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岐鎮

賽岐鎮

賽岐地處閩東地理中心,隸屬福安市,位於福安市中部偏南的賽江之濱,是閩東人口最多的建制鎮,也是閩東發展外向型經濟的視窗,素有“閩東第一大鎮”“閩東小上海”“閩東小香港”之稱。於2012年3月入選第三批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城鎮。2014年10月,入選福建省首批15個“小城市”(鎮級市)培育試點。全鎮現轄7個社區24個村,下轄98個自然村,鎮域人口9.1萬人(其中戶籍人口約5.5萬人)。賽岐地理位置優越,是閩東水路交通樞紐。賽岐是閩東重要的對外港口,瀋海高速、寧武高速、溫福鐵路、104國道、302省道、賽江航道等水陸交通銜接,構成四通八達的交通區位,是閩東、閩北、贛東北、浙南的重要物資集散地,是環三都澳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信息

地區簡介

賽岐鎮賽岐鎮
福建省首批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試點
閩東最具活力的重鎮之一
福安市濱海宜居工貿新區
2010年福建省綜合發展百強鎮
賽岐地處閩東地理中心,位於福安賽江之濱,總人口8萬人(不含賽岐經濟開發區),戶籍人口5.53萬人。是閩東地區人口最多的建制鎮,也是閩東發展外向型經濟的視窗;地理位置優越,是閩東水路交通樞紐。賽岐是閩東重要的對外港口,瀋海高速、寧武高速、溫福鐵路、104國道、302省道、賽江航道等水陸交通銜接,構成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路,是閩東北、贛東北、浙南的重要物資集散地,是環三都澳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
賽岐早從盛唐起就已繁華昌盛,是閩東重鎮,是閩東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1996年被國家建設部列為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2000年被國家計委列入經濟綜合開發示範鎮;2001年被省政府列為經濟發展重點鎮;2003年被列入寧德市經濟發展十強鎮;2010年入選全省綜合發展百強鎮;2010年2月被福建省政府列為首批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試點;2014年9月,列入福建省“小城市”(鎮級市)培育試點。
按照寧德市人民政府批准的總體規劃,賽岐小城鎮規劃範圍包含賽岐鎮、福安經濟開發區和甘棠鎮,總面積約197平方公里;規劃至2030年建成區面積將達到28平方公里,聚集人口25萬以上。結合“環三”發展戰略規劃和福安“一市三區六組團”、“北城南工西旅”的城市總體布局,在賽江沿岸規劃建設新區、改造舊城、發展新興科技型工業產業,在保護賽江天然環境的基礎上突出環境資源優勢、塑造沿江景觀、強化產業支撐、最佳化空間布局,按照“規劃先行、功能齊備、設施完善、生活便利、環境優美、保證一體”的原則,把賽岐規劃建設成為現代化的濱海宜居工貿新城。

地理環境

賽岐,位於福建省東北部、台灣海峽西岸,地處閩東地理中心,隸屬福安市,位於福安市中部偏南的賽江之濱,北緯26°53′~27°1′、東經119°39′~119°46′之間。東鄰霞浦縣、溪柄鎮,北毗福安市,西接溪潭鎮,南靠甘棠鎮、下白石鎮、灣塢鄉.地勢兩側高,中間有賽江穿過,形成賽江平原,屬太姥山脈西南部、洞宮山脈東南延伸部分,境內最高山為鰲峰山。賽江是閩東最大的河流,是閩東的母親河,穆陽溪、長溪、茜洋溪三條河流於賽岐北部匯成賽江,賽江由此南下貫穿中部,於白馬門注入三沙灣,江岸線約28.01公里。瀋海高速公路、104國道縱貫全境,小浦公路橫穿北部。賽岐港為閩東主要港口。年均氣溫13.6℃~19.8℃,年降雨量1350~205毫米,無霜期平均為287天。
賽岐地處交溪下游,富春溪、茜洋溪、穆陽溪匯合處,有“三江鎮”之稱,是閩東通商要地,水陸交通中心,閩東、閩北和浙南鄰近15個市縣的物資集散地。工商業較發達,曾是閩東北及浙南地區通向外部世界的“山海門戶”。1988年被定為閩東經濟開發區,規劃中的福安市三大城區賽江城區組成部分。
賽岐氣候屬中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境內賽江兩岸形成開闊平原。全鎮耕地1420公頃,其中水田1100公頃,旱地252公頃。通過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全鎮種植葡萄610公頃,晚熟龍眼190公頃,惠園橄欖133公頃。山地面積5840公頃,有林地2200公頃,糧豐林茂,五業興旺。賽江黃沙資源十分豐富,儲量達200萬立方米,且含矽量高,泥雜質少,馳名中外。

