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祝福詞]

福安[祝福詞]

福安市,位於福建省東北部,地處閩東地理中心。市境東鄰柘榮縣、西連周寧縣,北界壽寧縣、浙江省泰順縣,南接寧德市(蕉城區)。東西相距37公里,南北相距80公里.是中國海峽西岸經濟區東北翼的水陸交通樞紐和閩浙贛內陸地區的重要疏港通道,也是閩東北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宋淳祐五年(1245年)建制,理宗御批“敷錫五福,以安一縣”得名“福安”,1989年撤縣設市,1993年被國務院列為沿海開放城市。全市總面積188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45公里。福安市是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市、體育先進市,同時被授予“中國中小電機之都,中國茶葉之鄉,中國油茶油之鄉、中國南方葡萄之鄉、中國民間船舶修造基地、中國綠竹筍之鄉”等多項榮譽稱號。福安文化積澱深厚,是開閩第一進士薛令之和歷史名人鄭虎臣、謝翱的故鄉,是閩東革命中心,中共閩東特委所在地。世界地質公園、國家地質公園白雲山風光秀美,其南部的古地質遺蹟引人入勝,廉村宋代古城堡建築群、瓜溪“活化石”刺桫欏、柏柱洋明清古民居、溪塔葡萄溝、仙岫畲族風情以及閩東蘇維埃舊址構成了獨特的區域文化。

簡介

福安福安

福安市三面環山,南面臨海,1993年被列為對外開放城市,總人口61萬。福安是全國畲族人口最為集中的縣級市,也是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市、體育先進市。
福安農業資源豐富,是全國花茶基地和福建省商品糧生產基地。全市現有茶葉水果面積約3.3萬公頃,綠竹筍總產量占全省40%,茶葉產量1.3萬多噸,建立了晚熟龍眼巨峰葡萄枇杷青柰橄欖五個千畝名優水果基地。
福安已形成了以電機電器為龍頭的工業體系。電機電器企業總數達300多家,產值12億元,電機電器品種有200多個,從業人員2萬多人,並初步形成專業分工協作網路,在全國各地建立銷售網點40多個,產品出口東南亞和東歐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時輕工食品建築建材、水電工業、船舶修造包裝印刷冶金鑄造農藥化工機械製造等產業也形成一定規模。
福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境內104國道二級公路貫穿南北。南部白馬港區已成為一類對外開放口岸,是三都澳海域重要的主渠道。福州閩東220千伏變電站設在境內。黃蘭溪3.6萬千瓦電站建成投產。市政建設日新月異,賽岐經濟開發區、畲族經濟開發區初具規模。

郵編:355000 代碼:350981 區號:0593 拼音:fú ān

行政區劃

福安市轄3個街道、11個鎮、4個鄉、3個民族鄉:陽頭街道、城北街道、城南街道、賽岐鎮穆陽鎮甘棠鎮、下白石鎮、溪柄鎮、上白石鎮、社口鎮、潭頭鎮、曉陽鎮、溪尾鎮、溪潭鎮、城陽鄉、范坑鄉、灣塢鄉、松羅鄉、坂中畲族鄉、穆雲畲族鄉、康厝畲族鄉。
歷史沿革:
宋淳祐五年(1245)析長溪縣西部置福安縣,歷屬福州、福寧州、福寧府、閩海道。1943年後為第八行政督察區駐地,1949年7月19日解放,為福安專區駐地。1971年屬寧德地區。1989年撤縣設縣級福安市。
2000年,福安市轄3街道11鎮4鄉3民族鄉:陽頭街道辦事處、城北街道辦事處、城南街道辦事處、賽岐鎮、穆陽鎮、甘棠鎮、下白石鎮、溪柄鎮、上白石鎮、社口鎮、潭頭鎮、曉陽鎮、溪尾鎮、溪潭鎮、城陽鄉、范坑鄉、灣塢鄉、松羅鄉、坂中畲族鄉、穆雲畲族鄉、康厝畲族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554057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城南街道 23591 城北街道 44503 陽頭街道 18770 賽岐鎮 45820 穆陽鎮 13981 上白石鎮 22817 潭頭鎮 30434 社口鎮 22842 曉陽鎮 11659 溪潭鎮 31468 甘棠鎮 39135 下白石鎮 43032 溪尾鎮 14575 溪柄鎮 29987 城陽鄉 25976 坂中畲族鄉 21980 范坑鄉 18132 穆雲畲族鄉 21673 康厝畲族鄉 21521 灣塢鄉 24056 松羅鄉 14458 賽岐開發區虛擬鎮 13647
2003年,福安市轄3個街道、11個鎮、4個鄉、3個民族鄉:陽頭街道、城北街道、城南街道、賽岐鎮、穆陽鎮、甘棠鎮、下白石鎮、溪柄鎮、上白石鎮、社口鎮、潭頭鎮、曉陽鎮、溪尾鎮、溪潭鎮、城陽鄉、范坑鄉、灣塢鄉、松羅鄉、坂中畲族鄉、穆雲畲族鄉、康厝畲族鄉。

歷史由來:

