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沙鹽場

下沙鹽場,今地在上海市浦東新區,古為長人鄉東部沿海地。 1127年至1130年(南宋建炎年間)期間在下沙地建鹽監後,這一帶被闢為鹽場,稱下沙鹽場,下設團、灶機構。 清康熙末年,長人鄉和下沙鹽場的面積為:東西廣90里,南北袤84里,當差人丁數44102丁。

下沙鹽場,今地在上海市浦東新區,古為長人鄉東部沿海地。長人鄉的沿海地區在唐末錢鏐建吳越國以後,即開始有煮海製鹽之業。1127年至1130年(南宋建炎年間)期間在下沙地建鹽監後,這一帶被闢為鹽場,稱下沙鹽場,下設團、灶機構。
鹽區在下沙一線之東,下沙以西,此時以農業為主。以後,隨著成陸面積的逐漸擴大,鹽區亦隨之東移。至明代初期,鹽區已移至里護塘以東一帶,行政區劃隨之也作了新的劃分。塘內之地稱漕田或有司地,屬長人鄉管轄,設保、圖建置;塘外之地則稱灶田或鹽司地,屬下沙鹽場,設團、灶建置。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為了抵禦倭寇,在里護塘畔,三團之地,修築了南匯城,設立守御南匯嘴中後千戶所,屬金山衛管轄。
清康熙末年,長人鄉和下沙鹽場的面積為:東西廣90里,南北袤84里,當差人丁數44102丁。1724年(清雍正二年)兩江總督查納弼疏請清政府將上海縣長人鄉與下沙鹽場劃出建南匯縣。1726年正式建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