歷史沿革

名稱由來

賽岐鎮賽岐鎮
賽岐地處閩東地理中心,自古以來物華天寶、鍾靈毓秀。唐末五代時期,氏族詹氏等族在賽岐聚居,形成村落。在清中葉時期,賽岐就憑藉水運便捷迅速崛起,到清末民初已商賈雲集,萬家燈火,成了著名繁華商埠,素有閩東“小上海”之稱。
賽岐原名“賽江、”“賽村”、“細村”,清光緒年間衍為今名。今名取自賽岐的母親河“賽江”,因城內有座“岐頭山”,故取“賽村”的“賽”,配“岐頭山”的“岐”而得名。而“賽岐”作為地名正式出現是民國十八年(1929年),此時賽岐不僅是閩東水陸交通的樞紐,還是閩東工業重鎮。

宋元時期區劃

宋淳祐五年(1245年)福安建縣後,劃為永樂、靈霍2鄉,永樂鄉下轄歸化東、歸化西、平溪、西興、仁風、欽德6里,靈霍鄉下轄沿江、秦溪、秦東3里。
元代,永樂鄉分為福安、用儒2鄉,靈霍鄉改名秦溪鄉。福安縣轄有3鄉、8里、36都。福安鄉領界東(合併歸化東里、歸化西里)、平溪2里;用儒鄉領西興、仁風、欽德3里;秦溪鄉領沿江、秦溪、秦東3里。
二十九都:轄南安(今南安)、樟港、南洋、大留、裘陽、東山、小留、甘棠、南塘、外棠、田裡、家饒、後基、簡岐、橋洋灣、坑源里、藍柄宮、蔗頭山、田螺洋等19個村落,共5個圖。
三十都:轄蘇埔頭、山尾、宅里、陽中厝、下埔、亭前店、金厝利園、詹厝、王厝、象環、青坑、鰲峰、上羅里坑、下羅里坑等14個村落,共1個圖。
三十一都:轄蘇陽、大盤、小盤、江兜、長崎、林蘆、戈院、桃陽、大象、陳陽坪、碓坑、三十六岐、塘後、牛羅里、定里等16個村落,共1個圖。

明清時期區劃

明景泰六年(1455年),劃出平溪里的十一、十二、十三、十四都給新置壽寧縣,福安縣共轄3鄉、9里、32都、36個圖,明萬曆間全縣有主要村落143個。清代,福安縣鄉、里、都設定不變。清光緒十年(1884年)全縣有32都48圖,主要村落720個。
十五都:轄大留陽、橫儒、財源、寶坑、下蓬、菖蒲陽、溪塔、隆坪、銅岩、崎山、金斗量陽坪、彭家陽、青沁、王樓、長尾碇、金斗量、老虎填、池丘、周坑、後利、拖嶺頭、疊石、河尾、上洋、上岙、里岙、大蓮、丘後、長南等29個村落,共1個圖。
三十一都:轄蘇陽、塗口、大盤、小盤、江兜、長崎、林蘆、戈院、桃陽、大象、陳陽坪、碓坑、三十六岐、塘後、牛羅里、定里等16個村落,共1個圖。

民國時期區劃

民國初期,福安縣沿用3鄉9里32都區劃。民國17年(1928年)9月實施《縣組織法》,縣以下設區、村里、閭鄰。民國18年,福安縣劃分為7個區(號稱地方自治機構)統轄全縣99個鄉鎮。
民國23年5月,福建省實行保甲制度,以保甲代替閭鄰制度,撤銷區公所,設立區署。民國24年8月公布《福建省各縣分區設署辦法施行細則》,福安分為四個區,賽岐屬於第一區(區署先設城關後移賽岐)。
民國26年12月,第一區城廂鎮改由縣政府直轄,第一區區署移駐賽岐。
民國31年,撤銷第一區(區署駐賽岐),改為縣政府直屬。
民國34年,撤銷區署,實行縣、鄉二級政制,設賽岐鎮。
民國37年,福安縣全縣調整為15個鄉鎮,轄144保2067甲,設賽岐鎮。

共和時期區劃

民國38年(1949年)7月19日福安解放,設立賽岐鎮人民民主政府。
1954年7月,根據福建省人民政府有關調整行政區劃方案和福安專署執行意見,福安縣調整基層行政區劃,調整後設立賽岐區(下轄10鄉)。
1956年11月,撤銷賽岐區,成立賽岐鎮。
1958年7月,撤區並鄉,福安下設兩個鎮:城關鎮和賽岐鎮。
1958年9月,全縣實現“人民公社化”,鄉鎮改為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設賽岐人民公社。10月人民公社復稱鄉鎮,下分聯社。
1959年11月鄉鎮改稱人民公社,賽岐和穆陽2個鎮和人民公社合併。
1961年7月,恢復區建制,福安縣原15個公社改設為15個區。設縣直屬人民公社(賽岐)。
1962年,撤銷松澳區,松澳區的赤溪、象洋、寶洋3個公社歸賽岐公社管轄。
1963年,賽岐直屬公社改為區建制,賽岐區轄賽岐、赤溪、象洋、寶洋4個小公社和1個區屬賽岐鎮。
1965年,調整為賽岐區、賽岐鎮。
1966年,實行區、大公社並存制度。11月撤賽岐區,成立賽岐人民公社,並撤銷賽岐鎮。
1967年,恢複賽岐鎮,全縣有3個區12個公社3個鎮。
1970年7月,賽岐鎮與賽岐公社合併。
1980年8月23日,恢複賽岐鎮,全縣轄15個公社3個鎮。
1984年10月,廢棄“政社合一”制度,建立縣、鄉(鎮)、村3級政權。撤銷賽岐公社,建立賽江鄉;
1985年10月,撤銷賽江鄉,併入賽岐鎮,全縣劃分為6個鎮、10個鄉、3個畲族鄉。
1988年5月,成立賽岐經濟開發區。
1989年11月13日,國務院批准福安撤縣建市。
1990年3月11日,福安市正式掛牌辦公,設賽岐鎮。
2012年8月,從賽岐析出羅江村、三江社區,從甘棠鎮析出南安、大留、小留、樟港、加招、北山、坑門裡等7個村,成立羅江街道辦事處