福安福安
福安市境位於福建省東北部,東鄰柘榮縣霞浦縣;西連周寧縣;北毗壽寧縣浙江省泰順縣;南臨三沙灣並和寧德市按壤:四至:最東端為松羅鄉十八宅村,最西端為曉陽鄉首筧村.最南端為下白石鎮大樓村,最北端為范坑鄉古嶺宅襯梨頭丘村。東西端相距37公里,南北相距80公里,總面積1880.1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積150.9平方公里。1990年,全市共轄有8個鎮、8個鄉、3個畲族鄉、22個居民委員會、449個村民委員會,2162個自然村。
先秦時期福安市為閩越族居住地,(禹貢)稱為揚州地,周為七閩地域,秦屬閩中郡,漢初隸屬閩越國會稽南郡,漢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屬縣,三國吳建安東安縣溫麻縣開皇九年(589年)屬原豐縣隋大業三年(607年)屬閩縣唐武德六年(623年)起屬長溪縣
宋嘉定十年(1217年),鄉人鄭子以長溪西北鄉地偏難治,上書請析縣。寶慶元年(1225年),長溪令范夔也建議設縣,以韓陽坂為治所。幾經公文往返,懸而未決。宋淳祐四年(1244年),大學生張過請在建縣前先將長溪縣西尉移駐西北鄉。5月,福建路令代理福州知府項寅孫派員勘查,9月復派簽廳鄧采親往踏勘縣治,里人(進許子大願意獻地建治所。淳祐五年(1245年),鄉人殿中御史鄭采獻詩理宗:“韓陽風景世間無,堪與王維作畫圖,四顧羅山朝虎井,一條帶水繞龜湖。形如丹風飛銜印,勢似蒼龍臥吐珠,此處不堪為縣治,更於何處拜皇都”縣治因而議定。理宗御批“敷賜五福,以安一縣。”福安因而得名,正式劃出長溪縣西北二鄉、九里建福安縣。福安建縣後,直隸福建路福州。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福安縣改屬福建行中書省福州路福寧州。
明洪武二年(1;69年),福安縣劃歸福建行中書省福州府管轄。景泰六年(1455年),劃出縣埂平溪里十一至十四都歸新置的壽寧縣
明成化九年(1473年),福安縣屆福建承宣布政使福寧州
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寧州升為福寧府,福安縣隸屆福建省福寧府。
民國元年(1911年)廢府、州,福建劃分為4個道,福安縣隸屆東路道(道治在含閩侯)。民國3年,東路道改稱閩海道,福安縣屬之。民國14年,國民政府廢道,福安縣直屬於福建省。民國22年11月.國民黨第十九路軍在福州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12月福建劃分為4個省2個市,福安縣屬閩海省。次年1月,人民革命政府失敗,福安縣復為福建省直轄。民國23年7月,福建省劃分為10個行政督察區、福安縣屬第二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福安縣):民國14年10月,全省改為7個行政督察區,福安縣屆第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長樂縣、後移駐閩侯)。民國31年5月,福安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福安縣、次年9月移駐閩侯)。民國32年9月,全省劃分為8個行政督察區、2市,福安縣屬第八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福安縣)。民國36年4月,全省調整為7行政督察區,福安縣隸屬第—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福安縣)。
1949年7月19日,福安縣解放。9月30日成立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福安縣屬第三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福安縣),1950年3月,行政督察區改以專員公署駐地縣命名。福安縣屬福安專區。1970年2月,福安專員公署遷駐寧德。1971年6月,福安專區改稱寧德地區。福安縣屬寧德地區。
1989年11月13日福安撤縣建市,福安市屬寧德地區。

地理位置

福安市位於福建省東北沿海。地理坐標為北緯26°41′-27°24′,東經119°23′-119°51′。總面積1794.5平方千米。2003年末,戶籍人口60.7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5.32萬人。通行閩東方言福安話。

