之後的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文藝批評家、散文家、翻譯家,中國革命文學事業的奠基者之一。在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重要領導人中,瞿秋白與張太雷、惲代英,被後人尊為“常州三傑”,均為中國革命事業立下了豐功偉績,慷慨獻身。
民主革命時期,1910年考入常州府中學堂(今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曾到武昌外國語學校學英文。1919年到北京(北洋)外交部辦的俄文專修館讀書,參加了“五·四”運動,是北京中等以上學校聯合會領導成員。同年冬創辦了《新社會》旬刊和《人道》月刊,後加入李大釗組織的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1920年10月以北京《晨報》、上海《時事新報》記者身份赴蘇俄採訪考察,真實地、系統地向國內報導了16萬字的通訊,介紹蘇聯十月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情況。在蘇俄期間,出席過遠東民族代表大會和共產國際第三、四次代表大會,會見過列寧,並在莫斯科東方大學中國班主講社會學課程。1923年1月從蘇聯回國,任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新青年》、《前鋒》主編,《嚮導》編輯,是這三個刊物的主要撰稿人。同年6月,參加中共“三大”,主持起草黨綱,當選為中央委員。會後同鄧中夏一起籌辦上海大學,任教務長兼社會學系主任。
大革命時期,在第一次國共合作中,參與修改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宣言和翻譯工作,並參加國民黨“一大”,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不久擔任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1925年1月在中共“四大”上當選為中央局成員,後參與領導上海“五·卅”運動。創辦的《熱血日報》,在反帝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27年4月,在中共“五大”上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大革命失敗後,參與決定和指導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以及其他地區的武裝起義。1927年8月7日,在漢口主持召開中共中央緊急會議,糾正和結束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路線,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屠殺政策的總方針,號召黨和人民繼續鬥爭。會後擔負起中共重要領導人的重任,主持中央工作。1928年8月,在中共“六大”上作政治報告,並當選為政治局委員,會後留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1930年8月回國後,召集並主持了中共六屆三中全會,停止了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路線在全黨的推行。在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受到王明等人的排擠打擊,被解除中央領導職務。此後在上海與魯迅一起領導“左翼作家聯盟”,在文化戰線上進行革命鬥爭。1934年初到達江西瑞金,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人民教育委員兼蘇維埃大學校長。同年10月中央紅軍撤離瑞金開始長征,被留下堅持鬥爭,任中共中央江西分局宣傳部部長兼臨時中央政府後方辦事處教育人民委員(教育部部長),堅持游擊戰爭。1935年2月24日,在福建省長汀縣水口鎮附近的轉移途中被國民黨反動當局逮捕,先隱姓埋名,後被叛徒出賣。在獄中始終堅持革命立場,面對死的威脅,傲岸地說:“為革命而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我們革命黨人的哲學,就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6月18日,在押往刑場途中,神態自若地唱著《紅軍歌》、《國際歌》,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共產主義萬歲!”到達刑場後,盤膝而坐,點頭微笑說:“此地甚好……”在槍聲中倒下,犧牲時36歲。
瞿秋白共有8個兄弟姊妹,依次分別是:
瞿軼群(1900-1981),女,晚年定居杭州。
瞿昀白(1902-1958),男,即瞿雲白。
瞿紅紅(1904-1908),女,早夭。
瞿景白(1906-1929),男,於蘇聯莫斯科失蹤。
瞿垚白(1909-1937),男,自幼患有癲癇病,病逝於漢口。
瞿鑫白(1912-1917),男,早殤。
瞿堅白(1914-1943),男,犧牲於河北省武安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瞿秋白文集》、《瞿秋白選集》。1950年毛澤東為《瞿秋白文集》出版題詞說:“他在革命困難的年月里,堅持了英雄的立場,寧願向劊子手的屠刀走去,不願屈服。他的這種為人民工作的精神,這種臨危不懼的意志和他在文化中保存下來的思想,將永遠活著,不會死去。”1955年中共中央決定將其遺骨從長汀遷葬北京八寶山烈士公墓。1985年在其故鄉常州瞿氏宗祠的瞿秋白的故居建成了瞿秋白紀念館,1996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瞿景白烈士
瞿景白(1906-1929.10),江蘇省常州縣人。瞿秋白(見上)之三弟。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民主革命時期,1916年初因家境困窘,母親又服毒自殺,即隨姐投靠杭州親戚。1921年夏考入浙江省第一師範學校,1923年秋進入上海大學讀書,被選為“上大”演說練習會文書。
大革命時期,1925年“五·卅”反帝愛國運動爆發,勇敢地走在學生示威隊伍前列,帶頭呼喊口號,後被租界區巡捕逮捕。在租界法庭上,慷慨陳詞,駁得敵人啞口無言,被迫釋放。同年秋任上海曹家渡共青團團委書記,從事工人運動。1927年3月隨兄瞿秋白轉移漢口工作,負責中共中央常委會和政治局會議記錄,並試辦《每日通訊》。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8年4月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又稱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被選派到中共“六大”會議上擔任秘書,並與秋白合編了《中國職工運動材料彙編》一書,比較系統地總結了中國工人運動的概況。1929年10月,在公開反對米夫、王明等人宗派活動中屈死於莫斯科,時年23歲。