近代發展綜述

封建年代,陸路艱險,長途運輸,大都憑藉水道.當年,閩東北地區的貨物往來,取道賽江了.因此,宋、明兩朝代,賽江的水運業就初見波瀾,成為閩東北及浙南地區通向外部世界的“山海門戶”。
明朝,萬曆年間,在賽江下游的鹹水灘,製鹽業出現,故而,才有海鹽運銷內地山縣之說。賽岐成為閩東浙南的"山海門戶"和重要貨物交通要地。
清朝康乾盛世,隨著社會穩定,工商業萌芽的產生,水運業驟興,賽江沿岸的先民和外鄉的有識之士,紛紛遷居賽岐,賽岐成了近代沿海移民集鎮。隨著人口的聚集,逐漸形成了港口商埠的雛形。
清末民初,跑南闖北,見多識廣的賽岐人,就緊挨著江畔建起了一條1里多長的商業街,街兩旁的樓店,清一色的騎樓式結構,其模式與廈門、泉州、漳州的老街風格相媲美。騎樓式的樓店遮風避雨,逢遇雨天,從街頭走到街尾,不用打傘,便於進貨,便於留客,更便於坐店經商。應該說,那時賽岐人的經商意識已融入了沿海大商埠人的開放理念了。轉瞬間,賽岐的街市上,商賈雲集、商號如林,不僅有南北雜貨鋪、布店、藥店和魚貨棧、茶行、糧行還有洋人代理商開辦的亞細亞、德士古、美孚洋行及南洋兄弟菸草經銷處。隨著商貿的興隆,賽岐的街道也日漸擴展。賽岐的街市,白天人聲鼎沸,夜裡燈火通明,那繁華的景象,儼如那年代的“大邑”。當時,賽岐的航運業更為興盛。賽岐港的長泊岸、大埠頭、擠泊著來自上海、寧波、廣州、廈門、台灣、福州等地塗紅髹綠的貨船、漁船、客船,賽岐籍的帆船也揚帆駛向國內外各大港口。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就有一艘賽岐籍70噸位的木帆船航抵日本沖繩;三十年代,又有一艘賽岐籍41噸位的木帆船,滿載著浙南的明礬,遠航到遼寧營口。那時,賽岐籍的船,北往山東、南抵廣東、東至台灣,頻頻進發。期間,賽岐的輪船業也悄然興起。從二十年代,賽岐商人購進第一艘100噸位的客輪,到三十年代賽岐商人添置一艘500多噸位貨輪,10年多時間,賽岐港就有10多艘本地籍的輪船,在賽江寬闊的水面上航駛。這標誌著,賽岐的運輸業從傳統駛向了現代工業文明。
隨著賽岐港商貿、航運業的繁榮,官方先後在賽岐設立海關、銀行、鹽政、信電、茶葉等管理和辦事機構。賽期的郵政與電信事業,賽岐早於清朝光緒年間,賽岐就有了郵政代辦所。時至三十年代,賽岐有一位商人自行投資,架設了一條從賽岐至福安縣城的電話線,長達24公里。當年從國外發電報到賽岐,只需填寫“中國賽岐”四個字,即可照收無誤。這真是:“不知福安縣,卻識賽岐港”。
20世紀上半葉,日本人入侵,八年抗戰連著三年內戰,戰火遍地燃燒,國內百業凋敝,經濟衰敗,賽岐港難逃厄運,同樣罹禍,頓時失去了往昔喧囂的景況。解放前夕,國民黨敗兵從東南沿海潰退台灣,沿途又炸沉和擊沉了多艘賽岐籍在航的輪船,受此重創,賽岐的航運業元氣大傷。此時,眺望沉寂的賽江面,令人不禁長長喟嘆:“寒鴉散盡水悠悠。”
解放初期,人民政府十分注重賽岐港的商貿復甦和航運業振興。國營的百貨、紡織、食糖、水產、茶葉等商貿公司率先在賽岐開張營業;隨即,國營的客輪、貨運機帆船也在賽岐港劈波啟航。當福州港務局三都辦事處在賽岐掛牌成立時,喜慶的鞭炮炸響了半條街。賽岐成為當時閩東最發達的地區,擁有閩東最完備的基礎設施和金融中心.
國營的商貿公司在賽岐閃亮登場,大大活躍了賽江沿岸土特產的購銷兩旺。每年開春,山里人、畲家女挑著綠瑩瑩的茶籮、背著翠晶晶的茶簍,疾步湧向茶葉站門前,排起長龍隊嘈嘈嚷嚷地等待收購;初夏時節,官井洋黃瓜魚發海,滿載著金燦燦黃瓜魚的大船小艚,急搖櫓猛盪槳,咿咿呀呀地麋集在水產碼頭,爭著過秤趕鮮;一入冬,賽江沿岸的糖寮開榨,一艘艘首尾尖尖的溪犁船,裝載著一筐筐紅彤彤的板糖,飄著漁歌,犁開層層清波,慢悠悠地匯聚在土產站的小埠頭下,等候叫號過磅進倉。賽岐港又生機煥發了。
國營的航運公司也及時地在賽岐港出現,它給閩東北地區的物流暢通注入新的活力。清晨,當彩霞將賽江水染成錦緞似的時刻,一艘艘滿載著百貨、建材、化肥的輪船順著早潮,鳴著響笛向賽岐港報到;傍晚,夕照映紅了兩岸青山,一艘艘裝有毛竹、茶葉、板糖的木帆船,盈著滿帆,迎著晚汐,翩翩出港。賽江上,輪來帆往,激活和豐富了山區人民的新生活。