鄉鎮簡介

城南街道 代碼350981001
轄5個社區、1個村委會:~002_官村社區、~006_南湖社區、~007_蓮池社區、~008_南郊社區、~009_東風社區、~203_程家壠村。
城北街道 代碼350981002
轄8個社區:~001_富春社區、~002_冠杭社區、~003_中興社區、~006_錦陽社區、~007_前進社區、~008_棠發洋社區、~009_東鳳社區、~010_後壠社區。
陽頭街道 代碼350981003
轄2個社區、2個居委會、2個村委會:~002_陽春居委會、~003_察陽居委會、~006_陽和社區、~007_陽中社區、~202_陽上村、~203_陽泉村。
賽岐鎮 代碼350981100
轄7個居委會、24個村委會:~001_前進居委會、~002_虹橋居委會、~003_和平居委會、~004_解放居委會、~005_下港居委會、~006_萬壽居委會、~007_凱鏇居委會、~201_賽里村、~202_店前村、~203_郭厝坪村、~204_寶洋村、~205_秀洋村、~206_桃洋村、~207_大象村、~208_泰康村、~209_象環村、~210_青江村、~211_溪里村、~212_蘇洋村、~213_長岐村、~214_下長岐村、~215_泥灣村、~216_大盤村、~217_小盤村、~218_江兜村、~219_大葉村、~220_廉首村、~221_獅子頭村、~222_宅里村、~223_梨園村、~224_下浦村
穆陽鎮 代碼350981101
轄6個居委會、2個村委會:~001_中興居委會、~002_西城居委會、~003_石馬居委會、~004_東旭居委會、~005_百歲居委會、~006_蘇堤居委會、~201_穆陽村、~202_蘇堤村。
上白石鎮 代碼350981102
轄1個居委會、21個村委會:~001_白石居委會、~201_白石村、~202_流尾村、~203_前洋村、~204_沙坑村、~205_園潭村、~206_不老村、~207_里壠坑村、~208_坪莊村、~209_山頭境村、~210_鄭家山村、~211_東峰村、~212_佳漿村、~213_白石坂村、~214_財洪村、~215_南山頭村、~2216_松茂林村、~217_曹洋村、~218_西園村、~219_小洋村、~220_坑尾村、~221_姜家山村
潭頭鎮 代碼350981103
轄29個村委會:~201_潭頭村、~202_富羅坂村、~203_東升村、~204_泥洋村、~205_高岩村、~206_大莊村、~207_建柄村、~208_漁溪洋村、~209_西洋境村、~210_棠溪村、~211_東昆村、~212_樞洋村、~213_柯洋村、~214_南岩村、~215_千詩亭村、~216_東嶺洋村、~217_汾洋村、~218_祠堂前村、~219_柘頭村、~220_後洋村、~221_鵝山村、~222_上坪洋村、~223_西坑村、~224_太逢村、~225_東坑村、~226_坑坪村、~227_下洋村、~228_半坑村、~229_後灣壠村。
社口鎮 代碼350981104
轄24個村委會:~201_社口村、~202_大坪村、~203_岩下村、~204_秀峰村、~205_林柄村、~206_龜齡村、~207_公岐村、~208_山里村、~209_坑裡坑村、~210_坦洋村、~211_仙溪村、~212_溪口村、~213_上山村、~214_填頭村、~215_吉洋村、~216_溪坪村、~217_榮嶺頭村、~218_謝嶺下村、~219_潘洋村、~220_岩坑村、~221_沙溪村、~222_利岔村、~223_牛山灣村、~224_嶺後村。
曉陽鎮 代碼350981105
轄10個村委會:~201_曉陽村、~202_谷口村、~203_龍洋村、~204_牆坪村、~205_馬洋村、~206_南源村、~207_首洋村、~208_南溪村、~209_東源村、~210_嶺下村。
溪潭鎮 代碼350981106

