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能

瞿能

瞿能,合肥人,大明開國將領,跟隨父瞿通佑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瞿能也是明朝靖難之役南軍的重要將領之一。

基本信息

個人生平

瞿能,合肥人。父親瞿通在洪武年間官至都督府僉事(正二品,統領全國各地衛所),瞿能跟隨父瞿通佑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瞿通去世後瞿能蔭承了瞿通都督府僉事的官位,後來又被任命為四川都指揮使,在跟隨藍玉渡過大渡河征討西番部落的戰爭中立下了戰功;後又被任命為副總兵討伐建昌的叛軍酋月魯帖木兒,在雙狼寨大破敵軍。

朱棣起兵“靖難”的時候,跟隨李景隆背上討伐朱棣。在攻打北平的戰役的時候,和他的兒子率領數千驍勇善戰的起兵攻進了彰義門,就在快要取勝潰敵的時候,李景隆命令讓他們等候後方大軍一同前來,於是便貽誤了這千載難逢的戰機,使得燕軍在短時間內迅速修正補充,終因寡不敵眾,瞿能父子率眾被迫又退出了北京城。恰逢當夜天氣寒冷,燕軍便用水澆在城牆上,不一會水便凝結成冰,等到再次攻城的時候,因為城牆濕滑而未成功,最終,李景隆全軍撤退。

後來,瞿能跟隨李景隆大軍駐紮在白溝河與燕軍作戰,瞿能父子奮勇殺敵,驍悍難當,所向皆為所破。第二天在此作戰的時候,瞿能等人更加驍勇,幾乎擒獲了朱棣,正在危急時候,朱棣假裝召來後續部隊來掩護自己,使得南軍懷疑而不敢追擊,因此朱棣才得以逃脫。天快黑的時候,瞿能等人又率領軍隊尋找燕軍主力作戰,同時全軍高呼“滅燕”來渙散燕軍軍心,提升自身士氣,一戰斬殺燕軍數百人。後來,南軍將領俞通淵、滕聚等人又率領軍隊和瞿能會和,一時間,南軍士氣大振,大有頃刻間將燕軍踏為齏粉的勢力和氣魄。但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就在燕軍士氣低落,即將潰敗的時候,上天將自己的同情降落到了朱棣身上,突然之間,一陣狂風突起,將南軍的將旗吹折,在“天人感應”大行其道的那個時候,這對南軍的打擊是致命的,一時之間,軍中為之相視而動,南軍即使勝算在握,但此時軍心大亂,無心作戰,而燕軍則是爭先恐後,奮勇殺敵。朱棣遂乘機以精騎突出繞其後乘風縱火,揮師猛攻,瞿能父子及俞通淵、滕聚等將領死於亂陣之中,李景隆無奈,率領殘軍敗將逃往濟南堅守不出,從此,戰爭的優勢開始轉向朱棣一方,最起碼從天意上可以這樣說。

歷史傳記 

《明史·卷一百四十二·列傳第三十》:

瞿能,合肥人。父通,洪武中,累官都督僉事。能嗣官,以四川都指揮使從藍玉出大渡河擊西番,有功。又以副總兵討建昌叛酋月魯帖木兒,破之雙狼寨。燕師起,從李景隆北征。攻北平,與其子帥精騎千餘攻彰義門,垂克。景隆忌之,令候大軍同進。於是燕人夜汲水沃城。方大寒,冰凝不可登,景隆卒致大敗。已,又從景隆進駐白溝河,與燕師戰。能父子奮擊,所向披靡。日暝,各收軍。明日復戰,燕王幾為所及。王急佯招後軍以疑之,得脫去。薄暮,能復引眾搏戰,大呼“滅燕”,斬馘數百。諸將俞通淵、滕聚復帥眾來會。會鏇風起,王突入馳擊。能父子死於陣。通淵、聚俱死。精兵萬餘並沒。南軍由是不振。[1]

歷史評價

瞿能是靖難之役南軍的重要將領之一,他多次在南軍士氣底下的時候身先士卒,振奮士氣,大破北軍,最後英勇戰死。相對而後投降的大將盛庸,平安等人,可說是有了身為一個武將的英雄氣節。

瞿通、瞿能、瞿陶(或史稱瞿良才)一門三代為大明朝盡忠,真可謂 “滿門英烈,世代忠良”。明成祖朱棣念起瞿能威武英姿,對其各為其主,忠心耿耿的英勇壯舉頗為賞識,遂令人傳言,將以其感人事跡召示天下,令人收骨安葬,屍魂還鄉。後明福王朱由菘在長豐縣考察時得知此事後,心有感動,賜瞿能諡號“平陽伯”,在瞿能墓、其父瞿通墓前渡碑立記,以傳後世。

清雍正七年,瞿能裔孫瞿恂奏請清庭,清皇敕賜在今合肥城中(原安徽省政府大院位置)建“瞿公祠”,春秋致祭。


大明三箭之瞿家“落月”神箭傳奇

“萬歲,這是大明三箭之一的落月。”那禁軍校尉世代從軍,這樣的東西他一眼就可以認得出來。在朱祁鈺問細節的時候,這校尉解釋道:“萬歲:大明三箭是指三個弓術了得的傳武之家,第一是開國魏國公徐家,箭名“貫日”;第二是開國將領瞿家,曾經統領全國衛所的都督瞿通所在的瞿家,箭名“落月”;第三就是楊洪老將軍的楊家,箭名“狼牙”。這就是大明三箭!”

關於瞿家,還有一個非常強大的故事,這個故事只有正宗的皇帝才知道。朱祁鈺不算正宗的皇帝,一些秘聞他並不知道。比如,瞿能父子幾乎就活捉了當年的永樂大帝,瞿能當年十七歲的兒子,一箭射中永樂大帝的頭盔。而差一點被俘,又被射中頭盔的永樂大帝也曾經針對此事,留下的一份記錄。

這記錄不在史冊中,只在皇家秘室當中。所以朱祁鈺對於瞿家很陌生,一個已經消失了五十年的武將之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