解放後,閩東的交通發展突飛猛進。在國家第一個五年計畫里,就開始修建福(州)溫(州)公路。1956年,福溫公路通車途經賽岐,賽岐人第一次聽到汽車的喇叭聲響,歡欣雀躍。那幾天,不少山里人起大早,帶著蒲包飯,趕了二、三十里山路來賽岐,看看汽車究竟是什麼模樣;還有的孩子尾追車後,聞聞汽車噴出的尾氣是什麼味。隨後,4月中旬,賽岐至霞浦的浦賽公路又修通了;時隔二年,賽岐至閩北浦城的公路也通車了。這時,從京城北京至省城福州的國道和從閩東沿海霞浦縣至閩北山區浦城縣的省道,在賽岐縱橫交匯了,賽岐港成為閩東水陸交通樞紐中心的優勢地位也赫然凸顯出來了。
20世紀五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後期,是中國計畫經濟執行最嚴格的時期。賽岐,憑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省、地物資商品採購供應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地在此建立。先後駐足於此的,有:工業品採購供應二級站、農資公司、土產公司、鹽業公司、木材公司、石油公司、燃料公司、醫藥二級站、糧食轉運站、建材物資部;閩東各縣為了便於物資採購和轉運,也紛紛在港口的周邊設立辦事處和建倉儲;本縣各鄉鎮亦趨之若鶩地趕來設採購組。當時,匯聚在賽岐的外地商業辦事機構多達100多家,賽岐人戲稱這些採購組、站是“大使館”。賽岐成為閩東的經濟中心.
賽岐港是潮汐天然良港,建國後,港區碼頭的建設也在緊鑼密鼓中進行。早在1957年,在港區的東岸就建成一座鋼筋混凝土框架式的港務貨運碼頭,靠泊能力為600多噸,隨即擴建成連體碼頭,靠泊能力提高到1500噸,徹底改變了賽岐港歷史上貨物裝卸在江中大船過駁小船的落後狀況。當碼頭上豎起吊桿機裝卸後,賽岐港的碼頭工人也擺脫了長年以來肩扛背馱的繁重體力勞動。接著,水產、糧食、煤炭、石油、木材、食糖等7座專用碼頭相繼建成。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賽岐港碼頭的靠泊能力總和近萬噸,港區的各種設施日臻完善。因此,賽岐港1982年經省政府批准闢為外貿運輸物資啟運點;1984年經省政府批准闢為國輪外貿物資裝卸點。
賽岐港航運業的發展,建國後,如日中天,蒸蒸向上。首先,有實力雄厚的閩東輪船公司雄踞賽岐,該公司擁有14艘貨輪,總運力7840噸,其中最大的一艘運力1400噸,是我省三大國營海運公司之一。賽江沿岸的船民,歷來對外海航運、內河運輸情有獨鍾,他們頗具創辦航運業的經驗與傳統,又繼承祖輩“寧缺家中三扇門,不差船上一艙板”的艱苦創業精神,解放後,再掀起新一輪辦航運業的浪潮。通過合資、聯營等方式從解放初期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賽江沿岸共興辦起集體、個體聯營等性質的水運企業20多家,擁有大小輪船、木帆船300多艘,總運力達12000多噸,為賽岐港的航運業增光添彩。
賽岐的工業是有歷史淵源的。早年間,為了適應港中船舶上的需用,四面八方的能工巧匠就匯聚在賽岐,操辦起了加工篾篷,鍛造鏈、錨,搓擰船索等作坊。解放前,當縣城人還沒見到電燈時,賽岐首家機械碾米廠發電機的余電,就讓廠鄰近的有錢人沾光了。解放後,賽岐工業的發展,更是欣欣向榮。賽岐茶廠首家鳴笛開工,每逢茶葉生產旺季,廠里聚集著2000多名擇茶女工,機聲隆隆,茶香瀰漫過半個賽岐港。該廠生產的茶葉走俏東南亞和東歐市場,當時的蘇聯人最青睞賽岐茶廠生產的紅茶。賽岐酒廠生產的“蜜沉沉”酒,遠銷海內外,被評為福建名酒,編入《中國名食譜》,周恩來總理曾用此酒宴請過外賓。閩東麵粉廠擔負著全閩東地區“軍需民食”的麵粉生產任務。地區水塢木材加工廠出廠的枕木,為中國南方鐵路大動脈的建設貢獻了一份力量。賽岐鐵合金廠生產矽鐵合金、矽鈣合金產品,是我省唯一的鐵合金出口基地。閩東化工廠生產的硫酸,是我省工業的重要原料。閩東造船廠、福安造船廠出塢下水的鐵殼輪、水泥船暢航於閩東沿海……那時,賽江兩岸,煙囪林立,機聲轟鳴,不僅國營企業獨領風騷;還有賽岐傳統的手工業、輕工業,諸如:棕麻廠、砂輪廠、竹篷社、打火機廠、電瓷廠等集體企業,也異呈紛彩。