轄1個居委會、34個村委會:~001_廉明居委會、~201_溪填村、~202_城山村、~203_溪北村、~204_馬山村、~205_雙峰村、~206_鳳林村、~207_瀨頭村、~208_瀨尾村、~209_瀨洋村、~210_岔口村、~211_前埔村、~212_仙石村、~213_廉村村、~214_蘭田村、~215_王里村、~216_洪口村、~217_上灣村、~218_洋頭村、~219_沙岩村、~220_陳家山村、~221_張家山村、~222_西隱村、~223_岳秀村、~224_岐山村、~225_潘溪村、~226_下莊村、~227_院前村、~228_西安村、~229_瓜溪村、~230_芹洋村、~231_吉坑村、~232_嶺頭村、~233_華岩村、~234_周家山村。
甘棠鎮 代碼350981107
轄1個居委會、32個村委會:~001_蓮城居委會、~201_西門村、~202_東門村、~203_南門村、~204_北門村、~205_上塘村、~206_港邊村、~207_南塘村、~208_甘坪村、~209_甘江村、~210_外塘村、~211_後岐村、~212_港岐村、~213_國澤村、~214_春雷雲村、~215_牛家洋村、~216_奎聚村、~217_英岐村、~218_牛柏洋村、~219_厝坪村、~220_山下村、~221_倪下村、~222_吳洋村、~223_觀里村、~224_湄洋村、~225_何厝村、~226_銅坑裡村、~227_山頭莊村、~228_小嶺村、~229_可洋村、~230_嶺尾村、~231_過洋村、~232_大車村
下白石鎮 代碼350981108
轄1個居委會、41個村委會:~001_黃岐居委會、~201_下白石村、~202_林門頭村、~203_章嶺村、~204_王坑村、~205_外山村、~206_鳳山村、~207_頂頭村、~208_英平村、~209_六嶼村、~210_小梨村、~211_斗門頭村、~212_大梨村、~213_通灣洋村、~214_亨里村、~215_白招村、~216_礦樓下村、~217_湖頭村、~218_遠杞村、~219_章沃村、~220_秦坎村、~221_坪崗村、~222_籟尾村、~223_本斗坑村、~224_北斗都村、~225_東岐村、~226_外宅村、~227_坑門村、~228_樓坪村、~229_福嶼村、~230_福漁村、~231_漁江村、~232_荷嶼村、~233_章坑村、~234_長坑村、~235_行洋村、~236_塔里村、~237_大獲村、~238_南甫村、~239_下赤村、~240_金腰帶村、~241_下岐村。
溪尾鎮 代碼350981109
轄1個居委會、14個村委會:~001_新溪居委會、~201_溪尾村、~202_溪邊村、~203_眾坑村、~204_漁岐村、~205_坎下村、~206_林洋村、~207_仙洋村、~208_利洋村、~209_溪邳村、~210_坂村村、~211_下邳村、~212_湖嶺村、~213_石合村、~214_臨江村。
溪柄鎮 代碼350981110
轄1個居委會、24個村委會:~001_興龍居委會、~201_溪柄村、~202_立峰村、~203_北山村、~204_仙洋里村、~205_衣山村、~206_田坂村、~207_長洋村、~208_港里村、~209_龍潭裡村、~210_水田村、~211_黃瀾村、~212_浦後村、~213_白沙村、~214_樓下村、~215_榕頭村、~216_墩面村、~217_東坪村、~218_山下村、~219_三村村、~220_溪南村、~221_茜洋村、~222_採花橋村、~223_坑口村、~224_橫坑村。
城陽鄉 代碼350981200
轄5個居委會、29個村委會:~001_步兜亭居委會、~002_留洋新村居委會、~003_中泉居委會、~004_秦源居委會、~005_金園居委會、~201_後樓村、~202_荷洋村、~203_洋面村、~204_堵坪坑村、~205_仙嶺村、~206_上岙村、~207_官洋村、~208_馬上村、~209_占洋村、~210_秦溪村、~211_石門院村、~212_中村村、~213_林洋村、~214_溪東村、~215_岩湖村、~216_白塔村、~217_林家洋村、~218_阮家洋村、~219_東口村、~220_鐵湖村、~221_白坑村、~222_赤嶺村、~223_茶洋村、~224_紙坪村、~225_日山村、~226_馬下村、~227_瓮窯村、~228_湖塘坂村、~229_化蛟村
坂中畲族鄉 代碼350981201
轄4個居委會、18個村委會:~001_滿春居委會、~002_坂中居委會、~003_湖口居委會、~004_松潭居委會、~201_仙源里村、~202_坑下村、~203_長汀村、~204_南岸村、~205_和安村、~206_仙岩村、~207_大林村、~208_許洋村、~209_後門坪村、~210_井口村、~211_彭家洋村、~212_湯洋村、~213_銅岩村、~214_冠嶺村、~215_亭兜村、~216_林嶺村、~217_日宅村、~218_江家渡村
范坑鄉 代碼350981202
轄17個村委會:~201_范坑村、~202_墩頭村、~203_竹柄村、~204_徐家山村、~205_馬岡村、~206_上坪村、~207_領先村、~208_半坑村、~209_山岫宅村、~210_蛇頭村、~211_毛家坪村、~212_八斗村、~213_古嶺宅村、~214_洋山村、~215_鹹洋村、~216_東洋村、~217_蒲家山村。
穆雲畲族鄉 代碼350981203
轄33個村委會:~201_桂林村、~202_洋坪村、~203_燕科村、~204_虎頭村、~205_溪塔村、~206_高嶺村、~207_黃儒村、~208_上洋村、~209_玉林村、~210_雙溪村、~211_南山村、~212_鹹福村、~213_占溪村、~214_龜鳳村、~215_竹洲山村、~216_外洋村、~217_外壠村、~218_外厝村、~219_下村村、~220_上村村、~221_里樓村、~222_溫岩村、~223_燕坑村、~224_嶺坑村、~225_橋溪村、~226_貴洋村、~227_王樓村、~228_犁田村、~229_下逢村、~230_翁洋村、~231_中岙村、~232_科後村、~233_隆坪村
康厝畲族鄉 代碼350981204
轄32個村委會:~201_康厝村、~202_郵亭村、~203_蘇坂村、~204_南洋村、~205_半山村、~206_高台村、~207_紅坪村、~208_竹岙村、~209_東山村、~210_彭洋村、~211_洋溪村、~212_梧溪村、~213_長潭村、~214_金斗洋村、~215_鳳洋村、~216_社洋村、~217_宋家村、~218_西銘村、~219_大坑村、~220_福源村、~221_秋嶺村、~222_施洋村、~223_杜家洋村、~224_湖洋村、~225_界竹村、~226_赤路村、~227_岡頭村、~228_渡頭村、~229_填秦村、~230_象地村、~231_石尖村、~232_牛嶺尾村
灣塢鄉 代碼350981205
轄24個村委會:~201_寶林村、~202_寒洋村、~203_岩下村、~204_池頭村、~205_白蓮村、~206_龍珠村、~207_灣塢村、~208_梅洋村、~209_坑源村、~210_福嶺村、~211_漁業村、~212_白馬村、~213_沙灣村、~214_寶嶺村、~215_下塘村、~216_下廣村、~217_半嶺村、~218_浮溪村、~219_深安村、~220_徐江村、~221_上洋村、~222_半嶼村、~223_爐山村、~224_馬頭村。
松羅鄉 代碼350981206
轄19個村委會:~201_松羅村、~202_洋西村、~203_牛落洋村、~204_上後洋村、~205_姚澳村、~206_外嶺頭村、~207_滿洋村、~208_柳溪村、~209_茶洋村、~210_古厝村、~211_王棣村、~212_王家村、~213_大坪里村、~214_赤溪村、~215_杜坑村、~216_後溪村、~217_山界村、~218_南溪村、~219_金山村。*賽岐開發區 代碼350981500
轄1個居委會、8個村委會:~001_三江居委會、~201_羅江村、~202_南安村、~203_小留村、~204_樟港村、~205_加招村、~206_大留村、~207_北山村、~208_坑門裡村

韓城十景

福安福安
龜湖夕照

“龜湖夕照”位於城北湖濱路背靠湖山(電力公司邊)其中是“龜湖山”:平城突聳,外瞰城湖”,夕陽之際,山色湖光,翠紫蕩漾。現市政將龜湖景治理列為為民辦實事,改造工程。希望將來我們會重溫古時夕照之美景。
石門漏月
石門漏月”在秦溪東里許。現可坐3路公車到達秦溪洋再步行行往十多分鐘可到。“岩戶深邃,三五之夕,銀蟾穿隙,娟娟可愛”。
石門尚在,漏月已不復當年之景致(農曆八月十五仲秋節銘茶賞水中月)。
仙岫睛雲