家譜文獻

家譜上海南匯鶴沙瞿氏族譜十卷,(清)瞿塘、瞿朝泰等纂修,清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松江區博物館。
江蘇武進晉陵瞿氏宗譜二十二卷,(民國)瞿樹承等修,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華鄂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安徽省合肥市瞿氏(萬和堂)宗譜,民國二年修譜(老譜)九冊,二O一四年五月重修新譜七冊。

五渠瞿氏家譜,(清)瞿昌熾、瞿熙續修,清朝年間留余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蘇常熟前明常熟瞿氏四代忠賢遺像,著者待考,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影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河北玉田縣孫家瞿孫氏家譜,(民國)孫煥侖重修,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石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山西大學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湖南長沙長沙瞿氏家乘,(民國)瞿宣穎纂,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鉛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瞿氏家乘五卷,著者待考,海虞瞿氏鐵琴銅劍樓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瞿氏家乘十卷,(民國)瞿宣穎纂修,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北平京城印刷局鉛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長沙瞿氏家乘十卷,(民國)瞿宣穎編,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北京京城書局鉛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天津市圖書館。
江蘇常熟瞿氏家乘五卷,著者待考,海虞瞿氏鐵琴銅劍樓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常州市圖書館。
山東濱州柳市鎮虹川瞿氏宗譜,(清)瞿作忠等修,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
山東濱州虹橋鎮虹川瞿氏宗譜六卷,(現代)瞿康林等續修,2000年計算機排印本六冊。孝訓天地重孝孝當先,一個孝字全家安,孝順能生孝順子,孝順子弟必明賢,孝是人道第一步,孝子謝世即為仙。
自古忠臣多孝子,君選賢臣舉孝廉,盡心竭力孝父母,孝道不獨講吃穿,孝道貴在心中孝,孝親親責莫回言。
惜乎人間不識孝,回心復孝天理還,諸事不順因不孝,怎知孝能感動天,孝道貴順無他妙,孝順不分女共男。
福祿皆由孝字得,天將孝子另眼觀,人人都可孝父母,孝敬父母如敬天,孝子口裡有孝語,孝婦面上帶孝顏。
公婆上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女得淑名先學孝,三從四德孝在前,孝在鄉黨人欽敬,孝在家中大小歡。
孝子逢人就勸孝,孝化風俗人品端,生前孝子聲價貴,死後孝子萬古傳,處世惟有孝力大,孝能感動地合天。
孝經孝文把孝勸,孝父孝母孝祖先,父母生子原為孝,能孝就是好兒男,為人能把父母孝,下輩孝子照樣還。
堂上父母不知孝,不孝受窮莫怨天,孝子面帶太和象,入孝出悌自然安,親在應孝不知孝,親死如孝後悔難。
孝在心孝不在貌,孝貴實行不在言,孝子齊家全家樂,孝子治國萬民安,五穀豐登皆因孝,一孝即是太平年。
能孝不在貧和富,善體親心是孝男,兄弟和睦即為孝,忍讓二字把孝全,孝從難處見真孝,孝容滿面承親顏。
父母雙全正宜孝,孝思鰥寡親影單,趕緊孝來光陰快,親由我孝壽由天,生前為孝方為孝,死後盡孝徒枉然。
孝順傳家孝是寶,孝順溫和孝味甘,羔羊跪乳尚知孝,烏鴉反哺孝親顏,為人若是不知孝,不如禽獸實可憐。
百行萬善孝為首,當知孝字是根源,念佛行善也是孝,孝仗佛力超九天,大哉孝乎大哉孝,孝矣無窮孝無邊。
此篇句句不離孝,離孝人倫顛倒顛,念得十遍千個孝,念得百遍萬孝全,千遍萬遍常常念,消災免難百孝篇。