賽岐是閩東的工業重鎮,滿街走動的儘是戴工帽、穿工作服的人。當年,閩東人視賽岐為淘金地、聚寶盆,不僅福安本地的姑娘,連周邊縣的妙齡女子,尋夫擇婿,都愛到賽岐相親,要是能與一位賽岐青年工人結緣,就覺得十分幸運。
賽岐是福建八大名鎮之一。賽岐人,來自天南地北,沒有宗族概念,沒有派系之爭,和衷共濟;賽岐人,跑南闖北,見多識廣,胸懷坦蕩;賽岐人,喜迎八方客,禮貌待人;賽岐人,講衛生、講文明,有很強的城鎮意識。賽岐曾於五十年代中期,被評為“全國愛國衛生模範鎮”;賽岐的農貿市場,也曾於八十年代後期,連續三年被評為“全國文明集貿市場”、“全省文明市場”。
到了20世紀八十年代後期、九十年代初,國家實行經濟轉型,市場經濟的波濤激烈地衝擊著賽岐港。首當其衝的是,各個“皇帝女兒不愁嫁”的國營工貿企業,失去了控制商品、物資調撥功能,在市場經濟中黯然失色,漸漸淡出。受其影響,賽岐港的吞吐量、裝卸量也驟然銳減。
賽岐憑藉其地處福建環三都澳港區中心位置、是福州至溫州經濟走廊的突出部位的區位優勢,賽岐人民意識到賽岐將會成為改革開放的前沿,成為投資興業的熱土。賽岐積聚著豐厚的潛能,各級政府十分重視對賽岐的開發。當年,原省委書記項南同志視察賽岐港時,曾建議在賽江沿岸建立閩東中心城市。雖然說,該建議沒有實現,但經各專家學者的研討論證,在葉飛副委員長和時任中共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同志的支持下,“閩東賽岐經濟開發區”應運而生了。
“閩東賽岐經濟開發區”起步高,成立不久,就經省人民政府確認為省級經濟開發區。“閩東賽岐經濟開發區”的成立,為賽岐港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開發區成立後,致力基礎設施建設。1991年,長達980米的104國道賽岐大橋跨港而過,大大促進了賽江東西兩岸的共同繁榮;接著,22萬伏輸變電站、萬門程控電話、日產4萬噸自來水廠相繼建成投入使用;港區內碼頭建設更臻完成,現已建成300-3000噸級碼頭泊位20座,賽江下游白馬河畔的3000噸級碼頭,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一類口岸對外輪開放;為招商引資創造了良好和堅實的條件。
在國務院小城鎮建設優惠政策的鼓勵下,賽岐新區建設日新月異,頗具特色。早在九十年代初期,賽岐鎮政府的領導,遵循賽岐商貿活躍的傳統,卓有遠見地在新區開闢了一條長1500米、寬24米的商品批發街;和修成一條長1000米、寬12米的商品零售街。賽岐商業街,商品時尚、價格實惠,不僅鄰近鄉鎮人趕來採購,連城裡人也常來選購。批發街上,車水馬龍;零售街上,人頭攢動。這裡,是人們理想的購物天堂。
賽岐經濟開發區成立後,進入新世紀,賽岐的工業發展,萬馬奔騰,氣象萬千。開發區的工業園區,已落戶工業企業100多家,總投資達50多億元,形成了以船舶修造、電機電器、冶金建材、食品加工等產業集聚群。其中,有7個項目先後列入福建省、寧德市在建重點項目。尤其是船舶修造業更引人矚目,若隱若現的賽江岸線中,密布著31家修造廠,擁有15座船塢,其中有4座300-10000噸級船塢,總塢量27.5萬噸,年產值達25億元,湧現出萬人的修造船大軍,成為中國東南沿海最大的民間修造船基地。入夜,一座座船台上,四射的焊光,映入江中,象繁星在水中閃爍;激濺的焊花,灑向夜空,又象節日的禮花縱情綻放!
進入新世紀,瀋海高速公路福安連線線賽岐互通口開通,賽岐人出行、和貨物運輸更便捷了。賽岐到福安市區不消15分鐘;到省城福州也僅需一個半小時;到溫州二個小時,到上海六個小時,真是“千里江陵一日還”了。