“仙岫睛雲”在市西仙岩嶺,“峰巒聳秀,雲嵐變動”,遙望西天,雲蒸霞蔚。聽老人講其景又稱“橫雲日出”日出之時在頂上觀看必是在一橫雲之中太陽升起。此景為十景中尚未破壞景致之一。
如步行登山從坂中留安開始,到頂大約一個多小時,也可坐福安至穆陽公車至山腰再登到山頂,本人每周未登此一次,頂上有一休閒屋,未來一定是登山愛好者的一方便遠足之地。
鶴岫朝煙
“鶴岫朝煙”算是南郊鶴山,“高峙邑東,與龜湖對峙。每曉煙一抹,雉堞迷離,登其巔者。不知下有城市也”。些景已早沒那股朝煙已早已給建築所圍罩,詩意全無。
馬嶼香泉
“馬嶼香泉”在天馬山下,溪口橋邊。又名聖景井。泉水源出石縫,清冽而甘。“每暑月,行人望之,如金莖露”。元福安主簿胡璉建石亭覆其上。香泉今尚存,石亭已毀圯。
古時福安人士出遠門、學子上京考取功名都一定要在此井喝口水再走,算是韓城歷吏記錄的一個里程。因國道擴建而拆除此亭,可惜的是早期市政人員並未想過將此一景移動另地而建,或可能是沒有資金本人不可知。此井現就在溪口橋邊104國道上,還有不少人在此取水飲用。
南野桑陰
“南野桑陰”古時縣南(今南湖)一片平疇,盡植桑樹,向有“桑陰十里”之說,蓋當時千家尚蠶織,故有桑柘依依。
(此景位於南郊現精神病院一帶)此景早已消失,不見那桑陰十里,想想也是無耐。
岩湖板障
“岩湖板障”位於福安城北部岩湖村臨溪處,崖壁一望,下為深潭,“白雲翠顯,漁舟如葉”,蔚為壯觀。岩湖垢障面對桃花島,五洲山莊是一個周未出遊的好去處。
古時之深潭現早已填滿,今人種上茶樹、綠竹早已不復當年之勢。
廉嶺孤樹
“廉嶺孤樹”市西南,溪潭鄉溪北至石嶺,可達縣城,俗稱“馬山嶺”即嶺,“嶺因薛明月先生名。中有古樹,百尺無枝,霜皮溜雨”,鄉人視為龍門之桐,孔明祠前之柏。
今是從陽泉(陽尾)作船過渡對面,依小路可直達溪潭,溪北洋。此景之孤樹據老人所說,不長葉子像棵枯死之樹卻年年看長。現午後好多的人在此路登山煅煉。
銅冠雙松

“銅冠雙松”在今冠杭街一帶,山上“松樹圓輪,虬枝如鐵”。
銅冠山,一直為福安先人居住之所,據說此地因與縣府相近先人多以居此為由,因在城區算是地勢高,而先民住宅最多二層,於是其中倆棵松木立於其中蔚是醒目,而為十景之一。現早已不復存在。
東山雪霽
“東山雪霽”東山,即城陽鄉東山,山勢崔嵬,積雪難消。舊縣誌云:“自州(霞浦)高埭發脈面來,實為邑群山之祖。上有喬怪,契大五丈。”
在此想好好說說此地,不明白東山在哪者我在此再說明一下就是現今“浮山寺”、天湖山莊。沿那路再前。想想此為十景中保持最好。此處年年下雪,海拔大約是1090米。東山之上有岩石有古人題字,有一片翠竹,聽去過人說甚是好看。去此不好坐車也是好多人沒去之故。

人口

殷周時期,福安境內即有土著先民的生息活動。隋唐之際,中原百姓開始遷居境內。宋代,境內的穆陽、蘇陽、廉村、黃崎鎮等地的人煙已很稠密。明代,畲族大規模遷入縣內。入清以後,人口持續增長。民國時期,社會動盪、災患頻繁,人口呈下降趨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醫療衛生條件改善,人口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長迅速。70年代,開始落實計畫生育政策,人們的生育觀念逐漸改變,人口出生率下降。1990年,進行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市人口525580人,比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時的260533人增加265047人,增長101.73%,年平均遞增19.38‰。計畫生育率從70年代初的10%,上升到82%,自然增長率從1954年的27.62‰,下降到9.75‰。結束盲目生育的歷史,人口再生產走上低出生率、低死亡率、高素質的良性循環軌道。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福安市人口數為563640,占閩東的19.97%。
2012年末,福安市常住人口56.8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0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4.11萬人,占總人口比重(城鎮化水平)60.0%,比上年提高1.29個百分點。出生率12.8%,死亡率6.6%,自然增長率6.2%。

經濟

2012年,福安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70.9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4.31億元,增長5.3%;第二產業增加值163.43億元,增長17.1%;第三產業增加值73.19億元,增長7.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7652元。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繼續走強,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12.5:59.4:28.1調整為12.7:60.3:27.0。[14]縣域GDP排名也是閩東唯一一個進前十的縣市。