字輩排行

湖南辰州瞿氏字輩:“天大遠學朝應仕必勝先永世益昌顯萬億進成賢”。
湖南沅陵瞿氏一支字輩:“正大高(占)宏遠光明世澤長□□□□□萬里肇書香”。
湖南沅陵瞿氏一支字輩:“萬應啟國子成君正相賢仕德忠義孝富貴自永遠”。
湖南洪江(黔陽)瞿道遠一派字輩:“正世萬宗德思尚廷信朝禎仲天夢文希守志彥朝仁可士昌仕漢寶再先世盛政通達光明祖德昌榮茂英才應代賢國家登秀士祿位永安傳繼述斯為美開基兆緒長孝忠廷厚澤久遠慶連方”。
湖南洪江(黔陽)瞿崇輕一派字輩:
景清、景隆、景智支派:“從道景友仲正世萬宗夢文希守志維新大光明祖德昌榮茂英才應代賢國家登秀士祿位永安傳繼述斯為美開基兆緒長孝忠廷厚澤久遠慶連方”;
景鹹支派:“從道鹹紹子德思尚廷彥朝仁可士再光先世盛祖德昌榮茂英才應代賢國家登秀士祿位永安傳繼述斯為美開基兆緒長孝忠廷厚澤久遠慶連方”;
崇輕支派:“崇啟子志文信朝禎仲天昌仕漢寶再政通達光明祖德昌榮茂英才應代賢國家登秀士祿位永安傳繼述斯為美開基兆緒長孝忠廷厚澤久遠慶連方”
湖南長沙瞿氏字輩:“應懷先澤取法明賢孝友啟迪忠厚長延謹守家訓貽養心田門庭易挨德業常傳”。
湖南寧鄉瞿氏字輩:“啟佑承先業經綸亦世昌興邦原國運順理作文章德厚芳型永春回景象新治平才子重萬裔慶家聲”。
重慶涪陵瞿氏字輩:
李渡派:“覺志忠曰大典守之繼承天思應國兆洪泰於人倫敬慎文華顯光明輔佐良修為能永省福慶步榮昌”;
龍潭派:“一運能光啟天元慶尚興宏仁為國本積善立登廷孝悌代傳續後定”;
明家派:“佳存道仕文朝占國定興廣大忠鳳林高明啟峻英宏永侃澤榮靚麗鵬權東慶羨庚”。
重慶綦江瞿氏字輩:“曾先洪百文斯永應思振宗天朝玉光明國向成開世代繁昌遠萬載興隆榮”。
重慶奉節瞿氏字輩:“之為世保傳明遠宏”。
重慶巴縣瞿氏字輩:“年世洪應人自良紹聖真保宗德澤廣遠代錫國恩”。
重慶雲陽瞿氏字輩:“嗣達宏森定發祥……”
湖北利川瞿氏字輩:“千萬春洪士忠良受榮華天大遠學朝應仕必勝先”。
湖北孝感瞿氏字輩:“志文顯禮以德為世光明正大福裕安常”。
湖北廣水(應山)瞿氏字輩:“有志聯宗日先思祖澤長傳家維忠厚”。
湖北利川瞿氏一支字輩:“達人立邦本欽若道心傳明新至止善家德重布宣四海清平際陽和復上元鴻文開泰運聖武啟英年百代慶蕃衍浚哲紹光前”。
湖北利川瞿氏一支字輩:“庭雲登君景甲爾大德光春維世時泰孝傳萬代芳富貴本天定榮華啟書香俊傑家聲振文武自克昌”。
安徽合肥瞿氏宗譜一支字輩:恆泰觀謙益,賢林福鼎峰,家傳學業,克守先德,世有光華,永保大成。