區劃人口

人口概況

賽岐鎮賽岐鎮
殷周時期,福安境內即有土著先民的生息活動。隋唐之際,中原百姓開始遷居境內。宋代,賽岐的人煙已很稠密。明代,畲族大規模遷入縣內。入清以後,人口持續增長。民國時期,社會動盪、災患頻繁,人口呈下降趨勢。
截止至2015年,賽岐鎮域內總人口9.1萬人,其中戶籍人口5.53萬人。
賽岐漢族人口居多,其他少數民族主要有畲族、回族。

行政區域

截止至2015年,賽岐鎮下轄7個街道社區,24個村民委員會,98個自然村。
和平社區 轄和平街、馬祖弄、後門弄、洋中厝、上岐頭等
前進社區 轄前進街、黃土崗、橋頭店、山帽石、前山、百貳坎等
解放社區 轄解放街、後門山巷等
下港社區 轄下港街等
萬壽社區 轄萬壽街、鐘聲、登高、凱鏇、橋興、新興、新峰等
凱鏇社區轄凱鏇街、永康、材廠、麻雀洞、野馬坡、野馬坑等
虹橋社區轄虹橋路、拆遷路等
賽里村 轄詹厝、王厝、楊厝、仙岩下自然村;
店前村 轄店前、蝦墓壟、里林、牛地坑、鰲峰、虎岩、大嶺、沙洲坂、蜈蚣下自然村;
大葉村 轄大葉、四定岡自然村;
廉首村 轄廉首、金蟹、錦埔庵、白鶴、張坑、錦埔、陳澳自然村;
宅里村 轄宅里自然村;
下埔村 轄下埔自然村;
梨園村 轄梨園自然村;
青江村 轄青江、路邊自然村;
寶洋村 轄寶洋、上牛羅、瓦窯前自然村;
溪里村 轄溪里、下牛羅、灰岐山、坑邊、三坪、後行里、石厝里自然村;
秀洋村 轄首洋、鄭里、里牛坑自然村;
大象村 轄大象、高水筧、雞叫坑、樓坑、下灌碓自然村;
蘇洋村 轄蘇陽、林後、下村、陽上、岔門頭、笊籬山、劉家鼻自然村;
桃洋村 轄角壟頭、下桃洋、上桃洋、桃洋自然村;
泰康村 轄泰康、牛溷下、外平坑、東山、大洋坪、浿頭裡自然村;
長岐村 轄長岐、上長岐自然村;
大盤村 轄大盤、里厝自然村;
泥灣村 轄泥灣、長樓自然村;
小盤村 轄小盤、長後、浿頭裡自然村;
江兜村 轄江兜、王坑、旦岩、上龍巖、為墩、下龍巖、林爐里自然村;
象環村 轄象環、嶺頭墩、長岡、上流水坑、下流水坑、林包里、嶺門樓、大灣、流水坑自然村;
獅子頭村 轄獅子頭自然村。
郭厝坪村 轄郭厝坪、陳洋坪、池下、加後壟、牛鼻埕、朱山、周庵自然村;
下長岐村 轄下長岐自然村;

區域文化

地區標誌

賽岐素有“牛城”別稱。在祥牛環島(牛兜),高高聳立著一組石雕耕牛的群像——一隻昂首的公牛旁,一隻母牛正親舔著一隻小牛犢。這組石牛雕像,充分展示了賽岐人民勤勞、奮發的精神和表達了賽岐人和睦、感恩的思想理念。這組雕塑成為賽岐的城鎮標誌。

通行語言

賽岐地區通用閩東語北片方言福安話,本地人稱之為平話。福安話屬閩語閩東語的北片區(福寧片),是北片區的代表方言。主要通行於福建省東北部的寧德市、福安市、福鼎市、霞浦縣、壽寧縣、周寧縣和柘榮縣。
閩東方言大概形成於唐朝,底層辭彙一定程度上受到古越語的影響。魏、晉之前的早期移民帶來古吳語和古楚語,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也明顯地留存於閩東話中。