農業

福安福安

宋至明代,福安糧食作物以稻、麥為主。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甘薯傳入以後,種植極為普遍。甘薯絲很快成為農家主糧。經濟作物除種茶外,種甘蔗、大豆、花生也很普遍。明末清初,山區鄉村一度盛行種苧麻和黃麻,家庭副業則以飼養禽畜為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重視農業生產。1950年,土地改革運動結束封建土地私有制歷史,實現土地還家,極大地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由於“大躍進”、人民公社化的失誤以及後來“文化大革命”的衝擊,挫傷農民生產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生產力的更快發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村普遍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產業結構調整後,農、牧、副業並舉,良種推廣、化肥農藥使用所帶來的豐收效益更顯突出,農業生產取得空前成就。
1990年,全市耕地面積326609畝,勞動力人均占有耕地2.31畝,糧食總產量14.99萬噸(不含馬鈴薯產量),比1949年3.9萬噸,增加2.81倍;實現農業總產值14591.65萬元,比1949年856.96萬元,增加16倍,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2012年,福安市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56.76億元,比2011年增長5.5%。

工業

明清時期,福安境內制茶、造船、製糖、榨油等手工業生產已有一定規模。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溪潭沙岩村和甘棠外塘村的造船寮已能營造10~50噸位的木帆船,民國時期已能建造100噸位的木帆船。
民國期間,福安城關、賽岐、穆陽等3個集鎮有陶瓷、紙傘、油紙扇、服鞋、五金鍛打、竹器、木器、食品、印刷等手工作坊數百家,但生產多系一家一戶,資金微薄,設施簡陋,生產水平低下。抗日戰爭前,全縣有制茶廠60餘家,制茶工人2000餘人,年生產紅、綠茶500~3000噸,產量居全省首位。抗日戰爭爆發後,茶葉出口受阻,茶園荒廢,制茶業不振,轉而製糖、榨油業興起。民國34年(1945年),縣內有製糖寮(棚)50餘家,年產糖150噸;油坊30餘家,年生產桐油200噸、茶油150噸。釀造業、糧食加工業、衡器製造業等亦有一定規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城關、賽岐、穆陽3地就有手工業行業78個,從業667戶1481人。1952年,全縣自發組織手工業合作小組7個,總人數100多人,年產值不足5萬元。先後創辦縣酒廠、印刷廠、磚瓦廠等國營企業。1955年,縣工業科、手工業科相繼成立,加強對工業生產的領導。同年,對私改造後,一部分私營企業合併成為公私合營企業和國營企業。1958年,閩東電機工業開始,從1949年的10個增加到585個。為一些工廠的創立奠定基礎,但盲目辦廠造成原材料缺乏,技術力量跟不上,1961年大批工業企業停辦。1962年,貫徹中央“調整、充實、鞏固、提高”的方針,進行工業結構調整、精簡下放職工,對原料不足、產品質量差、成本高、虧損大的企業,實行關、停、並、轉。把一部分集體改國營企業,恢復為集體企業。至1965年,全縣共有工業企業110個,完成工業總產值1722.38萬元(按1970年不變價計算)。“文化大革命”初期,工廠管理制度混亂,生產停滯不前。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落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內部結構漸趨合理,鄉鎮企業開始起步。1984年後,全縣鄉鎮企業快速發展。
1990年,全市共有獨立核算工業企業263個,全民45個,集體209個,“三資”企業9個。全年完成工業產值39462.8萬元,比1981年的10068.39萬元增長292.95%,為1949年工業總產值289.97萬元的69.45倍。工業總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發生顯著變化,1949年工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0.25%,1990年工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3.01%,工業產值高過農業產值。同年,全市鄉鎮工業產值5461.4萬元,占工業總產值的13.84%。
2012年,福安市工業增加值149.68億元,比上年增長1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638.14億元,現價增長31.7%,可比價增長19.3。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企業6.2億元,現價下降39.8%;集體企業0.2億元,現價下降33.3%;外商和港澳台投資企業32.2億元,現價增長32.0%;股份及其他經濟類型工業599.5億元,現價增長32.4%。

商業

唐代,福安境內的黃崎鎮商貿活動已經頗具規模。宋代,境內交溪沿岸出現韓陽坂、富溪津、官塘等集鎮。明清時期,境內商貿活動進一步發展。清同治七年(1868年),福安即有茶葉出口外銷業務。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出口茶葉多達500噸。但限於交通條件,外貿事業發展緩慢。此間,縣內有24個集市。其中坦洋茶市、富溪津漁市、穆陽山貨市均已遠近聞名。
民國時期,輪船運輸興起後,賽岐成為縣內商貿重鎮,形成與縣城韓陽和穆陽三大商貿集鎮鼎立的局面。進出口商貿物資種類和數量均有所增加。進口的煤油、棉布等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商品。出口商品除茶葉外,增加糖、桐油、李乾、雨傘等,但商業信息不靈,不能適應外貿市場的激烈競爭。民國26年(1937年)日本侵華,港口被日軍封鎖,海上交通中斷,商貿停滯不前。這一時期,境內有消費合作社組織,入社多為富戶人家,貧苦農民享受不到合作社的好處,隨著人民革命的勝利,民國合作社自行消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逐漸形成國營、集體和個體私營商業共同發展的格局,商品流通速度加快。福安的合作事業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1952年4月,福安專區供銷合作總社在蘇洋試辦第一個供銷合作社,隨後在12個區普遍建立供銷合作社。1953年由福安專區合作社分出建立福安縣合作總社,下轄12個區級基層供銷社和3個直屬經理部。供銷社成為城鄉物資交流的一條重要渠道。1956年,對私改造後,過分強調國營和集體化商業,私商處於被取締地位,影響商業的進一步發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商業體制放開,個體私營商業發展迅速,上市商品品種激增,物價平穩,滿足城鄉各階層的消費需求。政府貫徹對內搞活、對外開放的方針,加強對外貿的領導,扶持出口商品生產,抓出口貨源,外貿迅速發展。出口商品品種由20多種增加到80多種。同時,供銷事業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立足點轉到發展商辦工業,擴大經營範圍,開拓新的服務領域上來。
1951~1990年,供銷社推銷農產品總額達24633.47萬元,銷售總額達8.844億元,其中供應生產資料總額2.294億元,實物有化肥51.57萬噸、農藥2.33萬噸、農用塑膠薄膜2502噸,中小農具1339萬件。擁有自有流動資金和固定資產1186萬元、國家流動資金3800多萬元。1990年,全市商業總產值3438萬元,占社會總產值63642萬元的5.49%。全市商業網點6276個,其中國營304個,集體976個,個體4996個;從業人員共15656人,其中國營4133人,集體2738人,個體8785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3.099億元,人均社會商品零售額584.7元,是1950年人均22元的26.5倍。
2012年,福安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2億元,比上年增長18.0%。其中,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4.6億元,住宿和餐飲業實現營業額3.6億元,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分別增長8.5%和5.9%。