貴州松桃瞿氏字輩:“學崇仕再正才心順元光世志昌”。
貴州遵義瞿氏字輩:“登世正良再天新映國光朝廷崇友德”。
山東濱州瞿氏字輩:“溫元仁宏肇錫保彥原道懷光承思一國應汝賢臧朝嘉丕(永)慶珍受維康繼志芳名洪儒奕起守鼎孔長”。
江西瞿氏一支字輩:“淨悉意變化性定樂乾坤國治民安泰祥瑞福祿增千萬春洪士忠良受榮華”。
廣東瞿氏一支字輩:“先世德傳繼守成憲永”。
陝西南部瞿氏字輩:“詩書承祖訓”。
瞿氏一支字輩:“天鴻志丹梁揚文國家繉詩書禮義全永發慶昌榮”。
瞿氏一支字輩:“宏欣開大業壯志立功勳德澤留百世仁風定厚坤勤儉治家富勞動真光榮孝悌敦友愛廉潔勵操行”。
瞿氏一支字輩:“開字大德正家幫榮華富貴滿平康”。
瞿氏一支字輩:“民洪世成詩庭天德國正榮華光鍾主言念在仙仁”。
瞿氏一支字輩:“有朝富志文顯禮以德為世光明正大福裕安常公立”。”
資料有待補充。

通用聯

四言世用發帚;
龍躍鐫詩。
——李文鄭撰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常熟人瞿俊,字世用,號學古,成化年間進士,歷官侍御史、廣東按察副使。為官清廉,性格耿直,曾買來笤
帚分送給同僚中那些沒有清名的,人問緣故,他說:“你家裡多污穢啊!”後因病辭官歸鄉,常與漁民席地飲酒。工書畫,能寫詩,著有《留餘堂集》、《學古齋
集》。下聯典指明末清初武陵人瞿龍躍,字天門,明末崇湞年間拔貢,喜歡游名山大川。明亡後,更是常年外出不歸,所到之處,常把自己題詠的詩句鐫刻在絕壁
上,自號一勺行腳道人。所作詩多有奇氣。
鹿裘高隱;
龍躍奇詩。
——佚名撰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桓溫造訪瞿硎,見其披鹿裘,坐石室,神色雍容,乃命伏滔為之銘贊。下聯典指清·瞿龍躍之詩有奇氣,多棘蹇之音。
賦成碧落;
名擢會魁。
——佚名撰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瞿楚賢嘗作《碧落賦》。下聯典指明·瞿景淳會試第一。五言善本藏恬裕;
大名擢會魁。
——佚名撰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昭文(今常熟)人瞿紹基,字蔭棠,廩貢生,曾代理陽湖訓導。喜歡藏書,廣為購買宋、元善本,築恬裕堂珍藏。與聊城楊氏同為道光年間著名藏書家,世稱“南瞿北楊”。他兒子瞿鏞,繼承父業,積書至十萬餘卷,著有《鐵琴銅劍樓書目》、《集古印譜》等。下聯典指明代常熟人瞿景淳,字師道,號昆湖,嘉靖年間會試第一、殿試第二,歷官編修、禮部左侍郎、翰林院學士,曾總校《永樂大典》,修《嘉靖實錄》。著有《制敕稿》及詩文集。六言潁悟馳聲翰苑;
文詞舉顯唐詩。
——佚名撰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瞿景淳,累官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下聯典指唐·瞿楚賢,工文詞,嘗作《碧落賦》。十二言仰先烈而勇戰白溝,曾勞王事;
繩祖武而大魁黃榜,再振家聲。
——瞿文暹撰瞿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湖北省洪湖市沙口瞿氏宗祠聯。為明末忠臣、文學家瞿式耜故里。十三言雅有諸葛風,定鞠躬盡瘁而死已;
死守桂林郡,能捨生取義以效忠。
——瞿文暹撰瞿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湖北省洪湖市沙口瞿氏宗祠聯。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