發展狀況

2015年,賽岐地區生產總值39.87億元;工業總產值25.96億元;農林牧漁總產值5.41億元;第三產業產值8.5億元;財政總收入3742.9萬元;固定資產投資11.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3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5298元。
賽岐地理位置優越,是閩東交通樞紐。是閩東、閩北、贛東北、浙南的重要物資集散地,是環三都澳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水陸交通銜接,同三高速貫穿南北,104國道貫通南北,省道小浦線穿越東西,與賽灣公路、賽下公路及沿海高速公路和福溫鐵路形成賽岐四通八達、十分便捷的陸路交通網路。城區東距福鼎97公里,西至屏南176公里,北抵壽寧82公里,距寧德、周寧,柘榮、霞浦等縣(市)均在80公里以內,距閩東機場30公里.城區內設高速公路互通口1個,福溫鐵路站點距城區9公里。
賽岐是閩東重要的物資集散中心地。經濟腹地廣闊,可達兩省三地區十五個縣(市)1.5萬平方公里、400萬人口區域,包括該地區9縣(市)和政和、松溪以及浙江泰順、慶元、蒼南、龍泉等地。省、市的商業、物資、供銷等部門在賽岐設批發站點20多家,其腹地的農產品、工業品以及建築建材等大宗貨物材料大多通過賽岐疏散。

優良港口

賽岐港是潮汐天然良港,屬得天獨厚的天然良港,賽岐開港於唐末宋初,到明清鼎盛時期就與日本和台灣、天津、上海等港口通航通商.北起賽岐大橋上游的三江口,南至下白石的白馬門,水域面積5508萬平方米,素有“黃金水道”之稱,海岸線長60公里。港道少淤,潮差大,可建3000噸至1萬噸梯級碼頭的港址有10多個。
賽岐港在建國後獲得充足發展,1982年經省政府批准闢為外貿運輸物資啟運點;1984年經福建省政府批准闢為國輪外貿物資裝卸點;從1983年起與香港正式通航。此間,港口的吞吐量均居閩東各港口首位,省內僅次於福州、廈門港,位居第三位,被喻為“閩東小上海”。賽岐港現有100至3000噸級碼頭20個,總泊位6000多噸,已定為國輪外貿裝卸點,與香港通航。國內航線已通福州、廈門、上海、南通、溫州、寧波、青島、廣州等地,並開闢長江航線。

基礎設施

鎮內有自來水廠3座,日供水能力達4萬噸。擁有2所35千伏變電所,福州至閩東電網220千伏火電輸變電工程設在賽岐。程控電話和數字移動話均已超過萬門。
賽岐污水處理廠(一期)廠區建設用地45畝,總投資近7000萬元,污水處理廠(一期)設計規模為日處理污水1萬噸,將於2014年6月建成並投入使用。
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太平保險公司等金融保險部門在賽岐均有分支機構,並設有外匯業務分理處。港務局、外輪理貨公司、外輪代理公司及船舶檢驗局均已設立辦事機構。

經濟發展

賽岐鎮在福安市委、市政府及賽岐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的領導下,緊緊圍繞國家建設部小城鎮建設試點鎮的總體要求,堅持走“強化交通、發展商貿、立足支柱、壯大農工、超前規劃、加強城建”的發展路子,以建設新型閩東港口城鎮為目標,搶抓機遇,奮力拚搏,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取得長足發展,2002年全鎮社會總產值9.86億元。農業向高優產業化方向發展,實現產值8500萬元。賽岐被省政府列為全省船舶修造三大基地之一,也是全國最大的民間船舶修造中心和最大的船舶交易市場之一,並已初步形成打火機、食品加工、船舶修造為主導產業的工業體系。
2005年財政收入3215萬元,比增5.1%,其中增值稅完成1368萬元,地方工商稅完成759萬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1億元,比增29.2%;年底金融機構存款餘額6.13億元,比增22.1%,貸款餘額5.59億元,比增15.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10元,比增12%;農民人均現金收入4475元,比增14.5%。
2007年僅賽岐一個經濟開發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5.1億元,比增12%;工業總產值32億元,比增18.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7億元,比增42.1%;財政總收入3670萬元,比增8.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5億元,比增12.5%;全年外貿出口6083萬美元,比增21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07元,比增18%,農民人均純收入5210元,比增13.6%。期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9.713億元,比增58%,期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0.43億元,比增87%。

工業企業

賽岐初步形成了以船舶修造、電機電器、冶金建材、食品加工等行業為主的工業體系,有效地促進了產業集聚,電機電器行業關聯企業18家,冶金建材關聯企業7家,食品行業關聯企業10家,船舶修造行業關聯企業8家。

市場建設

賽岐已形成了農副產品交易、小商品批發零售、建築建材供應、交通運輸、農業生產資料、水果批發、鋼材、船舶修造材料等八大專業市場,市場交易活躍,實現了大量人流、物流、商流的聚集成為閩東的重要商業中心之一。