社會

福安福安

文化

福安是福建省開發較早的區域之一,文化較發達。唐代開閩進士薛令之的詩是境內見諸記載最早的文學作品。宋代,學人薈萃,著述繁多,宋末愛國主義詩人謝翱的文學成就尤為顯著。明代郭文周、黃釧、劉中藻的詩文皆不乏名篇。清代,陳從潮、李枝青的詩文也頗受時人稱道。此外,見諸《中國美術家辭典》的福安書畫家就有17人之多。民國時期,福安圖書館、民眾教育館先後開辦,民眾文化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視,演出活動亦趨頻繁。抗日戰爭期間,戲劇活動尤為活躍。民國32年(1943年),《南方日報》(閩東版)在縣內創辦後,文學創作活動十分活躍。此間,左聯作家劉宗璜的詩文飲譽一時,張白山的小說亦嶄露頭角,郭梁、黃葆芳的繪畫,在海內外占有一席之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境內開辦有線廣播台,1952年成立廣播站,1953年開通農村廣播。1959年,縣內有圖書館、革命紀念館、工人俱樂部、影劇院、文化站等文化活動設施26處,電影放映隊、劇團、文工團等文化演出團體22個,新華書店8家,擁有1支100多人的文藝創作骨幹隊伍。文學創作、電影、戲劇、音樂舞蹈和新聞報導各方面均取得良好成績。1965年,全縣313個大隊通廣播。“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文化工作遭到嚴重破壞,許多文物被焚、名勝古蹟被毀,文化人受到非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文化工作重新受到重視,文藝創作日趨繁榮。
1990年,市內擁有400多人的文藝創作骨幹隊伍。先後編輯出版《中國民間文學集成·福建卷》福安民間故事、諺語和歌謠分卷,有145篇文學作品在地區以上報刊發表,有56件美術作品、62件書法作品、47幅攝影作品在地區以上單位展出和刊登。
截止到2013年,福安市有市體育中心、籃球館、圖書館、文化館、畲族民俗館、影劇院、影視娛樂綜合大樓、革命紀念館、畲族博物館等各類文化、體育活動場所200多個,其中圖書館館藏圖書14.57萬冊。福安體育人才輩出,培養了陳新華、鄭雪萍、林忠仔、劉招武等體育名將。1992年福安市被國家體委授予“全國體育先進縣”榮譽稱號。

衛生

清及其以前,福安人民治病採用傳統中醫中藥。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知縣杜淮在城區建養濟院,收治麻風病人,為福安最早的官辦衛生事業。清沿明制,縣衙設醫學訓術1員,掌醫藥衛生事宜。清鹹豐八年(1858年),隆泰亨藥店在縣城開業,店內聘有坐堂醫生,亦醫亦藥,併兼營中、成藥批發,是當時縣城最具規模的中藥鋪。[20]
民國6年(1917年),天主教會在溪填育嬰堂內首用西醫、西藥。民國26年,縣衛生院成立。至1949年,縣內設有醫院3家、西醫診所22個、中藥鋪(店)152家,但設備簡陋、藥品缺乏,醫療技術水平低,遇上危重疑難疾病,常得不到有效醫治,加上預防措施不力,時有疫病流行。
1949年後,醫藥衛生設施不斷改善、隊伍不斷壯大,醫療水平明顯提高。1990年,全市有醫藥衛生專業技術人員1402人,平均每3.38平方公里地域內即有1處醫藥衛生機構,每230多人中即有1名醫藥衛生人員。駐市的地區第一醫院和市屬各級醫院擁有精密醫療設備120多台(套),開設病床966張。全市97%以上村委會駐地村均建有衛生所,形成地、市、鄉、村四級衛生防疫保健網路。境內天花、鼠疫已經絕跡,各類傳染病和地方病也得到有效控制,嬰兒和產婦死亡率明顯下降,婦女病減少,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人口平均壽命延長。
2013年,福安市擁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579家,其中寧德市級醫院1家(閩東醫院為三甲),市直醫療衛生單位5家,(市醫院、市中醫院為二級乙等醫院,民族醫院、婦幼保健院、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家,鄉鎮衛生院17家(中心衛生院4家),村衛生所481家,個體診所57家,廠礦、學校醫療室13家,民營醫療機構1家(福安協和醫院),精神病療養院1家(福安精神病療養院)。