農業發展

在穩定糧食生產前提下,樹立大農業觀念,堅持“主體、單體相結合,田地、山地一起抓,片上、點上都開發,長效、短效共同發展”的辦法,實施農業綜合開發規劃,以發展葡萄、龍眼等水果為重點,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努力引導農業產業結構由適應性調整向戰略性調整轉變,農業科技套用不斷擴大,農村經濟得到新發展。
糧食生產穩定糧耕面積1.1萬畝,三年累計產糧萬噸,建立葡萄新品種、水蜜桃和油桃試種基地,建成江兜山地農業高標準示範園,引進18個葡萄新品種成功試種,全鎮新增水果面積5600畝,大宗水果累計面積達2.03萬畝,賽江晚熟龍眼成片達2800畝、惠園橄欖2000畝、葡萄8000畝、桃1800畝、李1800畝、柑桔1500畝、枇杷2400畝,蔬菜複種面積逐年增加,基本形成水果、蔬菜等經濟作物發展格局,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使農業效益得到明顯提高,預計今年農業總產值可達萬元,比1999年6580萬元增長%,農民人均收入達元,比1999年增元。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開展冬修水利、海堤加高培厚,農業基礎設施日益完善,海堤石護坡工程、管灌工程均收到明顯的經濟效益。林業生產注重生態平衡,加強封山育林工作,完成生態公益林區劃界定4.03萬畝,林業經濟步入發展快車道。與此同時,積極實施扶貧攻堅、造福工程計畫,開展爭創小康活動,抓好整改類村的“五通”、“五改”和綠化工程。落實農村各項政策,全面推行土地延包、減負卡等制度,著手進行農村電網改造,年減輕農民負擔萬元。農業科技套用不斷擴大,農村經濟得到新發展。

社會事業

鎮區內現有文化站2座、文體活動場所40多個,有線電視網路覆蓋全鎮31個村(居)。鎮區駐有福安市醫院、鎮屬醫院各1座,全鎮共設立醫療站56個。幾年來,賽岐鎮先後被授予“全國民眾體育先進鎮”、“省第二批科技示範鎮”、“雙擁模範鎮”等多項榮譽稱號。

商業中心

賽岐擁有歷史悠久的商業歷史,已經形成以虹橋街為中心的商貿區,和以羅江錦江為中心的商貿區,步行街也已投入使用。位於賽興路與下浦路之間的賽岐首個城市綜合體項目也在緊鑼密鼓建設中。該項目總投資11.8億元,規劃面積133畝,建設集商業、辦公、居住、餐飲、會議、文娛等為一體的“城市生活空間”。其中一期占地75畝,二期占地58畝。

教育衛生

基礎教育

截止到2014年,賽岐鎮現有中學2所、成人中專1所、完小校26所、教學點1處、幼稚園和託兒所28所。
賽岐地區部分學校名單

序號 學校名稱 層次 序號 學校名稱 層次
1 福安市賽岐中學 國中 2 福安市蘇陽中學 國中
3 福安市賽岐國小 國小 4 福安市賽岐國小宅里校區 國小
5 福安市賽岐中心國小 國小 6 福安市賽里國小 國小
7 福安市店前國小 國小 8 福安市象環國小 國小
9 福安市蘇陽國小 國小 10 福安市廉首國小 國小
11 福安市獅子頭國小 國小 12 福安市大葉國小

衛生事業

截止至2013年,賽岐地區共有市直醫療衛生單位1家、中心衛生院1家。
福安市醫院座落於福建省福安市賽岐鎮,始建於1946年,占地面積36畝,業務用房面積16000平方米,編制床位200張,人員編制200名。主要擔負著福安市下半區近30萬人口的醫療保健任務,是一所集醫療、急救、保健、教學於一體的二級乙等非營利性綜合性醫院。是福建省道路交通事故傷員救治定點醫院,也是城鎮職工、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醫療機構,主要擔負著本市南部九個鄉鎮及賽岐經濟開發區近30萬人口的醫療保健任務,是閩東衛校實習醫院及全市基層衛生院進修培訓基地。

本土名產

象環葡萄

象環村地處福建東北部,土地肥沃,氣候宜人,素有“南國葡萄之鄉”的美稱,是福建巨峰葡萄的發源地,有著30多年的葡萄種植經驗,種植生產的葡萄遠銷海內外,占據全國包括福州、廈門、溫州、杭州、廣州、東莞、海口、深圳等大部分市場,是中國巨峰葡萄的生產基地。
葡萄素有高貴的品質,是送上司領導及親朋好友的上佳果品,是水果家族中的佼佼者,葡萄可以美容養眼,而其釀造的酒更是可以延年益壽。在象環村種植生產的葡萄,品質優良,粒大汁多,甜度高,串兒大,色澤紅黑亮麗,營養豐富,百吃不厭,其口味讓人流連忘返,難以忘懷。象環葡萄在各個葡萄銷售市場中占據領先的位置。

蘇陽楊梅

上世紀90年代初蘇陽村民眾利用良好的氣候優勢引品試種,經多年試驗,培育出適應性好、顆粒大、品質優、抗病力強的東魁楊梅,並大面積推廣種植,引入農業深加工,延伸產業鏈。作為當地最大的東魁楊梅示範基地,帶動了一方經濟。
蘇陽“東魁”楊梅以其肉厚籽小、酸甜爽口等特性深得市場青睞,曾榮獲“全國十大精品楊梅”稱號。截止至2011年,種植面積突破3200畝,年產值達1000多萬元。擁有“蘇陽紅”、“屏峰山”等多個楊梅品牌,產品熱銷浙江溫州等地,如今,楊梅產業已成為該村1030戶、5000多人主要經濟來源,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種植楊梅,每畝收入8000元至15000元不等,種植大戶年收入可達10萬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