教育

唐代,長溪縣西北鄉(今福安市)即有書塾。
民國時期,教育事業發展緩慢。民國18年(1929年),福安有國小45所,在校生2484人。民國33年,國小增至69所、在校生3145人。此間,還創辦幼稚園和中學。開辦中等專業學校,為閩東地區培養急需的師範、農業人才。民國時期,福安有大學生60餘人,留學生20餘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教育事業發展迅速。至1965年,全縣國小851所、在校生36934人,中學4所、在校生2234人。“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教育事業受到衝擊,在“讀國小不出村、讀中學不出社”的口號下,學校數量有所增加,但師資不足,管理不得法,在課程改革中,教材系統被打亂,盲目強調勞動實踐,輕視書本知識,忽視文化課教學,教學質量嚴重下降。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學校工作重點轉到教學方面。1983年後,人民政府努力改善辦學條件,自1984~1990年,全市共投入資金3656.2萬元,新建擴建校舍510座,建築面積17.4萬平方米。1990年,全市有中專3所、職業中學4所、普通中學18所、國小1064所。在校中學生17620人,小學生67903人。每萬人中擁有中、小學生分別為332人和1303人。1951~1990年,全市共畢業小學生17.56萬人、中學生8.41萬人,錄取大專院校4624人、錄取中專4076人,錄取技工學校622人,全市人口的文化素質明顯提高。
截止到2013年,福安市有各級各類學校253所,在職公辦教職工5749人,在校生100906人。其中普通中學27所,國中生16200人,高中生15091人;國小151所(含教學點),小學生41758人;幼稚園69所(含民辦44所),在園兒童23245人;中等職業學校2所,中職學生4612人;九年一貫制學校、特殊教育學校、教師進修校、電大各1所。轄區內還有閩東衛生學校1所,職業技術學院1所。2011年通過“雙高普九”和“兩項督導”省級評估驗收,獲得全省“教育工作先進市”和“高水平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市”。

特產

坦洋工夫

原產於白雲山下清虹溪畔的坦洋村。條型肥壯緊秀,香高味濃,鮮爽甘醇,葉底紅艷。該茶於清鹹豐、同治年間(1851-1874)由福安坦洋村民胡福四試製成功。

坦洋工夫茶

福安是中國著名的茶葉之鄉,是全國第二大茶葉主產市(縣)、最大的綠茶、花茶主產區和紅茶原產地。但說起當地的茶葉品牌,福安人必稱“坦洋工夫”。“坦洋工夫”的輝煌歷史,是所有福安茶人心中的驕傲和光榮,也是夢想的起源。
坦洋工夫源於福安境內白雲山麓的坦洋村,相傳清鹹豐、同治年間(公元1851--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進四)者,試製紅茶成功,經廣州運銷西歐.很受歡迎,此後茶商紛紛入山求市,接踵而來並設洋行,後因茶類布局的變更,由“紅”改“綠”,坦洋工夫尚存無幾。

溪塔刺葡萄

穆雲鄉葡萄產業帶.以溪塔刺葡萄溝為主產地,遍及虎頭村、玉林、高嶺等16個村,面積1200多畝,年產量逾1500多噸。其中虎頭村的刺葡萄苗產業最好。畲族民眾在種植野生刺葡萄中,結合當地地理環境和具體情況,沿溪邊種植,在溪面搭架,充分利用溪面空間,讓刺葡萄藤交叉穿插,形成獨具特色,綿延近5公里的南國“刺葡萄溝”,溝上綠蔭蔽日,溝下流水潺潺,兩邊設定的砂石小路,別具一番情趣。穆雲畲族鄉以溪塔刺葡萄溝為示範點,引導果農將刺葡萄種植向茶園溪、秀溪延伸,由河邊種植拓展到庭院、園地、水田,形成一派畲鄉田園風光。

穆陽線面

福安福安

穆陽線面,已有680年歷史,一直保持著純手工製作的工藝,經發、捶、擠、搓、拉等9道工序精作而成,年產量30多萬擔,產值1億多元。日前,穆陽線面成功獲注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穆陽線面是福安特產,其生產和加工的歷史悠久,可追溯至680年前。數百年來,穆陽線面一直保持著純手工製作的工藝,經發、捶、擠、搓、拉等九道工序精作而成,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天氣有著不同的配方。與福州等地的線面相比,穆陽線面更具色澤潔白、線條細勻、質地柔潤、落湯不糊,拉開可長達數米,細如髮絲亦柔韌有餘的優點。[34]
穆陽線面的包裝更是蘊含著當地獨特的民俗文化。據介紹,其成品制出後,要分成一綹一綹,不能切斷,收成大約0.6米的長度,然後用紅絲線扎住“頭部”稱為“只”,一公斤分為八“只”,這就是傳統的“紅頭線面”。福安當地百姓不僅過生日,逢年過節、紅白喜事(尤其壽誕)時,穆陽線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彩頭”食品。因此在福安,線面亦有“壽麵”之稱,大年初一早上,福安人的第一道菜餚(一般是素菜),必須是長壽麵,寓意年年長壽。

參考資料:

1.《福安縣誌》 福安信息網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柘榮縣 莆田 泉州晉江漳州 福清長樂 廈門 福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